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进出口食品安全】浓缩苹果清汁出口那些事儿
核心提示:看到“浓缩苹果清汁”这个名词,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和小编一样:浓缩苹果清汁=果汁。但是,经过小编多方打探得知,这两个产品还真不是一家人,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开启今天的科普之旅吧!……(世界食品网-***.shijieshipin***)
看到“浓缩苹果清汁”这个名词,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和小编一样:浓缩苹果清汁=果汁。但是,经过小编多方打探得知,这两个产品还真不是一家人,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开启今天的科普之旅吧!Let'sgo~
1.产品描述
浓缩苹果清汁以成熟适度的苹果为原料,经清洗、破碎、压榨、澄清、过滤、浓缩、杀菌、无菌灌装、定量包装成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70%的浓缩苹果清汁。
新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苹果的光照时间和昼夜温差,长时间的光照加上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得这里产的苹果酸度含量较高。而国际市场上对浓缩苹果清汁的要求主要以高糖高酸来计,因此高酸度的果汁也决定了新疆苹果清汁在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2.果蔬汁or浓缩果蔬汁
GB/T31121-2014
涵盖范围不同
在《果蔬汁类及其饮料》标准中果蔬汁与浓缩果蔬汁只有2字之差,可涵盖的范围就大有不同。果蔬汁包含原榨果汁、果汁、蔬菜汁、果浆/蔬菜浆、复合果蔬汁等5类,而浓缩果蔬汁项下无其他类别。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标准中这样定义浓缩果蔬汁:“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从***用物理方法制取的果汁(浆)或蔬菜汁(浆)中除去一定量的水分制成的。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后具有果汁(浆)或蔬菜汁(浆)应有特征的制品。”通过该标准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走俏国际市场的苹果清汁为浓缩果蔬汁。
3.浓缩苹果清汁出口办理指南
小编
通过上述讲解我们基本了解了浓缩苹果清汁到底是什么了,那如果我想要出口,应该怎么办呢?请海关小哥哥给我们讲一下吧。
海关小哥哥
好的,那我就来跟大家说一说浓缩苹果清汁出口的那些事儿吧。
2021年,我国浓缩苹果清汁出口货值27.6亿元,涉及68个国家和地区,广受国际市场欢迎,主要输往美国、南非、日本、俄罗斯联邦、土耳其、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那浓缩苹果清汁是如何走出国门的?接下来我为大家解答一下:
备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
□办理申请
通过“互联网海关”办理
网址:
***://online.customs.gov.cn
或者“中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系统”办理。
网址:***://qgs.customs.gov.cn:10081/efpe/login
□申请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拟从事出口的食品生产企业。
应当建立和实施以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为核心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该体系还应当包括食品防护***。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确保出口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过程持续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要求,以及进口国(地区)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申请材料
填写完整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申请表》。
□办结时限
一般当场办结;如遇资料不齐全、提交不正确等特殊情况无法当场办结的,海关人员当场建立相关作业,3个工作日内办结。
报关|出口检验检疫
货主或者代理人通过单一窗口报检,申报时应提供相关的凭证材料通过报检企业在无纸化系统端向海关申报,并提交以下材料:
1.出厂合格证明(厂检单或委托检验报告);
2.出口食品加工原料供货证明文件等必要的凭证材料;
3.合同、***、装箱单;
4.代理报关委托书(仅适用于代理报关的)。
产地海关按照海关总署下发的抽检方案和相应的工作规范、规程以及有关要求对出口食品实施抽检。有双边协定的,按照其要求对出口食品实施抽检。出口食品符合出口要求的,由海关根据需要出具证书。出口食品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由海关出具不合格证明。依法可以进行技术处理的,应当在海关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处理,合格后方准出口;依法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者经技术处理后仍不合格的,不准出口。出口食品经产地海关检验检疫符合出口要求的,口岸海关按照规定实施抽查,口岸抽查不合格的,不得出口。
供稿单位:***海关
日期:2022-11-16
国外苹果出口贸易研究现状
苹果出口指南(一)世界主要苹果进口国及地区市场情况分析德国德国是欧盟国家中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的第三大苹果生产国。2003/04产季,德国国内鲜苹果消费总量达到147.5万吨,其中7万吨用于苹果汁以外的加工用料(如苹果调味等)。苹果汁用苹果量66.4万吨。2004/05产季,苹果消费达157.5万吨,加工用苹果88.7万吨。2003/04产季,德国苹果进口达到768822吨,比2002/03产季的851491吨减少了10%,其中13%的进口苹果用于苹果汁加工。由于国内苹果的丰收,2004/05产季苹果进口减少到70万吨。德国进口苹果最大的供应国是意大利,占进口总量的43%,接着依次为荷兰(10%)、法国(9%)、新西兰(8%)和比利时(6%)。近年来在欧洲发生的各种食品问题(包括鲜果)使德围食品行业提高了对贸易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德国两个主要的果蔬政策是Q+S和 EUREPGAP。Q+S主要是一个三方的体系,涉及从生产商到批发商到零售商;EUREPGAP主要侧重生产方面,在批发环节参照国际食品标准IFS。两个体系的一个主要构成是有关生产加工各个程序的大量文件要求。这两个体系不仅仅针对德国生产商,对国际生产商也适用。在生产环节,也可能要求同时有 Q+S和EUREPGAP证明。俄罗斯苹果为俄罗斯主要的种植水果。2004产季俄罗斯苹果,生产达到150万吨,为世界主要的苹果生产国之一。苹果是俄罗斯主要的消费鲜果。鲜苹果消费量预计维持在92-93万吨。在乌拉尔河、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苹果主要种植在小的私人果园,主要用于鲜食,剩下的则用于家庭制作苹果酱和蜜饯。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及伏尔加河区域,商业种植苹果量比例较大,不仅供应鲜果市场.而且提供给一些加工商。俄罗斯生产的苹果大多数为夏季苹果,不利于储藏。随着俄罗斯苹果汁生产的扩大,用于加工的苹果比例逐步增大。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其他一些城市,鲜果消费主要依赖进口。根据专家预测,2010年俄罗斯人均年收入增加,达到每年每人119.5千克苹果的购买能力。
俄罗斯是鲜苹果进口大国,2004/05产季进口量达68万吨,占世界鲜苹果进口总量的22%,为世界第二大鲜苹果进口国。俄罗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中国和波兰正对此实施积极的市场政策,并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俄罗斯***对水果进口没有数量限制,也没有特殊的审批措施和相应的国别政策,但必须向俄罗斯联邦标准计量委员会授权的认证检测中心申请强制性认证和以下文件:报检商品进口合同复印件、进口商在俄银行帐户、报检产品原产地证明、原产地权威机构颁发的报检产品卫生证、报检产品质量合格证、报检产品样品。此外,根据俄罗斯***规定,进口水果及其加工制品报关时,还须凭上述产品原产地权威机构颁发的植检合格证书向俄国家检疫局(设在俄海关口岸)申请认证。英国近年来,英国的苹果生产面积和产量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减少,果园面积几乎只有10年前的一半。欧盟在该市场的竞争实力也大大减弱,尤其是早熟品种已经被南半球的供应商挤出了市场。在过去的25年,英国新鲜水果消费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是英国公众逐渐青睐其他水果,苹果消费稍有下降。其中实用性、品种和质量是左右公众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1999/2000产季人均苹果年消费量略有上升,达到9.5千克。在英国,苹果是继香蕉之后的第二大消费水果,2000产季的零售价为 920美元/吨。Tesco被认为是英国最大的苹果零售商,平均每年每个英国人都会向其购买一个苹果。第二大零售商是Sain***ury,每年苹果销售额约1.5 亿美元。在Sain***ury超市,五种最畅销的品种分别是Braeburn,Gala,Cox,Golden Delicious和 Granny Smith,占该超市苹果销售额的80%。随着国内生产长期走低,英国越来越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国内苹果消费需求。英国最主要的3个苹果供应国分别是法国、新西兰和尚非,约占英国苹果进口市场的2/3。来自意大利和智利的苹果也在逐年增多。
作为欧盟的一员,英国在鲜果蔬产品贸易上遵守欧盟质量标准。该标准给那些容易腐烂的产品行业和疾病容易快速传播的产品行业提供一定程度的消费者保护。同时,他们也对所购买的产品的质量建立消费和贸易信任。该标准的目的是确保已包装和处理过的新鲜苹果和梨的质量。每个欧盟标准都制定有关质量、型号、供应和营销的最低要求。分为三个质量等级:特级、一级和二级。除了符合欧盟质量标准和食品添加剂立法以外,所有的新鲜落叶水果都还必须通过欧盟最大农残标准检测。荷兰2002/03产季荷兰苹果生产量达38.5万吨。近年来由于从事该行业的农民越来越少,荷兰苹果种植面积缩减,不过单产基本稳定。受其它地区尤其是南半球国家竞争的影响,荷兰苹果价格不会上升。尽管种植面积在缩小,荷兰的苹果消费量却在增加。由于零售价的上涨,苹果的消费额也在上升。消费者开始逐渐从传统的品种转向新品种。如布瑞本、嘎拉和富士。2002年荷兰苹果进口量几乎是出口量的两倍,但并不都在荷兰消费,很大一部分进口苹果通过鹿特丹港口转运到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和比利时。历史上,法国对荷兰苹果出口比较稳定。2002年大概1/4的苹果进口来自法国。第二大欧洲供应国是比利时,占12%。过去10年,南半球的苹果在荷兰变得受欢迎,他们的品种、供货和反季节能力具有优势。比利时比利时产量最多的苹果品种是乔纳金,占总产量的50%以上,其次是红元帅和Jonagored。尽管比利时2002产季的苹果产量低于五年来的平均水平,其平均价格为317欧元/吨,仍比2001产季的价格高1欧元/吨,原因在于低价苹果的大量进口。由此苹果生产商闲难重重。苹果产量依然会持续下跌。2002/03产季,比利时苹果进口量增加了1.7%,共24万吨。主要供应国为南半球国家,如新西兰、阿根廷等。西班牙西班牙苹果75%以上都用来鲜食,出口量相对较少,15%左右用于加工。苹果是西班牙继柑桔和香蕉后的第三大消费水果,在冬季尤为受欢迎。近来,中国苹果大量进入西班牙市场。尽管2003年西班牙苹果丰收,但2003.7-2004.8月期间中国苹果进口量依然增加到8356吨。
西班牙苹果进口主要来自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德国、其他欧盟国家以及智利、阿根廷、中国和巴西。其中,法国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国。2002年,西班牙从法国进口苹果12.7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7%;2003年减少到8.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8%。西班牙同时也出口苹果。2002年出口量为6.9万吨,2003年增加到11.3万吨,主要出口到葡萄牙、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2005年欧盟修改共同果蔬政策,将对西班牙落叶水果生产产生影响。改革主要侧重生产商组织(Pos)在果蔬市场运行中的职能划分。墨西哥墨西哥也是世界主要的苹果进口国之一,其每年的苹果进口量占世界苹果进口总量的5%左右。2004/05产季墨西哥苹果消费量为58.7万吨,比 2003/04产季增长3.4%,主要是国内苹果的好价格以及加拿大、美国和智利苹果进口价格适中。然而,对美国红元帅和金冠苹果的反倾销使得美国苹果进口量较低。据种植商介绍,2004/05产季加工用苹果量约9.2万吨,但最终的数量视国际浓缩苹果汁价格而定。墨西哥苹果进口渠道非常集中,主要是美国、智利和加拿大,其中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苹果供应国,占墨西哥进口总量的80%以上。然而,两国的苹果贸易一直困难重重,***不断。2004年墨西哥对美国苹果的进口关税为零,但对红元帅和金冠两种品种征收46.58%的反倾销税。近几年,美国在墨西哥苹果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从2000/01产季的85%下滑到2003/04产季的53%。同时,智利苹果在墨西哥发展迅猛,2003/04产季为5.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7%。目前我国暂无对墨西哥的苹果出口。加拿大2004年加拿大苹果产量为38.2万吨,比2003年的低产稍高一点。1998-2002年加拿大苹果年均产为49.4万吨。安大略湖的湿凉天气以及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的多变天气使得2004年的产量比预期低。
尽管2003/04产季加拿大苹果进口量下降到13.6万吨,比去年低6%,但比前5年12.4万吨的平均进口量高10%。美国在加拿大鲜苹果进口市场的份额从去年的78%下滑到2003/04产季的70%,加拿大从智利、南非和中国的苹果进口量在增加。近几年,从中国进口的鲜苹果要经过CFIA的检验。在加拿大农业和农产品信息网AAFC上可以了解到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主要批发市场每周的和每天的鲜苹果价格。网址***://***.agr.ca/mi***/infohort/infohort_e.html***省我国台湾省消费的苹果90%来自进口,由于耕作面积有限,即使在风调雨顺之年,台湾省的苹果生产也不会超过1万吨,不到其苹果总消费量的10%。台湾本省苹果主要是Star King品种。80%的省内产苹果用于鲜食市场,由于省内的苹果生产商遇到很大的资金困难,商业性苹果种植面积连年减少,长期发展趋势不容乐观。2003产季台湾省苹果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约11.5万吨。苹果是台湾省消费量最大的进口水果。从消费看,只有柑桔大于苹果,但96%的柑桔都是本省生产的。从增长前景来看,苹果比不上其他进口水果,如葡萄、油桃、樱桃和浆果。如果台湾省的经济能够回复到3%-5%的增长率,苹果需求量应该能大幅上涨,每年将多进口1-2万吨苹果。不过,鉴于岛内水果和进口水果的多样性,且没有新的因素来改变竞争形势(如有关苹果营养方面的新发现),苹果消费不会达到20世纪90年末的高水平。由于富士口味甘甜、口感脆硬,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品种,占苹果零售总量的80%以上。其他品种主要有嘎拉、Pacific Rose、红元帅和澳洲青苹,其中两种主要在产季后期弥补富士的市场空缺。2002年台湾加入WTO后,取消了进口配额限制(智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南非、阿根廷和欧盟),并解除了对韩国苹果进口的禁令。但中国大陆依然被挡在台湾苹果进口市场之外。目前台湾省征收20%的苹果进口关税,比2002年前的50%降低了很多。
苹果出口指南(二)
如何扩大出口?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苹果生产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苹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优质苹果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如套袋、***收等。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我国苹果生产成本约0.9元/公斤,为世界苹果生产成本的25%左右。我国苹果出口价格近年保持在350美元/吨左右,比国际市场苹果价格低50%。此外,国家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政策出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企业和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我国苹果生产平均单产11.1吨/公顷,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优质果率不足30%,比生产发达国家低3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只靠低价位竞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苹果分散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导致果品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国际市场要求,部分果农仍在不合理使用农药。要扩大出口,必须全面提升我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
一、优化产品结构
中国苹果生产集中在环渤海地区、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个区域。其中,环渤海地区和西北黄土高原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78%和80%,已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良种比例大幅提高,“红富士”、“元帅系”、“金冠”、“乔纳金”、“嘎拉”的栽培面积所占比重分别、达到 49.2%、9.7%、3.0%、2.8%、1.9%。为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我国苹果的栽培品种应进一步调整。
1、调整鲜果品种结构。主要是对苹果生产进行市场定位,实行以销定产。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喜欢吃比较甜、比较大的苹果,对出口东南亚地区的产区,品种应该以“红富士”为主,并在生产过程中按东南亚优质苹果的判断标准进行管理和控制。目前中国苹果在东南亚地区有较强竞争力,与中国选择的生产品种有直接关系,也是中国苹果栽培适应市场需求的突出表现。美国、法国和新西兰等国家的消费者喜欢吃含糖低的“金苹果”、“青苹果”等,对苹果的一致程度要求高,苹果大小适中,个太大、太小都被认为是次品。
2、按成熟期调整苹果品种。中国苹果大部分是晚熟品种,其产量占总产量的75%-80%,早熟品种的产量不足5%,中熟品种的产量占 15%-20%,成熟期过于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如果进口国调高鲜果成熟上市期间的关税税率,中国苹果的出口成本就会增加。因此,增加早熟、中熟品种栽培,不但可以缓解集中***摘后市场销售的压力,还可以延续苹果的市场供应时间,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
二、优化市场结构
中国苹果出口目标国家按距产地的距离和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距离较近的中低收入水平国家,主要包括除日本、韩国外的东南亚国家、地区和俄罗斯等。这些国家大部分不生产苹果,或因收入水平不高而对苹果的价格比较敏感,对苹果质量要:求相对比较宽松,是传统的中国苹果出口主要市场。
2、距离较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日本和韩国。由于生活水平较高,这两国苹果的消费量很大,消费者嗜好甜苹果,与中国主要苹果品种相同,但对苹果的质量要求较高。目前日本、韩国还对我国封锁苹果市场,但现在日本已经对美国开放。日本苹果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消费量却很大。一旦开关,由于地缘、价格、质量等优势,我国苹果将极具竞争力。
由于气候原因,台湾基本上不生产苹果,苹果是台湾进口量最大的水果品种,目前被美国、日本、智利、新西兰所主导,如能促进台湾对大陆开放市场,大陆的苹果凭借品种、品质、地域、价格等优势,将极具竞争力。
3、北美和欧洲市场。这些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距离中国较远,消费者嗜好非甜苹果,与中国主要产品品种不一致。但由于生产成本的原因,这些国家的苹果生产呈萎缩趋势。如调整我国苹果品种,这些国家可以成为中国苹果出口潜力巨大的市场。
在苹果出口的主要市场,应稳定市场份额,努力争取增量市场,发展新客户。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相继对我国苹果的开关是个好的开始。今后将继续开拓美、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使我国已具备一流品质的产品能顺利地参与国际竞争。
三、优化经营结构
中国苹果生产以家庭承包栽培为主,生产者也是销售商,苹果质量的一致性难以保障。收获季节形成的临时性经营组织,大部分急功近利,竞争无序,交易成本高,而且难以实现苹果***摘后的分级、清洗、打蜡上色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大部分苹果以散装或简易包装的形式销售,谈不上产品品质与目标市场需求相适应,产品经营过程的增值效益低。国外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保证新鲜上市,特别注重苹果保鲜和包装,保鲜量占***摘量的60%以上,基本实现了***摘、挑选、保鲜处理、包装、贮藏***作业。而中国苹果保鲜量只占***摘量的15%-20%,在产后保鲜、储藏和包装方面与国际苹果出口大国具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要培养市场竞争主体,使市场竞争主体的竞争实力、出口规模与苹果生产基地规模相适应,实现***摘、贮藏和销售***作业,逐步建立以普通冷藏和气调冷藏为主的比较完善的冷链系统。通过培育竞争主体对市场信号敏感、迅速反应的能力,更好地完善生产与市场的衔接,调整产品结构、鲜果与加工果品品种结构及规模,改变苹果生产经营方式,实现栽培和销售的专业化,达到优化苹果贸易结构的目的。
要以竞争主体为载体建立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降低苹果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污染和农药残留,达到进口国对产品质量检验的要求。通过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把产业链条向前推进。通过建立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体系,规范苹果的生产和贸易活动,避免急功近利的市场行为,逐步建立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实行“品种、品质、品牌”战略,全面提升中国苹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世界苹果出口市场情况
苹果出口指南(一)
世界主要苹果进口国及地区市场情况分析
德国
德国是欧盟国家中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的第三大苹果生产国。2003/04产季,德国国内鲜苹果消费总量达到147.5万吨,其中7万吨用于苹果汁以外的加工用料(如苹果调味等)。苹果汁用苹果量66.4万吨。2004/05产季,苹果消费达157.5万吨,加工用苹果88.7万吨。
2003/04产季,德国苹果进口达到768822吨,比2002/03产季的851491吨减少了10%,其中13%的进口苹果用于苹果汁加工。由于国内苹果的丰收,2004/05产季苹果进口减少到70万吨。
07年以后我国农业进出口额的变化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迅速扩大 国内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自2004年起,每一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涉及到“三农”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院在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图,有效推动了国内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产品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间的流动性提高,将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加深,国内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贸易也进入新阶段。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入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推动作用被贸易壁垒等明显削弱,而农产品进口的冲击作用迅速加强,国内农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一部分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后的六年期间(2002-2007),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值每年都跨越一个百亿美元阶梯。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775.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其中出口366亿美元,增长18%;进口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达到409.7亿美元,增长28.1%。
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形势发生逆转,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入世后的六年间农产品的出口额净增246.4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20.5%;而同期,农产品的进口额净增309.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26.5%,增幅明显高于出口。
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出现。200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项下还保持了33.1亿美元的顺差,2003年农产品进口猛增导致当年的农产品贸易出现4.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到2004年贸易逆差激增到84.9亿美元,2005、2006两年的贸易逆差迅速萎缩,但2007年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再次扩大到了43.7亿美元,逆差比上一年(下同)净增34.1亿美元,增长3.6倍。
二、农产品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全面高出加工贸易
2007年农产品贸易仍是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两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合计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9成以上。我国农产品的一般贸易不论从规模上还是增速上均高出加工贸易。2007年我国农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579.5亿美元,增长26.8%,高出当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速3.7个百分点,占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74.7%,比上一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279.8亿美元,增长19.2%,占当年出口总值的76.5%;进口299.7亿美元,增长34.9%,占当年进口总值的73.1%。农产品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19.9亿美元。
受农产品商品性质特点决定,以及国家加大对加工贸易的政策调整力度,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增速缓慢。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6亿美元,增幅仅为8.5%,低于当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速14.6个百分点,仅占当年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17.4%,比2006年的比重萎缩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5.6亿美元,增长13.4%;进口59亿美元,增长2.7%。农产品加工贸易项下实现贸易顺差16.6亿美元。
保税区仓储进出口贸易位列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之后,累计进出口39.6亿美元,增长33.4%,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保税仓库进出口和边境小额贸易规模双双突破十亿美元,分别进出口10.8亿美元、10亿美元,分别增长13.5%、13.8%(表1)。
表1 2007年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方式进出口总值表
贸易方式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一般贸易 579.5 279.8 299.7 26.8 19.2 34.9
加工贸易 134.6 75.6 59.0 8.5 13.4 2.7
保税区仓储进出口 39.6 2.3 37.3 33.4 51.4 32.4
保税仓库进出境 10.8 0.9 9.9 13.5 43.8 11.4
边境小额贸易 10.0 6.6 3.4 13.8 13.0 15.3
三、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据主体地位,私营企业取代国有企业的位置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农产品352.5亿美元,增长30.8%,比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增幅高出7.7个百分点,占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45.4%,比上一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的农产品贸易连续多年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2006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已经与国有企业基本相当。2007年私营企业的农产品贸易增幅明显优于国有企业,全年贸易总额突破二百亿美元,进出口累计203.1亿美元,增长26.5%,私营企业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第二大的企业类型。
2007年我国国有企业的农产品贸易扭转了2006年下降的局面,出现正向的增长,但增幅仍比农产品的整体增幅低了11.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全年的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181.7亿美元,增长11.2%,比上一年提高了19.8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小、增速低,进出口仅37.8亿美元,增长4.1%(表2)。
表2 2007年我国主要企业类型农产品进出口总值表
企业类型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外商投资企业 352.5 155.5 1***.0 30.8 15.8 45.8
私营企业 203.1 116.3 86.8 26.5 23.3 31.1
国有企业 181.7 79.5 102.2 11.2 18.2 6.4
集体企业 37.8 14.4 23.4 4.1 1.7 5.7
四、我国农产品贸易国别集中度高
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前10位的贸易国家(地区)的进出口合计超过600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83.1%。
2007年美国继续占据我国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的位置,中美双边的农产品贸易总值达到135.1亿美元,增长18.9%;其中自美国进口农产品91.3亿美元,增长20.3%。对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7.5亿美元。
2007年东盟取代日本成为我国第二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为110.2亿美元,增长37.7%,高出农产品贸易整体增幅14.6个百分点。
2007年日本虽然退居我国第三大农产品贸易伙伴,但其仍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顺差来源地。当年中日农产品贸易额为87.3亿美元,小幅增长1.3%,是前10位的贸易国家(地区)中最低的,实现贸易顺差79.5亿美元。
2007年中欧农产品贸易额紧随日本之后,当年进出口82.7亿美元,增长26.2%。在农产品进口的拉动下,我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实现了倍增,阿根廷也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最大的逆差来源地(表3)。
表3 2007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农产品进出口总值表
国家(地区)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逆(顺)差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美国 135.1 43.8 91.3 18.9 16.0 20.3 -47.5
东盟 110.2 39.3 70.9 37.7 28.8 43.1 -31.6
日本 87.3 83.4 3.9 1.3 1.6 -4.5 79.5
欧盟 82.7 54.8 28.0 26.2 23.9 30.8 26.8
阿根廷 52.0 0.2 51.8 114.9 80.7 115.1 -51.6
巴西 49.4 1.2 48.2 27.1 41.2 26.8 -47.0
韩国 39.0 36.0 3.0 24.9 24.4 30.2 33.0
香港 31.3 30.5 0.8 14.7 14.4 30.8 29.7
澳大利亚 30.6 4.5 26.1 14.0 24.1 12.5 -21.6
俄罗斯联邦 26.7 12.2 14.4 22.6 38.3 11.9 -2.2
五、国内各省市开展农产品贸易的地区差异显著
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在农产品贸易的规模上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仅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5个省市)农产品贸易的总值就达到319.8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贸易总值的4成以上;中部、西部地区农产品贸易的合计仅占到全国农产品贸易总值的11.9%,其中两地区农产品出口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为16.3%,进口合计占7.9%。
2007年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其农产品贸易额也都排名前列。其中,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158.7亿美元,增长12.5%,占当年全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20.5%,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市的榜首。当年,广东省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亦突破百亿美元,进出口103.9亿美元,位列全国第二,增长20.9%。江苏、北京和上海三个省市的农产品进出口总值分列第三、四、五位,其进出口总值分别为72.3亿美元、64.7亿美元和63.6亿美元,分别增长36.6%、15.3%和45.2%,其中,上海市农产品贸易的增幅在各主要的省市中列第一位。2007年我国共有13个省市的农产品贸易值超过10亿美元,但其中仅有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部地区的河南位列其中,分别列11位、13位(表4)。
表4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主要省市统计表
省市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山东 158.7 92.4 66.3 12.5 14.2 10.3
广东 103.9 41.4 62.5 20.9 7.6 31.7
江苏 72.3 16.4 56.0 36.6 18.5 43.0
北京 64.7 20.2 44.5 15.3 57.2 2.9
上海 63.6 12.6 51.0 45.2 19.4 53.5
浙江 55.0 29.3 25.7 23.2 9.0 44.8
辽宁 46.9 30.7 16.2 25.0 27.3 20.8
福建 44.2 27.5 16.7 19.9 14.0 30.9
天津 27.4 7.4 20.0 34.1 10.4 45.7
河北 22.2 9.4 12.8 29.5 11.9 46.4
广西壮族自治区 16.5 4.6 11.9 25.3 22.1 26.6
吉林 12.2 8.8 3.4 16.6 10.2 37.5
河南 10.4 4.9 5.5 15.1 4.3 26.8
六、主要的出口农产品表现各异,蔬菜、水海产品和畜产品出口增速较慢,水果、谷物及谷物粉出口猛增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输出国,受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全球原料性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7年我国水海产品的出口仅有微幅增长。当年水海产品出口47.5亿美元,增长0.1%。蔬菜同样也是遭受贸易壁垒严重的品种。我国蔬菜生产气候得天独厚、物种***丰富、成本低廉,加入世贸组织更是给国产蔬菜进入在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但由于蔬菜出口屡屡遭遇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贸易壁垒,正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蔬菜出口42.2亿美元,增长6%。我国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与水海产品、蔬菜相似的问题,2007年出口40.4亿美元,增长8.3%,上述3类农产品的出口增幅均比农产品出口的整体增幅低。
苹果、柑橘等国产水果品种仍保持了较强的出口优势,直接带动我国水果的出口。2007年国产水果出口37.5亿美元,增长51.4%。其中,苹果汁、苹果和橘橙是重要的出口水果品种,分别出口12.4亿美元、5.1亿美元和2.1亿美元,分别增长1.1倍、37.6%和49.6%,合计占我国水果出口总值的52.3%。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企的***下,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共出口粮食(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谷物及谷物粉,不含大豆)986.4万吨,价值21.9亿美元,分别增长63%和89.6%,当年的粮食净出口量超过800万吨。在我国人口仍在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净出口规模过大,不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七、原料性质的农产品在进口中占有主导地位
国内油脂、纺织服装加工行业快速发展,对上游原料需求旺盛,直接拉动了大豆、棉花和羊毛等农产品的大规模进口。大豆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品种,2007年进口量突破3000万吨、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全年累计进口大豆3082万吨,价值114.7亿美元,分别增长9.1%、53.2%。2007年国产棉花产量突破700万吨,供应能力提高,同时对棉花进口的配额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加之配额外棉花进口关税计算方式改为滑准税,使国内外棉花价差进一步缩小,国产棉花替代作用加强,直接导致进口棉花的下降。当年棉花进口246万吨,价值34.8亿美元,分别下降32.5%、28.5%。目前我国羊毛年加工量已达40余万吨(净毛),约占全球产量1/3,羊毛初级生产加工量达世界第一。而我国每年自产羊毛仅10多万吨,需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2007年我国羊毛进口31.1万吨、价值17.9亿美元,分别增长11.9%和42%。
在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提高的***下,食用植物油、禽类产品的进口猛增。2007年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838.3万吨,价值62.4亿美元,分别增长25.2%和***.9%。进口禽肉及制品80.4万吨,价值9.5亿美元,分别增长36.4%和1倍。
随着我国与东盟之间“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以及祖国大陆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15种鲜水果的进口实施零关税, 2007年我国鲜干水果及坚果进口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受国产粮食、食糖替代作用的加强,2007年我国进口粮食、食糖的规模出现萎缩,同期乳品的进口量也出现了下降。
2007年我国主要的进口农产品品种中,除食糖因为全球产量大增而导致进口价格下降以外,其余的进口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中大豆、食用植物油、禽肉及制品、乳品和粮食的进口价格涨幅均超过了4成(表5)。
表5 2007年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量价统计表
主要
品种 进口量(万吨) 进口值(亿美元) 进口均价
(美元/吨) 比上年增减(%)
进口量 进口值 进口均价
大豆 3082.1 114.7 372 9.2 53.2 40.4
食用植物油 838.3 62.4 744 25.2 ***.9 58.0
棉花 246.0 34.8 1415 -32.5 -28.5 5.8
冻鱼 181.6 26.4 1451 5.1 9.2 3.9
羊毛 33.2 19.1 5738 10.8 40.1 26.4
禽肉及制品 80.4 9.5 1177 36.4 103.5 49.2
水果及制品 134.7 9.6 709 7.0 25.6 17.3
鲜、干水果及坚果 136.5 8.3 609 5.3 22.0 15.9
乳品 29.9 7.4 2492 -14.1 33.3 55.3
粮食 155.7 5.4 344 -56.6 -36.2 46.8
食糖 119.3 3.8 318 -11.5 -30.8 -21.8
第二部分 国内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了入世承诺,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调,农产品进口配额等管制措施逐步取消,大量农产品更加便利的进入我国市场,已经对我国农业造成冲击;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我国农产品在产品质量、质检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缓慢,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
一、农产品出口方面
(一) 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国内农业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限制使用的兽药农药、激素甚至是剧毒农药被滥用;个别生产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处理不当;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短时期无法实现国际接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我国食品农产品存在的安全问题逐渐暴露。“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F)对我国产品发布预警及信息通报次数逐年增多,“毒韭菜”、“毒粉丝”、“多宝鱼***”、“毒饺子”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断发生,“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频繁发生。2007年美国借食品安全问题禁止我国鲶鱼等5种水海产品入境,欧盟启动了对我国进口人工养殖海产品的审查,韩国也因为类似原因禁止我国34家水产养殖企业向韩国出口鱼类等水产品。西方媒体对我国出口的食品质量问题大加渲染,贸易摩擦加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又一个新的制约我国水海产品出口重要因素。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
发达国家纷纷以健康、环保为由,利用绿色壁垒等不断抬高农产品的进口门坎。日本是我国的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也是我国农产品遭受贸易壁垒最为严重的市场。2006年日本对输日农产品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2007年又发布了《2007年度进口食品监视指导***》,进一步加强对进口食品质量的监控。受此影响,2006年我国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增速仅为2.7%,2007年虽有所提高,但比整体增速仍有较大差距。欧盟和美国也相继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了多重障碍,如美国的《最严谨的水产养殖规范》(BAP)、欧盟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欧盟关于食品污染物最高***的新法规《EC1881/2006号条例》等。我国农产品在面临绿色壁垒的同时,也要应对经常受到反倾销的影响,近年我国众多的出口农产品如蜂蜜、大蒜、浓缩苹果汁、蘑菇罐头等都遭受过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的存在,抬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门槛,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成本。
二、农产品进口方面
(一)重要农产品品种进口规模逐步扩大,对国内经济安全产生影响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重点保护扶持的产业,而部分农产品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对国内农业产生直接的冲击,大豆产业就是其中的典型。1996年前我国还是大豆的净出口国,1996年后大豆进口数量快速增长,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03年大豆的进口量超过国产大豆的产量,2007年大豆的进口量突破了3000万吨,达到国产大豆的产量2倍以上。进口大豆的涌入,严重冲击了国内农业,导致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受阻,部分豆农选择种植其它作物代替种植大豆,使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持续萎缩,国内市场对大豆进口的依赖程度加深。同时,国际跨国粮商利用大豆大做文章,大举在我国投资建厂和并购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目前已经控制了我国80%的原料***购权和60%的有效加工能力。
(二) 进口缺乏“定价权利”,相关产业倍感压力
我国农产品进口企业众多,***购较为分散,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我国在国际市场大量***购的农产品时,价格谈判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供应商凭借其掌握的“定价权”,操纵了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近年来,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进口价格大幅波动,给我国的进口企业造成重大损失。2007年我国进口的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部分重要品种增幅显著。受此影响,我国油脂、纺织服装、养殖等下***业的成本提高,进一步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