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始作俑者,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现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始作俑者岂无后乎?
大多数说法认为,这是孔子谴责第一个制作人俑来陪葬的人。而实际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作为一句单独的引用语,这句话常常被冠以多种解释,而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先回到它本身的语境中来看。
孟子在魏国时,梁惠王曾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而是先问他:“您认为用木棍***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那用刀杀死人和用政令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也没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就说:“大王的厨房里尽是肥美的肉,马厩里都是强壮的马,可路上的百姓却面有饥色,甚至饿殍遍野。这是放任野兽来吃人啊!野兽互食,人们尚且看不下去,何况是吃人呢?作为天下万民之父母,施行政令,却不能避免百姓被野兽所食,那又凭什么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俑来殉葬的人,他会断子绝孙啊!’还只是因为俑长得像人,更何况让百姓饿死的人呢?”

从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孟子意在劝谏梁惠王以仁德治国,关爱百姓。那么在此引用孔子的话,自然也是为了表达仁爱关怀的正面意义。这也就说明,那些认为孔子批判“始作俑者”,是为固守周礼人殉制度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
还有观点认为,孟子只是***托孔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孟子》原文在引用这句话后,还有孟子对这句话的理解“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二、始作俑者为何该谴责
接下来还有另一个问题,也是一直干扰我们对这句话正确理解的问题,人俑代替人殉本应是仁德之举,可为什么孔子认为这种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对这个问题的根本误解就在于,古代的殉葬不仅仅是人殉和俑殉两种形式。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创造了祸害的人,难免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句话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一段话,原文是:“立身以立言,成家以成事。言之者无罢,事之者无穷。夫失之者胥忧而促焉,始作俑者无后乎。”意为大错已经造成,此时只能苦恼忧虑,始先犯错的人也难逃惩罚。
在现代汉语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常常用来形容一些引发一连串问题的人或行为,也常常用来提醒人们要谨慎言行,避免导致不良后果。
第一个用佣殉葬的人,他难道没有后吗?只是应为佣像***才用它.——因为孔子反对活人殉葬,才这么说,意思是用陶俑替代活人殉葬,不会折了主人的福气.
例句: 都是你这个始作俑者,害大家都受到牵连。
始作俑者”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干坏事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绝后”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并且还和孝顺联系在一起。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