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上世纪中国沿海百姓吃什么海南老兵那时很苦每天只能吃鲍鱼
提起鲍鱼,很多人便会认为是“有钱人”的标配。在很多***剧中,富豪们的酒席上,也必定会出现这样的压轴菜。除此之外,像大闸蟹、小龙虾等海鲜,也成了小资生活的象征。换句许话说,寻常老百姓根本享受不起这样的东西。但一张民国儿童吃大闸蟹的照片却意外走红网络,难道民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这么高了么?这还是我们想象中的民国么?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吃大闸蟹的小朋友
老兵的感慨
在民国时期,中国战乱频仍,老百姓先后经历军阀内战、抗日战争等战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粮食方面,也没有保障,很多时候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渐渐好转,但在1959年到1961年,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因此,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都有家里屯粮的习惯。去年疫情期间,不少老人都买了几十袋大米和白面放在家中。
海南琼崖纵队
之前海南琼崖纵队的老兵们去学校作报告时,看着一个个体魄健壮的学生,动情地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多好啊!每天都有白米饭。我们那会儿很苦,每天只能吃鲍鱼。”吃鲍鱼也成了苦日子?不仅是底下的中小学生,就连不明真相的网友也大惑不解。这就得从沿海百姓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说起了。
上世纪临海百姓的饮食
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百姓,由于紧邻海边,所以基本是靠海吃饭。鱼、虾、蟹根本不愁,即便是在战乱年代,依旧可以从海里捕到鱼虾。在很多人看来,海鲜是很美味的东西,营养价值很高,沿海百姓必定不愁吃喝。但事实上,沿海百姓在灾荒年代看到鱼虾等海鲜,只剩头疼。
沿海百姓晒海鲜
在当时那个年代,调味品并不丰富,所以渔民们虽然总能捕到鲍鱼、海参、大闸蟹,却无法做出美味。他们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将海鲜放到锅中蒸熟了吃,但顿顿吃带有腥味的鱼虾,有几个人能受得了?不夸张地说,当时沿海百姓吃鲍鱼、海参、大闸蟹都吃腻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倒给家禽。能吃上一顿猪肉大米饭,简直比过年还让人高兴。
鲍鱼
一位渔民感慨道:“有一次,家里海参多到实在吃不完。但肚子又饿,只好晚上偷偷吃海参。生怕被人嘲笑,我家穷到只能吃海参。”相比起沿海百姓,内陆百姓的饮食要相对丰富些。毕竟除了畜养的家禽外,偶尔还能在山上打点野味。而且在和平年代,内地的蔬菜也很丰富。时过境迁,当年被沿海百姓吃到腻的海参和鲍鱼,如今经过一番炒作,成为了只有富人才能吃得起的美味佳肴。
老奶奶
结语
但不管在任何年代,我们都要铭记一点,那就是珍惜粮食。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为后人积福。犹记得袁隆平先生在生前接受记者***访时,说他亲眼见过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饿死人。当记者问他是否特别害怕再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时,袁隆平先生掷地有声地说了三个字:“不会了!”
袁隆平
他和他的团队,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技术也在陆续取得突破。中国因为有了他们,更加繁荣和富强,而我们也不能辜负他们的辛劳和汗水,从小事做起,从珍惜粮食做起!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平时吃的是什么?
现在超市各种品种的盐,几元十几元不等,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消费得起。但是在古代,盐被官府垄断,古代穷人是买不起盐的,那他们吃什么才可以维持身体平衡呢?
一、偷买私盐或者是盐布。
自古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官府垄断盐的开***、出售,但还是有很多盐商偷偷私自买卖盐,他们的盐价要远低于官价,虽说也是很贵,但是老百姓偶尔攒足银子,还是可以买一点点。
另外,有些商人会贩卖一些“盐布”,就是将盐煮成水,沸腾后放入粗布,这样粗布上会有少量盐,穷人可以以此为佐料,放入汤水中或是菜肴中。
二、自己熬制。
***盐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井盐、湖盐、海盐、岩盐等,甚至还有让人听到毛骨悚然的方法。
比如,有些老百姓会在经常人畜经常方便的地方,从土里晾晒取盐。方法听起来有点难以接受,从这点可看出,官盐价格之高,已经逼得老百姓百无禁忌了。
但这种方法应该是老百姓极为缺盐时,才会***取的极端措施。更多时候,古代的穷人会取海水、井水来晒盐,只是一来要提防被官府发现,二来***盐的手法不专业,多为口感苦涩的粗盐,有时也会遭遇毒盐。
三、辣椒等佐料代替。
据说,人们喜欢辣椒也来自于盐的缺乏,这一点有书君没有办法穿越去证实,但是辣椒等的出现在某些方面,也是为老百姓寡淡无味的饭食增加一些味道。
有记载,辣椒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清初,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
在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土苗用以代盐”,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之密切。
四、茹毛饮血。
古代的牧民,他们对盐巴的需求就没有那么迫切。因为他们是食用牛羊,而牛羊的血液中是有盐的成分。
对于古代,烹饪牛羊往往不是那么精细。动物血液中的盐分并没有被处理掉,加之古代牧民吃牛羊肉、喝奶茶,身体中已经摄取了盐。
五、用一些植物代替。
植物中含盐的不多,除了一些海生植物外,内陆地区的应该是一些芦苇、睡莲等,这些植物中会有一些无机盐,但是含量不高。
另外,有一种植物是盐角草,是一种极耐盐的植物,只可惜它是有毒的,其所产的盐分也只能用于工业。
古代为什么对盐为什控制的这么严,原因有三:
第一盐是生活必须品,所以在经济中占的地位比较高。
第二盐是一种战争***,士兵们打仗需要体力,只有盐分跟得上才能够提高战斗力。
第三盐是税收的重要来源。
现在很不起眼的盐,曾是古代富人们的饭食的调味品、打仗时战士的必需品、当时穷人朝思暮想的奢侈品。
所以说我们如今真的很幸福,如果您心中出现各种不平衡的心态,不如想想古代连盐都吃不起的穷人吧!
饮食变化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
在上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生病”。20年后,这个标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糖尿病患者,最甜的烤红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们偶尔才能享受的。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的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上世纪80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过去***供应的大***,已经让位于木耳、丝瓜、西红柿、蘑菇和荷兰豆。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虽然如此,能够明显提高身体素质的牛奶,依然还是没有在这个时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成了配角。一些粗粮已经被淘汰,与此同时,野味和海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各类蛇鼠,还有娃娃鱼、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纷纷出笼。那时候没有禁止捕食这些山珍野味,因而人们都十分喜欢大啖那些美味的红烧山珍野味。从这些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上世纪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菜肴的种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最吸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就在这个“追逐心理满足”的时代,有位美食家对鲍鱼在中国内地受到热烈欢迎的程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美食与营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营养。鸡蛋有营养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对美食的感受。另外还有一种文化的追求在内。”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胃口。俄罗斯美食、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数持续攀升,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21世纪:吃并选择着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但在本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腹中的馋虫都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被重视起来。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当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很低。
牛奶的发展进入巅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鸡鸭鱼肉,现在也开始讲究食用有营养的鲜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鸡鸭要吃现宰的,鱼要吃欢蹦乱跳的。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活的虾,叶子翠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怎样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但从科学的眼光来看,似乎做得还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