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从药材到产品彭州川芎的“蝶变”之路
川芎素有川药“首药”之称,在四川多地广泛种植,自明代开始,川芎便和彭州成了“莫逆之交”,特别是在敖平镇,更是当地农户的“心头好”。据《彭州志》记载,敖平从明代就开始种川芎,1989年敖平镇川芎种植面积就曾达到10179亩的高峰,成为远近闻名的“川芎之乡”。
标准化生态种植
“锻造”可溯源道地药材
驱车从成都市区出发,不到两小时,就来到彭州市敖平镇川芎标准化生态种植基地。春风轻拂,川芎绿色的嫩叶随风摇摆,一眼望不到边的川芎田好似一片荡漾着绿波的海浪,空气中氤氲着中药材特有的清香。
绿油油的川芎苗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这是一片标准化生态种植基地,由***搭建平台,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产业联合社种植户”的标准种植组织体系,促进道地药材生态化、标准化大规模种植。
当地农户普遍***用一季水稻、两季川芎“轮种”的种植方式,川芎种植收益约占当地农户年收益的80%,已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通过大规模生态化种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了四川《传统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立项。经检测,敖平出产的川芎阿魏酸成分达2.5%,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的10倍以上,品质更佳。
2021年9月,一个喜讯让彭州沸腾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四川“传统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立项。这意味着,彭州川芎拥有了制定标准的主动权,进而在整个国际领域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和裁判权。
目前,敖平川芎已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且种植面积、产量、销售均居全国第一位,历经数百年的川芎种植,已经迈入生态化的规模发展道路。
从中药配方颗粒到牙膏
科研创新助力川芎有了“新角色”
近年来,彭州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加大川芎产业发展引导,聚合川芎规模化种植优势,加强从中医药加工产业区到中医药主题村的建设,发展川芎特色餐饮,研发川芎系列产品,进一步擦亮了彭州川芎的金字招牌。
川芎香气浓郁,味苦、辛,具有活血行气等功效,是著名的中药材,就连川芎叶,对于境外的消费者而言,都是稀罕物。
川芎全身都是宝,作为最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古代经典名方中早有川芎治疗牙疾的记载,《本草图经》称“单用川芎含嘴,以主口齿疾。”南北朝医家陶弘景曰:“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在彭州天府中药城的四川新绿色药业研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川芎成分进行提纯。通过对川芎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提取分析,已经研发出专门的川芎牙膏、化妆品、洗发水和保健品等,让传统道地药材焕发新生。
四川新绿色药业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生产车间里,一条条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生产线正在紧张忙碌着,由彭州川芎制成的中药配方颗粒就来自于该生产线。为了改变传统中药模式,四川新绿色药业花了近10年时间,投资数亿元研发出中药配方颗粒自动发药机,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第六代全自动发药机。
人才链产业链
加速道地药材创新生态链突飞猛进
以龙头药企为牵引,彭州市正在逐步构建集药材种植销售、生产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加速推进川芎道地药材发展的新模式。
位于彭州市的天府中药城,是成都市唯一精准定位于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产业功能区。为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天府中药城将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相融并进,加快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相融”的良性格局。
通过打造道地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医药孵化等涵盖不同阶段的产业空间,目前天府中药城已形成支撑产业创新的一套完整技术服务平台。
总投资26亿元建立中医药科创中心,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创新港等8大科研平台入驻……以川芎为主体带动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新生态链正在加速形成,天府中药城正以“创新驱动”的思路推进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形成300亿元的中医药产业聚集区,到2035年,建成“千亿级”天府中药城,成为全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中心。
从“墙内开花”的道地中药材到全面站上国际舞台,背后是国家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号召。如今,以彭州、什邡等地为代表的道地川芎不仅仅是高品质的传统中药材,从创新标准制定到全产业链打造,小小川芎正在全维度提升产业发展动力,迈入生态化、标准化、高品质发展的良性循环。
彭州的川芎
已从传统种植销售
实现了全产业链条的“蝶变”
川芎产业的发展
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
和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在描绘着全面乡村振兴
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
期数:2702期
文:经济参考报品鉴彭州
图:乔刚张勇冮志秀品鉴彭州
编辑:刘欣责编:梁丹编审:马山山叶韬
有一种美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叶韬冯艳丽
责任编辑:梁丹龙洋刘倩
编辑:孙小洁刘代萱邓茹月魏悦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川产道地药材川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川产道地药材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有活血行气、去风止痛的功能,可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腹痛、胸肋刺痛、跌打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病症。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常用药材,又是许多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据对《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统计,用川芎作原料的中成药有上清丸、消栓再造丸等近200种。川芎作为四川的道地药材,栽种历史已有1 000余年,主产于川西平原的都江堰、彭州、新都、温江、崇州等区县,其产量占全国90%以上。
一、川芎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60cm;根状茎呈不规则团块状,黄褐色,粗糙不匀;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节,节膨大成盘状;叶互生,2~3回羽状复叶,叶缘深裂,叶柄基部宽大抱茎形成鞘状;花白色,复伞形花序,双悬果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
2.生长习性川芎喜温和湿润气候,幼苗期忌强光和高温,阳光充足,需盖草荫遮,否则幼苗易枯死。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含腐殖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忌连作、涝洼地。在四川多种植于海拔500~1 000m的平坝地区或丘陵,繁殖材料则常在海拔900~1 500m的山区培育。
二、栽培季节和种植类型
1.栽培季节根据高山、平原和***收季节的不同,川芎可分为山川芎、坝川芎和抚芎3种。川芎多***取山区育种,平原栽培的形式。每年?立秋?前后(7~8月)***收山川芎时,将其茎杆的结节运到平原栽种,?立春?前后(1~2月),再挖取一部分运到山上育种。
2.种植类型
(1)山川芎?立秋?时取下芎苓子后剩下的根茎?母子?,即为?山川芎?。这种川芎疙瘩显著,质硬,油性小,加工后质地枯燥、不丰满,故有?山疙瘩?之称。
(2)坝川芎在平原栽培的川芎,一直要长到第二年?小满?(5月)才成熟,这时***收的川芎称之?坝川芎?,其质地上乘。
(3)抚芎是指?立春?后将平原栽培的川芎采挖到高山进行育种的川芎根茎,未充分成熟,干燥后内心不实,质量较次。
三、川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繁殖方法川芎是***用地上茎的茎节繁殖。茎节俗称?苓子?,要在海拔1 200m左右的山区培育(主要是为防止退化)。育苓用地,荒地熟地都可以,但不能连作。一般在1月上中旬,挖取平地栽培的川芎根茎(即?抚芎?),除去茎叶、泥土和须根,运到山区栽种。一般按行窝距各24cm打窝,深7cm。大抚芎可切成2~4块,每窝栽1块;中等抚芎每窝栽1个;小抚芎每窝栽2个。芽口向上,按紧栽稳,然后施上堆肥,盖土镇平。
2.选地栽植川芎的块茎生长较快,宜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排气透气性能良好的油沙壤土或半沙半泥的土地栽培川芎最好。栽种前应深翻土地,每亩用磷肥120kg,拌农家肥1 500kg作底肥,耙细整平,作畦。一般8月初为栽种适宜时期,最迟不能超过8月下旬,栽时宜选晴天。挑选大小一致,粗细相同,无病虫的健壮茎节作种秧,去掉上尖,剪成3cm左右的小块,每块上带有一个节盘,节盘两端各长1.6cm,剪好后用多菌灵1 000倍液浸种,也可用25%可湿性辛硫磷150倍药液喷洒,或用1∶10的大蒜汁浸一下,以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成都地区在早稻收割后栽种,多***用育苗移栽,待水稻收获田腾出后再移栽。移栽按行距33cm、株距26cm挖穴,穴深3~7cm,每穴放1~2个种秧,栽时芽口向上,覆盖稻草3cm左右,然后用清粪水浇灌栽种窝。种后覆堆肥、盖稻草,出苗15天左右揭草。适当密植可提高经济效益。
3.田间管理
(1)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川芎是一种耐肥植物,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翻地前每亩用油枯150kg,与畜圈粪肥4 000~
5 000kg堆沤发酵,均匀撒于地表后翻入土中作底肥。每次中耕后及时追肥,将人畜粪水和油饼或硫酸铵混合,或者用复合肥结合过磷酸钙施用。第一次追肥在定植后10多天进行,少施淡施,第二、三次多施。第三次施水肥后,应在霜降前,用土粪、草木灰、油饼、过磷酸钙等拌匀,撒在蔸部。第二年1月中旬返青后,还应在2月底或3月初用人畜粪水施春肥1次;如果雨水充足可以撒施追肥。
(2)中耕除草,清沟补苗栽种后约20天左右幼苗出齐时,揭去盖草。栽后60天内,中耕除草3次,每隔20天进行1次。第一次中耕深约6cm,第二次深约3cm,第三次只略耕土表,除去杂草,结合除草,把沟里的细土一起培到畦面上。在第一、二次中耕时及时补苗。
(3)掰苗,控苗第二年开春后1月,茎叶已萎黄,应先除去茎叶,再中耕除草1次,并把行间泥土壅在畦面,保护块茎。掰苗后,待苗新发后根据长势决定是否控苗,如地上枝叶有徒长现象,则用矮壮素控苗,每亩用量为100g矮壮素对50k***,施用2次。
4.病虫害防治
(1)川芎茎节蛾川芎的虫害主要是川芎茎节蛾,其各代幼虫从叶鞘处蛀入茎杆,咬食节盘。可在贮藏苓子时,用敌百虫加水100~150倍喷射防治;也可在栽种前,除严格选择苓子外,用烟骨头和麻柳叶各5~6kg,加水50kg,共煮后晾冷浸泡苓子24小时;或用敌百虫加水150倍左右,浸泡苓子1小时后栽种。
(2)川芎根腐病该病可通过种苓和土壤带菌传播蔓延。本病发生于每年的4~5月,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盛发期,是种植川芎的大害。防治措施有:实行轮作,切忌重茬;用无病健株留种,播种前注意汰除病***;及时整地,适度深翻晾晒,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问湿度;发病初期喷淋或浇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3)叶枯病俗称?麻叶子?,多在5~7月发生。发病时,叶部产生褐色、不规则的斑点,随后蔓延至全叶,致使全株叶片枯死。防治方法为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退菌特
1 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每10天1次,连续3~4次。
(4)**病6月下旬开始至7月高温高湿时发病严重,先从下部叶发病,叶片和茎杆上出现灰白色的**,后逐渐向上蔓延,后期病部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使茎叶变黄枯死。防治方法为收获后清理田园,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 500倍液,或50%托布律1 000倍液喷洒,每10天1次,连喷2~3次。
5.***收加工技术
(1)适时***收川芎在栽后第二年小满至芒种收获,即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选择晴天,用双齿耙挖起植株,抖掉泥土,摘去茎叶,在田间略晒后,把块茎放在竹制撞篼里,撞去泥土,运回干燥。
(2)加工方法川芎通常用烘炕干燥,火力不宜过大,每天翻2~3次。把半干块茎取出,用撞篼撞1次。续炕时,下层放鲜块茎,上层放半干品。到上层有部分全干后,再分上下层各撞1次,除净泥沙和须根,选出全干的即为成品。未干的放到上层,继续再干燥,如此每日翻动,直到全部干燥为止。另外,应放干燥处贮藏,以防止发霉和虫蛀。
(通联: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成都温江区611130)
向幼儿介绍川芎改从哪里开始介绍
从药材开始介绍。
川芎素有川药“首药”之称,在四川多地广泛种植,尤其成都彭州市敖平镇是川芎的道地产区。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彭州天府中药城,揭开川芎这一道地药材从生态化种植、加工生产、科研创新的“蝶变”全过程,发现道地药材川芎的“新角色”。
川芎香气浓郁,味苦、辛,具有活血行气等功效,是著名的中药药材。记者***访了解到,在彭州天府中药城,川芎还有了配方颗粒、牙膏、洗发水、化妆品、保健品等“新角色”。
彭州川芎是哪里的特产
彭州川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川芎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其根茎烤(晒)干入药,含挥发油、阿魏酸等成份,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是中药配方的重要药材。
彭州是全国川芎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彭州川芎具有根茎大、产量高、品质优等待点,主要分布在敖平、致和、天彭、军乐、楠杨等乡镇,其中以敖平镇种植最多,1989年曾达到过10179亩的高峰,成为远近闻名的“川芎之乡”。彭州川芎在明代即有种植,但多年来一直依赖崇州、都江堰等地提供苓种,使川芎种植受到很大的限制,制约了彭州川芎的发展,60年“彭县药物种植场”培育苓种成功,并将通济、白鹿、大宝等地区逐渐发展成为苓种基地,保证苓种供应,这才结束了彭州川芎依靠外地提供苓种的历史;与此同时,又专门从都江堰聘请了川芎技术员,指导川芎生产,提高栽培技术,积极推行川芎田间种小麦、蒜苗等耕作方式,使川芎单产得到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由此川芎生产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川芎种植一度遍及整个坝区乡镇。近年,全市川芎生产趋于稳定,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一万亩左右,种川芎已经成为农村多种经营的一个重要发展项目,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地域范围
彭州川芎(川芎拉丁学名:LigusticumchuanxiongHort)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成都市彭州市敖平镇、葛仙山镇、红岩镇、军乐镇、升平镇、天彭镇等6个镇。地理坐标东经103°40'-104°10',北纬30°54_-31°26',北接阿坝州茂县、汶川县,东邻德阳市什邡市、广汉市,南连成都市新都区、郫县,西靠成都市都江堰市。保护面积60000亩,年产量1.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品质:彭州川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皮黄褐色,粗糙皱缩;断面呈黄白色或灰***,散有黄棕色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香气浓郁,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2)内在品质指标:彭州川芎水分≤12%;醇溶性浸出物≥28.0%;阿魏酸含量≥0.15%。(3)质量安全要求:彭州川芎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
?川芎栽培种植技术
川芎又名抚芎、小叶川芎,是四川的地道药材。它主产于成都市新都区、都江堰石羊镇、彭州敖平镇、祟州廖家镇、郫县花园镇以及什邡等地。川芎对自然条件要求很高,除以上几个地区之外,其它地方均不适合发展川芎。
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但川芎苓种培育阶段和贮藏期,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生长期280- 290天。平坝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喜有机肥,在施用一般农家肥料的基础上,加施氮肥能显著增产,配合施用磷、钾肥能更多地提高产量。
川芎***用无性繁殖。川芎繁殖材料为地上茎节,俗称「苓子」或「芎苓子」。主产区四川,多选择海拔900- 1500米的山区专门培育「苓子」,供平地或丘陵地栽种。
芩种培育
选地整地选择气候阴凉的高山阳山,或低山半阴半阳山的生荒地或粘壤土。栽前,除净杂草,开垦炼山,挖松土壤30厘米后,作成宽1.5米的畦。
繁殖苓子于12月下旬至翌年1- 2月上旬,将坝区川芎挖起,除去须根和泥土称「抚芎」。然后运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培育「苓子」。
立春前,整平耙细畦面,抚芎按大、中、小分级栽种。行株距分别按:30×30厘米、25×25厘米、20×20厘米见方挖穴,穴深6-7厘米,每穴大的抚芎栽1个,小的栽2个,芽口向上,栽稳压实,然后,施堆肥或水肥,覆土填平穴面。
抚育管理3月上旬出苗。齐苗后进行1次中耕除草,并结合进行疏苗;先扒开土壤,露出根茎顶端,选留粗细均匀、生长健壮的茎秆8-10根,其余的全部拔除。3月下旬至4月底各中耕除草1次,中耕时宜浅锄,避免伤根。结合中耕除草追施1次有机肥,每次每亩施用人畜粪水2500公斤和菜子饼100公斤。
收获苓子于7月中、下旬,当茎节盘显著膨大、略带紫色、茎秆呈花红色时,选阴天或晴天的早晨***挖。收挖后,剔除腐烂植株,选留健壮植株.除去叶片,割下根茎,称「山川芎」,亦可供药用。然后,将所收茎秆捆成小捆运往阴凉的山洞贮藏作繁殖材料。
苓子贮藏苓子贮藏在山洞或阴凉的室内。贮藏时,先在地面上铺一层茅草,将茎秆交错堆放其上,再用茅草盖好。7-10天上下翻动1次。立秋前取出,按节的大小,切成3-4厘米长的短节,每节中间必须留有节盘1个,即成「苓子」。每100公斤「抚芎」,可产「苓子」200- 250公斤。然后,进行个选、分级,分别栽种。
栽种技术
选地整地山区培育繁殖材料,选地后除净杂草,就地烧灰作基肥,耕地深25厘米左右,耙细整平,依据地势和排水条件,作成宽1.7-1.8米的畦。平坝地区栽培,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云英等绿肥),收割后铲去稻桩,开沟作畦,畦宽约1.6米,沟宽33厘米、深约25厘米,表土挖松整成鱼背形。最好先用堆肥或厩肥撒施畦面,挖土时使之与表土混匀。
适时栽种于立秋前后进行,不得迟于8月底。过早,在高温影响下幼苗容易枯萎;过迟,气温已下降,对根茎生长不利。栽种应选晴天进行,当天栽完为好。栽前,将无芽或芽已损坏的、茎节被虫咬过的、节盘带虫或芽已萌发的苓子,一律剔除。然后,按苓子大小分级栽种。栽时,在畦面上横向开浅沟,行距30-40厘米,深3厘米左右。然后,按株距17-20厘米,将苓子斜放入沟内,芽头向上侧轻轻按紧,栽入不宜过深或过浅,外露一半在土表即可。同时,还要在行与行之间的两头各栽苓子两个,每隔10行的行间再栽l
行苓子,以作补苗之用。栽后,用细土粪或火土灰混合堆肥覆盖苓子的节盘。最后,在畦面上盖1层稻草,以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每亩用苓子30- 40公斤。四川药农多***用栽苓专用工具「菩耙子」栽种,速度快,质量好。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一般进行4次。第1次在8月下旬齐苗后,浅锄1次;间隔20天后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宜浅松土,切勿伤根;再隔20天行第3次除草,此时正值地下根茎发育盛期,只拔除杂草,不宜中耕;第4次于翌年1月中、下旬当地上茎叶开始枯黄时进行,先清理田间枯萎茎叶,不行中耕除草,并在根标周围培土,以利根茎安全越冬。这次培土,产区药农称「薅冬药」。
合理施肥川芎栽种后的当年和第2年,当地上茎叶生长旺盛,形成一定的营养面积,制造大量的干物质时,才能将养分输送到地下根茎,促其生长发育健壮。因此,在栽后的两个月内需集中追肥3次,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1次每亩施用人畜粪水1000-1500公斤、腐熟饼肥25-50公斤,加3倍水稀释,混合均匀穴施;第2次每亩用人畜粪水1500-2000公斤、腐熟饼肥30-50公斤,兑2倍水稀释施入;第3次每亩先施入人畜粪水2000-2500公斤,兑l 倍水稀释施入,过后用饼肥、火土灰、堆肥、土粪等500公斤混合成干肥,于植旁穴施,施后覆土盖肥。时间在霜降以前为宜,过迟,有机肥不易分解,肥效不高。翌年元月「薅冬药」时,结合培土,再施1次干粪,2-3月返青后,再增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以促进生长发育,可提高产量。
***收加工:适时***收四川都江堰药农以栽后的第2年的小满后4-5天收获为最适期 。一般在小满至芒种收获。过早***收,地下根茎尚未充实,产量低,影响种植户的收入;过迟***收,根茎已熟透,在地下易腐烂,也导致了产量减少,直接影响到种植户的收入。收时选晴天将全株挖起,摘去茎叶,除去泥土,将根茎在田间稍晒后运回加工。
及时加工收后要及时干燥,一般用火炕干。火力不宜太大,炕时每天要上下翻动1次,经2- 3天后,散发出浓香气时,放入竹筐内抖撞,除净泥沙和须根,即成商品。折干率约为30- 35%。
川芎的功效是什么?
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川芎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常用中药材,又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川芎以其根茎入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此药有较强的走串性能,主要用于心绞痛、冠心病、头痛不适等症状。
扩展资料:
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但川芎苓种培育阶段和贮藏期,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生长期280-290天。平坝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川芎主产四川(彭县,今彭州市,现道地产区有所转移),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均有栽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川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地道中药材分布地图出炉!找对地方买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