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每年470多万匹马被屠宰我国却很少有人吃马肉是因为不好吃吗
你吃过马肉吗?马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动物,但是在我国,平时却很少见到有人吃马肉,更是难以见到卖马肉的地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马肉本身是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的,并且食用起来的口感也很不错。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被屠宰的马匹有470万之多,但这些屠宰马匹的国家大部分都是有着悠久游牧文明的国家。
例如哈萨克斯坦,他们在过去被称之为是“马背上的民族”,和马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甚至将马当作自己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他们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养殖马匹,同时也会将他们制成丰富的佳肴,摆上餐桌。可以说,马肉在这些国家,已经被刻入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
马肉的蛋白质含量甚至比牛肉还要高。并且由于马这种动物本身就非常擅长运动奔跑,不同于牛羊都是比较安静的动物,容易“屯膘”,所以马身上的脂肪含量非常少,也就是说,马肉大部分都是瘦肉,这对于不爱吃肥肉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
马肉不仅仅在口感上会比牛羊肉更胜一筹,而且食用马肉也不会让人过度长胖。
同时,马肉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让人体的机能能够更高效健康地运转。
因此,食用马肉,不仅仅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硬化,同时还可以抗衰老,让自己的皮肤显得更加有光泽。
但是尽管马肉有着如此多的优点,食用马肉看上去也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然而马肉在全世界范围内,它还是相对小众的一种食物,在世界各国饮食上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远不及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肉类。
尤其是在中国,因受到我们国家悠久的农耕文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国民都没有养马的习惯,不同于游牧民族那样视马如命,所以我们本身见到马匹的机会就很少,我们见到马肉,品尝马肉就更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了。
而除了受到了我们国家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马肉比较少被食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饲养成本很高。
我们通过观察马匹的外观就能够发现,马并不同于猪、牛等动物那样“大腹便便”,身上有着很多脂肪。
马看上去是非常的健壮的,它的身上脂肪含量很少,大部分是肌肉。再加上马天性就是热爱运动,擅长奔跑,所以马对于食物的消耗量也是很大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它们擅长运动,在食物与肉的转化比上相对较低。所以我们在将等量的同种食物分别喂给马和猪之后,马的体重增长要比猪小得多,这也在无形之中拉高了马的饲养成本。
也就是说,相比较一般的猪牛羊等牲畜,马匹的饲养根本没有成本优势。而养马的饲养成本高了,马肉市场价格就会贵,不像鸡肉、猪肉的价格那样亲民,所以养马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不仅如此,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是比牛羊要挑剔的,马的饲料一般都比较精细。这主要是因为马的消化系统与牛、羊等动物不同,它相对来说是比较脆弱一些的。
比如牛有四个胃,对于食物的接受范围非常广,在平时还有着“反胃”的本领,让自己消化系统能够更快消化食物。
但马却只有一个胃,在进食之后,它的消化系统远不如牛那样能够迅速进行能量的转化,所以马的生长速度也是比牛要慢的。
此外,由于马这种动物天生就非常擅长于奔跑,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动物,在人类还没有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前,马一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古时候,我国的邮差前往国家各个角落,也都是通过骑马来送信或者传递消息。在两军交战时,也会有专门骑着马的情报人员来监视着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也被称作为“探马”。
而且古代还专门为马匹修建了犹如今天高速公路系统般的“驿道”,甚至连古时候的皇帝御驾亲征,或者出行巡游,都是需要用马匹来拉着马车。
这也足以说明,一直以来马匹都和人类社会的日常运作息息相关。
在古代,马匹的地位不亚于今天的汽车,而古代人喜欢“汗血宝马”更是如同今天“土豪”们喜欢的跑车一般,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再者,马匹长期以来都是在人类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
甚至在中国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还专门为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时一路南征北战的六匹马刻了石碑,以此来纪念它们,被称作为“召陵六骏”。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古代用于运输传信,还是用于战争中骑士的厮杀,马匹都一直能够发挥远高于其他动物的作用,所以马匹在人民心中有着更高的地位,远高于猪牛羊等一般的牲畜。
再加上养殖马匹的成本本身也很高,高于一般的牲畜,所以直到今天,***、马术等运动也会被视为一项非常高成本的贵族运动。
马匹在古代的高地位也一直被流传到了现在,人们对马天然有一种亲切感,将马自然地视作人类的“朋友”,所以这也是人们很少食用马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在中国一般只有在新疆地区,能够见到马肉,新疆的哈萨克牧民受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仍然保留了食用马肉的传统。
在新疆伊犁地区的街道上,熏马肉、熏马肠的店面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也侧面体现了中国多元化的民族特色。
当然了马肉虽然食用的人比较少,但是在如今的生活中,也并不是无法享用到。不过,马作为伴随人类一路发展的动物,也可以说是一大功臣,因而在像中国这样没有受很深的游牧文化熏陶的国家,对于马肉的接受度,也仍然不是那么高的。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很少有人吃?
关于不吃马肉的原因确实有很多,但是第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肉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这里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料肉比。这是畜牧业中一个常用的概念,用于表示畜禽增重一公斤所需的饲料量。也就是说给不同的动物提供相同量的饲料,有的动物是典型的“喝凉水都长膘”型,如鱼类(1:1)、肉鸡(1:2)、猪(1:3)等,而有的动物却是典型的“狂吃不胖”型,如羊(1:4)、牛(1:6)等,而马的肉料比更是达到了夸张的1:7左右,这意味必须向马提供七公斤饲料,体重才会增加一公斤。如此低的回报率,再加上我国本就不是畜牧业大国,因此导致马肉的商业价值极低,搞不好还要承担亏本的风险,你说这买卖谁愿意做呀!这就是这一特点,直接导致马肉很少出现在我国市场上。
第二个原因,则是马肉的成色。我们先来看看马肉的外观。马肉和牛肉较为相似,都属于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肉类,而马肉的脂肪含量比牛肉还低,这也导致马肉的肌肉纤维十分粗大,肌间脂肪几乎为零。从这点看,马肉绝对是健身人士的“梦幻”食材!但是马肉的颜色却异常奇怪,一般而言,羊肉是***色,牛肉是红彤色,但是马肉却是异样的深红色!因此它们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是血淋淋刚切下来的肉块,这也导致它们的卖相确实不咋地,而人类又是视觉性动物,因此即使将马肉放在菜市场,估计也没人愿意为这种贵而卖相差的食材买单,因此这便是第二个原因,“外观”劝退。
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却不像牛肉一样被很多人吃?
主要是因为马肉的口味不如牛羊肉,而且养马***也不划算,导致养马的人少,马的产量低,所以马肉就不能像牛肉那样流行起来了。马生长起来比牛羊都要缓慢,饲养成本高,专门养马供应人们肉食并不划算,吃马肉的人也少,而且马是一种很通人性的动物,养久了就容易和人产生一定感情,人们也就更舍不得杀马吃肉了,所以马肉就流行不起来,人们养马多是为了当坐骑、挤马奶或拉马车、给家里干活。
利益因素人做很多事都有利益驱动,养牛养羊也是一样,牛羊肉价格高养牛羊的人才有动力,因为这里面有钱赚,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但是养马就不同了,马的肉质在口感上比牛羊肉要差一点,吃的人少,特别是我国汉族人占大多数,汉族人基本没有吃马肉的习惯,这就使马肉的市场不大。而且马是一种需要经常运动奔跑的动物,吃进去的草料食物很多都被消耗了,转化成肉的概率比较低,同样多的草料牛羊可能会长10斤膘,到了马身上则只能长两三斤,加上马肉价格上不去,成本高效率低没有钱赚,养马的人自然就少。
养殖成本因素马的养殖成本算是高的,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它。在南方一带的丘陵地区是养不了几匹马的,所以在南方很少见到马,在北方的草原和牧场上才能见到成群的马。马肉的食用价值和养殖成本,注定马肉不会像牛肉那样流行,养马需要广阔的农场,让马有充足的运动场地和新鲜的草料食用,还要提防马匹生病,这些都使养马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提高了马的养殖成本,使养马不能像牛羊那么普及。
感情因素马跟家里的猫***,属于最通人性的家养动物,很多时候它们都能够了解主人的心思,听主人的话,也能在主人的训练下帮家里干很多活。特别马的功劳是很大的,除了能够驮着人进行长途跋涉之外,还能够替人拉马车、拉货物、驮粮食,有很大的用处,在这个方面超过了猫狗的作用,所以很受主人看重。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是舍不得杀马吃肉的,也舍不得把马卖给别人吃,因为时间久了多少会产生一些感情,就好像许多人自己家里的狗死了舍不得吃狗肉一样,因为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