<span class='title_c'>锅包肉被故事忽悠瘸了的哈尔滨名菜
虽然我是哈尔滨人,锅包肉我却是轻易不吃的,原因很简单,这道号称哈尔滨名菜的美食,被人编造的“故事”忽悠瘸了。
提起哈尔滨名菜锅包肉,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故事里说锅包肉是哈尔滨道台府衙门郑姓“厨师长”为“道台”杜学瀛研创的。郑姓厨师居然有家谱、笔录等诸多文字证据,证明他是杜学赢的首席厨师,为了研制锅包肉曾经苦思冥想,云云。
但凡了解一点历史,就会觉得这个故事太不靠谱了。
(一)哈尔滨的“道台”初期需要借“办公室”,不可能带厨师研制锅包肉
杜学瀛的确在哈尔滨任过职,是松江官道衙门的最高长官,但却不是道台,而是“道员”。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这样的:
1905年10月6日,署吉林将军达桂与暂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联名向清廷上《添设哈尔滨关道折》,全力推荐“现办哈尔滨吉省铁路交涉吉林候补知府杜学瀛试署斯缺”。10月31日,清廷同意“哈尔滨地方添设道员一缺”。
1906年5月11日,会办吉林铁路交涉总局、花翎二品衔“试署”哈尔滨关道,杜学瀛正式启用“哈尔滨关道兼吉江交涉事宜关防”。
简单解释一句,关道就是在哈尔滨的铁路上收税,权力类似于现在的税务所。杜学瀛顶多是个税务所的所长,初期甚至连税务所长都不如。
杜学瀛
杜学瀛上任之初,只有一名随员,名字叫宋小濂。宋小濂是民国后东北大地上的风云人物,这里就不细说了。杜学瀛、宋小濂暂借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两间办公室,在俄国人的房子里办公,“道台府”落成前这老杜连自己的窝都没有。
连窝都没有的杜学瀛能自带一帮厨师吗?谁要说能,我也不驳斥,只能恭喜您四流小说看多了。但是,真实的历史还真不是不入流的小说。
简单说,这个时期的哈尔滨“道台”不可能带着厨子四处转悠,也就没有人为他研究一道叫锅包肉的菜,历史他老人家不允许呀。
(二)哈尔滨“道台府”落成后,“道台”的日子更“闹心”,应该没功夫惦记锅包肉
所谓的哈尔滨“道台府”是老百姓的以讹传讹的俗称,准确的说法是滨江官道衙门,说出大天来也就是个税务所。
衙门是1907年10月底落成的,杜学瀛在1907年年底正式迁入其中办公,结束了租用俄国办公室的生涯。
然而,老杜的境遇不仅没有变好,甚至可以说非常不好。有一件事情可以证实:
杜学瀛在傅家店招收了二十名乡勇,准备留在道台府内当差,结果却遭到俄国公使“照会”,老杜没辙,不得不把这二十人遣散了,枪支子弹尽数清缴,花钱雇人雇车,交给了滨州(现宾县)的上级衙门。
如果说乡勇算“事业编”的民兵,老杜偌大的衙门里一共有几个人呢?
五个,一共五个人。老杜本人,记账、翻译,这三人算是“公务员”。两个临时工,老杜招募的看管库房的老更夫。其实呀,库房不用看管,根本里面就不存值钱的东西,这俩老更夫与其说是库房保安,不如说是给老杜壮胆的。
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哈尔滨关道署衙平面图》中准确标注了“道台府”周边南北长70丈,东西宽45丈,占地总面积3150平方丈,约合35000平方米。
现存省博物馆的滨江官道衙门平面图
这么大的衙门晚上就老杜一个人,不用两更夫真心有点“瘆得慌”。
怎么老杜就一个人呢?杜学瀛家眷就没到过哈尔滨!他的家眷一直在北京,夫人、妾室、子女都在北京。其子杜福堃、杜福埏均就学于北京大学,是我们的老学长,所以我才了解这些掌故。
您琢磨,您使劲琢磨,一个连家眷都不带的人,能养着一帮厨师玩吗?不养厨师,怎么可能有个“厨师长”为他研究出一道名叫锅包肉的名菜呢?
再者说了,杜学瀛是浙江人,成长在福建。一个浙江籍福建人,咋能喜欢吃鲁菜,找一个可以改良焦烧肉条为锅包肉的鲁菜厨子当厨师长呢?
就算老杜是吃货,就算浙江籍福建人口味杂了,专门得意鲁菜,时间也不允许呀。从1907年11月底进入道台府,老杜满打满算在这里停留了不足五个月。因为老杜在1908年4月就被撤职了,回北京家里赋闲。
还有一种说法,老杜自1908年1月初回家过春节后就没有返回哈尔滨。这个说法由一封老杜1908年2月在北京给张作霖的信件为证。
对了,这里解释一句,为什么只有五个人的哈尔滨道台府要建那么大呢?无他,为了体面而已,毕竟这是满清朝廷的对外机构,不建得体面一些说不过去。一定要记住,哈尔滨当时可不是省会,虽然城市规模飞速发展,在满清帝国统治者的眼中,哈尔滨就是一个连县城都不如的乡。
千万不要看着道台府的建筑就想着曾经那里也纸醉金迷、挥霍奢靡,其实那就是设在乡里的一个税务所,一个不咋得志的道员,根本无可能雇佣一班厨子,“厨师长”也就没可能研究出一道适合女性的锅包肉了。历史地位不允许呀,满清朝廷他也反腐呀!
(三)女性菜锅包肉出自女性之手,属于集体创作
真正的锅包肉是怎么来的?
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锅包肉是哈尔滨的三八饭店原创的。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了哈市三八饭店之后,交给她们一个任务:研发一道有中国特色,符合女性外宾口味的菜品,在1960年春节的时候拿到沈阳去。在那里,周总理要宴请以苏联方面专家为主体的外宾,外宾里有相当数量的女性家属。
1959年周总理视察三八饭店
哈尔滨三八饭店,就是以女职工为主开端的,著名的十姐妹开店,是对三八饭店由来的最好注释。十姐妹吗,当然对女性口味有切身的体会。接到这个任务后,十姐妹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鲁菜的焦烧肉条,东北菜的溜肉段加以改进,以牛肉为主料,研发出了适合女性口味的锅包肉,与哈尔滨江南春饭店的“椴树蜜焖熊掌”一同带到了沈阳,给苏联专家们过中国年。
这个说法可以解释以下三个疑点:
1、为什么沈阳人称锅包肉是沈阳的首创。因为锅包肉最早正式摆上台面的地方,的确是沈阳,沈阳人误以为是自己原创,有客观条件。
2、为什么锅包肉适合女性口味。锅包肉的研发者就是女性,而且也是奉总理的命令,专门针对女性研发的。
3、为什么早期经营锅包肉的饭店只有哈尔滨的江南春。因为江南春的厨师是与三八饭店的厨师一起去沈阳献艺的,他们目睹了女厨师制作锅包肉的过程。
从几个侧面看,这个关于锅包肉起源的说法显然比所谓的“厨师长”为老杜研制的故事靠谱的多。遗憾的是,在哈商委名下的三八饭店、江南春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歇业,参与锅包肉研制的十姐妹好多也已经凋零了。
正是因此,就有人出来编故事。只是遗憾的很,故事虽然还凑合,历史知识太不给力,无法自圆其说呀。如果编故事的本主听我一句劝,把首任道员杜学瀛换成第三任的萨荫图,就可信多了。毕竟老萨是北方人,在哈尔滨就职时也带着家眷,任职时间也稍微长一些……
居中者即为萨荫图
(四)我是哈尔滨人,却不随意吃锅包肉
我是哈尔滨人,却不随意吃锅包肉。这个道理需要讲另外一个小故事:
哈尔滨著名旅游景点中央大街附近,有一个红专早市,经常有外地游客光顾。红专早市上有一个经营油炸糕的摊位,名字叫“老尹头油炸糕”,业主是一个老汉。由于有了名气,在他的旁边,堂而皇之地又冒出一个名字也叫“老尹头油炸糕”的摊位,经营者是个女性。于是,作为本地人,这两家的油炸糕我都不吃了。
道理很简单,油炸糕是食品,进嘴进肚的东西,连名字都敢假冒的人,还有什么假是她不敢造的?我胆小,吃她的东西不放心。
真的老尹头我也不吃了,一个连自己的品牌都不敢维护的人,他的食品他就能维护吗?我胆小,吃他的东西不托底。
同样道理,那个给锅包肉编故事的店我是不去的,靠编故事起家的饭店,能经营良心菜品吗?我是去吃饭的,不是去听评书,也就不用自己的口舌和胃肠去辨别他家的好坏与真假了。
锅包肉
不编故事的饭店做的锅包肉就能吃吗?一般的也不能去吃,因为他们也在糟践这道哈尔滨原创菜。
锅包肉,因为是为外宾创意的,所以用肉都是制作牛排的牛“眼肉”。“眼肉”切片后要用特制的棒槌敲碎经络,并且在敲砸的同时加入适量的淀粉,起到“上煳”作用。
现在,大多数的饭店里根本不可能用牛肉,不用鸡肉已经算对得住观众了。由于不用牛肉,敲砸的过程也就没必要了,砸煳也变成了裹煳。既然是这样,我还吃他的锅包肉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菜名吗?
我吃锅包肉的饭店只有一家,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店名就不说了。这家小店的老板原来是江南村的厨师,现在他在自己的店里只亲手作一道菜,就是锅包肉。制作原料和程序,都可以说是正宗的。
老板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一旦他不再亲自料理锅包肉,估计我也就不会去他家吃了。用猪肉裹煳作锅包肉,在家里就能作,就好比电视剧《漫长的季节》里范伟炸锅包肉一样,没有难度,也没有特色。
最后,讲个笑话结束这篇文章:
我常去吃锅包肉的饭店老板,为了表示对我的感谢,特意作了一道“椴树蜜焖猪蹄”送我品尝。尝了一口,觉得有点“不是意思”,就招呼几个外地来的哥们使劲去吃。外地哥们吃得兴致盎然,因为他们听我说这是哈尔滨特色美食,就信了,就没觉出“不是意思”。幸亏,我没对他们说这道菜本来的名字是“椴树蜜焖熊掌”,而不是“椴树蜜焖猪蹄”。
这个笑话有点冷,不招人喜欢。就像我这个地道的哈尔滨人,动辄揶揄不咋地道的“哈尔滨美食故事”一样,不招人喜欢。
东北名菜锅包肉
锅包肉在东北菜里是比较特别的,甜酸之于鲜咸,就像是一群粗狂大汉里娇羞可人的大小姐。
锅包肉是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名菜,是清末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发明的。在中国现代饮食史上,锅包肉让哈尔滨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它驰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菜肴兼有北方菜系的咸鲜,还略带西洋风味的酸甜口,连外国人吃着,都竖起大姆指。为什么这么说呢?
锅包肉是着名的东北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当年道台杜学瀛接待外国来宾,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作为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冥思苦想才创出了“锅包肉”这道菜。这个故事鲜为人知。
郑家祖籍辽宁省建昌县,郑兴文从小家道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郑兴文逐渐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菜肴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并能对菜肴的色、香、味、形加以点评,被人们誉为“小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郑兴文曾在北京一官员家学做官府菜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出徒的郑兴文于1881年 清光绪七年在北京 当时称北平 的一条街面上开了一家名为“真味居”的中档酒家。1907年,受朋友举荐,郑兴文带了14个技术过硬的厨子进入了当时的道台府做主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为了讨好外国使节,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思的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块”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也就出现了新的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了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
辽宁菜中的锅包肉常用的是番茄汁,也是另一种风味。
锅包肉是哪里的菜?
问题一:锅包肉是什么地方的菜? 处正的锅包肉属于 *** 菜,一盘就八片,炸完后形似小锅,并带汁,才叫锅包肉。后由于1889年由西北 *** 迁移到东北,汉民的大量食用而改成猪肉做的,又在东北发起,才成为现在东北菜的归属
问题二:锅包肉是什么菜系 按菜系分不不在八大菜系之中
按文化流派分属于东北菜
问题三:锅包肉到底是什么地方的菜 锅包肉是一道东北风味菜,满族美食。 即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成菜色泽金黄,口味酸甜。
做法 :新鲜猪里脊肉300克 姜丝5克 葱丝20克香菜10克 精盐、料酒、酱油、白糖、醋、鲜汤、水淀粉、色拉油各适量。1.新鲜的猪里脊肉改刀成7厘米长、5厘米宽、0.2厘米厚的大片,用精盐、料酒腌制分钟,再把腌好的肉上沾满干淀粉,用水淀粉及少许色拉油调成稠糊;另用酱油、白糖、醋、味精、鲜汤、水淀粉等对成滋汁。2.炒锅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烧至六七成热,先将码好味的肉片与稠糊拌匀,再一片片展开,逐一下入锅中,炸至外酥内嫩时捞出沥油。3.锅留底油,投入姜丝、葱丝炸香,下入炸好的肉片,烹入滋汁,翻拌均匀后起锅装盘,撒上香菜即成。
问题四:锅包肉是哪个地方的菜,起源于什么时候 按菜系分不不在八大菜系之中,按文化流派分属于东北菜
起源于清朝末年,是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名菜,是清末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发明的。
问题五:锅包肉到底是鲁菜还是东北菜啊???怎么回答哪的都有 货真价实的东北菜
锅包肉是哈尔滨厨师发明的
baike.baidu/view/50045
问题六:锅包肉是哪地方的? 东北
问题七:锅包肉用的哪部分猪肉? 其用猪之脊肉( *** 菜则使用牛肉)和淀粉,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出锅时浇汁并着以香菜点缀。 传统做法特点 色泽金黄,外酥内嫩,酸甜可口。 传统做法 原料: 猪里脊肉300克 姜丝5克 葱丝20克 香菜10克 精盐、料酒、酱油、白糖、醋、...
问题八:东北菜(锅包肉)的由来? 锅包肉的做法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在西安事变以前,由于东三省归属张氏家族管辖,所以道台府的很多菜,都属于禁菜、私菜。1911年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郑兴文以高超的厨艺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誉,获得大会颁发的荣誉牌匾《滨江膳祖》。日本占领黑龙江以后,张学良对东北部部分地区控制渐松,一些民间工艺、美食菜谱逐渐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及外部流传。后来到了辽宁,辽宁人对其加入了自己的改造,最后一步改用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减少了锅包肉(锅爆肉)原有的香酥金黄。龙泉山庄的厨师曾在全国电视厨艺大赛上,展现过沈阳版本的“锅包肉”。“滨江膳祖”的曾孙在哈尔滨花园街43号开办了美食店。
问题九:哪里的锅包肉好吃 啊 满意答案 K9级2010-11-15不知道你家是哪里的,能不能来东北,这里的好吃,正宗。 相关典故锅包肉的历史 位于哈尔滨动力区文政新区17号“老厨家”锅炮肉是著名的东北菜,一般菜肴都讲究色、香、味、型,惟此菜还要加个“声”,即咀嚼时,应发出类似吃苞米花时的那种声音,这是酥脆的标志。这是哈尔滨道台府菜创始人、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当年为适应外国来宾的口味,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出现首创的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现在就被叫成“锅炮肉”了。锅炮肉流传至今已经是四代传人了,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并以其自身经历见证着哈尔滨的百年历史。辽宁做法特点锅包肉1.新式滋汁中加入了胡萝卜、西红柿及鲜柠檬,使其增加了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香味,这就使菜肴的味道得到了升华。 2.新式滋汁中加入了番茄酱、酸梅酱、OK汁、汁、番茄沙司等,这使菜肴的滋味更加醇厚。 3.新式滋汁中还加入了少许食用色素,使其色泽更加鲜艳喜人。 追问: 黑龙江黑河。 回答: 我是辽宁地,黑河离哈尔滨多远我不知道,但都是你家乡地,有机会去就尝尝。
锅包肉是哪个省的特色菜
锅包肉属于东北菜系,是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名菜,做法如下:
主料:瘦肉
辅料:番茄酱、白糖、醋、盐、料酒、鸡蛋、淀粉、姜、青椒、大蒜头
1、肉切成大片,用料酒抓匀腌10分钟。
2、大蒜头切成片,青椒和姜都切成丝,番茄酱+糖+醋调成汁待用。
3、淀粉和鸡蛋放入一个碗中,加水调成糊,成可以流动状,肉片放入淀粉糊中,搅拌均匀,所有的肉片都挂上浆。
4、起锅烧油,油温五成热时,一片一片下入肉片入油锅中,小火慢炸3分钟,捞出。
5、转大火,再复炸一次,2分钟左右,捞出待用。
6、起锅烧油,小火,下大蒜、姜丝和青椒丝翻炒断生,下入炸好的肉,再到入之前调好的汁,翻炒均匀即可,使每块肉片都裹上酱汁。
锅包肉是哪个地方的菜
锅包肉属于东北菜系,是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名菜。
锅包肉是东北的溜肉段衍生出来的一道菜,其用猪之里脊(清真菜则使用牛肉)和淀粉,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所以又叫“锅爆肉”,外脆、酸甜,里面的肉嫩,出锅时浇汁并着以葱丝和香菜点缀。在西安事变以前,由于东三省归属张氏家族管辖,所以道台府的很多菜,都属于私菜。
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及外部流传。后来到了辽宁,辽宁人对其加入了自己的改造,最后一步改用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减少了锅包肉(锅爆肉)原有的香酥金黄。
东北菜系的文化特征介绍: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中的风格特异性极强的子文化区位类型。作为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饮食文化区位类型,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包括沿海的以大连菜为代表的鲁菜胶东菜、东北菜(辽菜、吉菜、龙江菜、蒙东菜等)在内的广大种类。一般来说,某种风格或类型的饮食文化都有相应的文化原生地域属性。
这种文化的原生或地域附着是深深植根于自然生态土壤、文化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而作为传统、嗜尚、心理层面的精神性饮食文化要素,它们又具有明显的超时空属性。饮食文化的这种超时空属性与行政区划更易等政治因素的变化往往是不同步的。
2023年8月17号蚂蚁庄园答题
2023年8月17号答题答案是锅包肉。
食物简介: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光绪年间始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厨师郑兴文之手。成菜后,色泽金黄,口味酸甜。锅包肉是为适应外宾口味,把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肴。通常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
历史发展:
清朝,旗人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音)门下。1907年,郑兴文到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
形象推广:
2014年,哈尔滨百年菜肴“锅包肉”以“郑大厨”、“杜道台”和“瓦西里”3种Q版形象,在它诞生的餐馆亮相,这道地方名菜首次拥有了自己的推广形象。三种Q版形象分别以锅包肉创始人郑兴文、道台府首任道台杜学瀛以及俄罗斯人形象为创作雏形,以卡通形式展现,活泼有趣。
菜品制作:
准备好食材,肉切成大片,用料酒抓匀腌10分钟,大蒜头切成片,青椒和姜都切成丝,番茄酱加糖加醋调成汁待用,淀粉和鸡蛋放入一个碗中,加水调成糊,成可以流动状,肉片放入淀粉糊中,搅拌均匀,所有的肉片都挂上浆。
起锅烧油,油温五成热时,一片一片下入肉片入油锅中,小火慢炸3分钟。转大火,再复炸一次2分钟左右,捞出待用,起锅烧油,小火,下大蒜、姜丝和青椒丝翻炒断生,下入炸好的肉,再到入之前调好的汁,翻炒均匀即可,使每块肉片都裹上酱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