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萧华司令被日军围困常大娘将他藏在枣堆日军说将枣统统拉走
“吆西,把枣都拉走!”1938年,萧华司令正在山东乐陵刘玉亭村一农户家开会,走漏了风声,日军包围了村子。情急之下,常大娘将萧华埋进了枣堆里,谁知日军看到枣后,竟两眼放光。常大娘本名刘香惠,从小聪明伶俐,9岁就到聋哑人常培仁家做童养媳。据说刘香惠四方脸,裹小脚,穿着大襟袄,腰里面还别着根一尺多长的大旱烟袋。由于常年劳作,她体格健壮,走路如风。抗日战争爆发后,48岁的常大娘经常帮助八路军照顾伤员,给伤员做饭,洗衣服。她的6个儿女也相继加入革命队伍。丈夫虽然是聋哑人,也会帮助送信到村口的破庙下,红色纸条是安全,白色是有情况。就这样,常大娘家成为了八路军的一个据点,经常有八路军过来开会,疗伤。一日,萧华司令带着几个人来到了大娘家开会。大娘赶紧去门口,一边纳鞋底一边放风。
忽然一个卖香油的挑着担子走了过来,这人贼眉鼠眼,不专心卖油,反而东张西望,看着就不是什么好人。他看到常大娘在门口,装作若无其事的与大娘聊天:“大娘,今天是不是有几个八路进了咱们村子,看来小日本又要遭殃了。”大娘心里一紧,虽然这个人看上去是闲聊,还骂日本人,可大娘凭着自己的感觉,怎么也觉得他不是好人。常大娘抬起头,淡定地说:“大白天的,哪有什么八路?你看错了吧?”卖香油的也没搭话,一边东张西望,一边往前走了。大娘赶紧回屋将这件事报告给萧华司令,萧华命令其他几个人赶紧分路撤退,他殿后。然而,八路军前脚刚走,就听到村口传来狗叫声和喧哗声。不好,鬼子来了,萧华司令出不去了。情急之下,大娘看到院子里的枣堆,她和儿子常树芬迅速地把扒拉开一个大洞,让萧华进去,又将枣盖到他的身上。为防万一,大娘让儿子藏到后院,并与他约定,如果他听到勺子敲打锅沿声,立马翻过院墙钻枣林,弄得动静越大越好,以便于掩护萧华司令。大娘拿起勺子装作喂猪状,刚准备完毕,小日本就哐当一声,把门踹开了。为首的正是刚才那个卖香油的。原来卖香油的是一个特务,他看到萧华进了村子,但是不知道去了哪家,现在开始全村封锁搜查。他们开始好一顿乱翻,顿时家里鸡飞狗跳,可他们什么也没翻出来。日军气急败坏,大骂特务,还拿枪顶着他。特务连连求饶,一再保证确实看到萧华进了村子。大概就是进了常大娘家里。鬼子又拿枪指着常大娘:“你,快说,八路藏哪里了?”常大娘故作紧张:“什么八路?没有呀。”
鬼子又在常大娘家来回踱步,四处打量,忽然看到了枣堆,顿时他两眼放光,大喊一声:“吆西,原来在这里。把枣统统给我带走。”大娘一看,急了,她赶紧拿着勺子使劲敲打锅沿。常树芬听到后,翻过院墙出去,然后故意扔下几块大石头,闹出动静。鬼子赶紧跑到后院,看到一个大汉跑了出去,他们马上就忘记了枣子,统统去追大汉了。只听到枪声,狗叫声此起彼伏。等小鬼子跑远了,大娘才让萧华出来。萧华担忧地说:“树芬不会有事儿吧?”常大娘笑着说:“司令放心,他从小在枣林长大,对地形熟悉得很,早把小鬼子绕晕了。”常大娘又安排萧华赶紧从前门走了。经过这次***,大娘觉得万一鬼子来了,太不安全。于是她就提议在她家挖地道,敌人来了,好藏起来。经过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一个长约60米,高1.2米,宽80厘米的地道挖成了,里面有小洞有大洞,曲曲折折,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最多的一天,安置了120多名伤员。常大娘每天都为伤员做饭,擦洗身子,照顾他们,伤员私下都喊她“娘。”萧华司令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大娘,建国后多次来看她。1***5年,萧华又来到了乐陵,去看望常大娘,然而老人家却已经于1***4年去世了。
萧华在这位伟大母亲的坟前久久伫立,缓缓地抬起右手,庄严地敬礼。鱼水情深,军民一心!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母亲!作者:甄博编辑:洛子画
《萧华挺进冀鲁边》里萧华的精神和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萧华将军在冀鲁边 1938年6月,肖华同志奉***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之命,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自任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插入冀鲁边,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然而处于***立场的蒋介石宁肯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军,也不许八路军建立抗日根据地。于是他亲自坐阵,为河北、山东两省国民***制定“冀鲁联防”***,并责令河北省******鹿钟麟,山东省******沈鸿烈***取“南北夹击”行动,予将挺纵部队赶出冀鲁边。蒋介石还派****十军团暂编第一军军长高树勋率部驻防冀鲁边,以不将肖华部队赶出冀鲁边誓不罢休的架式,制造矛盾挑起事端,多次发生“摩擦”***。当时,年仅22岁的肖华,人称“娃娃司令”。在大敌当前,高手如林的情况下,肖华这个“娃娃司令”是如何站稳脚跟的呢? 一、建立最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扎根于民众之中 冀鲁边北迫天津,南接济南,西胁津浦铁路,东控渤海湾,区域包括现在的沧州、滨州、德州一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然而当时的冀鲁边区局势混杂,敌我顽相间,犬牙交错。肖华凭着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理解,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根据当时的形势,首先,建立健全了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当时建立的有:冀鲁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刘贤权任主任;冀鲁边区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文救会),吕器任主任;冀鲁边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张维明任队长;冀鲁边区妇女抗日救国总会(妇救会),崔兰仙任主任。在统战组织建立的同时,还建立了由我党领导的军政委员会,肖华同志亲任书记,军政委员会根据党的统战政策,对地方武装进行改造和统编,将原李文成的津南抗日自卫军第2旅改编为八路军挺纵运河支队。将原孙继先的津浦支队改编为挺纵第4支队,将原潘国华的永兴支队改为第5支队,将原邢仁甫的平津支队改为第6支队。通过收编和改造,挺纵还新组建了泰山支队和洛阳支队,统一整编后,边区武装部队很快达到17000人。在整编部队的过程中,军政委员会还积极支持和扶植地方建政工作,部队打到哪里,就把抗日**建到那里。这些**即是民主的,又是抗日的。内部组成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有三分之一的劳苦大众代表,有三分之一的社会知名人士代表,有三分之一的***八路军代表参加。很快边区所属各专属、各县、区及村庄大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新**,对原有的旧**,肖华也积极争取,使之改造成为抗日民主的新**。乐陵县县长牟宜之是****元老丁惟汾的外甥,又是****山东省******沈鸿烈的嫡系。为争取牟宜之,肖华同志派人主动接近牟宜之,并积极配合其***的工作,肖华同志也多次与牟会晤,互诉真情,求得互相理解和信任。在肖华的谆谆教导下,牟宜之不仅热心抗日事业,还给挺纵开展抗日活动提供便利。后来,牟宜之加入了中国***,走上了革命道路,还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使自己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这是“娃娃司令”肖华同志站稳冀鲁边脚跟的第一步。 收藏 分享 打油诗人王有才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发表于 2010-12-17 09:42 | 只看该作者 二、在河北同鹿钟麟摩擦专家实行稳、准、狠打击,站稳冀南阵脚 肖华同志根据党的统战政策,处处以大局为重。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很快打开了边区的局面。然而行伍出身、被称为“摩擦专家”的****河北省******鹿钟麟,完全不把“娃娃司令”放在眼里。他想用武力征服挺纵,尽快赶肖华出河北。他根据蒋介石《限制异党活动之办法》的密令,亲自召见盐山四区(现黄骅市大赵村一带)***民团头子孙仲文,委任以国民***军第53游击支队司令,并为孙仲文拨钱、配枪、专门成立一个“官团”大队,以对付冀南挺纵部队。孙仲文当上司令后,自以为有钱有枪有了*山,便更加骄横。1938年10月,他派手下包围了盐山五区,(现海兴县苏基一带)抗日***,并将机枪架到区***门口,要我区***制册交印,并声称一切都要听从孙司令的指挥。同时他们还在苏基、大赵村、丁村一带,挖沟垒墙,扣押挺纵过往人员,活埋抗日干部,屡屡向我挑衅。肖华派驻防在盐山旧县一带的我冀南第六督察公署专员、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杨靖远,到大赵村找孙仲文交涉,劝其停止**的破坏活动。 杨靖远只带一名警卫员轻装简从,完全出以诚意来和孙中文谈判。然而,孙仲文有鹿钟麟的支持,猖獗至极。他竟当场扣押杨靖远,杨靖远眼疾手快,用力反拧住孙中文的手,用枪口对准他的头。在警卫员的掩护下,冲出魔爪,脱离险境。对于孙仲文的怙恶不悛,肖华认为决不能妥协,要有理有力给以回击。1938年11月,他命杨靖远率部队包围大赵村孙仲文的老巢,迫使其放弃对我军的挑衅。不料,孙仲文早有埋伏,喊话中,孙仲文命人向杨靖远首先开枪,杨靖远当场中弹,身负重伤。得意忘形的孙仲文竟将杨靖远同志残忍地***,并割下头颅挂在寨门上,向八路军***。 不幸的消息传来,肖华悲痛万分,他含泪写下两幅挽联:“断头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饭,奋斗牺牲是抗日的应有精神”,“抗战方兴竟在盐山留遗恨,建国未艾空对鬲水吊英灵”。肖华决心要拔掉这颗“钉子”,给鹿钟麟以有力回击。11月14日他派符竹庭、周贯伍部队,再次从苏基出发,一举攻破大赵村,将孙仲文一群乌合之众全部拿下,并建立了第四区(大赵村)抗日民主***。为打击鹿钟麟的***气焰,我军继续向北推进。收回新海县(现黄骅市),建立新海县抗日民主***。鹿钟麟穷兵黩武,结果以失败告终。这样肖华同志在冀南牢牢扎下了根。事后,鹿钟麟得到冯玉祥将军的严厉训斥。***同志在他的四卷中称鹿钟麟为“摩擦”专家。然而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使鹿钟麟认识到***八路军是不可战胜的。以后,他向蒋介石辞去所有任职,定居天津。新中国成立后,鹿钟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街道活动,再次被***称为“街道工作专家”。天津解放不久,肖华曾面见鹿钟麟,风趣地说:“我们是不打不相识”。 TOP 打油诗人王有才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发表于 2010-12-17 09:42 | 只看该作者 三、在山东同沈鸿烈顽固势力开展有理有利斗争,巩固鲁北阵地 肖华对山东方面沈鸿烈挑起地限共、**行为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出于诚意,他带乐陵国民***县长牟宜之和少数随从人员,亲往惠民拜会沈鸿烈,争取他一起抗日。曾任过奉系军阀张作霖舰队司令、青岛***的沈鸿烈,工于心计,擅长辞令,也不把肖华这个“娃娃司令”看在眼里。会谈中沈傲慢无理,借口“军令统一”让挺纵撤出边区。肖华据理力争,他陈述大敌当前同室操戈的危害,并告诫沈鸿烈,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牟宜之从一旁列举八路军得民心顺民意的举动,只说的沈鸿烈哑口无言。第一次会谈不欢而散。沈鸿烈不甘心凭几十年的官场阅历和心计斗不过一个“娃娃”,决心再同肖华较量一番,赶走挺进纵队。 不久,沈鸿烈致信肖华,说要来鲁北找肖华商谈政事。肖华看信后,已猜出沈的来意,他从教育团结的愿望出发,爽快地答应了沈鸿烈。他要抓住一切机会争取沈鸿烈,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下百倍地努力,同时作了必要的防备。 在乐陵见面后,沈鸿烈摇头晃脑,对八路军冷嘲热讽,横加指责。肖华用八路军坚持抗日,重挫日军的事实,“回敬”沈鸿烈。在挺纵去留边区的问题上,肖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沈鸿烈理屈词穷,竟命令马弁强行挟持牟宜之回省府。他要带走牟宜之,另派乐陵县长人选,继续与挺纵搞摩擦。 眼看牟宜之被推上汽车就要带走,因为属****内部事务,挺纵的同志也不好插手。但肖华司令早已有了准备。 沈鸿烈一行才到乐陵城南关,便有上万名群众在此迎候,黑压压的人群将汽车团团围住,高呼“支持抗战,挽留牟县长主乐”“谁破坏抗日,我们绝不答应”等口号,震天动地的高呼声吓得沈鸿烈胆战心惊,他心想***八路军走到哪里,就得到哪里百姓的拥护,包括他的同僚和得力部属,***的威力真是大无边啊!众怨难违,沈鸿烈只得留下牟宜之。 自从沈鸿烈灰溜溜回到惠民后,再也不敢提赶走挺纵的事。这样肖华同志不仅在冀南站住了脚,也在鲁北扎下了根。 TOP 打油诗人王有才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10-12-17 09:43 | 只看该作者 四、在边区同****军高级将领高树勋开展晓以民族大义的政治较量,最终争取其抗日 蒋介石在实施“冀鲁联防”和“南北夹击”同时,于1938年12月又派****军石友三的十军团暂编第一军军长高树勋率部开进冀鲁边,继续与肖华争夺地盘搞摩擦。 高树勋原籍盐山县高金庄人,曾是刘伯承的部下,蒋介石派他来想利用高树勋的乡土情谊笼络人心,配合鹿、沈进一步制造摩擦。高树勋本人比较倾向抗日,但在****军内部受石友三的排挤,旁有CC分子证训处长马皋如的监视,处境尴尬。基于此,肖华司令认为只要晓以民族大义、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感召,就能争取高树勋成为抗战中的朋友。 出于八路军的一片真诚,肖华司令主持边区大会,欢迎高树勋北上抗日。高树勋受到感动,在会上作了诚挚的讲话。会后肖华把129师刘伯承师长的亲笔信转交给高树勋,劝高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要象石友三、张荫梧等人那样,成为历史的罪人。高树勋把他的军部设在前刁、杨店(现均属海兴县),肖华还派盐山老乡,我6支队司令员邢仁甫(旧县镇人)同他保持经常联系。肖华同志本人也多次到高树勋驻地或邀高树勋来挺纵,一起谈身世,论时局,坦诚相待,增进了解。肖华和挺纵其他领导还经常到高军部队发表抗日演说,情真意切,深入浅出,倍受官兵的拥护。促使高树勋与我军订立了“互通情报,互保伤兵,配合作战”的协定。 然而,蒋介石派在高部的CC分子马皋如不顾八路军劝阻,以暂编第一军名义,在部分县区建立“第二**”,(即在***已建立**的地区,****又建相同的**),为不使高树勋反对,他们保举高树勋内弟当“第二**”的县长,并网络一帮惯匪成立河北省保安第二支队,还勾结叛徒袭击抗日县***,打死干部战士多人。3月1日,前刁第二**在马皋如的唆使下,公然到我五区(苏基区)***“借枪”,再次发生摩擦。肖华敏锐地感到马皋如等人用心险恶,企图依此为焦点,挑起挺纵与高部发生大***,借以消耗非嫡系部队实力,重伤八路军。于是肖华派部队消灭了保安第二支队。 马皋如不思反悔,继续与八路军搞摩擦。他趁边区春荒,组织操纵“第二**”四处催粮逼款,挑动高军内部人员当众撕毁我军发布的抗日公告,扣押打伤我抗日军民。对此,肖华严肃地表示:要以斗争求生存,忍让是有限度的。他出面找高树勋交涉,陈述利害,指出马皋如这样做的险恶政治目的,是想让挺纵和高部两败俱伤,以便坐收渔利。一席话提醒了高树勋,他终于答应加强军纪,减少冲突,和地方抗日***协商解决军粮问题。同时,肖华同志向各地发出指示,对****顽固派策划的**限共政策坚决***,并发动当地群众不向“第二**”纳粮,粉碎了马皋如的**阴谋。 1939年7月11日,日军突然包围了高树勋部。高树勋向国民军张国基、曹振东部求援,张、曹见死不救。危急关头,高树勋只得向肖华求救。肖华不计前嫌,立即率部队深夜赶到高军驻地,击溃了日军,解救了高树勋。高树勋感激万分,他将自己的一件大衣送给肖华的秘书杨洪耀。他说在中国的土地上,只有***是有希望的,搞**摩擦是没有出路的。这以后高树勋毅然率部撤离冀鲁边。***中,他在邯郸率部起义,投入了人民的怀抱。在当时成为****投诚起义人员中,影响最大的高级起义将领。***在他的四卷里欣慰地称之谓“高树勋运动”。1965年,冀鲁两省边界调整时,时任河北省第一副***的高树勋将军,亲自将边区新建立的小山县更名为海兴县,至今。 1939年9月,***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调肖华同志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同时组建华北讨逆野战军,任命肖华同志政委。至此,肖华同志离开冀鲁边区。肖华在冀鲁边区一年多,灵活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行“稳、准、狠”的斗争方法,巧妙周旋,游刃有余,尽最大限度的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顽固势力,不仅开辟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为冀鲁两省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也为我党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光辉典范。 谢谢***纳
谁能帮我写一份《萧华挺进冀鲁边》的观后感,1500字以上,谢谢,很急!!!!明天交。。。。
网上没有,给你部分材料,你可以组织一下 萧华将军在冀鲁边 1938年6月,肖华同志奉***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之命,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自任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插入冀鲁边,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然而处于***立场的蒋介石宁肯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军,也不许八路军建立抗日根据地。于是他亲自坐阵,为河北、山东两省国民***制定“冀鲁联防”***,并责令河北省******鹿钟麟,山东省******沈鸿烈***取“南北夹击”行动,予将挺纵部队赶出冀鲁边。蒋介石还派****十军团暂编第一军军长高树勋率部驻防冀鲁边,以不将肖华部队赶出冀鲁边誓不罢休的架式,制造矛盾挑起事端,多次发生“摩擦”***。当时,年仅22岁的肖华,人称“娃娃司令”。在大敌当前,高手如林的情况下,肖华这个“娃娃司令”是如何站稳脚跟的呢? 一、建立最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扎根于民众之中 冀鲁边北迫天津,南接济南,西胁津浦铁路,东控渤海湾,区域包括现在的沧州、滨州、德州一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然而当时的冀鲁边区局势混杂,敌我顽相间,犬牙交错。肖华凭着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理解,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根据当时的形势,首先,建立健全了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当时建立的有:冀鲁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刘贤权任主任;冀鲁边区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文救会),吕器任主任;冀鲁边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张维明任队长;冀鲁边区妇女抗日救国总会(妇救会),崔兰仙任主任。在统战组织建立的同时,还建立了由我党领导的军政委员会,肖华同志亲任书记,军政委员会根据党的统战政策,对地方武装进行改造和统编,将原李文成的津南抗日自卫军第2旅改编为八路军挺纵运河支队。将原孙继先的津浦支队改编为挺纵第4支队,将原潘国华的永兴支队改为第5支队,将原邢仁甫的平津支队改为第6支队。通过收编和改造,挺纵还新组建了泰山支队和洛阳支队,统一整编后,边区武装部队很快达到17000人。在整编部队的过程中,军政委员会还积极支持和扶植地方建政工作,部队打到哪里,就把抗日**建到那里。这些**即是民主的,又是抗日的。内部组成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有三分之一的劳苦大众代表,有三分之一的社会知名人士代表,有三分之一的***八路军代表参加。很快边区所属各专属、各县、区及村庄大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新**,对原有的旧**,肖华也积极争取,使之改造成为抗日民主的新**。乐陵县县长牟宜之是****元老丁惟汾的外甥,又是****山东省******沈鸿烈的嫡系。为争取牟宜之,肖华同志派人主动接近牟宜之,并积极配合其***的工作,肖华同志也多次与牟会晤,互诉真情,求得互相理解和信任。在肖华的谆谆教导下,牟宜之不仅热心抗日事业,还给挺纵开展抗日活动提供便利。后来,牟宜之加入了中国***,走上了革命道路,还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使自己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这是“娃娃司令”肖华同志站稳冀鲁边脚跟的第一步。 收藏 分享 打油诗人王有才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 发表于 2010-12-17 09:42 | 只看该作者 二、在河北同鹿钟麟摩擦专家实行稳、准、狠打击,站稳冀南阵脚 肖华同志根据党的统战政策,处处以大局为重。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很快打开了边区的局面。然而行伍出身、被称为“摩擦专家”的****河北省******鹿钟麟,完全不把“娃娃司令”放在眼里。他想用武力征服挺纵,尽快赶肖华出河北。他根据蒋介石《限制异党活动之办法》的密令,亲自召见盐山四区(现黄骅市大赵村一带)***民团头子孙仲文,委任以国民***军第53游击支队司令,并为孙仲文拨钱、配枪、专门成立一个“官团”大队,以对付冀南挺纵部队。孙仲文当上司令后,自以为有钱有枪有了*山,便更加骄横。1938年10月,他派手下包围了盐山五区,(现海兴县苏基一带)抗日***,并将机枪架到区***门口,要我区***制册交印,并声称一切都要听从孙司令的指挥。同时他们还在苏基、大赵村、丁村一带,挖沟垒墙,扣押挺纵过往人员,活埋抗日干部,屡屡向我挑衅。肖华派驻防在盐山旧县一带的我冀南第六督察公署专员、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杨靖远,到大赵村找孙仲文交涉,劝其停止**的破坏活动。 杨靖远只带一名警卫员轻装简从,完全出以诚意来和孙中文谈判。然而,孙仲文有鹿钟麟的支持,猖獗至极。他竟当场扣押杨靖远,杨靖远眼疾手快,用力反拧住孙中文的手,用枪口对准他的头。在警卫员的掩护下,冲出魔爪,脱离险境。对于孙仲文的怙恶不悛,肖华认为决不能妥协,要有理有力给以回击。1938年11月,他命杨靖远率部队包围大赵村孙仲文的老巢,迫使其放弃对我军的挑衅。不料,孙仲文早有埋伏,喊话中,孙仲文命人向杨靖远首先开枪,杨靖远当场中弹,身负重伤。得意忘形的孙仲文竟将杨靖远同志残忍地***,并割下头颅挂在寨门上,向八路军***。 不幸的消息传来,肖华悲痛万分,他含泪写下两幅挽联:“断头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饭,奋斗牺牲是抗日的应有精神”,“抗战方兴竟在盐山留遗恨,建国未艾空对鬲水吊英灵”。肖华决心要拔掉这颗“钉子”,给鹿钟麟以有力回击。11月14日他派符竹庭、周贯伍部队,再次从苏基出发,一举攻破大赵村,将孙仲文一群乌合之众全部拿下,并建立了第四区(大赵村)抗日民主***。为打击鹿钟麟的***气焰,我军继续向北推进。收回新海县(现黄骅市),建立新海县抗日民主***。鹿钟麟穷兵黩武,结果以失败告终。这样肖华同志在冀南牢牢扎下了根。事后,鹿钟麟得到冯玉祥将军的严厉训斥。***同志在他的四卷中称鹿钟麟为“摩擦”专家。然而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使鹿钟麟认识到***八路军是不可战胜的。以后,他向蒋介石辞去所有任职,定居天津。新中国成立后,鹿钟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街道活动,再次被***称为“街道工作专家”。天津解放不久,肖华曾面见鹿钟麟,风趣地说:“我们是不打不相识”。 TOP 打油诗人王有才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 发表于 2010-12-17 09:42 | 只看该作者 三、在山东同沈鸿烈顽固势力开展有理有利斗争,巩固鲁北阵地 肖华对山东方面沈鸿烈挑起地限共、**行为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出于诚意,他带乐陵国民***县长牟宜之和少数随从人员,亲往惠民拜会沈鸿烈,争取他一起抗日。曾任过奉系军阀张作霖舰队司令、青岛***的沈鸿烈,工于心计,擅长辞令,也不把肖华这个“娃娃司令”看在眼里。会谈中沈傲慢无理,借口“军令统一”让挺纵撤出边区。肖华据理力争,他陈述大敌当前同室操戈的危害,并告诫沈鸿烈,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牟宜之从一旁列举八路军得民心顺民意的举动,只说的沈鸿烈哑口无言。第一次会谈不欢而散。沈鸿烈不甘心凭几十年的官场阅历和心计斗不过一个“娃娃”,决心再同肖华较量一番,赶走挺进纵队。 不久,沈鸿烈致信肖华,说要来鲁北找肖华商谈政事。肖华看信后,已猜出沈的来意,他从教育团结的愿望出发,爽快地答应了沈鸿烈。他要抓住一切机会争取沈鸿烈,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下百倍地努力,同时作了必要的防备。 在乐陵见面后,沈鸿烈摇头晃脑,对八路军冷嘲热讽,横加指责。肖华用八路军坚持抗日,重挫日军的事实,“回敬”沈鸿烈。在挺纵去留边区的问题上,肖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沈鸿烈理屈词穷,竟命令马弁强行挟持牟宜之回省府。他要带走牟宜之,另派乐陵县长人选,继续与挺纵搞摩擦。 眼看牟宜之被推上汽车就要带走,因为属****内部事务,挺纵的同志也不好插手。但肖华司令早已有了准备。 沈鸿烈一行才到乐陵城南关,便有上万名群众在此迎候,黑压压的人群将汽车团团围住,高呼“支持抗战,挽留牟县长主乐”“谁破坏抗日,我们绝不答应”等口号,震天动地的高呼声吓得沈鸿烈胆战心惊,他心想***八路军走到哪里,就得到哪里百姓的拥护,包括他的同僚和得力部属,***的威力真是大无边啊!众怨难违,沈鸿烈只得留下牟宜之。 自从沈鸿烈灰溜溜回到惠民后,再也不敢提赶走挺纵的事。这样肖华同志不仅在冀南站住了脚,也在鲁北扎下了根。 TOP 打油诗人王有才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 发表于 2010-12-17 09:43 | 只看该作者 四、在边区同****军高级将领高树勋开展晓以民族大义的政治较量,最终争取其抗日 蒋介石在实施“冀鲁联防”和“南北夹击”同时,于1938年12月又派****军石友三的十军团暂编第一军军长高树勋率部开进冀鲁边,继续与肖华争夺地盘搞摩擦。 高树勋原籍盐山县高金庄人,曾是刘伯承的部下,蒋介石派他来想利用高树勋的乡土情谊笼络人心,配合鹿、沈进一步制造摩擦。高树勋本人比较倾向抗日,但在****军内部受石友三的排挤,旁有CC分子证训处长马皋如的监视,处境尴尬。基于此,肖华司令认为只要晓以民族大义、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感召,就能争取高树勋成为抗战中的朋友。 出于八路军的一片真诚,肖华司令主持边区大会,欢迎高树勋北上抗日。高树勋受到感动,在会上作了诚挚的讲话。会后肖华把129师刘伯承师长的亲笔信转交给高树勋,劝高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要象石友三、张荫梧等人那样,成为历史的罪人。高树勋把他的军部设在前刁、杨店(现均属海兴县),肖华还派盐山老乡,我6支队司令员邢仁甫(旧县镇人)同他保持经常联系。肖华同志本人也多次到高树勋驻地或邀高树勋来挺纵,一起谈身世,论时局,坦诚相待,增进了解。肖华和挺纵其他领导还经常到高军部队发表抗日演说,情真意切,深入浅出,倍受官兵的拥护。促使高树勋与我军订立了“互通情报,互保伤兵,配合作战”的协定。 然而,蒋介石派在高部的CC分子马皋如不顾八路军劝阻,以暂编第一军名义,在部分县区建立“第二**”,(即在***已建立**的地区,****又建相同的**),为不使高树勋反对,他们保举高树勋内弟当“第二**”的县长,并网络一帮惯匪成立河北省保安第二支队,还勾结叛徒袭击抗日县***,打死干部战士多人。3月1日,前刁第二**在马皋如的唆使下,公然到我五区(苏基区)***“借枪”,再次发生摩擦。肖华敏锐地感到马皋如等人用心险恶,企图依此为焦点,挑起挺纵与高部发生大***,借以消耗非嫡系部队实力,重伤八路军。于是肖华派部队消灭了保安第二支队。 马皋如不思反悔,继续与八路军搞摩擦。他趁边区春荒,组织操纵“第二**”四处催粮逼款,挑动高军内部人员当众撕毁我军发布的抗日公告,扣押打伤我抗日军民。对此,肖华严肃地表示:要以斗争求生存,忍让是有限度的。他出面找高树勋交涉,陈述利害,指出马皋如这样做的险恶政治目的,是想让挺纵和高部两败俱伤,以便坐收渔利。一席话提醒了高树勋,他终于答应加强军纪,减少冲突,和地方抗日***协商解决军粮问题。同时,肖华同志向各地发出指示,对****顽固派策划的**限共政策坚决***,并发动当地群众不向“第二**”纳粮,粉碎了马皋如的**阴谋。 1939年7月11日,日军突然包围了高树勋部。高树勋向国民军张国基、曹振东部求援,张、曹见死不救。危急关头,高树勋只得向肖华求救。肖华不计前嫌,立即率部队深夜赶到高军驻地,击溃了日军,解救了高树勋。高树勋感激万分,他将自己的一件大衣送给肖华的秘书杨洪耀。他说在中国的土地上,只有***是有希望的,搞**摩擦是没有出路的。这以后高树勋毅然率部撤离冀鲁边。***中,他在邯郸率部起义,投入了人民的怀抱。在当时成为****投诚起义人员中,影响最大的高级起义将领。***在他的四卷里欣慰地称之谓“高树勋运动”。1965年,冀鲁两省边界调整时,时任河北省第一副***的高树勋将军,亲自将边区新建立的小山县更名为海兴县,至今。 1939年9月,***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调肖华同志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同时组建华北讨逆野战军,任命肖华同志政委。至此,肖华同志离开冀鲁边区。肖华在冀鲁边区一年多,灵活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行“稳、准、狠”的斗争方法,巧妙周旋,游刃有余,尽最大限度的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顽固势力,不仅开辟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为冀鲁两省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也为我党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