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传说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传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冬至由来和传说?
冬至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人用土圭测定出来的节气。而首次被命名是在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冬至最为盛行时是在我国的南宋时期,至今我国还有冬至这个节气,古时民间有在“八节”祭祖的习俗。冬至的风俗有:北方家家户户吃馄饨;而南方则习惯于吃汤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冬至的来历或民间传说?
1、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把冬至作为节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2、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有互贺的“拜冬”礼俗。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3、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冬至郊天”的祭天大典。这种祭典的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4、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让人们吃。
5、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传说***开天辟地 时,有位人头蛇身的女人叫女娲,看到天上有个窟窿,就用炼就的五彩石补天。她又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北方,每年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有言之:“冬至临,南汤丸,北水饺”。饺子也被叫做“扁食”,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一事。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在告老还乡时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耳朵被冻烂了,心里很难过,让***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得药物施舍给百姓吃,结果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之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人们还粉粉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

时至今日,我也一直相信这个传说,小时候,长辈们也一直这样传说着经历过来的。
冬至节气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逐渐加长,气温显著下降。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是北半球各地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但温度并不是最低的,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过了冬至表示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因此,人们开始“数九”计算寒天。还流传着歌谣哼唱:“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还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2021年的冬至是在12月21日,从冬至开始,寒冷的冬天真正开始了,我们要开始注意饮食,特别是体寒的女性,除了保暖,也要注意饮食,多吃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提高能量抵御风寒。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传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传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