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鸳鸯图片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鸳鸯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鸳鸯长什么样?图片?
鸳鸯的样子:
鸳鸯长38-45厘米,重约0.5公斤。
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雌雄异色。
雄鸟喙红色,橙色的脚,明亮而华丽的羽毛,华丽的冠状羽毛,眼后有宽大的白色眉毛,翅膀上有一对栗子***的扇形直立羽,像风帆一样站立在背上,非常独特且醒目,在野外很容易辨认。
雌鸟有黑色的喙,橙色的脚,灰棕色的头和整个上半身,白色的眼周,然后是细细的白色眉毛图案,也非常醒目且独特。
如图:左为鸳,右为鸯。
扩展资料:
栖息环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栖息于大的开阔湖泊、江河和沼泽地带。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喜欢成群活动,一般有二十多只,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水塘边,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飞到树林中去觅食,大约一、二个小时后,又先后回到河滩或水塘附近的树枝或岩石上休息。
鸳鸯鸭图片如何分清公母?
1、观看尾羽尖:雄鸭的尾羽尖为尖型,雌的尾羽尖分叉为W型。雄鸭尾羽形状为V型。
2、卧杠姿态:雄鸭在杠上为立势、昂首挺立,并且显矫健。雌鸭卧杠为伏卧式,扒在杠上,温顺。
3、观看体型:雄鸭体瘦、毛紧、好动、性凶,眼圈距头顶距离较远,眼显小。雌鸭体较胖、毛稍松,不太好动,眼圈距头顶距离较近,眼显大。
4、观看头型:雄鸭头型为背儿头、头尖、并且头稍小。雌鸭头型为扁平、圆滑、头纯圆,与雄鸭比较头稍大。
明朝军装是什么样子的?普通卫所兵?
明军的标准军装是“鸳鸯战袄”。
这是朱元璋的时代制定的规矩:洪武二十一年,定旗手卫军士、力士俱红袢袄。凡袢袄,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二十六年令骑士服对襟衣,便于乘马也。
这就是明朝标准军装的描述…但是很遗憾,这种标准军装由于其阶级低,且更偏向于实用化,所以并未有当时的标准图册(像大明会典里面有各种高级服饰的图案,但鸳鸯战袄显然上不了这种台面),以及实物流传下来(相当于现代的作训服,磨损很大,也不会有人特意保养和收藏)…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外面红色(明朝官方主色调),里面不同颜色(大概率是布料本色,因为两种颜色,故名“鸳鸯”),窄袖口,长度达到膝盖的袄子…
另外,后来锦衣卫因为礼仪等原因主要普及的是拽撒(就是看起来下装很像百褶裙的那种),算是唯二的制式军装…毕竟锦衣卫其实说到底,还是明朝军队编制内的。
但这里要特别注意!拽撒不等于飞鱼服!拽撒不是飞鱼服!飞鱼服是高档赐服,类似于现代军队都有礼服,但将军级别的礼服显然和小兵的礼服不一样…况且飞鱼服这种“礼服”,也不仅仅是锦衣卫在用,甚至孔家都获赐过飞鱼服…严格来说,飞鱼服也不是军装…
再回到鸳鸯战袄,当时的鸳鸯战袄,既是作训服,又是军常服,还是作战服装…
算是全能型军装,不过除了上述描述当中的骑兵会用对开襟样式(即像现代衣服一样开襟在中间,而不是“古代”常见的侧开襟样式)之外,还可能根据南北差异有厚薄等细节差异…
但在作战的时候,一般不会光穿个袍子…明军披甲率很高的(至于说后期的质量,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作战的时候,鸳鸯战袄也会搭配不同的盔甲…
这张复原图应该算是比较准确的。其中1是战袄外穿,内着文山甲的军士形象,这通常是高级军官,或者皇帝近身侍卫“大汉将军”的形象;2是内着战袄,外罩链甲,应该是边军骑兵形象;3区域,前面是外罩棉甲的边***枪兵(也有可能是火枪骑兵),后面是最低级的外罩罩甲杂兵(罩甲就相当于是一种马褂样式的棉甲,简化版,不但是内地卫所最普遍的装备,甚至也是锦衣卫小兵的真正装备,这一点大明风华里面还原得还可以,不过里面的锦衣卫是拽撒配罩甲)…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鸳鸯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鸳鸯图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