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植物界全系列】茜草科—金鸡纳亚科(四)玉叶金花
茜草科—金鸡纳亚科(四):玉叶金花
17.岩黄树属
岩黄树属(学名:Xanthophytum)是茜草科下的一个属,为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3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以加里曼丹和沙捞越最多。我国有3种,产于海南及广西和云南南部。
(1)形态特征
小乔木或亚灌木,不分枝或少分枝;茎的嫩部和分枝有金***至锈色毛被。叶通常仅见于上部节上,有柄,对生,偶有***互生,叶片草质间或纸质,全缘,上面通常被毛,下面至少在脉上被毛;托叶生叶柄间,三角形、披针形至卵形,有时叶状,全缘,少有2裂,通常里面基部有粘液毛。花序腋生,圆锥状或头状,由聚伞花序或密伞花序组成,总花梗短至很长,有时无或几无总花梗;苞片小或叶状;花5数,***,雄蕊先熟,花柱异长或花柱同长;萼管近球状,通常被毛,裂片短,结果时宿存,裂片里面基部常有粘液毛;花冠管状或漏斗状,冠管里面上部有一毛环,裂片在芽时镊合状排列,开放时顶端内弯;雄蕊与花冠裂片互生,伸出或不伸出,花药位于毛环之上,内向,纵裂;子房2室,花柱丝状,伸出或不伸出,柱头棒状或浅2裂;胚珠每子房室多数,胎座盾状,生于隔壁的中部。果多为坚硬、2室的坚果,或为-2裂的蒴果;***多数,褐色,细小,有角。
(2)岩黄树
岩黄树(学名:Xanthophytumkwangtungense)为茜草科岩黄树属下的一个种。直立灌木,生于林下潮湿地方。产于广西东南部和云南南部(河口);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18.尖药花属
尖药花属(学名:Acranthera)是茜草科下的一个属,为被毛草本或矮小亚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40种,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至泰国。中国仅1种。
(1)形态特征
草本或亚灌木。茎单生,钝方柱形,节间有2槽,嫩茎密被毛,老茎近无毛。叶膜质,有叶柄,对生,通常倒披针形或倒卵形;托叶叶柄间着生,三角形。聚伞花序,稀花单生,有苞片;花***,有梗或近无梗;花萼管通常圆柱状,有时陀螺状,萼裂片线状,裂片间有明显的腺体;花冠漏斗状或高脚碟状,外面密被毛,里面近无毛,花冠裂片扁圆形,外向镊合状排列;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管近基部,花药线形,内藏,顶端锐尖或有距,粘合成管状包围棒状柱头,形成具10槽的受粉托;花盘短圆筒状或半球形,有时不明显;花柱丝状,子房下位,2室,胎座2,薄片状,胚珠极多数。浆果卵球状;***微小,极多数,红棕色或近黑色,胚乳肉质;胚小,直生。
(2)中华尖药花
中华尖药花(学名:Acrantherasinensis)为茜草科尖药花属下的一个种。其种加词“sinensis”意为“中华的”。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1m。
生长于海拔1000-1500米处的山地林下。我国特有,产于云南东南部。有药用价值。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19.溪楠属
溪楠属(学名:Keenania),茜草科玉叶金花族的一个属。约5种,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和我国南部;我国有2种,均产于广西。
(1)形态特征
草本或亚灌木;茎多少木质,圆柱状。叶对生,有柄;托叶生于叶柄间,通常下部阔,上部钻状。花序头状,顶生,有总苞;苞片大;小苞片每花2片,常与花近等长;萼管肉质,短的长圆形,檐部4-5裂或有时6裂,裂片不等大,覆瓦状排列;花冠与萼裂片等长或较长,冠管膨胀,裂片4-5或有时6,短,圆卵形,有硬尖,芽中镊合状排列,喉部被一毛环;雄蕊5,生于花冠管基部,花丝短,花药小,线形;子房2室,花柱短或长,柱头2裂;胚珠多数,生于球形或盾状胎座上。果未见。
(2)溪楠
溪楠(学名:Keenaniatonkinensis)为茜草科溪楠属下的一个种。种加名tonkinensis意为越南“东京的”。生长于山谷密林下。产于广西龙州大青山,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20.玉叶金花属
玉叶金花属(属名:Mussaenda)是茜草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或攀援状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2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非洲和波利尼西亚。中国约31种、1变种、1变型,产于西南部至东部以及***和台湾。
属名是僧伽罗语“මුස්සැන්ද”的拉丁转写,这是该语言对本属模式种洋玉叶金花的称呼。僧伽罗语盛行的斯里兰卡是这种植物的模式产地。
(1)形态特征
乔木、灌木或缠绕藤本。叶对生或偶有3枚轮生;托叶生叶柄间,全缘或2裂。
聚伞花序顶生;苞片和小苞片脱落;花萼管长圆形或陀螺形,萼裂片5枚,脱落或宿存,其中有些花的萼裂片中有1枚极发达呈花瓣状,很少全部均成花瓣状,白色或其他颜色,且有长柄,通常称花叶;花冠***、红色或稀为白色,高脚碟状,花冠管通常较长,外面有绢毛或长毛,里面喉部密生***棒形毛,花冠裂片5枚,在芽内摄合状排列;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管的膨胀部位,内藏,花丝很短或无,花药线形;子房2室,花柱丝状,2型,内藏或伸出,柱头2个,细小;胚珠极多数,着生于通常长圆状的肉质胎座上。
花盘大,环形。浆果肉质,萼裂片宿存或脱落;***小,种皮有小孔穴状纹,胚乳丰富,肉质。
(2)药理作用
我国玉叶金花属植物的药用***十分丰富,从玉叶金花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皂苷、环烯醚萜苷、黄酮类、挥发油等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抗氧化、抗胆碱、抗肿瘤、保肝等药理活性,以玉叶金花为原料开发出来的中成药主要有玉叶解毒颗粒、玉叶清火片、三金感冒片等。国内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品种是玉叶金花,功能主治集中在抗炎抗菌抗***方面。
(3)玉叶金花
玉叶金花(学名:Mussaendapubescens),为龙胆目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本种白色叶状萼裂片称为玉叶,金***五星形的小花称为金花,因而得名玉叶金花。
①生长习性
玉叶金花生适应性强,耐阴,长速度快,萌芽力强,极耐修剪,在较贫瘠及阳光充足或半阴湿环境都能生长。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和台湾等地方均有分布,常野生于丘陵山坡、灌丛、林缘、沟谷、山野、路旁等地。
②生态
玉叶金花在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③观赏
玉叶金花每年4月上旬至6月中旬陆续开花不断,8月仍有部分植株开花,花期长达100天以上。开花时,叶状雪白的萼片及金***的花冠显在树冠上,金花玉叶,绿叶相衬,令人喜爱。其实这些白玉般的叶并不是真正的叶,而是萼片瓣化而来,颜色鲜艳而奇美,是具有开发价值的庭园花卉。其枝条细软,可根据各自爱好,作各式各样的造型盆景,也可在围墙等建筑旁作垂直绿化。
④药用
玉叶金花的藤叶为清热疏风药,有清热解毒、去湿、止咳、止渴功效,煲水外洗治皮肤疮疥溃烂;内服治风湿骨痛、咽喉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也可作凉茶配料,预防感冒、中暑等。
21.腺萼木属
腺萼木属(学名:Mycetia)是茜草科下的一个属,为小灌木植物。该属共有3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洲,中国有有15种、1变种、3变型,产于西南部至福建,云南尤盛。
(1)形态特征
小灌木;老枝通常覆有草***或近白色的松软外皮。叶对生,常一片大一片小,很少等大,叶片膜质、纸质或革质,常有多对侧脉,有叶柄;托叶通常大而叶状,宿存或早落,有或无腺体。
聚伞花序顶生或有时腋生,较少生于无叶老茎上;花通常二型,为花柱异长花,有梗;苞片通常大或叶状,常有腺体;小苞片较小;萼管半球状或陀螺状,有时球状,萼檐4-6裂,通常5裂,裂片披针形至三角形,有时线形,边缘和弯缺内常有腺齿或腺体,宿存;花冠***或白色,管状,冠管短或长,内面常被毛,檐部4-6裂,通常5裂,裂片带三角形,外向镊合状排列;雄蕊4-6,短柱花着生在冠管的中部之上或喉部,长柱花着生在冠管近基部,花丝短或几无,花药线形或狭长圆形,通常不伸出或稍伸出;子房2或4-5室,花柱短或稍长,柱头2或4-5,通常内藏;胚珠每室多颗,着生在一肉质胎座上。
果肉质,浆果状或干燥时蒴果状;***多数,小而有棱角,有稍密的小凸点。
(2)腺萼木
腺萼木(学名:Mycetiaglandulosa)为茜草科腺萼木属下的一个种。生长于海拔900-1500米处的林中。仅见于中国云南南部(思茅、景谷)和东南部(蒙自);国外分布于泰国北部。
22.密脉木属
密脉木属(学名:Myrioneuron)是茜草科下的一个属,为小灌木植物。该属共有15种,分布于热带亚洲。中国有4种、1变型,产于南部和西南部。
(1)形态特征
小灌木或高大草本;茎枝均较粗壮,覆松软的树皮。叶和托叶均较大。花序有总梗,顶生或腋生,为多花的头状花序或伞房状聚伞花序;花二型,具花柱异长花;苞片大,革质,通常披针形或卵形,有脉纹;萼管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裂片5,质坚,宿存;花冠白色或***,管状,比萼裂片短或较长,喉部被长柔毛,裂片5,通常直立,有时外折,常被毛,芽时镊合状排列;雄蕊5,生于花冠管的内壁上,花丝短,近钻状,花药线形,内藏;子房2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花柱短或长,柱头2裂,裂片较狭长,常粘合。浆果卵球状,干燥或肉质,白色;***多数,细小,有棱角,表面散布洼点;胚小,藏于肉质胚乳中。
(2)密脉木
密脉木(学名:Myrioneuronfabri)为茜草科密脉木属下的一个种。落叶矮小灌木,近无毛;枝近四棱形,老时有海绵质的表皮。木生长于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林中,灌丛中。
中国特有,产于四川峨眉山和缙云山,贵州东南部至西南部(兴义),广西东北部至西北部,湖南西部(保靖),湖北西部,云南东北部;生于林下。
23.裂果金花属
裂果金花属(学名:Schizomussaenda)是茜草科下的一个属。该属仅有裂果金花(Schizomussaendadehiscens)一种,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部和南部。
(1)分类研究
该属除果为室背开裂的蒴果外,与玉叶金花属Mussaenda几无区别,二者间无疑有极密切的亲缘关系。C.Puffetal.-Bull.Jard.Bot.Nat.Belg.-62:35-67.1993认为本属与Psudomussaenda都是从玉叶金花属分化出来的。C.Tange-Nord.Journ.Bot.14:500.1994-除同意上述观点外,明确提出Mussaenda.Neomussaenda.Schizomussaenda和Psudomussaenda这4个属在Isertieae族中构成关系密切的一个属群。
(2)形态特征
灌木;枝方柱形,有稀疏的皮孔。叶对生,薄纸质,椭圆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叶柄有纵槽;托叶披针形,顶端尾状,全缘,宿存或早落。聚伞花序顶生,末回分枝穗形蝎尾状,直立;苞片和小苞片线状披针形,宿存或脱落。花无梗或近无梗;花萼管长陀螺形,萼裂片5枚,披针状长圆形,有时有一枚萼裂片扩大为椭圆形或卵形的花叶;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管下部管状,上部突然膨大,花冠裂片5枚,三角状卵形,内向镊合状排列;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管上,花丝短,花药长;花盘环状;花柱丝状,柱头2,线形,子房2室,胎座盾状,肉质;胚珠多数。蒴果棕黑色,陀螺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顶部室间开裂;***小,多数。
(3)裂果金花
裂果金花(学名:Schizomussaendadehiscens)为茜草科裂果金花属下的一个种。生于热带林中及河谷、丘陵、砂岩。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清热解毒,消炎利尿。主治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热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24.尖叶木属
尖叶木属(学名:Urophyllum)是茜草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或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5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非洲。我国有3种,产于广东、广西和云南三省区之南部。
(1)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小枝圆柱状。叶对生,有柄;托叶大,生于叶柄间。头状聚伞花序或伞房状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有或无;花***或有时单性,通常小,具短的花梗,小苞片生于花梗基部;萼管短,陀螺状或杯状,球状或倒圆锥状,萼檐杯状,5齿裂,极少4-7齿裂,宿存;花冠革质,辐状,短管状或漏斗状,喉部被长柔毛,裂片5,极少4-7,三角形,镊合状排列;雄蕊5,极少4-7,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短,花药线形,短尖,内藏;花盘肥厚,环状,有沟槽;子房5室,极少4-7室,花柱短,基部常肿胀,柱头多式;胚珠每子房室多颗,胎座生于子房室内角。浆果小,4-5室;***多数,细小,球形,种皮脆壳质,有孔隙;胚棒状,生于肉质胚乳中。
(2)尖叶木
尖叶木(学名:Urophyllumchinense),为茜草科尖叶木属下的一个植物种。生长于海拔700-900米处的山地丛林中。产于广东西部和西南部,广西东部和东南部,云南东南部;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金鸡纳(茜草目茜草科植物)详细资料大全
金鸡纳,Cinchona ledgeriana (Howard) Moens ex Trim.,别名奎宁树、鸡纳树。为茜草科,金鸡纳属。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 :金鸡纳树 拉丁学名 :Cinchona ledgeriana (Howard) Moens ex Trim. 别称 :奎宁树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菊亚纲 目 :茜草目 科 :茜草科 亚科 :金鸡纳亚科 族 :金鸡纳族 属 :金鸡纳属 种 :金鸡纳树 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范围,主要价值,栽培技术,植物文化, 形态特征 乔木,通常高3-6米,最高可达25米;树皮灰褐色,较薄,裂纹多而浅;嫩枝具4棱,被褐色短柔毛。 叶纸质或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椭圆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7-16(21.5)厘米,12.5-6(11)厘米,顶端钝或稀短尖,基部渐狭或短尖,两面无毛或有时在下面有疏短柔毛;侧脉7-11对,在下面凸起;叶柄长3-20毫米,无毛或有微柔毛。 花序被淡***柔毛,长达23厘米,宽达18厘米;花芳香,花梗长1-8毫米;花萼长3-4毫米,檐部稍扩大,裂片卵状三角形,长0.5-1毫米;花冠白色或浅黄白色,长8-12毫米,冠管筒形,稍具5棱,内面无毛,裂片披针形,长3-4毫米,内面边缘有淡***长柔毛;雄蕊着生于冠管的下部,花丝长或短,长0.5-5.5毫米,花药长2.3-3毫米;花柱长或短于雄蕊,长1.8-6.5毫米,柱头长1.5-3.5毫米,有时有黄白色长柔毛。蒴果近圆筒形或圆锥形,被短柔毛,长0.8-1.5厘米,径3-7毫米,顶冠以宿存萼檐,果梗纤细;***长圆形,长4-5毫米,周围具翅。花、果期6月至翌年2月。 生长环境 要求冬暖夏凉,全年无霜,雨量充沛和一定的荫蔽环境。月平均气温以15~20℃为宜。年降雨量1200mm以上,终年湿润。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宽,但最好是通透性良好的酸性土壤,pH在4.5~6.0。 分布范围 原产于南美洲的厄瓜多、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非洲等地亦有种植。中国云南南部和台湾有种植。 主要价值 茎皮和根皮为提制奎宁 (quinine) 的主要原料,用于治疗疟疾,并有镇痛解热及局部***的功用;奎宁还能增强***收缩,常用来引产;对于治疗疮疽、皮炎、皮癣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另从茎皮和根皮中提制的生物碱奎尼丁可用于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等病症。茎皮和根皮的制剂又是苦味健胃剂和强壮药。枝、叶煎水服可退烧。本种含奎宁量较高。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阴坡地种植最好,分枝少,生长快,奎宁含量高。在偶尔出现霜冻的地方,要选地势开阔,冷空气停留不住的阳坡地,栽植一年生,定植地应选缓坡地,防止积水。做梯田,施一定量的有机肥,平整。对于大面积种植园在12-3月犁地,深度至少25cm。同时施入有机肥、腐殖质或堆肥,每公顷40-80kg。
2.繁殖方法 ***繁殖和芽接繁殖。
(1)***繁殖 ******后,立刻播种,时间放的长,影响发芽率。如果不能马上播种,***需要用干燥器贮藏,并且需要10-15天换气一次。苗圃地应设定在定植地的中心,水源方便,富含有机质和排水良好的砂质缓坡地。把翻耕好和施完肥的地作畦,长300cm,宽75-100cm,高10-15cm的畦,作业道45cm。金鸡纳树***太小,雨水一冲就影响发芽和幼苗扎根,因此,幼苗需要遮荫,搭荫棚。做成高低偏斜或平顶活动式荫棚,前者高出离地面75-100cm,后者离地面30-45cm,后者多于干旱季节播种或在土壤不易板结、播种量较大的地方***用,浇水时间取下顶棚,随幼苗增高可逐步升高,棚顶不能露大雨滴。播种前用0.5%的小苏打水浸种12h,可提高发芽率和减少苗期病害。为缩短在播种苗床上的管理时间,可进行***催芽,催芽床可设在室内或室外,室外要搭荫棚,催芽床用竹、木做成离地面45-60cm高的架子,铺上用开水消过毒的粗砂,砂上铺两层消过毒的纱布,然后把***均匀的铺在纱布上,不超过3cm厚,随后在***上盖消毒过的纱布,要经常喷水,大约一周时间***露出白色根点,此时播种。
播种时床上土粒要打细碎,扒平,深灌,进行撒播。***拌细土撒播。1m2播0.001kg***。70%-80%***被盖上土即可以。为了防止太阳直射苗床和大雨滴飘进去,在荫棚前面和两端要挂帘,出苗后经常摘下通风,减少病害发生。苗床管理主要是定期喷水、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长出两对真叶后,即可用喷壶。整个育苗期保持苗床湿润,不出现干土,但不能太湿,易得病,要少浇,勤浇,雨季要排水。一对真叶时追施0.05%硝酸铵,用量4.5g/m2,随后用清水冲洗叶子,免去烧苗。幼苗生长十分慢,出苗后及时除草,除早、除小、除净。当苗高5-10cm时进行移栽。移栽畦和播种畦一样,但必须遮荫,遮荫的金鸡纳树产量是不遮荫的1倍,移栽的株行距为10cmX5cm,栽后加强管理主要是浇水追肥,畦面不见干土,少施勤施氮肥,防止苗徒长。栽植前2-3周施一次肥,促使须根增生,提高成活率。
(2)芽接繁殖 是使金鸡纳树保留母株优良特性(树皮奎宁含量高)传给子代,在雨季进行,选2年生健壮实生苗距地面5-l0cm开一像鸭舌形接口,长3-5cm,取优良树上长、宽比芽接口略小些的芽片贴接木芽接口上,捆好,20天成活解绑,7天左右离接口5cm左右以上部分切去,速封膜。芽接过程中动作要快,否则单宁含量高,极易氧化变黑,影响愈合。
3.定植 雨季定植,土湿透后开始,阴天和细雨天,定植数量少,晴天定植后立刻浇透水,插遮荫棚也可。
4.间套作 该树喜阴,前期生长慢,可以和经济林、药材、农作物等进行间套作。间套种植物提前种好,如果间套种植物影响金鸡纳树生长,可适当砍伐,最好套作植物和豆科花生、黄豆、苜蓿。
5.田间管理
(1)补、换苗 定植当年或第二年进行补换植,争取全苗。
(2)中耕除草 定植成活后,进行一次除草,防止因荒造成小苗脱叶,生长停滞,成僵苗。每年初期和雨季盛期,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中耕除草,雨季末期除草结合压青培土防寒过冬。每次中耕还需结合修筑梯田,使梯田面平整。
(3)追肥 林地施肥以绿肥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增施一定量的有机肥,如堆肥、土杂肥等。定植当年待开始生长时,结合中耕除草施少量(每株0.1kg)速效氮肥,以后每年雨季,结合扩穴(挖松原穴***的土)压青时追施化肥,穴施或沟施。有冻害的地区,不施氮肥,免去徒长。施钾肥土杂肥增强抗寒。
(4)排灌 干旱季节,影响生长,要有灌水措施,雨季注意排水。
(5)修剪 金鸡纳树树皮内奎宁含量在6-12年内随树龄增加而提高,培育好树型,形成良好的树干是增产的关键,所以要合理修剪。定植后1-2年的幼树,修枝主要是促使植株间高生长,培养主干,及时摘除萌生侧芽,每次适当保留顶芽1-2对,做到“去小去早”分枝高度控制在150-180cm。3年以上的树主干基本形成,以后修枝在旱季,剪去过密的弱枝、病枝、下垂枝、树皮和根茎萌生枝。
(6)防寒越冬 如果偶尔出现霜冻,微霜就能使枝叶干枯。如果地上部受冻,砍伐后还能萌生新枝。-5℃低温地区可以试种,***用设施农业,北方可以种暖湿代更新问题不大。或者***取春季播种,冬季设法防寒过冬,第二年春移栽大田,增加密度,加强管理,当年可长至l00cm以上,冬天冷了就可收地上部,冬天***取盖草、培土、灌水、保温、护根,第二年又长出新芽,一年收一次植物。 植物文化 金鸡纳·故事 [“金鸡纳”的故事:从本草到科学] 康熙信任西医,多次由耶稣会传教士罗德先(Bernard Rhodes,1645-1715)治病见效。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法国传教士洪若翰(P.Joames Fontaney,1643-1710).葡萄牙传教士刘应(Mgr Claudusde Visdel ou,1656-1737)等献上金鸡纳(cinchona),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金鸡纳从此被尊奉为“圣药”。 讽刺的是,“金鸡纳”并不是欧洲医学的发现。欧洲自己的本草药物研究,要等到1785年维瑟林(Withering)的《毛地黄综述》(An Aount of the Foxglove)出版,才算有第一种“科学”灵药。“金鸡纳树皮”(Chinchona barks,Cinchona ledgeriahna)本来是秘鲁印第安人的土著药物。耶稣会教士在1632年左右从新大陆引入西班牙,传教士将此药呈奉给康熙,谓之“西洋”圣药。其实它是与中草药无异的土著本草,并非科学产物! “金鸡纳”最初只是土著本草,但到了19世纪,经过大量新兴的科学研究,它的有效成分奎宁(quinine)成为有现代科学根据的治疟疾药。先是1820年法国的化学家皮埃尔·佩尔蒂埃(Pierre Pelletier)与约瑟夫·卡文图(Joseph C***entou)从“金鸡纳”分解出有效成分奎宁和金鸡宁(cinchonine)两种活性生物碱(alkaloids);1880年外科医生阿方斯·拉韦兰(Alphonse L***eran)在阿尔及利亚用显微镜观察到疟疾病人血液的疟原虫(Pla *** odium);1944年哈佛科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Woodward)与威廉·德林(William Doering)第一次成功以人工方法合成奎宁。这些化学、药物学,病理学的发现,令原始的“金鸡纳”进化为治疟疾的现代医药。 “金鸡纳”的故事,可用以说明中西医学在19世纪是如何分道扬镳的。在这之前,虽然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已远远超前于中国,但单就治疗而言,西医并不比中医更有办法。威廉·卡伦(William Cullen,1710-1790)是18世纪最重要的医家,他撰写了一系列疾病分类学的专著,其贡献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相似。但他的治疗方法未超过希氏医学,无非是放血、催泻和催吐,以及一些解热发汗药。对于大部分疾病的治疗,卡伦是“毫不掩饰地悲观”。在十七八世纪,有效的治疗仍主要是像毛地黄和金鸡纳这些本草。而单就本草药物而言,当时的西方医学并无可与李时珍1578年写成的《本草纲目》相比的学术著作。“金鸡纳”与疟疾的科学研究,是19世纪西方医学科学发达的缩影。 19世纪现代化学研究对医学进步的影响,还可列举两个例子作为说明: *** 与消毒化学剂的发明,令大型的外科手术变成通例,而西医外科手术的成功,正是***战争以后西式医院在中国扎根的最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