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杨靖宇牺牲之后他的一双儿女马崇云与马锦云多方寻找父亲未果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918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空前强大,这时的东北军已经撤离东北,而继续在这片黑土地上与日寇游斗的只剩下东北抗日联军及一些爱国人士。
日本人为了打掉东北抗日群众的士气,加大对抗日联军的围剿。就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抗日名将杨靖宇将部队分成各个小组进行游击战。
然而由于多次遭到叛徒的出卖,杨靖宇的队伍越打越少,最终他倒在了濛江县三道崴子这个地方。
再也无法兑现离家时对妻子的承诺,这一年是1940年,他离开妻儿老母已经整整十二年。到底杨靖宇将军有着怎样的故事?而他的家人之后又过得怎样呢?
化名领导工人革命
1927年还在使用原名马尚德的杨靖宇加入了中国***,而当时正处于***发动******后的白色恐怖时期。
大批的***员惨遭***,全国各地的党组织遭到蒋介石的打压破坏,革命事业举步维艰。杨靖宇在成功发动了刘店秋收起义后,临危受命化名为张贯一在河南各地开展地下工作。
由于辽宁抚顺党组织受到敌人的破坏,而抚顺作为东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此时急需一个领导人来组织工作。
青年时期的杨靖宇
时任***满洲***的***知道杨靖宇善于组织进行工人运动和地下工作,于是将他任命为抚顺的特别支部书记,调动至东北。
杨靖宇到了抚顺立刻将工作重点放在矿工之中。身高一米九的杨靖宇自称是山东大汉,与当地的矿工们打成一片。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矿上的工人大多是来自山东,以老乡的身份进入其中利于开展之后的工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杨靖宇逐渐被矿工们所接受。因为他乐于助人、热情耿直,大家都叫他“张大个子”。
很多工友遇到困难都会找他,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整个矿工团体的核心人物。当他把这些穷苦的矿工们团结在自己身边之后,开始组织大家对抗日本矿主。
当时的矿工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日本的矿主根本不管矿工的死活,无限制压榨着这些人的剩余价值,杨靖宇这时发动***自然是一呼百应。
杨靖宇舞台戏
他找准时机号召矿工集体***,最开始的时候日本矿主不以为然,然而矿场长期不产煤之后,矿主慌了起来,找到杨靖宇提出复工的要求。
杨靖宇作为工人代表提出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资等要求,而面对每天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的日本矿主这时已经没有了选择,只能灰溜溜答应了工人们的条件。
不过日本矿主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将工人***的事情汇报给了日本关东军。
日军深知如果没有人刻意组织工人进行运动,是不可能形成如此规模的***,于是安排日本警察开始排查抓捕矿区的可疑人物。
没过几天,党组织中的一个叫做王振祥的人被警察抓捕,并且在日本人的重刑之下叛变革命,出卖了化名为张贯一的杨靖宇。
日本人立刻对杨靖宇实施了抓捕,并且连夜开始审讯。日本人拿出大量在杨靖宇住处搜出的印刷品与红旗摆在他面前,让他承认自己是***员,并且交待出抚顺党组织的机密。
然而在重刑之下,杨靖宇根本毫不畏惧,直言日本人拿出的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放在他这里的。并且反问日本人:“如果这些东西都是我的,为什么我不把它们藏好?”
日本人认定杨靖宇是***的“头目”,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审问。于是之后的几天,杨靖宇连续遭受着严刑拷打。
在数次被折磨昏迷之后,杨靖宇一口咬定自己不知道什么***,并且拒不承认自己认识叛徒王振祥。
日本人苦于没有证据,而外界地下党组织也开始制造舆论压力,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杨靖宇还是保住了性命,并且被移交到***的地方***。
根据资料记载,被引渡的杨靖宇当时身负重伤随时都有生命之危。在***的审问中,杨靖宇以自己为例子指出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罪行,并且始终不承认自己是***。
于是******也无可奈何,判了他一个“***嫌疑罪”,将他关押到奉天的监狱之中。
等着杨靖宇回家的人
一年多之后杨靖宇被刑满释放,而他很快又投入到新的革命工作中。
这时的杨靖宇不知道一个人将他拉扯大的母亲已经因病去世。而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也因为他***的身份遭到敌人的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
杨靖宇其实是河南确山人,虽然幼年丧父,可是他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正是因为母亲,杨靖宇才有机会上学读书,并且早早在学校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就在他考入开封纺染工业学校的前一年,他娶了一个名叫郭莲的善良女子。他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统统交给了郭莲,而妻子也没有让他失望。
她虽然没读过书,却十分上进聪慧,在丈夫的教导下,她明白了家国情怀、她懂得许多人生道理。
不但如此,她还非常孝敬老人,可以说在杨靖宇求学阶段,是郭莲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
马锦云
1926年杨靖宇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他带着革命的火种在确山县开展农民运动。
而知道他革命者身份的母亲与妻子并没有因为危险而劝阻他,她们默默支持着他。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儿子马崇云出生了。
第二年,杨靖宇领导数万农民进行武装***,并且建立了红色革命***。
也正是这一年,他成为一名***员。因为他的身份,他的母亲妻儿经常遭到敌人的迫害。敌人不但烧掉了他的房子,还将他们追得东躲***。
因为革命工作需要,杨靖宇在女儿诞生的那一年离开了河南老家,前往了上海。
在离开的时候他对着妻子说:“这次我可能要去几年,家里就交给你了,照顾好娘和孩子,等着我回来……”
走之前他给自己刚出生的女儿起名叫做马锦云,还取了一个小名叫做马躲,纪念她在东躲***中出生,也寄寓自己祝福她能躲过所有的灾难。
杨靖宇走后家人还是受到一段时间的骚扰,直到敌人确认他们要抓的那个革命党已经离开了这里,于是目光才慢慢从郭莲等人身上挪开。
杨靖宇的家人那种四处躲藏奔波的日子也逐渐结束,郭莲带着孩子回到村中,而杨靖宇的母亲却在思虑与奔波中不幸病逝。
郭莲带着两个孩子等着杨靖宇的归来,每当孩子们问自己的父亲到底是怎样的人,她总会骄傲地告诉他们:“你们的爸爸是一个英雄!”
然而她却不知道,自己一直等待的丈夫,却在1940年遭到叛徒的出卖,为国捐躯永远留在东北的雪林之中。也就是开篇讲的那段故事。
杨靖宇牺牲的事情很快传遍中国,郭莲一家人当然也知道这位大英雄的事迹,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英雄就是他们等待多年的马尚德。
寻找英雄的家人
郭莲在等待中将儿子女儿带大,并且看着他们成家。不过由于多年的操劳与***后来的迫害,郭莲的身体越来越差。
在日本投降的那一年,她将孩子们叫到自己的床前,说:“收好你们父亲的照片,记住他叫马尚德,一定要找到他!”交代完一切,她不甘心的闭上了眼睛。
马崇云和马锦云安葬了母亲,兄妹两人就带着父亲的照片四处打听他的下落。他们相信母亲的话,父亲曾经说过打完日本鬼子就回家来找他们。
每当遇到***路过乡里,他们就会抱着希望去询问那些战士:“我父亲叫马尚德,早年去东北打日本鬼子,请问你们听过这个名字吗?”可是每次得到的都是失望的答案。
解放后,兄妹两人仍然没有放弃对父亲的寻找,在确山县马尚德曾经的革命事迹还是很出名的,所以党组织成立了调查组帮助他们寻找马尚德。
不过直到1951年调查组的同志看到一个名叫杨一辰的人写的纪念杨靖宇的文章,事情才发生了转机。
文章上写着杨靖宇是河南人,并且写着杨靖宇是他在东北革命的化名,真名叫做马尚德。
杨靖宇的战友冯仲云也一直在为寻找杨靖宇的后人而奔波,双方联系之后确认马崇云、马锦云正是杨靖宇的后人。
1952年的夏天,冯仲云来到确山县,找到了这兄妹两人,在看到马崇云的时候,冯仲云对着一同来的人说:“长得太像了,他肯定是杨司令的儿子!”
在听说自己的父亲马尚德就是那个抗日大英雄杨靖宇的时候,兄妹两人虽然为自己父亲的英雄事迹而骄傲,却也感觉到十分失落,因为他们寻找多年的父亲再也回不来了。
马崇云拿出了父亲唯一的一张照片,冯仲云看后顿时老泪纵横,照片上正是杨靖宇司令年轻的样子。
组织上本来要对兄妹两人特殊照顾,不过两人却表示:“如今我们知道自己是杨靖宇的孩子,他是个英雄,我们就更不能给他丢脸。”
马崇云并没有唱高调,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对自己的要求可以说是非常苛刻。
这样一个英雄的后人,却在平凡岗位上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是他却在1964年因公殉职。他的五个孩子有两个都进入了部队,并且参加了对越反击战。
而马锦云也没有接受特殊照顾,她一直在农村老家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杨靖宇将军为了革命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他的后人并没有因为他的功劳而享受什么特殊的待遇,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这才是一个英雄及英雄家人做出的最好表率。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由“南至青书”原创,已开通全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河南农民找父亲10年未果,直到***找上门,才知自己是杨靖宇之子
1949年,河南确山一位穿着破烂的农民,拉住在此经过的***战士,拿着一张照片就让***看,嘴里嘟囔着:这是我父亲,你见过吗?农民不耐烦地一遍遍地问完所有经过的队伍,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直到有一天,几位穿着军装的领导干部风尘仆仆地来到农民的家中,正当农民疑惑他们是干什么的时候?为首的首长对着农民仔细打量了一番后,紧紧握着农民的手说: 你就是杨靖宇的儿子。
现场一片哗然,本来在看热闹的乡亲们开始议论纷纷。因为杨靖宇是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他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农民很纳闷,你们是不是弄错了,我父亲姓马。
首长却笑着说:你是不是叫马崇云,你的父亲是不是叫马尚德,马尚德就是杨靖宇的原名。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惊呆了,农民马崇云的都愣住了随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父亲牺牲了,他再也等不到父亲的归来,抱着首长失声痛哭。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农民怎么会是杨靖宇的儿子呢?而马尚德又怎么成为杨靖宇。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故事?
这一切都要从杨靖宇说起。他在1905年的严冬出生,他与万千穷苦人一样出身贫寒。父母为他起名叫马尚德。让他在村里的私塾念书。从小他就有着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品质。凭借着努力杨靖宇考上了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
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杨靖宇也投身于火热朝天的革命事业当中。就在同一年,在家中父母的介绍下,认识了邻村的姑娘郭莲。两人一见如故日久生情。不久后,在父老乡们的见证下,喜结连理相伴终生。很快,他们就有了第一个孩子马崇云。
可国家危在旦夕,国家不保如何保小家。 杨靖宇明白这个道理,就连儿子出生也只是回家看了儿子一眼,就回了学校。深受革命的影响,杨靖宇在当地发现农民起义,组建了武装革命力量。由于他出色的表现,党组织批准杨靖宇加入中国***。
他得到了党组织的肯定,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敌军的报复。家中的田地被敌人恶意破坏,妻子只能带着孩子四处躲避敌人的追捕。第二个女儿就是在跑路的时候诞下。直至五天后,杨靖宇才找到他们。
然而,仅仅一个晚上,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杨靖宇告诉妻子自己要出趟远门,可能很长时间都回不来了。 郭莲还以为自己的丈夫也是跟着往常一样干革命。只是会晚些回来。可此次一别,便是阴阳两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军关东军将沈阳南满铁路炸毁,还将三名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放在附近,栽赃嫁祸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军守备队。以此为借口进军沈阳的北大营,声称是自卫。
最终,却因为“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华民族开启了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让杨靖宇无比痛心。 心中激起驱逐日寇,保家卫国的信念。不久后,机会就来了杨靖宇的面前,他临危受命被党组织派去前往东北领导抗日工作,建立南满游击队和根据地,与日寇周旋给予沉重的打击。
慢慢地,他所率领的队伍日益壮大。形成了一种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利用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谋划的才能粉碎了敌人多次的进攻***,硬生生拖住了日军关东军的主力。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日的决心与斗志。 可以说东北抗联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驱逐外敌,原本叫马尚德的立刻改名叫杨靖宇。 曾经他的名号让无数日寇闻风丧胆。
但就是这样一位忠义之士却死于叛徒的出卖,就在他生前,还曾想护他们周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杨靖宇率抗联第一军打游击战,与日伪军多次战斗,打击日军侵略者。
然而1938年后,曾经是杨靖宇最出色的得力战将,担任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师长程斌叛变了,为了一个日本队长的职位,摧毁了多个东北抗联的生命补给站。 在冬季没有粮食,只能吃雪啃树。一度将杨靖宇的部队逼到弹尽粮绝的地步。
然而他还是扛了过来,带领着战士们创下了一个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东北抗战奇迹。就这样的情况下, 杨靖宇的警卫排长也背叛了他,张秀峰为了活命为了钱财,出卖杨靖宇的行踪,带着9960块银元叛变投敌。这可是十五岁就跟在杨靖宇的身边了。
一次次的出卖让杨靖宇如何不伤心,这可都是最亲近的人啊!杨靖宇部队的行踪被敌人知道后,开始疯狂的打击势必要将杨靖宇拿下,最终杨靖宇也和大部队失联,只能躲在深山中等待救援。
天寒地冻的严冬,没有食物 杨靖宇只能吃棉花,树根等充饥。这一等就是五天五夜。后来,赵延喜和三个村民在山上砍柴时,突然发现一个人影,正是杨靖宇将军。此时的他已经十分虚弱,没有食物的补充已经让他的体力消耗殆尽。
脸上和手上 都是大大小小的冻疮,惨不忍睹的狼狈不堪。杨靖宇想从村民手中买些东西。赵延喜反而劝他投降说着:你还是投降吧。 此话一出,杨靖宇却说:我要是投降了,咱中国就完了,我作为中国人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村民也答应了给他带些食物过来。但他等到的是日伪军的到来。原来,赵延喜在半路遇到汉奸,将自己遇到杨靖宇的消息报告给了他。
日军和日伪军集结而来,杨靖宇也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最后一刻,耳朵中听着日军劝降的话语,眼睛望着天空,我想他应该是在想自己的家人吧。突然鼓起一口气,拿起***射击。拼死守护了他最后的信仰。
直至张奚若的一颗***打穿了了他的腹部,鲜血喷洒而出,杨靖宇体力不支倒下了。最终在一棵大树下牺牲,年仅35岁。开枪的正是跟随程斌叛变的叛徒,有名的机***。 一次次的抗日救亡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背叛,这让人如何不痛心。
而这几名叛徒却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除了程斌被枪毙以外。后来,就连张奚若也不承认自己打死过杨靖宇将军。这让无数人愤怒也让无数人耿耿于怀。
更加惨绝人寰的是,他们将杨靖宇的尸首拉到长春, 将杨靖宇的尸首与头颅分离。甚至日军还将其解刨,他们想知道人如何在不吃不喝下撑过五天五夜,结果在杨靖宇将军的胃里发现一些草根,树皮和棉花。
我们老话是这样说的,死者为大。然而就能他们的行为中就能发现日军残暴无良,根本就是恶心的刽子手。还将杨将军的头颅游街示众,警告世人。
杨靖宇逝去后,日本人也不放过他的家人,开始扫荡他的家乡,放狠话说村里不交出郭莲就要***整个村子。村民们也一直对外声称没有这个人。可日本人不是这么容易忽悠的。最终,杨靖宇的妻子郭莲自己站了出来。她被抓到监狱中***折磨,遭受酷刑,最终把她丢进粪坑中自生自灭。
因为伤势极重,同时也被好心人救了起来,然而还是没有躲过一劫。在临终之际,告诉自己的一双儿女,让他们抱着希望找父亲。说完撒手人寰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四年之久了。
时间飞快,新中国也成立了,全国大半个地区也解放了。杨靖宇的儿子在家乡当农民,偶尔碰见***战士就问自己的父亲。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部队首长和黑龙江省委干部来到农民的家中,对着其他干部说:就是他,长得太像了,尤其是这双眼睛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得知自己苦寻十年的父亲就是杨靖宇时,心中哀嚎不已。
他无数遍听过杨靖宇的事迹,原来这个铮铮铁骨英勇就义的军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这次***找上门就是为了给杨靖宇烈士建立纪念馆。但是,筹备期间需要找到档案。但是还是缺少资料。所以为了弄清楚杨靖宇的一生简历,黑龙江省委成立调查组,开始询查杨靖宇的老家。最终在一个与杨靖宇入党时的同志那里得知消息,来到河南确山找到马崇云。
杨靖宇一生被安葬了三次,为了安抚日本军官罪恶的心, 日本人给杨靖宇烈士找了木头颅与尸身埋葬在一起,并立了墓碑。
后来,遗首被找到后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保存, 就在18年后,杨靖宇将军的头颅的尸身重新被埋葬在一起,身上盖着鲜红的五星红旗下葬。最终魂归故里。
1953年,马崇云带着妹妹来到了哈尔滨的博物馆看到自己父亲的头颅。他们再也抑制不住悲伤,两人痛哭了起来。周围人不明白他们为何痛哭,便问了问,这时大家才知道他就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儿子。
这一消息传播的极为广泛,因为杨靖宇将军留下了后代,纷纷找他聊表心意,表示对杨靖宇将军做出贡献的感激之情。后来,马崇云继续上学,从铁路学校毕业后,在郑州铁道局工作。并加了中国***。兢兢业业的为党和人民奉献,却在1964年因公殉职。
历史 是有记忆的,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我们不能忘记侵略者对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中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十四年。无数人痛失家园与亲人。铭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他用民族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致敬英雄!
1940年杨靖宇抗日牺牲,妻子至死不知,子女11年后才知父亲是英雄-
1928年3月,一位叫郭莲的农妇流浪到古城东北大郭庄,在村外的一个秫杆棚里生下了一个女孩。5天后的一个深夜,她的丈夫回到家里。
郭莲让丈夫给女儿取名字,他思考一会儿后说:
第二天天还没亮,丈夫就翻身下床,亲了一下妻子和熟睡中的一双儿女,匆匆离开。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过,不仅杳无音讯,而且生死不知。
此后16年时间,郭莲独自抚养一双儿女,艰难度日。丈夫仅留下一张照片,每当夜深人静时,她看着照片思念丈夫,想象着一家幸福团聚的场景。
直到1944年10月,郭莲因遭到到鬼子汉奸的毒打,伤势过重又无钱医治,很快就去世了,年仅37岁。
去世前,郭莲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叫到床前,拿出丈夫唯一留下的照片叮嘱他们说: “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记住,你爹叫马尚德……”
临终之际,郭莲还不知道,她日夜思念的丈夫早已在4年前先她而去,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她至死也不知道: 丈夫马尚德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铁血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
从1932年开始,马尚德就化名“杨靖宇”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中,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伪军。游击队神出鬼没,战斗力强悍,让日伪军吃了不少苦头,闻之色变。
1936年,杨靖宇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部队6000多人,是当时东北南满最大的抗日武装。为了对付抗联,日军悬重赏要杨靖宇的人头: 谁打死杨靖宇,一两肉就赏给一两金子,一两骨头就赏给一斤金子。
到了1938年,日军在东北增兵达70多万,伪军有100多万,东北抗联处境艰难,缺衣少食,渴了抓把雪,饿了就吃树皮、野菜和草根,以顽强的意志和日军搏斗。
长白山地区气温寒冷,环境恶劣,打鬼子太艰苦了,少部分抗联战士意志动摇。日军威逼利诱,暗中招降那些意志不坚的抗联官兵,妄图分化瓦解抗联。
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给抗联带来灭顶之灾。 程斌十分熟悉联军的行踪和战术,被日本人用来专门对付杨靖宇。
程斌带领叛徒和伪军组成挺进队,捣毁了抗联存储粮食、***的70多个营地,一时间抗联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日军围追堵截,叛徒肆意破坏,东北抗联岌岌可危。杨靖宇将部队化整为零,以机动灵活的方式与日军周旋。
1940年1月,日伪军出动2.5万人“围剿”抗联,派出飞机侦察轰炸。面对日军的围堵,杨靖宇让主力部队北上撤退,自己带领一支数百人的游击队在山林中继续抗日。
由于叛徒告密,杨靖宇等人行踪暴露,在日军的追击下损失惨重。
2月15日,他的身边只剩下7名战士,其中3人还是伤员。留下一名战士和伤员,杨靖宇带着两名战士往南走,准备与抗联二路军会合。
次日凌晨,两个战士下山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敌人发现,在激战中牺牲。日军在牺牲战士身上发现一枚杨靖宇的印章,于是加紧封锁山头,派出600多人的讨伐队进山“围剿”。
杨靖宇孤身一人,还发着高烧,顽强地在密林中和敌人周旋。
2月22日,连日粒米未进的杨靖宇,走到了蒙江县的三道崴子,在一个四周漏风的小窝棚里躺下休息,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晚。
2月23日上午,蒙江县保安村的赵延喜等四名村民上山砍柴,遇到了衣衫褴褛的杨靖宇。杨靖宇给他们一些钱,希望他们能帮着买回些食物和一双棉鞋。
没想到赵延喜回去后,当即向伪军告密。日伪头子根据报告中描述的体貌,判定此人就是杨靖宇。当即下令赵延喜带路,领着日伪军讨伐队赶到三道崴子。
日伪军发现了杨靖宇,还对他进行了劝降。杨靖宇怒目圆睁,持枪便射,讨伐队见无法生擒他,于是用机枪对他猛烈开火。 杨靖宇胸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他的抗日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全国。
然而,家在河南确山的一双儿女却不知道,东北这个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就是他们日思夜想、苦苦寻找的父亲——马尚德。
杨靖宇5岁时,父亲离开人世,母亲张君独自将他抚养成人。
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张君心地善良,虽然没读过几天书,却能讲很多 历史 故事,诸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杨靖宇小时候经常听。
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熏陶,杨靖宇从小忠厚善良、聪明好学。尽管家境贫穷,8岁时,母亲节衣缩食将他送进私塾,读书认字。
1922年,杨靖宇17岁,还在确山县高小上学,按照当时的习俗应该结婚了。经媒人介绍,他和汝南县水屯小郭庄的郭莲结婚。
杨靖宇还在上学,婚后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家里所有农活都落到了母亲和妻子的身上。虽然日子苦,但一想到杨靖宇将来定有大出息,婆媳二人心中幸福。
1926年,杨靖宇从开封学校毕业,回到李湾村参加革命。母亲听说儿子在外面闹革命,打土豪劣绅,很是担心。
有一天他回到家,母亲就问: “尚德,你总是在外面跑,到底在干些什么呀?可别叫娘提心吊胆的担心你呀!”
杨靖宇给母亲解释:要投身革命,努力建立一个没有财主、也没有穷人的 社会 。母亲虽然听不懂,但是她相信儿子不会做坏事,只是叮嘱他要小心。
1927年,杨靖宇的大儿子马从云出生。同年12月,王楼战斗失利,杨靖宇受伤,敌人到处搜捕他和家属。
敌人抓不到杨靖宇,就对他的家人横加迫害。他的家多次被抄,东西被抢,房屋被烧,老娘妻儿东躲***,到处流浪。
1928年3月,女儿马躲出生,杨靖宇回家看望老娘和妻儿,随后被组织派往信阳工作,再也没回来。 由于长期思念儿子,母亲张君哭瞎了眼睛。
1938 年,母亲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婆婆去世,妻子郭莲独自挑生活的重担,拾过破烂、还讨过饭,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
杨靖宇当年在开封读书时的照片,成了他留给家人唯一的念想。
妻子将照片藏在墙缝里,在逃难途中,则把照片缝在女儿的棉袄里,苦苦等候着丈夫归来。她这一等就是16年,两个儿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丈夫却始终音讯全无,更别说全家团聚了。
1944年,郭莲因遭到敌人的毒打迫害而病逝。临终之际,她拿着丈夫的照片叮嘱儿女: “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
然而她哪里知道:4年前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牺牲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自己的丈夫马尚德呢?他们夫妻,只能九泉之下再团聚了。
1949年,淮海战役打响,炮声响彻黄河两岸。杨靖宇的家乡河南省确山县,不时有从东北过来的***大部队经过。
马躲此时已改名为马锦云,兄妹俩听说***大部队到来,于是带着父亲的照片,每天站在确山县城大街上,挨个问路过的***战士:
“同志,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也是红军,他的名字叫马尚德。”
不知道站了多少天,问了多少部队,***战士对马尚德这个名字都是直摇头。兄妹俩很失落,自从父亲在1928年离开之后,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21年。
21年来,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一直在寻找父亲;母亲去世了,兄妹俩也从未放弃寻找父亲,可是结果却让人失望。
父亲离开之时,哥哥只有1岁,妹妹刚出生5天,他们对父亲一点印象都没有。仅有一张照片,证明父亲是真实的;然而那个叫“马尚德”的父亲,似乎只存在于母亲留下的遗言里。
兄妹俩继续苦苦寻找,心头闪现出一个不祥的念头:或许父亲凶多吉少,已经不在人世。
1950年,黑龙江省委决定在松花江边建一座东北烈士纪念馆,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在纪念馆筹备期间,他们遇到一个重大难题: 杨靖宇的身世之谜。
由于战争年代许多机密档案无法保存,他们只找到一张发黄的履历表,上面依稀可辨地记录着: “马尚德,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
虽然有些老同志曾和杨靖宇有过接触,但是战争年代,出于保密的需要,很少有人知道杨靖宇的真名叫“马尚德”。
从这张保存下来的档案上,发现杨靖宇早年参加革命,曾经领导过刘店***。因此可以推测,他的家乡可能在安徽境内的大别山一带。
负责调查杨靖宇身世的陈雷带着调查组前往安徽。他们很快查明,刘店***的领导者中有马尚德其人,然而马尚德原籍是否属于安徽,无法认定。
就在这时,一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回忆性文章,揭开了杨靖宇的身世之谜。 文章的作者是杨易辰,他曾是杨靖宇在东北抗战时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杨易辰的文章里提到,杨靖宇早年出生在河南省,在1927年春天曾领导过确山***。陈雷很快找到杨易辰,经过详细了解,确认杨靖宇的老家在河南省确山县农村。
调查组来到确山县,终于找到了杨靖宇将军的一双儿女——马从云、马锦云兄妹。根据马家兄妹保存的父亲唯一的照片,确认了杨靖宇就是马尚德。
直到此刻,兄妹俩才知道那个鼎鼎大名的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自己日思夜想、苦苦寻找多年的父亲。兄妹俩听来人讲述,父亲在1940年的长白山抗战中英雄牺牲的事迹时,忍不住痛哭失声。
长期以来,关于杨靖宇牺牲的真相一直众说纷纭。除了日伪军讨伐队外,无人亲眼目睹他和敌人激战的经过,也没人能说清楚他是怎么牺牲的。
杨靖宇一度被认为是“用仅剩的最后一颗******”,杀身成仁、宁死不屈,这很符合英雄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伪资料《阵中日志》的面世,杨靖宇牺牲的细节才大白于天下: 杨靖宇是被机枪扫射身亡,而且射杀他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可恨的伪军汉奸。
杨靖宇牺牲后,日伪讨伐队找来了一个门板,把他的遗体放到门板上立起来,拍了一张照片。 他五六天没吃一粒粮食,靠什么力量支持了这么久?
日伪通化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下令剖开将军遗体,在场的日伪军震惊了: 杨靖宇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从棉衣里扯出的棉絮!
岸谷隆一郎震撼地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日伪军用铡刀砍下将军的头颅,放进一个装有透明玻璃的木箱里。用一辆 汽车 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游街示众,妄图震慑还在顽强抗日的抗联战士。
此后,将军头颅被送到关东军司令部,被日本人用药水浸泡在一个玻璃瓶中。抗战胜利后,***接收日伪***,将军头颅被转移到长春医科大学医疗器械室。
1948年,刘亚光打入国民党内部卫生队,以搬取医疗器械为名,伺机将玻璃瓶偷偷运出。长春解放后,将军的头颅被送至哈尔滨市,存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1953年冬天,将军长子马从云带着妻儿应邀参加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马从云夫妇见到玻璃瓶中父亲的头颅,当即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1957 年8月下旬,将军遗骨由靖宇县移至通化市。9月25日,将军头颅也由东北纪念馆移送到通化市,和遗骨合到一起。
杨靖宇将军抗日牺牲17年后,才得以入土为安。
为了纪念杨靖宇将军,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杨靖宇牺牲地附近的村子改名为靖宇村,蒙江镇改为靖宇镇。
将军的长子马从云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任职;女儿马锦云在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兄妹俩谢绝组织照顾,从不要求特殊待遇,自食其力,在河南故土生活。
1964年8月,马从云因公牺牲,年仅37岁,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1986年,马锦云也因病去世。
马从云去世后,妻子方秀云独自抚养5个孩子艰难生活,她经常告诫子女:
杨靖宇曾经生死与共的一位老战友,给5个孙辈分别取名为: 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意思是让他们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做无愧于杨靖宇将军后代的人 兄妹5人,后来皆长大成才,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说起杨靖宇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知道他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但是却少有人知,他的真实名字叫马尚德,杨靖宇只是他从事革命工作的一个化名。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英雄的背后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杨靖宇的母亲张君、妻子郭莲,还有儿子马从云、女儿马锦云,都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牺牲;杨靖宇的后人从未以此居功,而是默默地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他们无愧于“英雄的一家”、“英雄的后人”!
END.
盂锦云是谁的女儿
盂锦云是史可的女儿。
该剧讲述的是江家世代经营绸布庄,民国初年世风突变,一个上海***金凤试图拐走江家大少,而叛逆新潮的江家二少又千方百计要娶进一名贫家女周晴。面对这些,江家封建保守的寡妇用尽手段要捍卫门风和家族,于是三个女人掀起一场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