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江苏选调生动了谁的奶酪46所院校上榜其中有3所“双非”
提到选调生,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有各省、市、自治区自主规定入围的院校毕业生,才有选调生的资格。
由于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各自制定的选调生院校和人才引进战略也有较大的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江苏省选调生高校情况,相信这也是广大家长、考生迫切想了解的内容。
选调生,是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门,有***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
一、江苏省选调生高校的主要特点
1、9所C9联盟高校全部榜上有名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基本上是选调生高校的固定客户。
2、26所985高校成为选调生的中坚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等,进入了选调生高校的名单。
3、也有13所985高校未能进入选调生高校名单
这13所高校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等。
4、近水楼台先得月,江苏省共有10所高校进入了榜单
这10所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这些高校都是江苏省高校中的佼佼者。不过,我们也发现,江苏省还有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没有进入排行榜。这6所高校分别是:
江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药科大学,等等。
江苏省高水平大学特别多,仅“双一流”建设高校就有16所,在全国排名第二位。江苏省高等教育也特别发达,共有167所高校,高校总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位。
历史上,江苏省涌现的高考状元也是最多的,其次,近代以来江苏省培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500多人,在全国遥遥领先,排名第一位。
5、三所“双非”高校进入了排行榜单
要知道,能够进入江苏省选调生院校名单的高校,不是顶尖、中流985高校,不是顶尖、中流的211工程大学,是很难进入院校名单的。
但是,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与211工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却进入了选调生高校名单。作为政法类高校中的佼佼者,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实力,有目共睹。他们进入选调生高校名单,也是众望所归的。
二、江苏省人才引进政策评析
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
其中,江苏选调生是江苏省面向全球著名高校招收的优秀毕业生,是江苏省人才引进的重要途径之一。
江苏省选调生的选拔,共有26所985高校以及10所江苏省高校进入选调生榜单。在这46所高校中,有三所“双非”大学(即非“985”非“211”工程高校)进入排行榜,这无疑为江苏省的人才引进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政策角度看,江苏省的人才引进政策比较完善。其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人才的薪酬、住房、医疗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同时,江苏省还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了职业发展道路,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但是,江苏省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存在困难。其次,江苏省的高校***相对较少,对于一些领域的人才引进存在一定的难度。
再次,竞争压力大。由于选调生政策备受瞩目,许多优秀的应届毕业生都会参加选调,因此竞争压力非常大。这不仅给参加选调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增加了选拔程序的的成本。
第四,选拔标准单一。江苏选调生政策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素质的考察。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成绩不佳但实际工作能力强的毕业生无法入选,而一些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并不出色。
这动了谁的奶酪?不言自喻,没有进入选调生院校名单的高校,自然就成了牺牲品。其实,这些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办学业绩。
针对这些问题,江苏省应该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同时,应该积极扩大高校***,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江苏省工作。
总之,江苏省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相信江苏省的人才引进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江苏2023选调生名单公布,9成是重点名校,3所双非毕业生“亮眼”
文/艾小贝爱教育
江苏的2023选调生名单,公布了。
大学生在大学这一象牙塔里,是会受到保护的,同时也没有生活上的压力,大学生只需要把精力用在自己的学业上就可以了。
但大学生一旦走出了大学的校门,迈入了 职场, 大学生就不被保护了,这才是大学生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的开端,大学生就是自己挣钱自己花了,就不能继续伸手跟家长要钱了。
大学生正式毕业以后,需要面临的压力就扑面而来了,就业是大学生要面临的第一重压力,在大学生就业这般难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说是剧增的。
为了可以更快地找到工作,大学生是需要在正式毕业前就做好就业规划的,就是大学生对于毕业的就业走向需做好选择。
像既体面又稳定的选调生就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偏爱,然后让 选调生 成为了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就业选择之一。
江苏2023选调生名单公布,9成是重点名校,3所双非“亮眼”
江苏的2023选调生的名单正式面向大学生公布,其中名单中有9成是重点名校,但不全是重点名校的情况,也有双非院校入选,有3所双非毕业生是“亮眼”的,和重点名校一同上榜。
这3所双非院校分别是 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 都是我国政法类强校,华东政法大学拟录人数偏多,有9人,西南政法大学是5人,西北政法大学是2人。
除了这3所双非,剩下的毕业生都是来自于重点名校的,因是江苏的选调生拟录,对于本土院校的毕业生肯定是会偏爱的。
同省内的985名校 南大和东南大学 拟录人数是最多的,均是55人,985名校人民大学拟录人数是39人,也很多,是外省市高校毕业生中招录人数最多的院校,比最高学府清北都多。
清华的拟录人数是6人,北大是12人,浙大的拟录人数是38人,也是很多的,拟录人数超过30人的还有2所985名校,武大是36人,华中大是31人。
拟录人数超过20人有5所院校, 中国科大 是23人, 哈工大 是22人,天大和川大都是21人。
像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南开、西安交大、电子科大、中山大学和厦大等985名校中拟录毕业生人数都是在20人以下的,在拟录的985名校毕业生中,吉大是最少的,只有1人。
除了985名校生,还有多所211名校毕业生拟录
在名单中,除了有985名校生,还有多所211名校的毕业生拟录,在211名校的毕业生中 中国政法大学 拟录的毕业生人数是最多的,有20人,然后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5人。
南京师大有4人,211名校上海财经和苏州大学都是有2人,南航、南京理工、河南大学、南京农大和中国矿业大学等211名校,都是分别只有1名毕业生被拟录。
名单里是一共有11所211名校,其中基本上都是来自江苏省内的211名校,只有个别一两所211名校是来自于外省市的。
除了985和211名校的毕业生,还有毕业生是来自于 双一流学科院校 的,国科大是有14名毕业生被拟录,江苏同省内的南邮和南京林业大学都分别只有1名毕业生。
江苏选调生门槛偏高,以985名校生为主
名单中一共有564名毕业生被拟录,这500多名毕业生是来自于 39所不同的院校, 985名校的拟录毕业生是属于占比最多的,看来江苏选调生门槛是偏高的,是以985名校生为主的。
定向选调生:相对中央选调生而言好考,一般是指部分省份面向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各大省市的选调生选拔是分开进行的,是有着定向选调和普通选调的不同。
定向选调 是面向部分重点高校选拔的,只有应届优秀毕业生才符合报名的标准,大部分省市的普通选调是和省考同步进行的,但也有分开选拔的个别省市。
普通选调 的编制是更低一些的,主要面向同省市内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选拔,还有一类特殊的选调生选拔,那就是 中央选调生 ,其门槛和含金量是更高的。
不直接对外选拔,只面向部分985名校筛选,还需要由院校的内部推荐之类的,只有是党员,还是学生干部和获得校级以上奖励优秀毕业生才有机会。
笔者想说:
这是江苏2023选调生中省市机关一共拟录的毕业生人数,一共有 564人, 毕业生所来自的生源院校是来自39所。
虽有3所双非院校的毕业生,但也因为他们是来自于相关岗位直接对口领域的实力强校,普通双非院校毕业生是没有机会的。
今日互动:
你觉得江苏2023选调生门槛高吗?
江苏省选调生高校名单
? ? ? ?选调生是各省党委从高校中选出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基层工作的一批大学生,是作为后备力量培养的。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自然有着要求,下面盘点一下江苏省选调生高校名单,2022江苏名校生选调高校的名单出炉,被分成不同梯队,省内院校吃香。
? ? ? 第1梯队内一共有10所院校入选,其中像北大、人民大学、清华、复旦、南大、东南大学、浙大、厦大、武大和中山大学都是在这一梯队中。第2梯队内一共也是有10所院校入选,像北航、南开、哈工大、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华中大、川大和西安交大等都在这一梯队内。
? ? ? ?第3梯队内一共有6所院校入选,分别是天大、华南理工、重大、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 和南京林业大学,江苏这选拔高校的梯队选择,并不是以院校的综合实力来进行选拔的。而是以江苏省内相关岗位情况来进行划定的,第4梯队内一共有9所院校入选,像吉大、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苏州大学等都在这一梯队。
本科公务员与研究生公务员有什么区别?
一、研究生本身“基因”上有优势
(1)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某些中央机关,明确只要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些职位本科生不能报。(2)省考有些地区限制户籍,但对研究生以上学历则基本上没有限制户籍。(3)研究生考上公务员比本科生在职称、工资和升职空间上都有所不同。本科生转正后是科员,研究生转正后是副主任科员,级别比本科生高一级相应工资比本科生多一些。
二、但有些研究生依然考不过本科生
(1)研究生在专业领域上虽然强,但是公务员考验的是综合能力,跟专业领域相关度不大,而且研究生做题容易钻牛角尖。
(2)从就业选择上看,研究生选择太多,意志没有本科生那么坚定。
(3)根据报考比例,本科生比例是最高的,造成研究生考不过本科生的***象。
三、基层单位本科生优势高于研究生
如果你考取了某基层单位(同样是相关规定,县处级及以下级别的单位定性为基层单位),那么一般情况下,就算你研究生毕业,或者你曾经是体制内其他单位的副主任科员,一样毫不客气的给你定为科员。这时候,你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刚毕业的情况下,本科毕业后考入本单位的公务员的优势将非常大。
四、从行测和申论考题上分析
(1)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型一般分为五大部分:言语理解、逻辑判断、数量关系、材料分析、常识判断。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统筹能力。所考知识,并不涉及大学和研究生时期所学知识,更不涉及专业知识。而研究生主要是在某专业领域的继续深造,对于行测考试并没有太多的帮助,相比本科生来说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2)申论:申论考试基本要求是针对一段材料,通常是社会***、民事***等,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概括;对材料及***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它要求准确把握住一定的客观事实或材料,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述。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重点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贯彻执行、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能力。而对于这些能力,主要靠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实践,以及对申论答题技巧的把握,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并不相关。在这方面,多读三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应该差不多。
五、职位及晋升时间间隔
(1)如果是本科毕业,那么转正后是科员,三年后是副主任科员,再三年是主任科员;
(2)如果是硕士研究生,那么转正后是副主任科员,三年后是主任科员。但是,广大的三四线城市,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入职后一律定位科员,因为单位的行政级别只是乡科级或副县处级,不可能研究生毕业工作一年就给予副局长待遇。
(注:参照博士研究生,转正后是主任科员。)
由上面信息看出,3年是公务员职位晋升的一个周期。所以,本科生在转正3年后的职位跟研究生转正后一样,本科生转正6年后才达到博士生转正后的职位;而研究生是在转正后3年后跟博士生转正后的职位一样。研究生比本科生多上3年学,但是在晋升上把3年又追回来了,所以两者时间上基本是没有差别的。
总结:
对于公务员考试,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国家体制的要求,研究生和本科生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本科生不要因为学历比研究生低而丧失信心,研究生也不要因为学历比本科生高而骄傲自满。所以,要想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并不是以学历为主,主要看的是自身能力和备考技巧。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清楚自己的不同,找准自己的位置,一同向着公务员的道路上奔跑吧。
江苏省选调生选调范围高校名单
1、省市机关***选调458名。
选调高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24所“双一流”A类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县乡机关***选调911名。
选调高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36所。
“双一流”A类高校和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12所省内重点建设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