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 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创作背景?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1942年的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7月,诗人获保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尝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对祖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饱蘸感慨,写下了这首如泣如诉的诗句.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我用残损的手掌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什么特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