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夜读 | “上元节”为什么改称“元宵节”是因为吃元宵吗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作者:潇湘蓬蒿人
编辑:刘倩
文章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账号授权
辛弃疾最为人熟知的一首婉约词,写于一次上元夜出游: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里,是辛弃疾看到的上元夜景象:花灯耀眼,乐声流转,富贵人家宝马雕车,观灯者络绎不绝,繁华熙攘之中,还有一位清冷女子流连于灯火零落处。
“星如雨”“凤萧”“鱼龙舞”“灯火阑珊处”,一个个景象串联在一起,古风元夕夜的情景若隐若现。这不禁让人好奇,除了吃,古人在上元节都会做些什么?
节日的开端:祭祀
上元节,又有元宵节、火把节、灯节之称,追溯上元节的根源,最早可以从商周时代说起。
《礼记·月令》载:“孟春,天子以元日(正月里的吉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
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商周,一年的祭祀都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四季之中,开春的祭祀最为商周先民所重视。每逢正月吉日,除了准备美酒佳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要行乡饮酒礼和射礼(射箭),有时还会在夜晚祭月。这一系列活动,开始有了上元节的雏形。
射礼。图源/网络
“元日祈谷”与“上元节”的节期虽然有一定的渊源,但正式成为节日,还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繁盛有关。
上元节一名,发端于道教,在道教的“三元说”中,“上元”本为古代历法名称之一,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第一个周期由新月到满月的一天。道教将这一天定为赐福的“天官大帝”的生日(天官大帝为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另有地官、水官),并命名为“上元节”。
自此,正月十五这一天成为节日,人们也开始热闹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经由各地民间不同的发展,日渐风俗更易,也让不同地方的上元节习俗变得更加绰约多姿。
《隋书·柳彧传》曰:“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
除了道教之外,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中的燃灯之习也杂糅进上元节的活动中。《僧史略·汉法本传》中,相传“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这个说法虽然没有被广泛***信,但佛家在新年之初燃灯的习俗却影响了上元节。
佛家《维摩经》中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在佛家教义中,传灯能使佛法永不停止,且普及到任何一个地方,所谓***常转。南北朝前后,佛***们兴起燃灯之习,借此实质的传灯,暗喻佛法的弘扬将无边无尽。农历新年正值弥勒佛、燃灯佛佛诞,此时灯灯相传、光光互照,也是意喻佛法传扬。
灯火映衬,更显节日气氛。到了隋唐时期,上元节的庆祝已经十分盛大,在华灯初上时,古人的上元夜亦正式开始。
那么,元宵节怎么又成为今天的主流称呼呢?自先秦开始,历代王朝就实行了严格的宵禁政策,对于顶风作案的“犯夜”行为,处罚相当严厉。但也有一段时间例外,上元节日期间,朝廷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时人苏味道有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之中,也只有这几天夜里可以玩个尽兴,即便通宵达旦也不会被问责,故而,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有“元宵节”的别称。到了宋代,各类记录中所使用“元宵节的说法已经远远多过“上元节”,“元宵节”逐渐替代“上元节”,成为这一天节日的主要称呼,直至今日。
请横屏观看
明代佚名《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国家博物馆藏。来源/国家博物馆***
张灯结彩,夜游踏歌
从正月十四晚开始到正月十六晚,每当夜幕降临,各个城内的坊市门口会点燃花灯,家家户户紧跟其后,到了夜晚,便是一片灯火纷繁。百姓挂灯、打灯、观灯在正月十五逐渐成为习俗。
宋李嵩《观灯图》反映的正是元宵观灯风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来源/网络
元宵节的各类活动,也不局限于民间,《旧唐书》记载,唐睿宗在上元节时,曾到安福门观灯,与民同乐。观灯时,唐睿宗还让宫女和教坊女联袂而舞,为百姓夜游助兴。到了唐玄宗时,上元节张灯时踏歌助兴的除了宫中、教坊外,还有长安与万年两县的少女参与其中。自此,上元节踏歌助兴,也开始成为惯例。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是上元夜古人的真实写照。上至皇城里的皇亲国戚,下至坊市中的市井百姓无不参与其中。
电影《妖猫传》截图
唐时上元节的繁盛跨越千年,直至今日仍然是文学作品的取材地。***《长安十二时辰》中,反派曹破延利用上元节前夕的设卡疏漏,潜入长安城中图谋纵火。有了上元节的背景,作者才能织就一张巧妙绝伦的叙事网络。
舞狮子
舞狮,也是上元节古人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传达了古人对祥兽、瑞兽的图腾崇拜。
关于舞狮习俗的起源,一说是始于三国时代,也有人认为是产生于5世纪刘宋军队中。汉代以前,我国本土并无狮子,张骞通西域以后,由西域诸国传入中土,又因结合了西凉的“***面戏”,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舞狮”习俗。
舞狮,古时又称为“太平乐”,一般需要两人合作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同时,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南狮偏文狮,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北方偏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腾跃、蹬高、滚彩球也不在话下。
观看过舞狮表演的白居易,有诗写道:
西凉伎,西凉伎,***面胡人***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在古人眼里,狮子象征了勇敢和力量,是可以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的瑞兽。所以,在上元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寄望了古人的美好愿景,祈望来年生活如意、诸事顺遂。
北“元宵”,南“汤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南北差异在元宵吃食上再次体现: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正月十五时,无论地处南北,如同腊八喝腊八粥一样,古人都以独具地方特色的应节食品庆祝节日。
晚明时期,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记载了元宵和汤圆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记录总是滞后于现实,汤圆和元宵还是存在着不少差别。
汤圆以包为主,制作时将馅料包入糯米面皮中,再团圆,除了蜜饯果类,使用的馅料还可以是咸口。
包汤圆。来源/日食记
元宵以滚为主,制作前将馅料先切成小块,在盛满糯米面的箩筐中,“滚”上糯米面,自然而然元宵就会变成球形,馅料上,也以甜口为主。
滚元宵。来源/网络
上元节吃元宵、汤圆,宋人周必大有诗曰: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上元之夜,尝着元宵汤圆,编写杂咏,谈论家风。人们吃的是不同的美食,品的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
上元夜的浪漫故事
在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上元夜也是青年男女夜游观灯、幽会谈情的绝佳时刻,这时候描绘相思、诉说离苦的诗词自然必不可少。《生查子·元夕》便是其中翘楚——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诗里,欧阳修用回环错综的语言描写了一对情侣,女主人公与情郎旧年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约好了今年黄昏再见时,曾经的海誓山盟却被情郎抛之脑后,独留女主人公一人。旧岁今年,两相对照下,物是人非之情溢于纸上。
情人仅靠书信和寥寥上元夜的见面,饱含着辛酸,更蕴藏着无奈。宋代词人姜夔也借元夕放灯之夜,表达了过往年少时期恋情的深炽和悔恨——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元宵诗词不以“乐”为主基调,但上元节的故事里,也从不乏相知相爱的有情人。如果问当时的青年男女有什么遗憾,除了“鲥鱼多刺”“海棠无香”以外,上元节日太短也应该榜上有名。清代诗人董舜民的《元夜踏灯》所写的,正是这种遗憾: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一位女孩,在元宵夜里遇到了自己心爱的檀郎(情郎),尚来不及互诉衷肠,就要依依惜别,看着高悬天际的圆月,又想到身处广寒宫的嫦娥,流连和遗憾自不必说。
诗词之外,故事并未消失。南陈的乐昌公主和驸马徐德言在国破家亡后,以每人半片铜镜为信物,在元宵夜时,徐德言通过半片铜镜找到乐昌公主,“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的深情感动了杨素,最终得以破镜重圆。
潇竹绘连环画《乐昌公主》。来源/网络
戏曲《十错认春灯谜记》中,宇文彦与韦影娘因两人同获春灯谜奖,由此被庙僧邀请敬酒。两人对诗结缘,在宇文彦经历失踪、影娘逃亡等一系列磨难后,得以再见,终是结为夫妻……
千年以来,数不尽的爱情故事和传说都发生在上元之夜。对于古代青年男女来说,上元夜既可相守,又能相望,虽无“情人节”之名,却一直有着“情人节”之实。
周迅饰演的太平公主于上元节熙攘人群中遇到薛绍,可谓是“一见薛绍误终生”。来源/电视剧《大明宫词》截图
灯谜
《武林旧事》载:“元宵佳节,帝城不夜。***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衙,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谜语诞生于夏商,到了汉代,有了“射覆”的形式,也就是把东西置于覆器下面,让人去猜。宋元时期,在元宵佳节赏花灯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民间习俗。古人开始将谜语开始和书画、诗词一块被置于灯上供观赏猜射。
前文提到的戏曲《十错认春灯谜记》中,主人公因灯谜相知的故事创作背景正是在明末清初,也是历史上猜谜之风盛行、灯谜逐渐风靡全国之时,明代李开先在《序》中提到:
“宋、元以来,通都大市,每于元夕盛张鼓乐,罗列华筵,灯火辉不夜之城,壶觞泻如渑之酒。例用主谜一人,出片纸书谜其上,数人传播里巷,无长少喧聚相猜,中则予纸请入坐,上座贺以酒。虽穷乡僻邑亦然,但灯筵递减耳。”
后来,玩灯谜的文人墨客越来越多,灯谜的内容难度也逐渐拔高,从一开始单纯的射字到词语、字句;比喻和修辞上日臻完善,会意、离合、增损多种手法争相出现,这时候猜灯谜,就需要猜谜者集思广益了。
灯谜。来源/网络
于是,喜欢猜谜的人会组织谜社,这在清代极为流行。光绪年间,各地也陆续出现了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每当上元夜时,从茶馆酒肆到自家私宅,凡是有灯谜猜射的活动场所必定谜手云集,好不热闹。
谜手们聚集在一起,或者研究探讨、或者张灯悬谜,招引猜射,他们猜射的谜灯一般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猜中者揭下题签,带着题签,就可以拿到礼物留念。
正如《文心雕龙》中对谜语的解释:“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灯谜之难,也被清代诗人顾震涛吐槽——“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参考文献:
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李曼:《唐代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陕西师范大学;2014。
顾国华:《唐代元宵节及其元宵诗论》;苏州大学;2003。
王继娜:《关于中国舞狮起源与发展的初步探讨》;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9月。
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为什么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和道教有关,它原来是为了庆祝天官生日而设立的一个节日。除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还有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这几个节日也和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眼尖的朋友们已经发现了,“上、中、下”后面都带一个“元”字,这三个节日一定有着某种关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三个节日都是为道教神仙庆生而设立的。为啥都带“元”字呢?这和道教的“三元说”有关。下面我们一起结合资料,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叫“上元节”的由来吧!
一、三元说——“元”的概念
想要知道为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首先我们搞清楚“元”是啥意思。这肯定不是人民币的单位,也不是某个朝代的称呼。“三元”也不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道教的“三元是指”天、地、水。
《云笈七签》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明?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由资料可以知道,道教把掌管天、地、水的神仙分被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又以三元配三官,因此他们又被分别称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传闻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二、上元节——天官的生日
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此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属于上元天官的节日。说白了,上元节就是为上元天官生日设立的节日。(不仅是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也有以其重要人物的生或死而设立的节日,比如说观音诞、圣诞节、复活节。)
三、上元节与元宵节的异同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如果我们去搜索上元节的话,会弹出这样的搜索结果。在现在,上元节和元宵节是同一个节日,但在古代不是如此,只是因为它俩在同一天,后来才在历史中慢慢被合并了。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为了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而设立的。每到这一天的夜晚,皇帝一定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和道教的上元节可以说没啥关系。元宵节的燃花灯这个习俗就是吸收了上元节。
还有其他的节日也难逃被合并的命运,比如日子比较近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有的地方还过寒食节,但像我老家这边就只过清明节,而清明节很多的习俗中包含了寒食节的。
个人感想:在道教的三元节中,上元节和中元节都是大家熟悉的节日。不知道为啥,下元节我就在手机的万年历中见过,周围的人似乎并不过这个节日。可能是因为上元节和其他节日合并了,又处于正月,因此是人们喜欢的节日。而中元节,又称鬼节,和祭祀先祖有关,因此也不能怠慢。而下元节没有那么多由头,因此比较低调了。
综上所述,上元节之所以被称为上元节,是因为这原是道教祭祀上元天官生日而设立的节日,后来与元宵节合并了,“上元节”就成了元宵节的一个别称。
元宵节,为什么又叫上元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
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设立。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却又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共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不料被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知道了,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联合设计解除了吕禄,平定了"诸吕之乱"。随后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它被称为“上元节”,则是因循道教崇奉的神分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
魏晋时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除了挂灯笼、猜灯谜、放烟花和吃元宵,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会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寓意驱赶虫兽,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如今,我们过元宵节,除了挂灯笼吃元宵之外,最重要的怕是看元宵晚会了。
今年河南的元宵晚会让唐宫小姐姐们火了一把。不仅实景拍摄,更是再现了***盛世的繁荣景象。晚会上的《水月洛神》舞蹈你看了吗?
元宵有两个含义各是什么
元宵有两个含义各是什么
元宵有两个含义各是什么?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传统节日,很多人在元宵节这一天,都会吃上汤圆和元宵,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为大家介绍元宵有两个含义各是什么。
元宵有两个含义各是什么1 1、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2、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节的传说
1、为纪念吕后而设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2、"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既是人们庆祝春节的另一个***,也是古时候年轻男女寻找伴侣的一个节日。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上面介绍了其中两种。无论元宵节是为什么而设,它都代表着过了这一天之后,春节彻底结束,人们要回归日常生活了。
元宵有两个含义各是什么2 元宵节来历的典故
在汉朝,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大臣叫东方朔,有一天,他在御花园的井边救下了一位准备投井***的姑娘,原来,这个姑娘叫元宵,因为思念家人,才出此下策。
聪明善良的东方朔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大街上摆了一个摊儿,给人算卦。奇怪的是,每一个前来算卦的人都得到了相同的卦——正月十六火焚身。这一时间,长安城里的老百姓都开始恐慌起来,大家都求东方朔给个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给大伙儿支了一个妙招——用汤圆贿赂火神,用大***、焰火和鞭炮***装火灾。就这样,所有的老百姓照着做了,而元宵姑娘也见到了自己的家人。因为元宵姑娘做的汤圆最好吃,所以,大家为了纪念她,把这一天就叫做元宵节。
掐指算算,元宵节到现在已经2000多年的历史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6月,元宵节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今天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与孩子一起买点元宵(汤圆),下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汤圆),听一听这个元宵节的.故事,应是极美的。
元宵有两个含义各是什么3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全国各地都有一个共同的风俗,几乎家家都要吃元宵,也就是汤圆。
民俗专家认为:在煮汤圆时的时候,开锅之后汤圆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寓意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的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区别的味道。
再者,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表示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同时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传统的汤圆是糯米做皮,五谷杂粮做馅料,例如我们经常吃的花生、芝麻等。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则是希望新的一年能有个好收成,风调雨顺。丰富的馅料,也寓意着财源广进,福气满满。
第三,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月满之时,在古代夜生活不像现在如此丰富,所以古代常有与家人赏月话闲聊的习惯。而白净圆润的汤圆如同天上的明月,所以古人对汤圆寄托了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的意愿。
元宵节汤圆和元宵的差异
一直以来,有关于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很多人都弄不清楚,除了南北方叫法差异上有所差别之外,其实在制作手法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花式馅料属于汤圆,甜馅属于元宵
汤圆的馅料是最出奇不意的花式,它有芝麻馅的、水果味的、豆沙馅的,甚至还有肉馅的汤圆,肉馅汤圆中又以鸡肉汤圆最为盛名,这是来自于贵州兴义的百年小吃。它的特色是“众家皆甜,唯我咸鲜”。以鸡肉为馅,灌鸡汤,点芝麻酱,糯米清香与鸡肉、猪肉、鸡汤、芝麻酱的鲜香结合出特色的香味。
元宵的馅料则踏实得多,一路和甜死磕到底。用芝麻白糖等做馅,稍微复杂一点打点花生或核桃碎,但还是要勿忘白糖。
汤圆一颗柔软的心,元宵的心则硬朗。
汤圆易存好煮,元宵难存难煮
汤圆可以以入冰箱冷冻储存,但元宵就区别,它一定要现包现吃,最长也不好超过24小时,最忌讳的就是放到冷冻室,因为它沾的是干粉所以易开裂。
在煮的环节上,汤圆水开后入锅不过几分钟的事情就好了,但是元宵要经历三个浮沉最好,就是以滚水入锅浮起转文火,再入冷水煮至浮起,如此反复三次。
汤色上,汤圆是湿粉入水,汤色为清,而以干粉制作的元宵入水后汤色为白。
另外,汤圆只有煮一条路可走,元宵能煮能油炸!!
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滚出来的
汤圆和元宵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这里,做法真是区别。
汤圆要先准备好馅料,再将糯米粉与冷水混成揉成面团,再包上馅料;手法如同包包子一样;而在元宵这里百年不变的招式就是一个字“滚”,以调制好的馅料滚上干的糯米粉再沾上水然后再滚粉,如此反复四到五次,滚到你如意的圆形就可以了。元宵最难掌握的是每滚一次干粉都要让它均匀沾贴在馅料上,最后滚出的形状最好圆如兵乓球,总之一定要圆圆的。
挑选汤圆的注意事项
市面上汤圆种类各式各样,为了吃的健康,挑选汤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购买元宵或汤圆时,尽量选择正规的生产厂家。
2、 认真阅读产品包装。购买时,注意查看元宵或者汤圆时要注意查看产品的包装,选择包装完好、无破损、形状完好的元宵。
3、 保留消费小票,出现问题及时***,消费者可到经营者所在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和消协组织进行***。
元宵节为什么被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的原因:根据道教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天官节、春灯节等。
元宵节为什么被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最早来源于道教陈规,元宵节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汉魏之后。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的节日起源有燃灯习俗、汉武帝祭祀说、纪念平吕说等,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