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武汉市在湖北省一城独大独领风骚有哪些历史的与现实的原因
上图:中国第一座高速铁路火车站武汉火车站的雄姿。湖北省简称“鄂”,别名楚、荆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目前下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6个县级市、37个县(其中2个自治县)、1个林区。截至2022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844万人。2022年,湖北省的GDP为53734.92亿元,排名全国第7位。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全市下辖13个行政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373.9万人,2022年的城市GDP为18866.43亿元,在全国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城市GDP排名中位居第8名。武汉市总人口占到湖北省23.5%,GDP占到了湖北省的35%还多。
上图:武汉高新区的中国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科研大楼风貌。根据2022年底的人口资料统计,湖北省人口排名第二位的是武汉市的邻居黄冈市,人口达到579万人,而黄冈市的面积达到17400平方公里。排在第三位的是襄阳市,人口达到585.43万人,而襄阳市的面积为19700平方公里。在面积两倍左右于武汉市的前提下,湖北省人口第二大城市黄冈市与人口第三大城市的襄阳市这两者相加的总人口仍然不及武汉市,可见黄冈市与襄阳市对湖北省人口吸引力是不大的。目前的武汉市每年大约有430万左右的流动人口,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这430万左右的流动人口一半来自省内,包括黄冈市、孝感市以及襄阳市等地级市,另外一半流动人口来自省外。省外的河南省占比最多,广东、江苏、浙江与湖南次之,河南与湖南到武汉的流动人口多以打工就业为主,而广东、江苏、浙江这几个省份的人基本上都是来武汉建厂或者是做生意为主,特别是浙江在湖北的总商会这些年在武汉闹得红红火火。
上图:位于武汉的全国著名高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历史上的武汉因为水陆交通发达,在明清时期就有“九省通衢”的美名。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因为商贸繁荣货达九州,自古就享有“天下四聚”与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商业中心荣誉。武汉从民国就是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辛亥革命也起源于武昌。特别是解放后,武汉被列为直辖市,1954年成为湖北省会,以至解放前后武汉都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解放后还作为中南大区的首府,吸引了众多的工商业以及教育资源向武汉聚集。过去因为备战而建在鄂西十堰市大山区的二汽(东风)为了发展搬迁武汉,三峡公司搬迁到北京后又回归到了武汉。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武汉市高教资源现在也排名到了全国前三名的位置,武汉市的高新企业也已经突破12000家,就业的前景巨大。武汉还不仅是全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其基础教育也妥妥的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这样的武汉在全国都有竞争力,在湖北省一城独大独领风骚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武汉的主要文化是什么?
魅力武汉——武汉的历史文化
一、武汉历史
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
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武汉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优势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武汉市,长江中游特大城市、湖北省的省会,总面积8494平方千米。被誉为“百湖之市”,拥有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地,也是国内科教名城,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
辖13个行政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
武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截至2014年,武汉共有5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9个,共5.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7%。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万多人),其次是土家族(1万多人)。
扩展资料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西汉时期有庶民在邾县(今武汉新洲区)孔子山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淮南王刘安遂就地建庙征召学士讲学,是为“问津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