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鸡西起名字是怎么来的鸡西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鸡西起名***谢咏简介,鸡西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含义
鸡西起名字是怎么来的,鸡西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鸡西起名***谢咏老师简介关于鸡西起名字的来源含义简介,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对鸡西的取名文化历史比较感兴趣,本文谢老师就来给大家来做个详细介绍,你如果是在起名改名方面遇到困惑了,都可以找谢老师为你研究~
我们中国的城市名字就像一张张名片,是我们的先人在不断总结当地风土人情和人生百态的基础上进行的高度提炼概括,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天就和姓名学家谢咏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城市的姓名文化的渊源吧~
(1)谢咏老师:鸡西取名字的由来及寓意
鸡西地区是祖国东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的先民——肃慎人就开始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以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女***的足迹又遍及了鸡西大地。
唐朝时,鸡西地区正式和中原地区有了交往,渤海国在此设立了东平府(府治在今密山市),鸡西地区正式划入了***版图。
鸡西的古代居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至今已发现的文物遗址达成123处之多,其中古墓葬9处,古城址15处,革命文物遗址15处。有7处文物遗址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鸡西市刀背山墓地、滴道区的万人坑和炼人炉、鸡东县的永安大锅盔山金代古城、密山市的新开流遗址、虎林市的虎头侵华日军地下工事和虎头关帝庙),11处遗址被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鸡冠区烈士墓、梨树东山烈士墓、城子河小城山古城、恒山区柳毛乡小四平山古城、鸡东县平阳镇八角楼、向阳古城、金城古城、密山市的大珠山古城、承紫河古城、虎林市的安兴古城、迎南古城)。征集文物标本近三千件,其中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8件,***文物90余件。
(2)谢咏老师:鸡西宝宝如何起个好名字
很家长朋友们都关心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给宝宝起个好名字呢?
谢咏老师告诉朋友们,因的先天八字命理格局走势决定了人生命运气数,所以我们唯有以命理五行为基础,找出其弱点和不足,推算出其核心五行喜用神,而后再结合姓名之数理合而为一体来取名方为正统,谢老师以人为本堪称姓名之清流和精髓,更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如果你在起名改名方面也遇到疑惑,都可以找谢老师来帮助分析~
在很久以前,鸡西是一个不为所知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大乌龟精,它时常的出来兴风作浪,祸害老百姓,有一天,一只大公鸡来到了这里,它勇敢的和那只危害老百姓的乌龟精做战,经过了好久,大乌龟被打败了,可是大公鸡也因为体力用尽而死去了,它的身体变成了现在的大地,他的头变成了现在的鸡冠山,它的血变成了今天的穆凌河,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鸡冠山的西边叫鸡西,鸡冠山的东边叫鸡东!
(3)谢咏老师:鸡西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肃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延续,成为兴凯湖区域和乌苏里江、穆棱河流域居民独特的生活习惯,形成了鸡***特的民俗民风。如今在兴凯湖畔和乌苏里江、穆棱河流域仍然可以看到肃慎渔猎文化的遗存和遗风。
1、语言
在当地的谚语中,有不少是反映渔猎生产的。如:“打鱼的贪黑,打猎的起早”、“打枪听风声,投叉看水纹”、“浅水浅滩捞小鱼,大江大河网大鱼”、“千斤的鱼在深水急流,咬汛的鱼在浅滩水沟”、“开江撒下蒙根网,能得白银千百两”、“猎人喜欢激达,渔民喜欢鱼叉”、“来人去客好招待,烧酒生鱼上等菜”等等。
2、服饰
旗袍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清朝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因为清朝有八旗,故满人又被称为旗人,他们的服饰就被称为了旗袍。当今,妇女们仍穿着的旗袍、男人们穿的马褂或马夹儿,就是满族服装。满族妇女旗袍讲究装饰,旗袍线条清晰自然,展示出中国妇女文静、典雅、淳朴、温厚、举止端庄的独特民族风格。现在旗袍已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近些年,大街上女孩子们流行穿着的“脚蹬裤”,也是满族服饰。“脚蹬裤”的发明者可追溯到800年前的女***。1988年5月16日在黑龙江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发现了金代的其国王夫妇幕,在女主人穿着的9层16件衣服中,有一件就是标准的“脚蹬裤”。其样式别致,制作精细,让我们看到了遥远时代女***的审美观。
如今冬季,人们穿的貂皮大衣,一千年前的女***时代就开始穿着了。虽然他们穿的“貂皮衣”,设计比较原始化,几张大块皮子稍加剪裁缝制,有的挂上面料,皮毛色较好的,把毛露在外面穿。但当时也只有高贵人家才能穿得起。穷苦人则以牛、马、猪、羊、鱼等皮为衣。
大烟袋——关东“三大怪”之一,除了是抽烟工具外,还具有防蚊虫叮咬和蛇蝎侵害之功能,老太太的大烟袋杆儿特别长,还是家法的象征。
子孙绳——记载子陈繁衍的用布条拧成的绳索,生男孩时在上面拴上弓箭或嘎拉哈,
生女孩拴上彩色布条,是满族最早的无字家谱。
幔帐套——幔帐是满族卧室用具,幔帐套是盛装幔帐的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如“百子图”、“松鹤长青”)的方形布套,既是一种生活用品,又是显示女主人“活计”的民族工艺品。
麻花被——东北满汉等民族床上必备品之一,夜晚可防寒保暖,白天叠在被格套上又是一种装饰。
满族枕头顶
我们现在人们穿的款式新颖的各种皮鞋,寻根溯源能从女***那里找到影子。为适应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满族的先人在渔猎生产实践中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皮鞋——“靰鞡鞋”,也称“全牛皮鞋”。靰鞡鞋通常用牛皮或马皮、鹿皮制成,鞋帮和底是完整的一块皮子,外加一块皮脸,为了收口,鞋脸积起一堆褶子。这种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北方仍有人穿。
3、饮食
满族的饮食有八大样。一是粘食。粘米饭、粘豆包、粘饼子;二是饽饽。即把馒头、包子、饼等面食统称饽饽;三是酸汤;四是酸菜炖肉;五是火锅;六是果子。果子应是糕点类;七是苏子油。入关前满族不食豆油而食苏子油;八是吃肉大典。以猪肉为主。如今,满族饮食八大样已在我们生活中成为普及食品。
我们喜欢饮用的酸菜也是满族食品。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点心也是满族食品;白肉血肠、皮冻、八旗酱等人们喜爱的食品都是满族食品;此外,窖藏蔬菜、蒸馏酒(烧酒)也是满族人的发明。
满族***席讲究八碟八碗,八碟分四冷菜、四热菜,八碗都是荤菜,以肉为主。里面包括了猪肉炖粉条、酸菜白肉、小柴鸡炖蘑菇等拿手好菜。
当地人传统的食鱼习俗
4、婚俗
满族的婚俗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较多的礼仪,很有情趣。一是订婚;二是放定(即过彩礼);三是问话;四是开剪;五是亮轿;六是插车;七是响棚;八是射三箭;九是凤凰三点头;十是倒红毡;十一拜北斗;十二过马鞍;十三挑盖头;十四抱宝瓶;十五坐福;十六开脸;十七交杯酒;十八铺床褥;十九闹洞房;二十任门;二十一回门。如今,我们婚俗中的订婚,过彩礼,坐花轿(坐轿车),坐福,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喝交杯酒,铺床褥,闹洞房,新人三天回门等仍带有满族的婚俗习惯和色彩。
满族的婚礼独具特色,在举行“拜堂”典礼前后,新娘还要经过“上头”、“开面”及“坐福”等传统民俗的“洗礼”。
5、***
冰灯——造型别致的各种冰灯也起源于女***。相传,寒冬时节,在大金国军队驻扎的一个村子里,忽得知有敌来攻,由于这个村寨的城墙低矮,人们都担心防守不住。天黑时,领军人乌古乃下令,村寨男女都提水往城墙上浇水。小城墙变得高高大大,敌人来时,见到这个城墙光滑明亮,又高了许多,以为有神相助,只好退兵。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借助先祖冰城御敌的故事,令人在宫中建筑高数米的“冰山”,正月十五那天,它带领众妃尽情欣赏张灯结彩的冰山。这个冰山,应是中国最早的冰灯了。
跑冰鞋——即滑冰。有关“跑冰鞋”还有一段故事。传说:金太祖阿骨打当年带领3000人马,准备攻打宾州。宾州辽兵势众,而且,大雪封山,江河结冻,粮草紧缺,行动不便,心急如焚。一天,阿骨打看见几个小孩子足蹬乌拉滑子(简易冰鞋)从冰上滑过,受到启发,便制作乌拉滑子。3000士兵穿上乌拉滑子如神兵天降攻入宾州擒敌获胜。
玩嘎拉哈——“嘎拉哈”是女真语,学名“距骨”,是连接胫骨于胯骨,即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其形长方,六个面中有四个能站立,这四个面的名称为:“珍儿”、“驴”、“坑”“背”。在金代女真的墓葬中,发现了用水晶、白玉、黄铜雕成的嘎拉哈。说明女***时期就开始玩嘎拉哈。过去农闲时,大姑娘小媳妇,三五一群,盛行玩嘎拉哈,城里人也玩。现在没人玩了。
翻绳——又叫解股,是女孩子喜爱的另一种室内游艺。用一根绳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个人则用手指接过来,并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这种玩法,花样繁多,趣味横生,充分表现出女孩子们的灵巧手指、娴熟技艺和聪慧才智。
6、满族年俗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满族人除夕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八旗所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还要祭灶王爷。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内竖等灯笼竿,高挑红灯。
春节吃饺子叫“揣元宝”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
正月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
“二月二,龙抬头”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都等到二月二这天,才肯剃头。满族人还有“领龙”的习俗,用草木灰从水缸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然后在院中举行祭祀,以求一年风调雨顺。满族人腊月杀猪,三十祭祖用猪头,过了初六,将猪头放到“哈什里”(仓房),这个猪头一直放到二月二,才拿出来煮熟了吃,此举称为“龙抬头”。
过年节日***,满族人有参加人数众多的“满族秧歌”,俗称“***秧歌”。满族秧歌除以走阵式来表现生产、生活和打仗外,还通过人物的扮相、服饰、道具、舞姿动律来反映。
正月里,妇女、儿童在火炕上玩“翻绳”、“抓嘎啦哈”等游戏;孩子们在室外,玩起了踢毽子、打冰嘎、藏猫猫、放鞭炮等。
满族人的节日食品,主要有:年糕、粘豆包、粘火勺、萨其玛、白肉血肠、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火锅等。
7、宗教
满族信仰的是萨满教。萨满教是东北亚民族信奉的一种古老的宗教,萨满教也是一种原始的神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据说起于原始渔猎时代,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体现了崇尚大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萨满教的载体主要是祭祀活动,即跳萨满舞(俗称跳大神),以此来求得神灵保佑。其主要仪式由萨满(即萨满教巫师的专称)负责,程序有:请神——向神灵献祭;降神——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立言;送神——将神灵送走。萨满教祭祀活动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农村还存在。
鸡西市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的?
中华民国( 1912 — 1949 年)
今鸡西市境域隶属关系变化频繁。
民国元年( 1912 年 1 月),北京***公布《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东北 3 省及内蒙古 4 盟地区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县行政长官称县知事,其行政机关一律称县知事公署。吉林省密山府改称密山县。 1919 年,勃利设县治。今鸡西市鸡东县的城子河区、滴道区、鸡东县的大部区域隶属于吉林省密山县;今鸡西市梨树区的全部区域和麻山区的土顶子村、共荣村、吉祥村隶属于穆棱县。
东北沦陷时期( 1931 年 9 月— 1945 年 8 月)
今鸡西市境域隶属于蜜山、穆棱、林口、勃利县分管。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蜜山县称蜜山县。 1932 年 3 月 1 日 ,日本关东军炮制的傀儡***—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告成立。 1934 年 12 月 1 日 ,由原黑龙江省呼兰等 15 县、 1 旗与原吉林省阿城等 12 县合并,成立伪滨江省。今鸡西市境域由原吉林省改属滨江省密山县、穆棱县管辖。
1937 年 7 月 1 日 ,伪满洲国新设通化(今吉林省境内)、牡丹江 2 省。今鸡西市境域隶属牡丹江省。 1939 年 6 月 1 日 ,日本侵略者为强化过境“防备”,提出“北边振兴”***,设立“国防省”。从牡丹江、三江、滨江、龙江、 4 省中,划出一些县设立北安、东安 2 省。东安省会设在东安街(今密山县)。辖密山、虎林、宝清、饶河、林口县。今鸡西市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麻山区全部与城子河区的一部分隶属于东安省蜜山、林口县;梨树区隶属于牡丹江省穆棱县,城子河区的一部分、鸡东县兴农乡隶属于三江勃县。
1941 年 9 月 1 日 ,伪东安省在鸡西街设置鸡宁县,辖鸡宁、滴道、恒山 3 街和鸡宁、恒山、滴道、平阳镇、哈达岗、劝农、新平、曲河 9 村,总户数 23 262 户,人口 150 524 人。梨树镇、平岗、吉祥、土顶子属穆棱县治;小五站属勃利县治。
1943 年 10 月 1 日 ,日本关东军为使国境地带的军事管辖区域和行政管辖区域一致,以加强其“国 防建设”,设立东满总省。今鸡西市境内为东满总省鸡宁县,部分地域由蜜山县、林口县和牡丹江省穆棱县、三江省勃利县管辖。
1945 年 5 月 28 日 ,东满总省被撤销,将原牡丹江省与原东安省合并,新年年设东满省,省会设在今牡丹江市。今鸡西境内为东满省鸡宁县,部分地区由蜜山、穆棱、林口县分辖。
***时期( 1945 年 9 月— 1949 年 9 月)
今鸡西市为合江省鸡宁县。其余地区隶属关系未变。
1945 年 9 月 3 日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伪满洲国夜垮台。同年 11 月 21 日 ,***在佳木斯成立合江省***。 1946 年 3 月 1 日 ,鸡宁县临时***成 立,隶属合江省东安专署。 4 月 15 日 ,绥宁省***成立,鸡宁县隶属绥宁省。 5 月 13 日 ,***东安地委决定成立鸡宁县***不,隶属关系未变。 1947 年 5 月 10 日 ,永安县***成立,辖永安、黑台、连珠山、下亮子、东海区。 7 月底,***合江省委决定撤销永安县与鸡宁县合并。同时决定将东海、向阳、下亮子区划归鸡宁县,共余 4 个区划归蜜山县。同年 10 月 1 日 ,牡丹江专署与省撤销,鸡宁县属合江省管辖。 1949 年 5 月 1 日 ,合江省建制撤销并入松江省,鸡宁县划归松江省管辖。同年 7 月 30 日 ,鸡宁县改称鸡西县,隶属关系未变。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鸡西县隶属松江省。 1954 年 6 月 19 日 ,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年的黑龙江省。同年 8 月 1 日 ,黑龙江省人民***在哈尔滨市成立。鸡西县为黑龙江省直辖县。
现代鸡西
1956 年 12 月 18 日 ,***院第 41 次会议批准,撤销鸡西县建立鸡西市(地级),由黑龙江省直接管辖。 1957 年 3 月 5 — 7 月,鸡西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鸡西市第一届人民委员会。根据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鸡西县所辖银丰、鸡林、得胜、前进、永和、金城、新城、综合、友好、兴隆、哈达、东海、永安、下亮子乡和平阳镇划归蜜山县管辖;兴农、安平河、哈达砬子乡划给勃利县管辖。将穆棱县梨树区、林口县麻山区西大厦坡乡和奎山乡的太和村划归鸡西市管辖。鸡西市辖 5 个区 10 个乡。即鸡冠区,辖红星乡、城子河乡、梁家街乡;恒山区,辖丰乐乡、胜利乡;滴道区,辖柳毛乡,团山子乡;麻山区,辖大通沟乡、兰岭乡、麻山乡;梨树区。 8 月,鸡西市划归牡丹江专署管辖。 10 月,密山农垦局 8510 农场原辖柞木林场划归鸡西市管辖。 1964 年 6 月,从鸡西市、密山县、勃利县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鸡东县。鸡西市将银峰、哈达公社划归鸡东县。 1968 年 12 月 19 日 ,黑龙江省革委会决定,鸡西市为省直辖市。
1983 年,实行市管县领导体制。 10 月 18 日 ,***鸡西市委、市***和牡丹江地委、牡丹江行署根据黑政发函[ 1983 ] 38 号文“鸡东县划归鸡西市管辖的通知”,在鸡东县召开接交大会。至此,鸡西市辖 6 个区、 3 个县(市)、 49 个乡(镇)。
鸡西是清朝的什么位置
鸡西市清代时,隶属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管辖。属于满清东北封禁区。
历史沿革
1644年(顺治元年),清世祖率领东北大部分满族人武装入关灭明,定都北京,统一全国。对东北地区封禁政策。1653年(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驻防宁古塔。1662年(康熙元年)设宁古塔将军,辖牡丹江及其以广大厦地区。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治所移驻吉林乌拉,改称吉林将军,辖东北地区东部。宁古塔将军改为宁古塔副都统,鸡西地区属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清代末期,隶属于吉林省。1882年(清光绪八年),清***设穆棱招垦分局。1899年,设蜂蜜山招垦局,且在宁古塔、蜂蜜山、三姓(依兰县一带)设驿站。其中,宁古塔至蜂蜜山驿道,在鸡西地区境内设青沟岭驿站(梨树乡猴石沟)、黄泥河子驿站(恒山区)。
1907年,清***将东北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1908年,清***于蜂蜜山设蜜山府。鸡西地区的张家街、鸡冠山子屯(鸡冠区)、黄泥河子(恒山区)、黄家店、四海店、平阳镇、滴答河(滴道区)等村屯,均属蜜山府管辖。1909年,穆棱设县治,鸡西市境内的梨树区、柳毛乡、兰岭乡及麻山乡的土顶子村、吉祥村隶属于穆棱县管辖。
鸡西市城子河区名字的由来?
历史沿革
城子河区因河得名。境内城山村北山坡上有一座金代古城址,称“古城子”,山坡下有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故得名“城子河”。清末,放荒招垦,垦民渐增,形成屯落,隶属密山府。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为城子河保,后改设城子河村, 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隶属城关区管辖,1948年4月划归鸡冠区管辖,1950年7月改称第二区,隶属鸡西县。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城子河等乡。翌年3月,将城子河乡划开,分设城子河办事处和城子河乡,分别隶属鸡西市鸡冠区和郊区管辖。1960年3月,将城镇、农村与城子河、正阳煤矿合并,成立“政企合一 ”的城子河人民公社。1964年12月,设置城子河办事处,隶属鸡冠区。1***0年10月,撤销城子河办事处,设置城子河区。
1992年,城子河区 鸡西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北部,东、北两面与鸡东县接壤,南以穆棱河与鸡冠区分界,西与滴道区毗连。区***驻地距市中心鸡冠区5公里。全区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共辖城子河、正阳、东海、城西、杏花5个街道办事处和长青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万人;朝鲜、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朝鲜族主要分布在穆棱河北岸的城子河冲积平原上。区***驻地长青路。
举几个有经典典故的城市名由来。
哈尔滨市:由女真语“阿勒锦”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语“哈鲁滨” 的译转是“鱼网”的意思
呼兰区:呼兰地名是以地濒呼兰河而得名。“呼兰”是满语 “忽刺温”的音转,为“烟筒”之意
阿城区:为“阿勒楚喀城”的简称,以城东阿勒楚喀河(今阿什河)得名。 “阿勒楚喀”满语,即“黄金”的意思。
双城市:源于县境东南有两座金代古城(达河寨、布达寨)而得名。
尚志市:为纪念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而得名
五常市:因五常堡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取儒教“三纲五常”之名故取名五常
依兰县: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意思为“三姓” 。葛、卢、胡三姓在此居住。
方正县:因城北有一个水泡名为方正泡得名
宾县:取名于宾州一名。因辽代在此筑宾州城
巴彦县:取于旧名巴彦苏苏。“巴彦苏苏”是满语 “富饶的村庄”的意思
木兰县:由县境内的木兰达河而得名。“木兰达”为蒙古语“牧马场”或“围场”的意思。
通河县:以境内有大通河得而得名
延寿县:以此地较著名的蚂蜒河和长寿山而得名。取蚂蜒河之“蜒”字。长寿山之“寿”字,组成地名“延寿
齐齐哈尔市:达斡尔语“奇察哈里”的转音,意为“边疆”或“天然牧场”。
讷河市:以讷谟尔河得名,满语为“打牲”之意。
龙江县: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龙江府而得名
依安县:来源游牧于此的“依克明安”蒙古部落。取其“依安”二字为县名。
泰来县,原名“泰来气”,由蒙古语“他拉戏”音转,意为“栽花先生“或“种痘者。
甘南县:原名“甘井子”。原为达斡尔族牧民打的一眼井,由达斡尔语“嘎齐堪”演变为“甘井
富裕县:以流经县境的富裕尔河得名。富裕尔为满语“低洼地”的意思
克山县:原境内有座突兀耸立的死火山,其形状如城阙,俗称克尔克图山,县名来源于此。
克东县:因其地位居克山县之东,故名
拜泉县:是由本地著名的巴拜泉而得名。其全称为“巴拜布拉克”,“巴拜为蒙语“宝贝”、“贵重”的意思,而“布拉克”为“泉水”,合称为“宝贵的泉水”。
鸡西市:因其位居鸡冠山之西,故名“鸡西”。
虎林市:由横贯县境的七虎林河得名。七虎林,系满语“稀忽林”之转音,为“ 沙鸥”之意
密山市:以境内蜂蜜山得名。伪满时将“蜜” 字改为“密”字。称为密山
鸡东县:因地居鸡冠山之东而得名
鹤岗市:取名于“鹤立岗”,因鹤岗煤矿公司建于此而得名。
萝北县:以县城于境内托萝山(今名山)以北,故名“萝北 ”。
七台河市:来自朝鲜族语,朝鲜族居民称呼这片土地为齐得和(音译),是莘屋的意思
绥滨县:因其地处边境,又濒松花江,乃取“绥靖”(安抚)和“滨江”之意
双鸭山市:以市区北部的一对形似“卧鸭子”的山峰得名
集贤县:名源于集贤街。中华民国初年出放街基时,富锦县县知事与士绅商定,定名为“ 集贤街
友谊县:以国营友谊农场得名。因其是苏联***援建的机械化农场,为纪念两国之间的友谊,故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
宝清县:以境内宝清河得名。宝清河,系满语“宝其赫”的转音,满语“猴子”的意思
饶河县:因挠力河得名。挠力河,是由“诺罗 ”转音而来。“诺罗”系满语,其意为 “禽鸟众多之地”,
大庆市:因松基三井打出石油,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故定名大庆油田
肇州县:肇州之称起源于金代。金建国后,认为此地为“祖宗肇兴”之地,因而将这里称为肇州。
肇源县:肇源县名源于驻地名称。取两肇(肇州、肇东)之本源含义,将此地定名为“肇源 ”
林甸县:因过去有一个姓林的开店,称大林家店,其店的周围有许多草甸,设治时便取名为林甸。
杜尔伯特县:蒙古语,意为“四”。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有4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
五常镇:五常原名欢喜岭,清咸丰四年设“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取其“三纲五常”之意,得名五常。既有儒雅的古韵,又体现了城市文化品位。真可谓古为今用,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