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明天正月十二“老鼠节”趣味年俗要吃3种美食既有趣又有寓意
正月十二老鼠节,来自于北方的传统节日,旧时人们为了表达“驱除鼠害”的心情,会有“嫁老鼠”的习俗,会在这天“藏剪刀”,意思是听不到老鼠咬东西的“咔嚓”声,还要敲锣打鼓的收集各家各户的旧鞋,然后垒起来烧掉,意思是“烧老鼠洞,驱邪”,还要组织民众演戏剧,比唱歌,舞狮子,锣鼓喧天,鼓乐齐鸣好不快乐,反应出人们对老鼠这一大害的憎恨,同时也欢乐了心情。
我想,要是把这个节日说给孩子听,家中的孩童一定特别的感兴趣,他一定不曾想到人们还有给老鼠过生日的习惯,他也一定会联想到动画片中的各种情节,来构思自己心中的“小故事”,你要告诉他这是人们表达“驱除鼠害”的一种心情,并不是为了庆祝生日。
除了以上的一些习俗活动,还要吃的方面也要和孩子讲一讲,同样也都是围绕着“老鼠节”而产生的饮食习俗,有些都是平时经常吃的食物,但是放到正月十二吃,又有了别的寓意,关键是还很有趣。
1.饺子——捏老鼠嘴
饺子,每逢大小节日总能见到它的身影,光一个正月就有很多要吃饺子的日子,比如正月初一吃饺子是为了“迎新”,初五吃饺子是为了“迎财神”,初七吃饺子是为了“庆人日”,到了正月十二也要吃饺子,意思就变成了“捏住老鼠嘴”,不让它再啃东西,糟蹋粮食。
民间讲究一点的会把当天的饺子捏成老鼠的模样,捏出尖尖的嘴,长长的尾巴,小小的耳朵,再点上两个小眼睛,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小孩子看见只知把玩,而舍不得吃掉,不过现代有这手艺的人不多,但是吃饺子这习俗必须要有。
2.玉米粥——糊老鼠眼
玉米粥就是用打碎的玉米粉加水熬煮出来的粥水,以前农村白米白面吃得少,但是这玉米产量很高,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常备“玉米面”来熬玉米粥,而且都喜欢把粥熬得特别浓稠,吃的时候得用筷子扒拉着吃,就着萝卜干就已经很满足了。
不过小时候的玉米粥都是很粗的颗粒,那时候人们都打趣说喝玉米稀饭容易“喇喉咙”,而且是几乎天天都要吃一顿,难免的都有点腻了,但是没有办法那时吃的东西不多,你不吃只能挨饿。
因为这玉米粥熬得很浓稠,所以到了正月十二这天,人们希望用这玉米粥能糊住老鼠的眼睛,让老鼠看不见东西,糟蹋不了粮食。也因为常吃玉米粥的那段时间都很穷困,也有忆苦思甜的深意在里面。
不妨正月十二这天熬一锅玉米粥给孩子吃,告诉他这里有老一辈人期盼美好生活的感情在里面。但是熬玉米粥一定不要直接干粉下锅,要先用少量的凉水拌匀,然后再倒到开水锅中熬煮即可。
3.炒花生
炒花生也是正月十二这天要吃的美食,民间的说法是炒花生可以炒(吵)聋老鼠的耳朵,也有把花生米比作老鼠眼睛的,说是炒瞎眼睛,让老鼠看不到,听不见,也就不能去祸害庄稼和粮食了。
虽然是“一厢情愿”式的情感,但是想把炒花生炒得好吃却需要一点办法,有的人家会用油炒,花生米凉油下锅,小火慢炒至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可以出锅,撒上细盐就可以吃。
有的人家则用沙子来炒,洗干净的河沙下锅炒至滚烫,把花生埋到沙子里翻炒,这样花生周围可以均匀受热,不会有糊掉的情况出现。
更有的人家把沙子换成了食盐,把花生埋到细盐里,小火慢慢加热,再不停地翻炒,同样可以把花生炒得香酥可口,还可以赋予花生米微微的咸味,十分可口。
——结语——
正月十二过老鼠节,不是为了给老鼠庆祝生日,而是民间举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来声讨“老鼠”,希望消灭老鼠,不让其再糟蹋粮食,传染疾病,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老传统,而且都是有趣有寓意的老传统,值得我们记住。
我是阿胡,一个喜欢研究美食和制作美食的小食客,喜欢今天内容的可以关注我,明天还有更加精彩的内容等着你,感谢阅读,明天见!
河北衡水地区关于正月十二老鼠娶媳妇的传统,请尽量详细的介绍一下,谢谢!
正月十二,传说是老鼠娶亲,有的地方也说是老鼠过生日,家家户户要包饺子,饺子要捏紧,俗称捏老鼠嘴。一些老人常常还会包一些老鼠(其实就是老鼠样子的饺子),晚上还要磕“老鼠眼”。
老鼠娶亲也曾经是主要的年俗之一,其日期有两种说法,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十,而有的地方则是正月十二。老鼠娶媳妇表达的是古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连老鼠都富裕得能娶上媳妇,更何况农民的收成了。老鼠娶媳妇那天,好多村民都会跳起舞蹈,有人装老鼠,有人装老鼠的媳妇来庆祝。
捆起剪刀藏起来:那天,各家的媳妇姑娘们都要把平时用的剪刀用红绳或红绸把剪刀捆包起来,藏到抽屉里、褥子底下。村民们说,老鼠节这一天不能使剪刀,只要听不到剪刀的“咔嚓”声,家里一年就听不到“咔嚓咔嚓”老鼠嗑东西的声音。
背着筐头收旧鞋:当天上午,各家各户的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村中的老百姓也乐意把“邪”(鞋)送出去。平时,村里的老百姓将穿坏了的旧鞋不当作废品卖掉,而是专门留到老鼠节这天派大用场。今年66岁的村民韩大为说,老鼠除了打洞外,还习惯藏在人们***的旧鞋里做窝、下小老鼠。
包饺子“捏老鼠嘴”:中午,家家都包饺子,记者看到,村民们都把饺子捏成了老鼠模样的,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简直就是一只只小老鼠,俨然是一件件面塑艺术品。村民们说,包饺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东西了,家中一年都不会有老鼠。
正月十二又称为什么节
正月十二又称为烤火节、老鼠节。
1、烤火节
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有的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风俗习惯。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
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
2、老鼠节
老鼠节是河北南部冀州深泽一带的传统节日。冀州正月十二过“老鼠节”这一奇特的民俗由来已久,近年来,电视片《正月十二老鼠节》在中央电视台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多家电视台反复播放后,引起强烈反响。
正月十二要吵老鼠耳朵、嚼老鼠眼
正月十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习惯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而且晚饭后,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
同时,因为花生和老鼠的眼睛很像,吃花生也叫嚼老鼠眼,意思是“让老鼠变瞎”。总之,在老鼠节这天,父老乡亲都针对老鼠想法各种各样的办法,可见老鼠是多么的不受欢迎。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正月十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老鼠节
正月十二是老鼠节吗
古时候,人们将正月十二称作是老鼠节,老鼠节是有其故事的来源,因为老鼠本身是一个不好的寓意,但实际上对于正月十二这个日子来说,老鼠娶媳妇在这一天会受到大家的关注,这代表的是好的寓意。
正月十二是老鼠节吗
正月十二是老鼠节,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们围绕着老鼠创造出各种各样节目,不但表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还驱赶了父老乡亲们一年的辛苦劳累。正月十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习惯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而且晚饭后,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聋老鼠的耳朵。同时,因为花生和老鼠的眼睛很像,吃花生也叫嚼老鼠眼,意思是让老鼠变瞎。
老鼠娶媳妇传说
正月十二这天,孩子们将从各家各户收来的旧鞋找个宽敞的地方垒成老鼠洞。其实垒老鼠洞也有一定的学问。要在围着芝麻杆交错着放上旧鞋,用旧鞋垒成的老鼠洞有的足有2米高。 天刚黑下来,垒成的一个个老鼠洞伴随着震耳的锣鼓声开始被人们点燃,孩子们围着从老鼠洞冒出的熊熊火焰手舞足蹈,顽皮的孩子们还不断将手中的一个个小鞭炮投向火焰,鞋与邪同音,有烧邪、祛邪的寓意。
此日烤柏火避瘟驱邪
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风俗习惯。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
正月十二的过老鼠节
汉族民间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们围绕着老鼠创造出各种各样“节目”,不但表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还驱赶了父老乡亲们一年的辛苦劳累。 正月十二这天,孩子们将从各家各户收来的旧鞋找个宽敞的地方垒成“老鼠洞”。其实垒“老鼠洞”也有一定的学问。
据韩大爷介绍,“老鼠洞”要成“口”字状,原来先放上两个土坯(现在已换成砖)留有通风口,“口”字中间要竖起两三棵芝麻杆,这样“老鼠洞”被点燃后便于燃烧。土坯上面再围着芝麻杆交错着放上旧鞋,用旧鞋垒成的“老鼠洞”有的足有2米高。 天刚黑下来,垒成的一个个“老鼠洞”伴随着震耳的锣鼓声开始被人们点燃,孩子们围着从“老鼠洞”冒出的熊熊火焰手舞足蹈,顽皮的孩子们还不断将手中的一个个小鞭炮投向火焰……“鞋”与“邪”同音,有烧邪、祛邪的寓意。同时,大人们将准备好的爆竹点燃,瞬间爆竹声响成一片,“让没有被烧死的老鼠吓得屁滚尿流!” “老鼠洞”渐渐被火焰吞没,慢慢地火焰的黑烟也渐渐地散去,大人孩子们不但在火上可以烤手而且纷纷从家中拿来枣花(一种类似花卷的面食,上面带有两个小枣)用铁棍穿上在火焰上烤……等枣花烤好后,顾不上是臭还是香,孩子们便纷纷争抢着吃,一个个吃得不亦乐乎。火光照着孩子们的脸,个个都兴奋异常…… 韩大爷告诉记者,孩子们收来的旧鞋中不乏有塑料底子的鞋,垒“老鼠洞”时将这类鞋挑出来垒成“老鼠洞”,因为这样的“老鼠洞”在燃烧时有异味、有毒,烤好的枣花不能吃。韩大爷说,烤枣花要等到浓烟没有时,否则,烤出来的枣花上有许多黑烟灰也不能吃。 韩大爷还告诉记者,用“老鼠洞”的火焰烤好的枣花,人们吃了后不但能治“噎食”(相当于现在的食道癌)还能治疗“倒食”(相当于现在的胃癌),用“老鼠洞”的火烤手不冻手。同时,垒“老鼠洞”用的土坯被不能生育的媳妇拿回到家放在坑头上当枕头用还能治疗不孕不育。“老鼠洞”被烧成的灰也纷纷被人们带回家中,这灰能治牲畜“打了膀子”等外伤。 正月十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习惯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而且晚饭后,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同时,因为花生和老鼠的眼睛很像,吃花生也叫嚼老鼠眼,意思是“让老鼠变瞎”。总之,在老鼠节这天,父老乡亲都针对老鼠想法各种各样的办法,可见老鼠是多么的不受欢迎呀!
正月十二苏南农村有什么习俗
正月十二的五大习俗
1、搭灯棚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因为上元节将至,这个时候村里的管事或者村长就开始张罗,召集能工巧匠或者村子里的青壮年,开始做上元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烤火节古代时候,生产力和医疗水平都较为低下,所以人们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来驱除病魔,所以有些地方会在正月十二这一天烤柏火,具体流程就是大家吃了晚饭之后,在自家门口点燃收集来的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
3、过老鼠节以前在农村,记得我的母亲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习俗,正月十二早上,拍打家里所有可能藏老鼠的地方,一边敲打一边唱着希望今年降生的老鼠都是瞎子的歌谣。
早饭之后,要把剪刀都藏起来,因为剪刀开合发出的“咔喳”声像老鼠咬东西的声音,把剪刀藏起来,寓意今后一年都听不到老鼠咬东西的声音。
4、包饺子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来说,粮食一定是重中之重,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老百姓都很珍惜自己家的粮食。所以在正月十二这一天家里要包饺子吃,还要把饺子包成老鼠的样子,捏合饺子的时候就代表“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家里今年就没有老鼠。
5、点丁日民间习俗,家里添了男丁,正月初十都要挂花灯,而且还要在正月十一这一天请亲朋吃酒席。而正月十二的点丁习俗除了恭喜祝贺的寓意之外,还表示本家族对新出生男丁的认同。凡是男丁都要被点一次丁,可以在出生当年点,也可以在大几岁点丁,按照习俗,醒狮来祝贺。
因为元宵节前,在正月十二日,要提前结灯挂彩,搭棚点灯,庆贺团圆,由于“灯”与“丁”是同音,寓意添人进口,人财两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