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范志红做好食品安全科普 粉碎“舌尖上的谣言”
本文转自:人民网-科普中国
5月17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人民网主办的“食品安全科普与网络传播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农业大学、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出席此次活动,就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进行深入讨论。
从“千滚水致癌”到“隔夜水有毒”,再到“味精有害健康”,“舌尖上的谣言”千变万化,为何能在朋友圈里“屡辟屡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在座谈会上表示,生活中经常遇到关于食品安全领域的顽固性谣言,科普工作者屡次破解,谣言还在传播屡次。不管是家族群也好,网上也罢,各种社交类平台还会经常出现这些“舌尖上的谣言”。
那么,谣言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范志红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谣言具有吸引眼球的天性,各式花样的谣言让人真假难辨。谣言入脑入心后,想清除相当困难。真假信息相混淆,使得大众在辨别上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二是谣言具有反复回潮性。相隔一段时间后,一些谣言会再次出现,尤其是被一些商业宣传反复传播。对此,范志红强调,辟谣不能嫌麻烦,权威媒体要反复、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普。
三是我们当今处在算法时代,算法会把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不断通过平台推送,这样形成了信息茧房。范志红指出,社交平台应当内部整合发力,多渠道、成规模地推荐正确的科普信息。
四是惩罚机制问题。一些商业企业、网络媒体等通过造谣来增加点击率、扩大知名度或中伤打击竞争对手。值得注意的是,造谣者往往受到的惩罚微不足道,因而始作俑者更加有恃无恐。
营养专家范志红:酸奶含糖太多,这么喝更健康
酸奶含糖太多怎么办
撰文 范志红
编辑 保健君
酸奶是一种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食品,没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钙利用率比牛奶只高不低,从营养价值的角度看,比牛奶更胜一筹。按目前研究证据,酸奶既不会增加肥胖风险,也不会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还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但是,市售酸奶实在是太甜了,口感这么甜,自然是添加了很多糖,糖一多,也就带来了碳水化合物和热量超标,肥胖风险、心血管风险和糖尿病风险也就接踵而至了。
那么,怎么喝酸奶才能减少糖的摄入量呢?一起来看
如何判断酸奶中有多少糖?
从市场买回的酸奶,首先要看产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营养成分表中一般都是以100克或100毫升为单位,如果在“碳水化合物”一栏数据写着“14”,就说明每100克此种酸奶中含有14克碳水化合物。
需要注意的是,看营养成分表时,后面一栏的百分数只是占一日参考值的百分比,而不是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看了营养成分表,您可能还是会问:酸奶里究竟加了多少糖呢?
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做个减法了。
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来自两部分: 一个是牛奶中天然自带的乳糖,一个是额外添加的糖。 牛奶中的乳糖含量通常在4.4% 4.8%之间。酸奶中通常不会有淀粉和糊精,其中添加的增稠剂通常是各种植物胶质,这些成分可以归类为膳食纤维,所以不算在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当中。
因此,我们只要把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数据,也就是14%,减去乳糖含量(按大约5%计算),就得到了添加糖的量,约为9%。
完全不加糖的酸奶中只有乳糖, 其碳水化合物标注含量应在4.5% 5%之间。
酸奶中为什么要添加这么多糖?
酸奶加入糖,是为了平衡酸味。牛奶发酵之后会产生乳酸,而乳酸味道尖利刺激,让大部分人不舒服,就像空口喝白醋一样感觉不太愉快。而糖和酸具有神奇的“互相成就”效果——太酸了加点糖,就会觉得酸甜宜人;太甜了加点酸,就会觉得甜得生动可爱。
理论上来说,酸奶中只要加入5% 6%的糖,就足以消除过度刺激的酸味,这时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10% 11%而已。
为什么要多加糖呢?理由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部分消费者的嗜甜需求。 习惯了特别浓的甜味,喝惯了糖多、香精多的奶茶,再吃甜味淡还带酸味的酸奶,就会感觉不满意,非得多加一些糖,再来点香精,才能让他们感觉好喝。
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酸奶变酸的问题。 酸奶如果放在室温下,乳酸菌就会继续产酸。酸越来越多,刚开始添加的糖量就不能平衡酸味了。所以要提前多加点糖,这也是生产商的无奈选择。
怎么喝酸奶能减少糖的摄入量?
按前面举例的那个产品计算,有9%添加糖量,如果一瓶酸奶有250克,喝一瓶酸奶就等于喝进去了约23克的糖,这就快要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建议的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25克以下”的上限了。
那么怎么能尽量减少摄入添加糖呢?
解决方法1
喜好高糖产品的人,一定要买小包装的。否则这一天其他加糖食物就没法吃了,25克添加糖的限量太容易被突破。
解决方法2
选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一点的产品。如果添加糖量只有6%,那么一瓶酸奶250克,只喝进去15克糖。所以 尽量购买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9% 11%的产品 ,这样会安全得多。
解决方法3
干脆选择不添加糖的产品。 没有添加糖的酸奶碳水化合物含量标注通常在4.5% 5%。 只是这类产品比较小众,需要在超市认真寻找,或者询问售货员。
有些产品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5%,但是味道非常甜。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加了非糖甜味剂,它们有甜味,但不算是糖。
解决方法4
自己用牛奶、奶粉或乳酸菌菌种来制作酸奶。想如何减糖,全凭自己做主。
如果只有糖多的酸奶该怎么办?
比如单位发了一箱酸奶,您打开一喝,发现太甜了。但是好好的酸奶,也不能浪费啊。这时该怎么办呢?
解决方法1
加没有甜味的酸奶稀释
可以将自制完全不加糖的酸奶与这种太甜的酸奶1:1混合,每次只喝掉半瓶。这种混合之后的味道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解决方法2
加牛奶发酵成甜味小的酸奶
把这种酸奶当成菌种,和纯牛奶或巴氏奶等量混合,然后在酸奶机中保温一两个小时。这样,牛奶就变成酸奶,添加糖也就被稀释到一半浓度了。
日常用1克菌种做酸奶,需要的发酵时间通常是6 10小时。如果用大量活菌酸奶来做菌种就会快得多。在42摄氏度下发酵一两个小时之后,酸奶混合物也变得热乎了,特别适合怕凉的人。
不过这时要注意两件事:
一是常温酸奶是不能用来做菌种的,它们属于“杀菌酸奶”,菌都是死的。
二是用市售酸奶做菌种,只能用一次,而且必须加得量大。因为这种操作无法做到隔绝杂菌污染,要靠多加酸奶,乳酸菌总数大,来帮助抑制其他杂菌“作乱”。
解决方法3
用热牛奶兑着甜酸奶喝
如果懒得花那么长时间来做酸奶,简单方法是直接把半杯没有甜味的热牛奶或热豆浆兑进半杯酸奶中,搅一搅就可以喝了。这样既能解决酸奶凉的问题,又能解决酸奶太甜的问题。
当然,混合物的质地会变化,絮状酸奶悬浮在牛奶中,失去了细腻口感,但也不难接受。
解决方法4
用酸奶来做甜食调料
还可以把这种甜酸奶用于其他食物制作当中,比如做成酸奶饼、酸奶小馒头、酸奶拌藕粉等,省去了糖,每天只用半瓶的量就好了。
用以上解决方案,
一天只摄入半杯超甜酸奶,
糖的总量不会超标。
一定要记得,
我们要控制的是过多摄入添加糖,
是总量控制,
而不要给某个食品贴上
“能吃”或“不能吃”的标签。
其实,糖并不是毒药,
只是过多摄入有害 健康 。
目前的科学证据并未发现
每天摄入少量的糖
会给成年人带来危害。
只要选择加糖较少的食物,
或严格限量添加糖多的食物,
保证一日中添加糖的
总摄入量不超标,
就可以安心了。
专家简介
范志红,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 健康 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食品营养科普作者。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食品 科技 协会理事,中国 健康 促进与教育协会理事,北京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烹饪营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北京市卫生局聘北京 健康 科普专家,中国烹饪协会聘公众膳食 健康 指导专家,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营养与食品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 健康 促进与教育协会聘全民 健康 素养巡讲特聘专家,新华网聘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特聘专家。
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烹调加工对食物营养 健康 价值的影响、营养食品和营养食谱的设计开发、 健康 因素对食品选择的影响等,主编、参编教材11本,发表 科技 论文84篇,出版科普书20多本,撰写科普文章超过1000篇。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172346660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zlnbjzz:010-64216645
米线里面有胶吗
米线里面没有胶,有网络传言,街头卖的一种比较劲道的米线含塑料成分,有人把米线买回去用火烧,散出浓浓塑料味。一时之间,把所有爱吃米线的食客都吓得不轻。
后来,经过记者调查,以及相关人员现场试验,才还原了事实真相,原来网传米线含塑料成分是假,是“舌尖上的谣言”。
扩展资料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甄别本来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过程。对此,我们在面对“舌尖上的谣言”千万不能见风就是雨,盲目信谣传谣,应有一个理性的辨别思维。
在真假没有弄清之前,首先要保证自己不以讹传讹,;其次要尽快粉碎“舌尖上的谣言”,还原事实真相。其实这也并非难事,我们只要将有质疑的食物拿到相关部门检验一下,其结论就一清二楚。
李克强总理说:“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假如我们每次都能赶在谣言还没形成气候之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扼杀在萌芽中,那么“舌尖上的谣言”就无法再兴风作浪了。所以说,面对“舌尖上的谣言”,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别让“舌尖上的谣言”先声夺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别让“舌尖上的谣言”先声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