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老焗匠出山干大活千人架炉铸铁锅一脚踢出玉泉山
北京西郊有个玉泉山,无论从形势风水,还是人文景观,这里堪称为风水宝地。隔着老远就能看到标志性建筑物,那座高高立在山顶上的宝塔。
玉泉山呈西北走向,北看如同马鞍,南看又如同元宝。这里有个说头,叫做“上马入朝,下马得金”,聚积了天地灵气,宜人养人。
玉泉山最有名的当属这里的泉水,想当年,乾隆皇帝采天下泉水挨个测量,最后发现统一的量具,玉泉山的水质最轻。古人认为水质越轻,口感营养也越高。乾隆皇帝大喜,当即御笔一挥,写下了“天下第一泉”,把玉泉山的水列为皇家专供。
之后但凡北京雅士,都点名用玉泉山的水沏茶饮用,方能品出其中滋味。
玉泉山处处是景,处处是传说。就拿玉泉山本身来说,就有一段离奇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玉泉山一带还是一片湖泽,只有很多的贫瘠土地,根本种不了庄稼,大家只能望天收,时常饿肚子。
到了夏天,湖里又会喷出巨大的水柱,持续不停。水雾在太阳的照耀下形成一道美丽彩虹。大家咂舌之余,都认为湖底有一处海眼直通东海。
当地有个老头,德高望重,人称智叟。
智叟冥思苦想,认为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首先得有足够的土地种粮食。于是发动百姓担土抬石,大家齐心协力填平湖泽。
一开始,大家的干劲很大,上至六十的老头,下至三岁的娃娃都来搬石头。可一连填了五年,也没见堵住海眼。
大家望湖生叹,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来干活的人越来越少。
智叟心里着急,听说某个地方有个老焗匠,什么活都会焗,而且越大越趁手。便前去拜访,把遇到的困难一说,请老焗匠帮忙出出主意。
老焗匠点了点头,说:“行呀,办法不是没有,但就是有的麻烦!”
智叟一听老焗匠有办法,眼睛顿时一亮,拍着胸口表示,只要能填平湖泽,什么麻烦都不是问题。
老焗匠点点头,开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要招一千个棒小伙儿给他打下手;
第二、制作一千份焗匠家什。
第三、给这一千人每天好吃好喝供着,顿顿要有肉。
智叟点点头,全部答应下来。很快就找来了一千个棒小伙,在湖边搭了一排草屋,然后又找来铁匠,带领这些小伙子打造各种工具。每天酒肉不断,小伙们劲头十足。
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老焗匠带着家伙事,如约来到了湖边,将这一千名小伙子分为四组,在东西南北各架一座高炉,烧炭炼铁。中间堆起来一个大土丘。
高耸的炉火燃了七天七夜,即便是黑夜,天空也是一片通亮。
老焗匠掐着时间,站在高台上,指挥小伙子们同时下力,瞬间下,滚烫的铁水如四条长龙朝着土丘汇去,最终凝固成一口巨大的铁锅。
之后又等了七天七夜,铁锅的温度终于降下来,老焗匠又指挥小伙子们把这口铁锅撬起来,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往南推过去。
趁着大铁锅还在侧滚,老焗匠飞起一脚,铁锅翻了一个身,不偏不歪正扣在海眼上,彻底盖住。
海眼还在咕咕冒水,将铁锅顶得不停颤抖,为了防止大锅被顶翻,老焗匠又指挥大家在锅上盖起了一座玲珑宝塔。
有了这口大铁锅镇住铁锅,湖泽渐渐缩小,露出了肥沃的田地。可大家准备感谢老焗匠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因为当初老焗匠踢了一脚,铁锅被踢凹进一块,时间一长慢慢又渗出水来。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水清凉甘甜,用来浇庄稼,种出来的稻谷香软可口,这就是有名的“京西稻米”。
人们感谢老焗匠的恩德,便将这口山泉叫玉泉,把宝塔称为“玉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