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旧事】2010年《洛杉矶时报》将一道中餐评为“全球美食冠军”
干炒牛河
河粉是深受广州市民喜爱的家常便饭之一,街头巷尾的排档里、随处可见卖河粉的业户。关于河粉的由来,说法不一,小酉进行了比较,觉得比较靠谱的是下面的这种说法。
清朝末年的1860年前后,一些以打石为业的东江客家人从梅州五华县迁到沙河镇定居。这些人以前因为以打石为业,所以家家都有石磨。他们利用家里的石磨,把大米磨成粉,然后配以源于白云山的泉水,制作他们的传统食品“水粄(bǎn)”。
后来,他们又在“水粄”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把大米浸泡后水磨成浆、然后笼蒸成片状,成为薄薄的粉皮。当时,在广州只有沙河一带才有这种特色食品,所以这种粉皮就被称为“沙河粉”;由于制作用水是来自山上的九龙泉水,所以“沙河粉”也被称为“山水河粉”。
水粄
干炒牛河
这本是客家人的一种传统食品,但是由于吃起来口感又薄又韧、又爽又滑,所以在广州出现后、很快受到大家的喜爱。于是,此后,当地的很多人家就以此为业、制作粉皮对外销售。
尽管那个时候都是家庭作坊、夫妻店形式,但由于沙河粉价廉物美,所以生意越做越旺,山水河粉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时,沙河一带共有5家比较著名的山水河粉店,分别是“义和居”、“福安居”、“同心”、“德馨居”和“泉珍”。
解放后的1956年,这5家店合并成一家国营店,名为“沙河食堂”,后又改名为“沙河饭店”、即后来沙河大饭店的前身。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沙河大饭店也不见了。
据说,目前最正宗的沙河粉要数位于白云山山脚下沙河粉村餐厅了。这家店传承了沙河大饭店的沙河粉制作技艺。很多人爬过白云山后,都要去这里吃一碗河粉才会心满意足。
沙河粉村
干炒牛河
河粉的吃法有炒粉和汤粉。炒河粉,又有干炒牛河、蛋炒河粉、肉炒河粉、斋炒河粉等。其中,干炒牛河曾于2010年被《洛杉矶时报》评为“年度全球美食冠军”。所谓“牛河”,就是牛肉河粉。
在国内的餐饮业,干炒牛河被普遍认为一道是可以体现餐厅***购、厨师技法、服务员与厨房间配合等综合水平的大众化菜品,可用来全方位地考察一家粤式餐厅的厨艺水准。这就如同川菜里的麻婆豆腐、湘菜里的剁椒鱼头一样,炒河粉也是粤菜里的典型菜品。
除了广东,沙河粉也流行于海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区,以及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目前,沙河粉的制作工艺已成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