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暑之本意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暑之本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暑热好还是不热好?
答案是;大暑期间不炎热不好。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这句谚语意思是说,如果大暑节气不是很炎热,“热不透”说明炎热程度不足,那么到了立秋之后,天气会非常炎热。正常情况下,立秋之后,温度会逐渐下降,而如果立秋之后,温度比大暑期间还要炎热,说明出现了“秋老虎”。
从人们的感官上来说,立秋之后持续炎热,不利于日常活动,本来想着立秋之后,温度会逐渐降低,而实际上,立秋过后,天气更加炎热了,感觉不习惯。因此,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暑期间不炎热是不好的。
大暑热好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暑”可以理解为热的意思,“鼓”可以理解为饱满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大暑期间不热,那么庄稼就不会饱满,也就是说千粒重低,产量上不去,出现减产,类似的农谚还有“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大暑节气期间,是很多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尤其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以玉米举例,夏玉米种植区域进入开花授粉期,春玉米种植区域进入灌浆期。此时对于玉米来说,需要充足的高温和光照,促进快速生长。对于春玉米来说,促进干物质的积累,都有利于最终的增产。
我觉得大暑热还是好处多,虽然是高温难耐,但是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它的作用,***如天气不热,那么农民的庄稼收成就会受影响,而人体不跟随节气的变化而改变,那身体内部的寒湿毒气排不出来,肯定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的。
而积温就需要高温的照晒,因此,一段时间内的高温,能促进玉米的生长,有利于灌浆、成熟,提高千粒重,最终形成高产。
如果该炎热的时候不炎热,积温达不到,玉米的产量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单从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来说,大暑期间温度炎热是好的。
为什么叫伏天?
“伏“字本意是类似趴伏的姿势,引申为屈服、降伏。根据汉代的说法是,夏至以后阴气不得出头只能伏藏地下,这段时间天气大热,故而称为伏天。这之后这么多年“伏天”的说法一直沿用了下来,这个说法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伏天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在夏至后第11天、大约是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
伏天是因为这个时期最热,天气“压”的人非常难受,因而又被称为“伏天”。
伏天是夏季的中伏,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感觉会非常热。
尤其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夏季,高温多雨,人们往往会在此期间感到非常难受,所以称之为伏天。
: 伏天受热力学效应和天文学效应的影响,人们在这个时期要加强防暑散热,饮食方面也要注意清淡、多喝水。
另外,伏天也是某些疾病高发期,因此大家还需要加强预防工作。
“伏”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三伏天是指,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大暑之本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暑之本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