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传习阳明心学复兴绍兴官府菜阳明伯府品牌30日绍兴发布
一城一味,一味一食。在中国,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绍兴自然也不例外。王阳明、徐渭、陆游、范蠡、王羲之……在文人名士辈出的绍兴,饮食文化的兴盛发展,与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密不可分。
10月30日,王阳明先生550周年诞辰日前夕,绍兴的“王阳明文化”与“绍兴菜”将碰撞出一份城市惊喜。
届时,素有“绍兴城市美食名片”之称的寻宝记,将举办“阳明伯府”品牌发布会。
源自东晋的绍兴官府菜
中国菜系中的阳春白雪
寻宝记推出这一品牌的初心,还要从其做绍兴菜20年间,对绍兴饮食文化的不断挖掘谈起。
从大众认知的角度,对绍兴菜还普遍停留在霉、臭、腌、酱、醉等刻板印象,对它“曾经的辉煌”印象模糊。事实上,绍兴官府菜在东晋已初见雏形,可见绍兴菜的“阳春白雪”属性在历史上早有渊源。
“东晋的一场永嘉南渡,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北方贵族南迁至绍兴,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食材酒料、烹饪方式、饮食文化,也进一步加深了绍兴的士大夫文化、名士文化。”
(绍兴市绍兴菜研究会副会长伊旭松)
在去年寻宝记举办的“水墨秋韵-2021绍兴菜秋季品鉴会”上,绍兴市绍兴菜研究会副会长伊旭松曾表示,自东晋开始,绍兴菜开始出现官民分野,主食从稻饭羹鱼到米面融合,技法从炖、蒸、煮到炒菜,调料开始生产。“餐饮的社交功能自此开始普及。名士饮酒,诗文和唱,美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绍兴市绍兴菜研究会会长、寻宝记绍兴菜创始人张亮)
在这次文化盛宴上,绍兴市绍兴菜研究会会长、寻宝记绍兴菜创始人张亮,结合对绍兴菜近20年的研究成果、经营经验,重点分享了“绍兴官府菜复兴”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绍兴是中国的名士之乡,从东晋王羲之、谢安到唐代贺知章、李白,从南宋陆游到明代王阳明、徐渭、张岱,以及‘无绍不成衙’的绍兴师爷,不同朝代的士大夫阶层,造就了绍兴的士大夫饮食文化。各个时代的饮食文化交融,铸就了绍兴的官府菜。”
“顺着绍兴官府菜的历史,持续研究下去,各界共同努力,把绍兴官府菜复兴起来,必然能让绍兴菜、绍兴饮食文化再上一个台阶”。
从东晋的兰亭雅集,到2021年的名士齐聚,绍兴官府菜的发展之路,在这两场宛如跨时空对话的盛宴中,跃升到了全新的阶段。
伯府冬藏
用绍兴官府菜传播阳明心学
向前追溯,在2021年这次研讨之前,2020年的一场“伯府冬藏”绍兴菜冬季品鉴会,也对绍兴官府菜的现代表达做过一次尝试。
(2020伯府冬藏·绍兴菜冬季品鉴会现场)
绍兴是王阳明先生的故乡,也是阳明心学的发端地、成熟地和传播地,先生的官邸伯府第也修建于此。阳明文化是最具价值的“越地国粹”之一,将绍兴菜与其核心理念融合,不仅能进一步传播阳明文化,也能再现伯府宴席的盛况,擦亮绍兴官府菜这一美食名片。
(2020伯府冬藏·绍兴菜冬季品鉴会现场)
那次品鉴会,所有菜品都是围绕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制作而成,如万物一体、吾心光明、格物致知等,将“越地国粹”从色香味多重方面一一展现,通过“正清和”的绍兴菜,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融合“儒释道”的阳明心学。两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士力)
活动当天,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士力就曾表示:“阳明文化与绍兴菜的融合,是守正出新,是绍兴文化新的传播方式,更是绍兴菜走向未来的新思路!”
一脉心学彰自信,一盏心灯耀古城。2022年,是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
一饮一啄,大道至简。在这样的日子里,召开阳明伯府品牌发布会,以一席宴、一盏茶、一壶酒为表达方式,重现绍兴官府菜的辉煌,于眷飨美味间接引天人万物之理,在觥筹交错中,与王阳明先生隔空对话。
阳明伯府宴,是绍兴餐饮人通过绍兴菜传递良知之道的不懈求索,也是为复兴绍兴官府菜、振兴城市文化过程中,献上的一份诚挚之礼。
绍兴阳明如何让两岸青年共筑文化交流“桥梁”?
2018年7月3至13日,“好伙伴?共打拼”百名台湾青年绍兴行活动在浙江绍兴举行,百名两岸青年一同追寻阳明思想,共筑文化交流“桥梁”。
“中学时,王阳明先生的思想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但那时,我对他的思想理解不深。”辅仁大学学生杨安宜第一次来到绍兴,她表示,确实体验了一把“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奇妙。
两岸青年一同探访阳明故居、拜谒阳明墓地、学习阳明心学,不仅加深了青年人对阳明思想的认知,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双方情谊。“王阳明先生真的太让人敬佩了,如此抽象、晦涩难懂的心学理论却不乏实践意义,对我今后为人处事也有指导作用。”杨安宜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点赞。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蒋文菁说,“心学理论让我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要成才,必先立志。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使我对人生有了更多思考,更让我交到了第一位台湾朋友。”
推动两岸青年学习阳明文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两岸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促进两岸青年学子文化交流,也是新时代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趋势。
“两岸文化虽有差异,但同根同源。祖先把优秀的文化留下来,需要我们一代代人传承和发扬。”中台科技大学学生王韦杰说。
“大陆不只有物质基础,更饱含着精神财富,台湾青年要多学习和领略绍兴的人文精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全国台企联两岸交流功能委员会副主委洪玺耀表示,两岸青年只要“心手相通”,定能开出美丽花朵。
王守仁生平事迹简介,历史是怎样评价王守仁的?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世称王阳明,明朝绍兴府余姚人(今中国浙江余姚市),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后五十四年,王守仁从祀孔庙,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王守仁的从祀,表明王阳明心学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