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你吃的深海鱼可能压根没去过深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博物(ID:bowuzazhi)
深海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如今在生鲜市场和超市,能看到不少“深海鱼”。如果看到“深海XX鱼”的商品标签,你会想到啥?珍贵?神秘?还是怪异?
其实,市面上的许多“深海鱼”,压根儿就没去过深海!
到底哪些才算深海鱼?它们的味道如何?我们请来了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赵同学,为大家解答。
真***深海鱼
市面上,大黄鱼、小黄鱼、鲅鱼(蓝点马鲛)等会被贴上“深海鱼”的标签,其实它们的栖息深度都不到100米,更别说海水网箱养殖的三文鱼(大西洋鲑)了。
有一说一,鲅鱼饺子真的香
不过,“出水即死”的带鱼、外形诡异的鮟鱇鱼……这些总该是深海鱼了吧?
事实上,“深海鱼”是个很难准确定义的概念。因为一种鱼类平时栖息在多大深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国内市场最常见的“鳕鱼”——北太平洋的黄线狭鳕,栖息深度可达400米;欧美市场常见的大西洋庸鲽(上图,俗称大比目鱼),产卵时更可跑到近1000米深的海床上。因此这两种,都算是典型的食用深海鱼。图片来源:ifish.net
日式煎鳕鱼
首先,许多鱼类每天都在深海和海面之间“垂直迁徙”。比如我们熟悉的带鱼,大多数种类都是白天待在深水海底,夜间上浮到海面捕食。在我国东海沿岸,春末夏初甚至能见到大批带鱼随着大潮、来到岸边的奇景。
舟山渔船上捕获的新鲜带鱼
闻到香味了吗?
每年的生殖洄游,也会让同一种鱼改变栖息深度。比如我国东海的黄鮟鱇,能分布到560米深,够“典型深海鱼”了吧。可是每年冬春季冷水团来临时,它们就会到近岸浅海繁殖。
有多浅呢?
日本学者的调查是25米深,而我今年年初看到,在浙江台州,捕捞海面毛虾、作业水深很少超过20米的小船,竟也捕到了不少个头巨大的黄鮟鱇!
就离谱!
黄鮟鱇幼鱼。作者在浙江海洋大学防波堤后的海塘捕获了它,并把它养到了小碟子大小。
此外,海底的地形也会影响鱼的栖息深度。东海深海船钓的重要鱼种——金菠萝(一般指许氏菱牙鮨),要在100~200米深、乃至更深的大陆坡才能钓获。但在出门就是深海的日本,许氏菱牙鮨在30~40米深的近岸大量出现。在日本伊豆半岛一带,冬春季冷水团来临时,你甚至能捡到活的巨口鱼。
我国东海常见深海鱼
海鲜市场和超市里的“纯深海鱼”并不多见,但如果把标准放宽些,比如用渔业界常用标准——“常栖息或捕获自200米左右及以下的暮光区”,还是有不少候选的。在我国东海的主要渔场,就有不少常见深海鱼。
01
赤鯥(lù,俗称:红果鲤)
主产东海海域。栖息深度一般为100~400米,最深可达600多米。上市个体一般在20厘米左右,体型不大,却是凶猛的掠食性鱼类。体内油脂含量高,带来极佳风味但也让肉质极易***。随着近些年超低温冷冻逐渐普及,才逐渐在市场流行。
赤鯥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02
黄鮟鱇(俗名:海胳膊/蛤蟆鱼)
主产黄渤海及东海北部,多栖息于80~150米深度,最深可达560米。和多种鮟鱇鱼一样,它们喜欢半埋在海底泥沙中,挥动背鳍特化形成的“小钓竿”,引诱路过小鱼。
打扰了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不过,黄鮟鱇的“小钓竿”不发光,雄鱼也不会寄生在雌鱼身上。
小鱼可不要贪玩,会没命的
图片来源:gfycat***
黄鮟鱇的肉适合红烧,鱼肝极为鲜香,舟山这边有专门卖鱼肝的。
鮟鱇鱼肝
03
许氏菱牙鮨(俗称:金菠萝/金凤凰)
分布于东海大陆坡的岩礁区、深水珊瑚礁区,浙江海域常捕获于150~200米深度,主要以小型甲壳类为食。体长20~35厘米,雄鱼往往更大、更鲜艳,又称“金凤凰”。适合清蒸或刺身。
许氏菱牙鮨的雌鱼(上)和雄鱼(下)
图片来源:collections.nmnh.si.edu
04
赫氏无鳔鮋(俗称:深海石狗公)
主产东海冲绳海槽附近。常栖息于300米深度,最深500多米。和大多数鲉形目一样,是凶猛的捕食者。作者曾在一条无鳔鲉的嘴里,拔出一只扁蛛蟹,蟹足展开比这条鱼还长。适合刺身和煲汤。
赫氏无鳔鮋
图片来源:wiki
05
三色菖鮋(俗称:巨型石狗公)
近年才被定名,过去常被当作另一种鲉形目鱼类“褐菖鮋”。三色菖鮋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据说有些可超过半米),故被渔民称为“巨型石狗公”,但口感略逊。分布深度可接近1000米。
三色菖鮋
图片来源:wiki
06
日本骨鳂(俗称:将军甲)
东海南海均产。分布于100~700米水深。鳞片大而硬,好似古代的盔甲,故得名。十分贪食,会捕食自己能吞下的各种生物。通常用来做刺身,由于体色艳丽,近年也被当作海水观赏鱼出售。
日本骨鳂
图片来源:sumeshiya***
07
日本牛目鲷(俗称:大眼鸡)
东海南海均产,主要分布于100~200米深处,最深可达300多米。掠食各种能够吞下的小生物,致密的鳞片构成了一层薄薄的壳。适合做刺身。
日本牛目鲷
图片来源:fishesofaustralia.net.au
08
日本方头鱼(俗称:斧头鱼)
常分布在50~150米深度,也有些种群分布在200~300米深。会挖掘洞穴,捕食底栖的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适合清蒸或刺身。
眼神还有点幽怨
图片来源:***
这位朋友的头确实方了点,看来妈妈小时候没少让它好好睡觉。(bushi)
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09
印度棘赤刀鱼(俗称:红带鱼)
主要栖息在150~300米深度。能挖掘洞穴,捕食路过的无脊椎动物或有机碎屑。幼鱼常栖息在近岸,因体色艳丽,也被当作观赏鱼出售。适合清蒸,非常鲜美。
印度棘赤刀鱼
图片来源:fishbase.se
看完文章,最后再问问自己:
你真的吃过深海鱼吗?
End
撰文、摄影|赵宸枫
部分图片|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阿什么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2年8月刊
一键三连,学点知识!
人们常吃的深海鱼有哪些呢
水深超过200米的中下层鱼类,常称为深海鱼。人们把水深200~3000米称作半深海,把水深300-6000米称作深海,而把水深6000米以下的海沟称作超深海,深海光线昏暗,食物贫乏,压力大,故深海鱼类形态奇特,色彩一般都呈银色、黑色和紫黑色。种类有:鱈鱼、鳗鱈、黑线鱈、钩鱈、狭鱈、石首鱼、雷公鱼、大西洋海鲈、太平洋石鱼
(包括太平洋海鲈)、鲽鱼、大菱鱼和除去星鲽外的所有比目鱼。
带鱼生活在浅海温暖的地方不算是深海鱼。 深海鱼的品种主要有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鱼、马加鱼、红利鱼等十多种。在餐馆里见的最多的就是石斑,石斑又包含了芝麻斑、海虎斑、油斑、青斑、东星斑等等十余种.
人类潜入深海需要承受极大压力,那深海鱼为什么没有被压死呢?
深海鱼类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肌肉以及骨骼发生了变化。在深海的鱼类为了能够适应环境,它们的机能早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深海鱼的骨骼是非常薄的,也非常容易弯曲,它们的肌肉也是非常坚韧的,纤维组织也很密,鱼皮组织变成了一层薄膜,所以鱼的身体就可以充满水分,从而保持内外压力的平衡,这也是深海鱼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下,能够生存的主要原因。
其实从整体上看,深海一万米的水压是非常可怕的,是可以轻易摧毁一辆大型坦克,以及更加坚硬的东西,但是深海鱼能够凭着自己的身体变化去承受这些水压,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所以逐渐让自己的身体进化成为可以适应这种可怕的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深海的鱼却只能生存在深海中,如果把它们快速拿出水面,它们会无法适应压强而肚子很快撑起而死。深海鱼的身体组织大部分是水经过了无数时光的进化,深海鱼类组织结构已经适应强大的水压环境,就像人类不靠潜水设备就无法潜入深海是一样的,深海鱼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特征,如果来到陆地无法适应压力减小而迅速死亡。所以我们有句古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海鱼为了能够在深海中生存,已经完全适应了深海中可怕的压强,故而不会被强大的水压压死。深海鱼的适应性
鱼类在深海受到的压强并不能完全内外平衡而抵消,海洋学家把一只塑料杯随着探测器一起沉入深海,我们可以看到上面图片左侧是完好的杯子;右侧是浸入了深海1500米的杯子,杯子已经完全被压扁,杯子内部和外部确实是内外压强都平衡的,在海底的各个深度都平衡,但也没能抵消压强,因为只要有固体的形态就会被高压压迫。深海鱼类为了适应环境,在细胞膜等生物膜上磷脂的流动性变得更强,因为如果他们的细胞膜太僵硬了,就会和水压形成对峙,细胞膜上的生物通道就会关闭,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与浅海海域的鱼类相比,深海海域的鱼类大多使用不饱和脂肪酸来组建细胞结构,这样大大增加了膜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