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面包方便多了”为什么日本人不再爱吃米饭了
摘要:在“主食之争”中,米饭正在输给更便宜、更方便的替代品。
在不少人眼中,日本人对白米饭有一种特殊的执着。不仅米饭在日本占据了主食霸主的地位,日本文化也和大米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然而,外界注意到,近几十年来,日本的大米消费量却在逐年下降。据《卫报》7月10日报道,在这场“主食之争”中,米饭正在输给更便宜、更方便的替代品。为什么日本人不再爱吃米饭了?
大米地位受挑战
在世界各地,大多数饮食文化都是在当地最常见的谷类作物上建立起来的,比如欧洲是小麦、南美洲是玉米,亚洲则是大米。
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近3000年来,大米一直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在日本绳文时代,水稻种植技术据称就已从中国南部或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然后从琉球群岛一路传入其他地区,从此水稻栽种在日本就扎了根。
日本人对大米的推崇也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的别称“瑞穗之国”就意为稻青穗实,用来形容五谷丰登的丰收景象。日本人还有一句古话称“一粒米上有七个神”,用来教导孩子们不能浪费米饭,每碗饭都要吃得干干净净。在日本的神社中,据说有3万多座都是用来供奉稻荷神。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也诞生于日本,并在此后走入全世界的家家户户。
然而近年来,大米在日本主食界的霸主地位却受到挑战。
日本大米经销商牧野公司近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约1000名受访者中,84.8%的人表示他们每天都吃米饭,但68.1%的受访者称他们每天只吃一顿米饭,只有16.7%的人称他们三餐都吃米饭。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日本人年均大米消费量在1962年达到顶峰,平均每人每年消费大米118.3公斤。但此后却开始逐年递减,到2020年每人每年只消费50.8公斤大米,不到从前的一半。按一碗米饭60克计算,1962年日本每人每天大约吃5.4碗米饭,但2020年平均每人每天只吃2.3碗。
相较而言,早在2011年,日本家庭在面包上的支出就已超过了米饭。2017年,日本从意大利、土耳其等地进口的意大利面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3万吨。
为何日本人不再爱吃米饭?
在日本,不再吃米饭已经成为潮流,被称为“远离米饭”(米離れ),是什么推动了这一趋势?
舆论认为,日本的“去米饭”趋势其实从二战后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时代就已播下了***。随着经济腾飞,日本人的选择变得更丰富,更多人开始转向面包、意大利面、面条等小麦做成的主食。当时日本***也鼓励人们适应更西式的饮食文化,摄入更多肉类和乳制品。
其次,日本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让米饭的吸引力大减。
“吃面包方便多了,尤其是在早上。”家住日本东京的望田七海(-NanamiMochida,音译)说。过去,日本的经典早餐一般包括米饭、烤鱼、味噌汤和腌菜,但现在更多日本人却换成了烤面包和煮鸡蛋。望田就表示,准备一份日式早餐可能要花上一个小时,因为起码要花30分钟来煮饭。
《卫报》也认为,随着日本工作和家庭压力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人选择独居生活,人们已不再对米饭保持“忠诚”,而是选择更方便快捷的面包、面条等。
此外,日本和世界各地兴起的“控糖”饮食法,也让人们对大米这类“精碳水”敬而远之。
近年来,不少人提出要为了限制糖分少吃白米饭。如果摄取过多大米,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也有研究人员指出,大米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因此没必要完全对大米说不,而是可以适当在大米中增加一些糙米、粗粮、杂豆等。
还有分析指出,日本少子化、老龄化带来的人口减少和人均摄入量减少,也造成了“去米饭”的趋势。《东京食品清酒》一书的作者坂本由香里(YukariSakamoto,音)则表示,在日本,大米并不便宜,因此更多人可能只负担得起面包或面条。
能否扭转趋势?
眼看日本大米消费量逐年下降,连带着日本食用水稻种植面积也开始缩减,日本***正试图扭转这一趋势。
近年来,日本农林水产省就开始提倡学生在学校午餐时多吃大米,并不断宣传有关大米对健康有益的信息。
日本***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大米面粉作为无麸质且健康的小麦面粉替代品,这也催生了米面包等一系列衍生食品。
此外,越来越多大米生产商还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试图利用外界对日料的兴趣将日本大米也推销出海。据悉,日本大米出口量已经从2014年的4515吨增加至2021年的2.28万吨,在七年内增加了四倍。
然而,这一出口总量也只占日本国内大米产量的不到0.5%。业内人士认为,靠出口可能难以扭转大米消费量的下降趋势。
对此,有人认为,或许日本应该改变传统的米饭观念。
因为爱吃米饭,堀江恭史(YasufumiHorie,音译)在位于日本福岛县农村的家中自己种了一小片水稻。但相比晶莹剔透的白米饭,他吃的却是保留了粗糙外层的糙米。“我的饮食基本上仍以米饭为主,但我期待有一天,人们不再将米饭看作是一大碗煮熟的白米饭。”堀江说。
(编辑邮箱:ylq@jfdaily***)
吃面比吃米好消化,有营养!记得二战后日本小学生的主食是面包,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改成米饭了
日本战败后大米匮乏土地荒芜。为了解决饥荒维持占领军的稳定美军支援了日本大量的面粉所以战后日本一度出现家家吃面的现象所以日本小学生的主食自然就变成了面包了,后来日本经济好转后从东南亚大量进口大米并积极恢复国内的大米耕种到6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起飞大米价格下跌人民的购买力上升。大米就又回到日本人的餐桌上了。
日本也吃面粉类的食物,为何很少看到他们吃馒头?
日本是东太平洋的一个岛国。日本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封闭落后的国家。由于古代日本与海外隔绝,地理区域狭窄,生产力水平低,食物匮乏,普通人往往吃不饱。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我们中国人吃最多的米饭和面条,但是日本人很少吃米饭和面条。那日本人为什么不经常吃米面呢?没有米面他们吃什么?日本人不吃米饭和面条的原因不是因为日本人没有,而是因为他们买不起。
在古代日本,大米和水稻也被种植,但是米粉被贵族和富人吃,普通人买不起。起初日本没有小麦。小麦是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由于日本土地短缺和小麦产量低,日本的小麦产量非常有限。最无助的事情是日本人缺乏制粉设备和烹饪技术,所以他们一直用小麦作为饲料。后来,虽然有些制粉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但面粉太贵了,因为技术还没有掌握,所以直到明治维新,普通人才吃面食,而面食以前是贵族和武士等上层阶级可以吃的。
那么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呢?事实上,大多数日本上班族午餐吃的东西是一样的:大块油炸猪肉、米饭、味噌汤、鸡蛋、各种配菜、拉面和饺子、拉面和炒饭、拉面和猪肉、拉面配米饭、米汤、泡菜、中国汤面和沙拉。以前上班时,最令人烦恼的是找不到健康的午餐。他们甚至说日本人因为食物变瘦了!第二个担忧是这些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午餐太多了。虽然每一个都很小,种类繁多,但是如果女孩们尝试的话,很难把它们都吃掉。
第三个担忧是这些午餐的饮食不佳,不是碳水化合物大餐就是各种油炸食品。那顿午餐绞尽脑汁,好不容易找到一种每天都要刷的蔬菜。有人说出去吃饭可能不健康,但也有健康的午餐就是有点贵。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像网上照片一样做看起来又好又健康的午餐。例如,蔬菜太少了。因为在传统的日本饮食中,蔬菜的数量很少。在日本料理中,小碗通常放在小盘子里。如果你把它放在你的午餐盒里,你只能吃一口。除了好看,我们还可以研究我们有多少蔬菜进食量。日本上班族也喜欢喝酒,尤其是啤酒。看完这些才发现日本人的饮食也不是很受欢迎啊。
面包为什么会成为日本人的第二主食?
日本是一个传统的水稻种植国,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日本稻食的习惯目前受到了巨大挑战,从2011年开始,日本家庭每年消费的面包量居然超过了稻米。虽然米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主食,但面包已经后来居上,并大有赶超之势。日本人吃面包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但却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葡萄牙传教士、爱国志士、德国战俘,以及美国政策。
葡萄牙人的商船抵达日本
面包初次传到日本大概是在1543年,葡萄牙人的商船漂流到***岛,与当地居民交流时拿出了面包。后来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San Francisco X***ier)来到日本,为了增进与日本人的亲近感,他向当地人传授了面包的作法,然而这种外来食品还没来得及普及,日本就进入锁国时代(1633年—1854年),面包的传播也因此中断。
面包成为军粮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引进面包,目的并非江川英龙所设想的“便于携带”,而是解决因为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脚气病”。当时日本海军的主食还是米饭,所以远航的时候士兵会因为缺乏维生素而虚弱不堪,无法操纵战舰,更别说作战了。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海军后勤部门引进了面包,这种面包除了小麦粉之外,还混入了马铃薯。
德国战俘和他的面包坊
神户市是日本国内比较开放的大城市,这里有很多外国人,这些异乡人不仅在日本生活,还将他们本来的生活习惯带到了日本,面包在日本的大流行,就起源于1921年开业的弗罗多利夫(FREUNDLIEB)面包店。
美国“小麦战略”对日本的影响
现代日本人之所以喜欢面包,甚至将面包当作主食,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向日本大量出口小麦,由此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
日本人完全西化的厨房
为了实现快速推广面包的目标,有些人甚至恶意传播谣言,声称“吃(米)饭脑袋会变差!”虽然日本人后来知道,这一系列饮食改变***,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日本人多吃小麦,以帮助美国不断向日本出口小麦。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日本人无法选择自己钟爱的饮食,只能逆来顺受,慢慢接受了面包,最终吃面包的习惯成为了一种常态。
日本饮食的“面包化”
从传教士第一次踏足日本,到江川英龙的艰难尝试,再到德国战俘的面包作坊,一直到美国对日本的“小麦战略”。日本人一步步从稻米文化圈的忠实拥趸,变成了面包文化爱好者,上千年的饮食习惯,在错从复杂的关系网中被置换和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