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五脏六腑图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五脏六腑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五官、五脏、六腑、七窍、七情、六欲”都是指什么?
所谓的「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种人体器官。而且在相学上,分别被赋予一种名词如下:(1)耳:名为「采听官」。(2)眉:名为「保寿官」。(3)眼:名为「监察官」。(4)鼻:名为「审辨官」。(5)口:名为「出纳官」。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五脏指心、肺、脾、肝、肾,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它们在形态方面与六腑相近,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精气,又与五脏雷同,故另立一类,称之为奇恒之腑,所谓"奇恒",即是异乎于五脏六腑之意。七窍眼(2窍) 耳(2窍) 鼻(2窍) 口(1窍)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归纳总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它们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彼此共同协调、一同维持生命进程。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有传化物的作用,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共同受盛和传化水谷。
五脏和六腑既独立又不可分割,例如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相互为用。脾与胃相为表里,共同为气血生化之源等。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五脏六腑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五脏六腑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