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曾红极一时的伊拉克蜜枣还有人记得吗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
现在的年轻人估计对这种“零食”不怎么了解,但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应该是印象十分深刻的。
在当时这种叫伊拉克蜜枣的零食,真的是红极一时,无论是大江南北,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喜欢把它当成糖果、零食来吃。
那为什么在后来它却销声匿迹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伊拉克蜜枣?
伊拉克蜜枣其实并不是枣子,至少和我国所产的枣子是不同的。因为我国的枣子是鼠李科枣属植物的果实。而伊拉克蜜枣则是棕榈科刺葵属常绿大乔木植物的果实。
它也叫椰枣、海枣等,是产自热带的一种植物,原产自西亚和北非,是最早驯化的果树之一,这也是当地人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既能当粮食吃,也能当零食。
因为它长得很像我国的枣子,吃起来口感也差不多,但却甜度很高,可以说是甜如蜜,而且在当时我国主要是从伊拉克、阿拉伯等国家引进这种干果,所以就有了伊拉克蜜枣。
在当时我国之所以会不远千里从阿拉伯、伊拉克等国家引进这种干果,主要的原因在于那个时候我国的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是比较落后的,像糖果等工业产品是非常短缺的。这一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最清楚,在当时像糖果这些都是稀缺的资源,普通人家还真的花钱买不起。
正好当时我国和阿拉伯、伊拉克等国家的关系比较好,其中当地又大量生产这种椰枣,价格也非常的便宜,并且甜度也非常高,含糖量更是高达70%以上,真的是可以当糖来吃,于是就从这些国家大量进口椰枣到国内来销售。
像它这样甜度高,老少都喜欢吃,并且能当糖果吃的零食是非常少的,关键是价格还不贵,于是这种干果就在国内大火一把,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它也成为了无数人爱吃的一种零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此甜美和价格实惠的伊拉克蜜枣更是备受欢迎。
为什么后来销声匿迹了?
然而,销声匿迹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吃伊拉克蜜枣会传播肝炎,甚至还有人说就是因为吃了这种伊拉克蜜枣,才导致大量的人员感染了肝炎,于是这种干果就逐渐退出了市场。
其实这是一种谣言,但也导致了伊拉克蜜枣声誉扫地,好些人不敢再吃了。
不过真正导致伊拉克蜜枣在国内销声匿迹的原因并不是这个。一方面是在后来我国的经济也飞速发展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也是快速发展,在国内像各种糖果制品也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了,甚至还能出口国外了,因此也就不需要用伊拉克蜜枣这种干果来替代糖果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伊拉克蜜枣的甜度实在是太高了,好多人吃不习惯。刚开始的时候伊拉克蜜枣在国内很火,那是因为当时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购买也一次是少量购买,而且平时都是舍不得吃的。
因此偶尔吃几个还可以,如果真的一次性吃多了,它的甜度太高了,实在是甜得齁嗓子,所以好些人吃不惯。
尤其是在我国的工业和经济飞速发展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而大家自然对生活品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了。
像我国所产的枣子,才更受人青睐,如果真的喜欢吃甜的,还有各种的糖果零食等,它们的口感和味道等都要远超伊拉克蜜枣。
于是爱吃这种干果的人逐渐少了,既然它不火了,自然商家也就没什么钱挣了,也就不愿意继续售卖了,慢慢的它也就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不管怎么样,在当时伊拉克蜜枣在国内红极一时这个是事实,当时很多的人都是把它当糖果来吃的。而且也真的要感谢这些国家,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为我们送来了甜蜜无比的蜜枣,真可谓是雪中送炭。你们吃过这种蜜枣吗?
伊拉克蜜枣的做法
伊拉克蜜枣又称椰枣,下面介绍用椰枣做的一款点心:椰枣燕麦曲奇饼
原料:椰枣 400g(去核),水 240ml,植物香草精 1tsp,燕麦 200g,面粉 130g,绵红糖160g,苏打粉 1/2tsp,盐 1/4tsp,肉桂粉 1/8tsp,黄油200g。
1:先将去核的椰枣加水用中小火熬至椰枣变软,水分大致收干即可,稍稍放凉以后加入香草精搅拌均匀待用。
2:将燕麦,面粉,红糖,苏打粉,盐以及肉桂粉用食物处理机稍稍打均匀。
3:将黄油切小块,放入食物处理机,一下一下打至大概混合即可。
4:取2/3混合物均匀铺在烤盘底部,压实;将准备好的椰枣打碎以后铺在烤盘中,涂抹均匀;再将剩余的1/3燕麦混合物均匀撒在椰枣泥上,稍稍按压即可。
5:180度烤35-40分钟至表面呈现金黄色,冷却以后冰箱冷藏1小时,取出切块即可享用啦!
伊拉克蜜枣的作用与功效都有哪些?为什么当地人很爱吃?
说起“伊拉克蜜枣”这个名字估计不是特别多的人知道,不过说起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椰枣”大家可能都知道了。红极一时的椰枣真的有这么好吗?伊拉克甜枣好不好吃看个人而定,不过这个椰枣多吃确实有很多的好处,而且在当地,是非常出名的水果。一起来看看这个水果有啥作用吧!
沙漠面包
在伊拉克大家都知道的,很多地方都是沙漠,而伊拉克椰枣也是经受风吹雨打而长成。而椰枣有个好处就是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矿质元素及其他营养成分在里面。当然,也是因为伊拉克的地理环境有关。而且经过了风沙后,这些椰枣非常的甜,就算不加糖,自然风干也非常好吃。
椰枣甜糯
在中东炎热干燥的环境下,挂在树上的椰枣自己就能风干。由于果实中含有大量的糖分(椰枣果汁的含糖量可达80%),风干后的椰枣就像我们吃的蜜枣一样,粘粘的甜甜的,非常好吃。椰枣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含有对人体有用的多种维生素和天然糖。
椰枣是枣子吗?
并非,椰枣虽然名字中带个“枣”字。但是并非是枣子,而只是因为外形跟枣子相似才有了这个名字。椰枣树是棕榈科的一种,结出的椰枣呈椭圆形,大小和拇指差不多,像葡萄一样,一串串长在一起,非常好看。椰枣最开始是在我国的两河流域,在千年前传入了中东地区,因为中东的干热气候中繁衍昌盛。因此,在我国,也会把椰枣称作“伊拉克枣”或“伊拉克蜜枣”。
观点 | 新时代的「伊拉克蜜枣」
陈云文选第三卷里写到:一九六二年货币流通量达到一百三十亿元,而社会流通量只要七十亿元,另外六十亿元怎么办?就是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陈云传里说到:
周其仁先生2010年发表在经济观察报的文章《“伊拉克蜜枣”与治理通胀》为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陈云用“伊拉克蜜枣”治理通胀的故事做了考证。
与当年相比,我们在很多地方类似...
货币超发的新时代,需要选择一个「伊拉克蜜枣」,实现「货币回笼」
那么,这个商品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呢?
写不下去了,心中凉凉...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但是,表现出来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则是物价的上涨。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究竟怎样处理物价问题,才能比较有效地抑制通胀?流行之见,管物价就是治通胀,反过来治通胀就是管物价,来来回回是一回事。
似乎是无懈可击的结论。不是吗?货币的主要用途是购买商品与服务,居民、企业和其他机构拥有的货币资产别无他用,主要就是用来花的。可是在通胀环境里,钱多商品少,人们一起花钱势必抬升物价,降低货币的购买力。这不但显示出通胀,还会加强通胀预期,进一步鼓动人们购买商品或其他实物资产,从而进一步推高物价。
一个办法是加息。讲过的,那就好比给货币老虎多喂块肉,让它乖乖趴在笼子里别出来乱晃悠。在逻辑上,只要加息足够,再凶的货币老虎也会趴下的。1988年大陆通胀高企之时,有重量级智囊到香港向有关台湾财经人士问计,对方的经验之谈就是大幅度加息。说“利息不管用”,那是因为加息不到位。加息到位,利息岂能不管用?
问题是加息要产生其他代价。譬如当下的情形,中国加息将进一步拉高与欧美日本息口之间的差距,结果“钱往高处流”,进入中国的货币老虎不小反大,令人头痛。还有加息会冷却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多人是不是承受得了,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在现实世界,加息不到位的事情是常常会发生的。
另外一个办法,是管制物价。直接管价,谁涨价就找谁的麻烦,横竖“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是自古以来的现成罪名。虽然经济学家从斯密以来,支持直接价管的少,批评的多,但到了风口浪尖的关头,无论东方西方,执政者多半不加理会就是了。一个原因,是公众也常常支持价管,或干脆要求价管。这是价格管制挥之不去的原因。只不过在经验上,直接的价管既打击供给,也加大行政成本,任何长期实行价管的地方,经济不可能有起色。
比较新鲜的招数是“管理需求”。说白了,就是以行政、立法或其他措施,限制消费者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数量,通过管束需求的量,把物价水平压下来。这其实是一种间接的价格管制,但着力点不是管卖方的要价和成交价,而是限制买方的购物数量。反正在市场里,价格升降影响购买量,反过来,购买量也影响价格升降。通过限制购买量,总可以把某种商品的市场成交价格压下来,这在经验上是成立的。
本文要说的是,以限量压制某些商品的价格,虽然可以达到限价的目的,但并不等于因此就压住了通胀。搞得不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物价上涨从一个商品“撵”向另外一个商品。忙来忙去,把整个物价水平都运动上去了。
为什么出现事与愿违的反效果?追根溯源,通胀还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人们受通胀预期的驱使,持币在手,欲以购买商品和资产来保值、免受通胀的损失。这里包含的行为逻辑像铁一样硬,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废除的。政府出台限购甲物的禁令,当然可以“平稳”甲物之价。但人们的货币资产还在,市场的货币购买力还在,不准购甲物,人家就转向购乙物。你再禁购或限购乙物,人家又转购丙物。推来拿去,货币购买力在市场里“漫游”,物价上涨此起彼落,一道道的禁购令有可能成为物价总水平的积极推手。
换个角度想问题。给定流通中的货币偏多、加息又不能一步到位的现实,较高的市场成交价不但只不过“反映”通胀,其本身也会“释放”部分通胀的压力。先这么想吧:人们花钱买了米、买了面,或者买了车、买了房,这部分花出去的钱就转为商品实物,或转为实物资产。到手的米、面、车、房当然可以再卖,再次转为货币资产和货币购买力,但一般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商品或需要马上消费,或资产再变形有交易费用的麻烦。更重要的是,既然因为不看好货币的保值功能才加入花钱者的行列,这部分人一般就不再偏好持币,宁愿持有商品和实物资产。这样一来,原来他们手持的流动性,是不是就“消停”了?
有读者会说,那可不一定。买家付钱持物,那卖家不是正好倒过来,售出物品、收回货币吗?那些卖米、卖面、卖车、卖房的,他们收到了钱再花出去,存量货币资产继续流动,市场里的货币购买力并没有减少,买方以货币购买力压迫物价上升的压力岂不是依然存在吗?
好问题,终于点到了货币的迷人之处。货币(currency)者,流通之中的钱是也。所以货币的显著特点是不断地在市场里转。买家付账、卖家收钱,完成一次流通。轮到卖家花钱的时候,他又充当买家,付出货币得到商品,钱又完成一次流通。如此生生不息,钱在市场里不停地打转,协助专业化分工的社会生产体系实现商品、服务和资产的不断换手。
明白了这一层,再深想一个问题吧:当货币不断在天下无数买家卖家之间转来转去之际,是不是存在某种可能性,那就是处于某个流通环节的卖方,收入的货币很多,再花出来的钱却很少?这一多一少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差额,是不是可能暂时地、甚至永久性地退出货币流通,以达到让货币老虎“变瘦”,从而根本降低市场的通胀压力?
让我以经验来说明,这样的“好事”还真的是有的。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我在上海读小学、升中学。记忆之中,每天上学的路上都要受到美味食物的诱惑。那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副食的供应极度紧张,政府松动政策,允许“自由市场”开放。于是通向学校的街道两侧,摆满了各式食品摊位。什么吃的都有,就是价钱不菲,比凭本计划供应的,要贵上很多倍。可惜家母教育孩子的准则,是从来不给零花钱,惟有她认为合理的需要才酌量拨款。这样,我对路边诱人食物的需求当然“刚性为零”。
好在家里还有网开一面的地方,就是把伊拉克蜜枣装在大口瓶里,锁在柜子之中,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发我几个过过瘾。那时的伊拉克蜜枣,进口的,每市斤要卖5块人民币——那可是1960年代的5块钱!
后来读《陈云文选》,才懂得这是处理60年代通胀的有效措施之一。陈云同志说,“一九六二年货币流通量达到一百三十亿元,而社会流通量只要七十亿元,另外六十亿元怎么办?就是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这里的“几种高价商品”,也包括本文作者当年吃一个就永远记住一个国家名字的伊拉克蜜枣。
计划经济也有通货膨胀吗?有的。成因也一样,“钞票发得太多,导致通货膨胀”。当时钞票多发的原因,是“一九五八年以来四年(国家财政)账面上收大于支的数字‘显然是有虚假的’,实际上,‘四年来国家有很大的亏空’。‘初步估算,可能有二百几十亿元,或者更多一些。’其中,一九六一年国家亏空五十七亿元七千万元。一九六二年,…实际上有一个相当大的赤字,计五十亿元”(《陈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0页)。
结果是,“这几年挖了商业库存,涨了物价,动用了很大一部分黄金、白银和外汇的储备,在对外贸易商还欠了债,并且多发了六七十亿元票子来弥补财政赤字,这些,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支出钞票多;另一方面,农业、轻工业减产,国家掌握的商品少,这两方面不能平衡”。治本之策,当然是增加农产品和轻工产品的供应,同时控制货币供应,并想办法把已经在流通中的货币存量收回来。
这里非常重要的一课,是千万不要以为把所有物价都冻结起来,就等于控制了通货膨胀。要明确,稳定物价绝不等于稳定通胀,正如管住了温度计并不等于管住了气温一样。把当年每斤5块人民币的伊拉克蜜枣放进物价指数——测度物价的温度仪——当然会提升物价的读数,但经验说,那正是治通胀的有效措施之一。要害是,这部分带高了物价指数的商品物价,是不是像上文点到的那样,卖方收回的货币量多,再花出去的货币量少?如果做得到,通胀时期部分物价的上涨,也可能避免物价冲击社会更敏感的领域,直到最后把已发出去的过多货币引向根除通胀的正确方向。
今天中国经济的情况与半个世纪之前不可同日而语。陈云当年用过的“伊拉克蜜枣”的办法,今天还管不管用?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有没有“伊拉克蜜枣”?如果有,或更多,那要怎样选才算对?还有在当下的结构里,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所谓的“货币回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