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药酒是哪个朝代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药酒是哪个朝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战国时期酒的度数?
根据史料记载,就在宋朝之前,那时候所喝的酒都是发酵酒,一般来说都是20来度左右。
就在南北宋时期,北方的辽朝、金朝、元朝相继入驻中原,那时候才会出现蒸馏酒,度数就会开始慢慢提高了。
在战国时期酒的度数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可以根据当时的酿酒技术和饮酒习惯进行推测。战国时期,酿酒技术相对较为简单,酒的度数应该较低。同时,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当时人们饮用的酒类似于现在的米酒,酒精度数一般在 10% 左右。因此,可以推测战国时期酒的度数可能在 10% 左右,但具体数值无法确定。
古代人为何要温酒?温过的酒,酒精度数不是低了吗?还能好喝吗?
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喝冷酒不好,贾铭又说了,“饮冷酒成手战”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一位医务工作者告诉记者,白酒加热后饮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但也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杂醇油等物质,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害。如甲醇对视神经有害。醛的摄入量过多,会引起头晕、头痛。
酒中的甲醇沸点是64℃,乙醛的沸点是21℃,加热时,它们就会转变成气体挥发掉,从而消除或减少酒中这类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害。此外,酒在加热过程中沸点为78.3℃的酒精也会挥发一些。所以,白酒加热后再喝也更安全。白酒入口的温度以30℃~40℃为佳。不仅如此,酒在加热过程中,乙醇也会挥发一些,使酒的浓度稍有降低,而且热酒喝到肚里容易排泄。因此,喝热酒不易醉人,并能减轻其中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毒害。
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喝冷酒不好,贾铭又说了,“饮冷酒成手战”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一位医务工作者告诉记者,白酒加热后饮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但也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杂醇油等物质,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害。如甲醇对视神经有害。醛的摄入量过多,会引起头晕、头痛。 酒中的甲醇沸点是64℃,乙醛的沸点是21℃,加热时,它们就会转变成气体挥发掉,从而消除或减少酒中这类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害。此外,酒在加热过程中沸点为78.3℃的酒精也会挥发一些。所以,白酒加热后再喝也更安全。白酒入口的温度以30℃~40℃为佳。不仅如此,酒在加热过程中,乙醇也会挥发一些,使酒的浓度稍有降低,而且热酒喝到肚里容易排泄。因此,喝热酒不易醉人,并能减轻其中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毒害。
蒸馏酒什么时候出现?
东汉。元代普及。
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
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吴德铎先生和马承源先生认为我国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纪时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铜蒸馏器了。但他们并未认定此蒸馏器是用来蒸馏酒(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
吴德铎先生在1986 年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一研究结果后,这一轰动世界科技史学界的论文引起了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巨著编撰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馆长李约瑟博士的高度重视。
并表示要对其原著作中关于蒸馏器的这部分内容重新修正。这篇论文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王有鹏:"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暂时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药酒是哪个朝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药酒是哪个朝代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