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建议都看看以后讲给孩子听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其来历悠久、发展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纽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华儿女都沉浸在这一盛大而欢乐的节日氛围中,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同时也是祈福、避邪、纪念先祖的重要时刻。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相传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忠贞不渝地爱国,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倾注了心血。然而,由于宫廷斗争和政治阴谋,屈原被流放,最终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为了防止鱼虾咬食他的尸体,百姓们纷纷划船捞水,同时还投放米饭、鸡蛋等食物,以安抚屈原的魂灵。
端午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进程。最初,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为主,是一种民间的习俗和纪念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庆祝方式。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建议都看看,以后讲给孩子听。
1: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最早起源于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赛龙舟已经成为一项受人们喜爱的体育竞技和***活动。
赛龙舟不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竞技,更体现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木质船,船头雕有龙头,船尾装饰着龙尾,整个船身色彩鲜艳,充满了民族特色。在比赛中,船上的划手们齐心协力,配合默契,以最快的速度划行船只。同时,船上还有鼓手敲击节奏,鸣锣呐喊,以鼓舞士气和激发斗志。整个过程充满了***和动感,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2:佩香囊,是端午节的一个特色习俗,主要是小孩子佩戴香囊,传说它具有避邪驱瘟的寓意,实际上也用于装饰襟头。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香料,外面用丝布包裹,散发出清香的气味。同时,用五色丝线制成绳子,将香囊串联在一起,形成各种形状,丰富多样,非常可爱。
佩香囊的传统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相信佩戴香囊可以驱邪避瘟,保护身体健康。在端午节期间,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佩香囊是一种祈福的象征,希望他们平安健康地度过整个年份。此外,香囊还有美观的装饰作用,它可以点缀在衣物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香囊的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3:插艾和菖蒲,在端午节,人们将插艾和菖蒲视为重要的习俗之一。民间俗语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一俗语表明了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用菖蒲和艾条进行特殊的插花活动。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庭院的清扫,然后将菖蒲和艾条插在门眉上,或者悬挂在堂屋中。同时,人们还会使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和龙船花等材料制作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或艾虎。
插艾和菖蒲的习俗在端午节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据传,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人们相信艾草具有驱邪避恶、辟邪驱瘟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通过插艾和菖蒲来祈福祷告,希望能够远离疾病和灾祸,保佑家庭的平安与健康。
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一项习俗,在江淮地区尤为流行。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会悬挂钟馗像,用来镇宅驱邪。这个传统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传,在唐明皇***年间,他曾经患上了严重的疟疾。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鬼魂,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小鬼穿着大红色的无裆裤,偷走了杨贵妃的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四处逃窜。而大鬼则穿着蓝色袍子,戴着帽子,成功捉住了小鬼,并把小鬼的眼睛挖掉,最后一口吞下。
明皇在梦中追问大鬼的身份,大鬼自称姓钟馗,是一位未能考中武举的士人。他表示愿意为皇帝除去邪恶的妖魔。明皇醒来后,他的疟疾奇迹般地痊愈了。为了纪念这个梦境和庆祝疾病的康复,明皇命令画工吴道子根据梦中所见绘制了钟馗捉鬼的画像。
自此以后,明皇下令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人们都要张贴钟馗捉鬼的画像,以驱除邪魔。这个传统习俗逐渐传承并发展起来,在江淮地区尤为盛行。人们将钟馗的形象制成像,并在端午节时悬挂在家门口或室内,以起到镇宅和驱邪的作用。
5:系五色线,在古代人们非常崇敬五色,将其视为吉祥之色。因此,在端午节的清晨,家家户户的大人们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系上五色丝线。这个习俗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在系线的过程中,儿童被禁止开口说话。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静默可以让祈福更加神圣和有效。,五色线是非常珍贵的,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人们应当保持对五色线的敬意和珍视,只有在夏季的第一场大雨来临或孩子第一次洗澡时,才能将五色线抛入河流中。
据传说,佩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免蛇、蝎等毒虫的伤害。五色线的颜色丰富多彩,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可以为孩子们带来保护和庇佑。这也体现了人们对水的信仰,认为水具有净化和祈福的力量。
6:雄黄酒,雄黄是一种古老的药材,被认为具有驱邪辟恶的功效。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部位。据传说,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敢靠近孩子身上。
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特别重视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通过使用雄黄酒来涂抹孩子的身体,人们期望以雄黄的特殊药性驱散周围的邪恶势力,保护孩子免受害虫叮咬和毒物侵害的威胁。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端午节,空气里时不时就能闻到艾草混着粽叶的香气,除了吃粽子,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你了解多少呢?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如今每年端午前夕,河面上就会响起“划赢船呀吘吼”的号子声和锣鼓声。比赛当日,河两岸都挤满了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直至今日,端午赛龙舟仍然是多地的重要民俗活动。
2、喝雄黄酒
雄黄,灭菌药之一种。从前在昌江流域地区就极为盛行。老人常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砷成分的矿物质,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成年人喝雄黄酒时,还要蘸着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个“王”字,叫做“画王老虎”。小孩耳朵、鼻子等处也要抹上雄黄酒,达到镇百怪、避虫毒的目的。
3、佩长命缕
长命缕为端午时节的佩饰,其五彩斑斓色彩艳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饰品之一。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4、挂蛋
同粽子一样,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有健身之效,包括鸡蛋、鸭蛋、鹅蛋。端午早晨孩子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蛋送到孩子嘴边。白天孩子们还要在胸前挂一个用网袋装着的鸡蛋或鸭蛋,以祈一年中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同时,蛋也很有营养,吃了健身强体,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在评论区里告诉我吧。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那么大家了解端午节除了包粽子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挂艾草
在农村有句谚语,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所以每年的端午时节,家家户户过节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插艾叶和菖蒲,所以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把庭院打扫干净,在门楣上插上艾叶、菖蒲,或悬挂在屋中,可以防蚊虫、祛病辟邪。也用艾草、菖蒲、大蒜、榴花、龙船花等,制成香包,佩戴在身上,能驱除瘴气。干枯后艾草可以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痒,它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小伙伴们,现在你们家还有插艾草的习俗吗?
3、***百药
***百药,也叫“***百草”。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开始繁殖活跃起来,很容易给人带来伤害。于是,为了抵御疾病,康健身体,人们在端午到来之时,就开始遍寻百草,***集药材,然后将这些药材用于饮食、沐浴、熏烟,或者当作门饰,以防御各种疾病。
4、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5、雄黄酒
雄黄酒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了,你们还了解哪些习俗呢?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
1、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习俗是,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3、端午节习俗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4、端午节习俗点雄黄酒,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的风俗还有:佩香囊、悬艾、悬钟馗像、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点雄黄酒等。
1、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小巧可爱。
2、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3、悬钟馗像
跳钟馗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4、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节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还有赛龙舟、挂艾草、拴五色丝线、避五毒等习俗。
1、赛龙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项目,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3、拴五色丝线: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4、避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江浙地区,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