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若青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若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21出生的戏剧剧作家?
李刚(1921—1982) 原名李纯刚,笔名若青、柳溪。先后任剧目研究室副主任、表导演研究室副主任、编辑室主任、戏曲演员讲习会教务长。
在从事文艺领导工作的同时,继续编写剧本、发表评论文章,整理改编的剧本有京剧《信陵君》《扬州碧血》,豫剧《小姑贤》《桃李同春》,河北梆子《柳毅传书》《白蛇传》《柜中缘》《汴梁图》等;发表的戏剧理论文章有《试论我国戏曲艺术综合性的特点及其规律》《培养和训练戏曲二代的几个根本问题》等。1959年“***”时,曾受到错误批判和打击。1962年春***。1982年去世。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瑞士德语作家、剧作家。他青年时期先后在苏黎世和伯尔尼攻读文学、神学和哲学,毕业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与戏剧编辑。1946年迁居巴塞尔,开始职业作家生涯。相继于40—60年代创作了《罗慕路斯大帝》、《老妇还乡》、《物理学家》等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戏剧界的声誉。曾获德国曼海姆城颁发的席勒奖、瑞士伯尔尼市颁发的文学奖、意大利广播剧大奖等。
瑞士剧作家,***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瑞士剧作家、***家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1921~1990)1921年1月5日出生在伯尔尼州的科诺尔丰根一牧师家庭。曾在伯尔尼和苏黎世学习文学、神学和哲学,毕业后当过新闻记者和剧场解说词作者,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和戏剧评论编辑。
1947年发表的第一部剧本《立此存照》,写16世纪明斯特一个再浸礼***为了信仰宁可抛弃财富和家庭的故事,在苏黎世首演成功。剧作《盲人》(1948)以德国三十年战争为背景,主人公盲公爵的遭遇取材于《圣经》中约伯的故事;写作手法受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
《老妇还乡》(1956)是他闻名世界的第一部剧本。
1921年出生的丁毅,是中国剧作家。代表作《打击侵略者》。
丁毅,总政治部文化部顾问,原名:顾康,山东济南人,剧作家,1921年生人。毕业于延安鲁艺。
1936年加入中国***。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部队部动员剧团。1939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一二零师独立二旅战线剧社副社长。
代表作品有《白毛女》、《打击侵略者》等。
古代女人戴纱巾叫什么?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对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扩展资料:
帷帽亦作帷冒。周围垂网的帽子。一说创于隋代。唐初贵妇人外出戴幂䍠,全身障蔽。永徽中,始用帷帽。武则天时,两者兼用。中宗以后,无复用幂䍠。后宫人随驾出行,皆胡服乘马,海内效之。甚至露髻驰骋,于是帷帽亦废。
近年所见出土陶俑,有女子所戴自头至颈,似为针织者,当是帷帽。另有妇人所戴笠形帽,四周垂纱帷者,亦称帷帽。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章·帷帽》:“帷帽创于隋代,永徽中始用之……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帽连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
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带的就是帷帽。唐彩绘釉陶戴笠帽(帷帽)骑马女骑俑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紧裹髻发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顶时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带花边的***半袖,下着淡***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
窄袖袍服和间裙都是受胡风影响产生的装束,尤其便于骑马出行等活动,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装备。可以说这尊戴笠帽骑马女俑是初唐时期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若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若青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