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绿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提醒以下3种人尽量少吃很多人还不知道
每天为您普及健康知识
夏天到了,除了西瓜不离身,还有一种东西也是“标配”——绿豆汤。很多家庭主妇都会在炎炎夏日的午后,熬上一大锅绿豆汤,与家人一起分享。
绿豆汤确实有很好的消暑功效,其实除了消暑,绿豆汤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功效:
喝绿豆汤的好处1:清热消暑
这一点基本大家都知道,所以放在第一点来说。夏天气温高,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这时候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就会受到破坏。
而绿豆汤既可以清热解暑还可以止渴利尿,还能给身体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从而维持了水液电解质平衡。
喝绿豆汤的好处2:缓解便秘
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每百克绿豆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是大米含量的9倍之高!相信大家都知道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所以对缓解便秘有着很不错的功效。
喝绿豆汤的好处3:预防口角炎
中医上认为,绿豆性味甘,凉,入心、胃两经,有助于清热解暑、疮痈肿毒、热病等病症。所以有口角炎的人群不妨吃些绿豆,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喝绿豆汤的好处4:促进代谢
绿豆中含有生物碱、香豆素、植物甾醇等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的生理代谢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食用绿豆汤有四不宜1.不宜用铁锅煮绿豆汤
绿豆绝大多数活性成分都在绿豆皮中,如类黄酮、皂甙、香豆素等,但是绿豆皮中的类黄酮与铁离子作用后,可能形成颜色很深的复合物,让一锅碧绿的绿豆汤变黑,吃了以后还可能导致肠胃不适和消化不良。
因此,煮绿豆汤最好用砂锅或者不锈钢锅。
2.不宜喝冰镇绿豆汤
曾经有新闻报道称,一位七旬老翁喝了冰镇绿豆汤后突发心梗,差点丢了性命。
冰镇绿豆汤会影响脾胃,造成脾胃失衡、腹泻。
尤其是患了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最好避开冰镇绿豆汤,防止出现心肌梗死、脑出血等急症。
3.不宜空腹喝绿豆汤
从中医的角度上看,绿豆性较为寒凉,空腹饮用容易对脾胃造成伤害。
4.不宜每天绿豆汤
适量喝绿豆汤符合夏季养生之道,一般成人一星期可以喝2~3次,每次喝一碗;过量饮用绿豆汤,可能会出现胃痛、腹泻等肠胃疾病。
哪些人不适合多喝绿豆汤?
绿豆不仅是一味食品,它还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性凉,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因此它也被称为“消暑佳品”。
绿豆中不仅含有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它还有丰富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它能有助于减少蛋白分解,保护肝脏。
另外,绿豆中的钙元素也不少,吃绿豆的同时还能补充钙质,维持骨骼的健康,但是这些人却不能常吃绿豆。
1.寒性体质
寒凉体质的人常有四肢冰凉、腹胀、腹泻等症状。而绿豆本来性寒,寒凉体质的人吃了反而会加重寒凉症状,甚至还会引起胃寒、脾胃虚弱等消化系统疾病,所以这类人群尽量少吃绿豆。
2.体质虚弱的人群
老人、儿童和体质差的人不宜吃绿豆,因为绿豆中的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每100克绿豆中就有蛋白质23.8克,而这些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氨基酸和小分子肽,才能被人体吸收。
而老人、儿童和体质差的人脾胃功能都不会太强,吃绿豆后容易因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3.正在服用各类药物的人
绿豆的解毒作用源于绿豆蛋白等成分可与有机磷、重金属结合成沉淀物。
然而,这些解毒成分也会与药物的相关成分反应,从而降低药效。
除此之外,人们在吃绿豆的时候还要记住以下几点禁忌,以免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绿豆不宜与药同服。因为绿豆的清热解毒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的绿豆蛋白,而绿豆蛋白会跟有机磷、重金属结合成沉淀物,会降低药效。
另外,绿豆不宜过量喝。过量吃绿豆会引发胃寒腹泻等肠胃疾病,女性过量喝绿豆汤还可能会出现白带、腹胀、痛经等妇科症状,故一般成人一周喝2-3次即可。
贴士:喝绿豆汤,你想防暑还是解毒?
绿豆有防暑解毒的功效,一直都是夏季必备饮品,但是熬汤时间的长短不同,功效也有所差异。
要想起到防暑的作用:绿豆洗干净后放锅里,放入清水,等烧开后再煮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此时的绿豆还没有煮烂,吃不了,只要喝汤就可以了。
要想起到解毒的作用:水烧开后煮30分钟左右,此时绿豆软烂,汤水浑浊,可以连汤带豆一起食用。
为什么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呢?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绿豆中起防暑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以多酚类为主,而多酚类物质很容易氧化,就会让绿豆汤变成红色。所以可以这样说,红色浑浊的绿豆汤肯定没有翠绿清澈的绿豆汤好。
那么怎样才能煮出碧绿清澈的绿豆汤呢?一方面绿豆不去皮,因为绿豆中最关键的清热解暑成分大多都存在于豆皮中;再就是煮汤的全过程都要盖上锅盖,减少绿豆汤与氧气的接触,防止被氧化。
绿豆清热解毒,哪些人不能吃绿豆?
绿豆一直是消暑佳品,但是除了夏天,很多家庭一年四季都会备上绿豆,平时用来炖汤或熬粥,能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绿豆的营养价值自然是不用多说,但是喝吃绿豆也是有禁忌的哦!
绿豆的营养价值绿豆不仅是一味食品,它还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性凉,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因此它也被称为?消暑佳品?。绿豆中不仅含有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它还有丰富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它能有助于减少蛋白分解,保护肝脏。另外,绿豆中的钙元素也不少,吃绿豆的同时还能补充钙质,维持骨骼的健康。
食用功效1、清热消暑:夏天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出汗多,水液损失很大,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2、解毒作用:如遇有机磷农药中毒、铅中毒、酒精中毒(醉酒)或吃错药等情况,在医院抢救前都可以先灌下一碗绿豆汤进行紧急处理,经常在有毒环境下工作或接触有毒物质的人,应经常食用绿豆来解毒保健。经常食用绿豆可以补充营养,增强体力。
3、降脂作用:绿豆粉有显著降脂作用,是因为绿豆中含有一种球蛋白和多糖,能促进动物体内胆固醇在肝脏分解成胆酸,加速胆汁中胆盐分泌和降低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
4、抑制过敏:绿豆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治疗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5、增进食欲:绿豆中所含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的功能。
6、保护肾脏:绿豆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减少氮血症,因而保护肾脏。
这些人不能吃绿豆寒性体质:
寒凉体质的主要特征有:四肢冰凉、腹胀、腹泻。因为绿豆本来性寒,寒凉体质的人吃了反而会加重寒凉症状,甚至还会引起胃寒、脾胃虚弱等消化系统疾病。
体质虚弱人群:
老人、儿童和体质差的人不宜吃绿豆,因为绿豆中的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每100克绿豆中就有蛋白质23.8克,而这些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氨基酸和小分子肽,才能被人体吸收。而老人、儿童和体质差的人脾胃功能都不会太强,吃绿豆后容易因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除了人群有讲究外,吃绿豆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不宜与药同服:绿豆的清热解毒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的绿豆蛋白,而绿豆蛋白会跟有机磷、重金属结合成沉淀物,降低药效。
不宜空腹喝:绿豆性寒,空腹喝会***肠胃。
不宜过量喝:过量吃绿豆会引发胃寒腹泻等肠胃疾病。女性过量喝绿豆汤可出现白带、腹胀、痛经等妇科症状。一般成人一周喝2-3次即可。
经期不宜喝:绿豆属寒性食物,如果经期喝会引起气血淤滞,造成腹部不适和痛经。如果实在想喝,可以把绿豆熬成粥,趁热喝,能减轻其寒性。
绿豆消暑、解毒做法不一如果吃绿豆只是想消暑,就不需要熬太久,放在锅里煮个十来分钟即可,这样熬出来的汤,颜色清澈,有很好的消暑功效。
如果是想喝绿豆解毒,就需要把豆子煮烂后跟豆子一起吃,这样煮出来的绿豆汤争泽混浊,具有很好的解毒作用。
所以说,任何一件事都不能马虎,因为稍有一慎,也可能吃出大病。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人群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人群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人群,绿豆是我们常见的谷类食物,一般在米粮店或者在超市都是有的卖的。绿豆的家常菜有:绿豆汤、绿豆沙等。下面分享绿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人群。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人群1 绿豆的禁忌人群
1、正服用药物者
绿豆有解毒作用,如果服用的药物中含有有机磷、钙、钾等成分,绿豆会与这些成分结合成沉淀物,从而分解药效,影响治疗。
2、寒凉体质的人
如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这类人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诸如腹泻严重的话引起脱水、,气血停滞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老、幼及体质虚弱的人
这类人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喝冰冻绿豆汤,还容易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解毒
夏天或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出汗多,水液损失很大,钾的流失最多,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2、抗菌抑菌作用
绿豆中的某些成分直接有抑菌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具有抗过敏作用
可以抑制荨麻疹等疾病。
4、降血脂作用
绿豆中的多糖成份能增加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是甘油三酯水解达到降血脂的疗效,从而防治冠心病,心绞痛。
5、保护肾脏
减少蛋白分解,保护肝肾。
绿豆的选购方法
1、辨别绿豆是否新鲜。挑选绿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挑选无霉烂、无虫口、无变质的绿豆,新鲜的绿豆应是鲜绿色的,老的绿豆颜色会发黄。
2、辨别绿豆是否被污染。看绿豆是否被污染一是看绿豆是否干瘪有皱纹,二是看绿豆是否有***性的化学气味。
3、大小匀称,无杂质和虫眼的绿豆为优质绿豆;劣质的绿豆里面含有大量的砂石等杂质,并且多为水分偏大、容易受潮生霉的绿豆,用手伸进绿豆口袋可感受到潮湿感。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人群2 一、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
一、清热解毒功效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绿豆煮汤或做粥食用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夏天食用绿豆汤解暑效果非常好。
二、护肾的功能
食用绿豆能减少蛋白分解,保护肝肾。
三、降血脂作用
绿豆中的多糖成份能增加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是甘油三酯水解达到降血脂的疗效,所以对于高血脂患者可以食用绿豆来调理。
四、抗过敏作用
绿豆可以抑制荨麻疹等疾病,具有抗过敏的功能。
五、抑菌功能
绿豆中的某些成分直接有抑菌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二、 绿豆的营养价值
绿豆中含有的蛋白质22%~26%,是小麦面粉的2.3倍,小米的2.7倍,玉米面的三倍,大米的3.2倍,在绿豆蛋白质中,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的含量是禾谷类的2~5倍,其中富含氨基酸、色氨酸、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的完全蛋白质。因此,将绿豆和大米,小米配合食用,可使氨基酸互补。
绿豆中含有淀粉50%左右,仅次于禾谷类,其中直链淀粉占29%,支链淀粉占71%。绿豆中纤维素含量较高,一般在3%~4%,而禾谷类只有1%~2%。
绿豆中脂肪含量较低,一般在1%一下,主要是软脂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绿豆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1是鸡肉的17.5倍;维生素B2是禾谷类的2~4倍,且高于猪肉、牛奶、鸡肉、鱼,钙是禾谷类的4倍,鸡肉的7倍,铁是鸡肉的4倍,磷是禾谷类及猪肉、鸡肉、鱼、鸡蛋的2倍。绿豆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磷脂。
绿豆所含有的众多生物活性物质如香豆素、生物碱、植物甾醇、皂甙等。
三、 绿豆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不可与中药一起食用
1、绿豆特有的蛋白会与中药里的一些成分发生反应,使中药的药效降低,对病情的恢复不利。
不可与西红柿一起食用
2、西红柿是也是夏天人们很喜欢的一种蔬菜,可是如果与绿豆同时使用,会使我们的元气有所损伤。
不可与狗肉一起食用
3、狗肉如果与绿豆一起食用,会造成胃胀、呕吐、中毒等现象,使用过多,可能会导致胀破肚皮,应立马送至医院急救。轻度时,2~3棵空心菜会对症状有所缓解。
不可与鲤鱼、榧子一起食用
4、绿豆与榧子一起少量的食用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食用过多,可能会致死。绿豆与鲤鱼一起食用,会造成生风动疾等症状。
体质寒凉的人不宜食用
5、绿豆性寒凉,有四肢冰冷、腹胀、腹泻等症状的人,不宜频繁的食用绿豆。以免加重症状,或引发别的疾病。
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不宜食用
6、这类人的肠胃消化功能比较差,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消化绿豆的蛋白,会因消化不良造成腹泻。 正服用各类药物的人不宜食用 7 绿豆有解毒的作用,其中的解毒成分会与药物中的相关成分发生反应,降低药物的效果。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人群3 食用注意与禁忌人群
1、服温热药物时不宜食用。绿豆寒凉清热,食用可降低温热类中药的治疗效果,故服温热药时不宜食用。
2、服用四环素类药物时不宜食用。服用四环素类药物时不应进食含钙多的食物,因食物中的钙能和四环素类药物形成不溶性络合物,既影响药物灭菌作用,还会破坏食物的营养,绿豆为含钙多的食物,故不宜食用。
3、服西咪替丁、甲硝唑、红霉素时不宜食用。服西咪替丁等时不宜食用含钙离子多的食物。绿豆含钙离子较多,服用西咪替丁时食用,能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
4、服用铁制剂时不宜食用。食物中的磷元素能和铁制剂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体,降低铁剂的吸收,绿豆中含有丰富的磷元素,故服铁剂时不宜食用。
5、煮食时不宜加碱。煮食时加碱可破坏绿豆中所含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使营养价值降低,故煮食时不宜放碱。
6、老人、病后体虚者不宜多食。绿豆甘寒养阴清热,热病后气阴两伤,适量食用有益于康复,多食则伤阳伐气,反影响健康,其他疾病后及老人体质较差者,更不宜多食。
7、如果只是想消暑,煮汤时将绿豆淘净,用大火煮沸,10分钟左右即可,注意不要久煮。如果是为了清热解毒,最好把豆子煮烂。这样的绿豆汤色泽浑浊,消暑效果较差,但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8、绿豆忌与鲤鱼同食。
生物成分
据测定,100克绿豆,含蛋白质22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57.2克及微量元素钾、钠、钙、铁、锌、磷、硒。其蛋白质主要是球蛋白类,脂肪中主要含有磷脂胆碱等物质,磷脂成分中主要包括磷脂胆碱、磷脂酸乙醇胺、磷脂酸肌醇、磷脂酸甘油、磷脂酸丝氨酸、磷脂酸等。此外,绿豆中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2、E、视黄醇当量、尼克酸、硫胺素。
现代研究
绿豆除了有清心安神、治虚烦、改善失眠多梦及精神恍惚等功效外,还能有效清除血管壁中胆固醇和脂肪的堆积、防治心血管病变。绿豆含有降血压及降血脂的成分,高脂血症患者每天进食50克绿豆、血清胆固醇下降率达70%。绿豆常被用来解毒,如酒精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其中的多糖成分能增强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使脂蛋白中甘油三酯水解达到降血脂疗效、从而可以防治冠心病。药理分析表明,绿豆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症,还能使已升高的血脂迅速下降。其提取液有明显的解毒保肝作用。此外,绿豆皮对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绿豆对葡萄球菌以及某些***有抑制作用。能抗感染,清热解毒,据临床实验报道,绿豆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治疗荨麻疹等反应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