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港娱四大天王为何会违背木桶原理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很多人说,四大天王早已是明日黄花。
诚然,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很久,甚至绝大多数拥趸都已争先恐后地老去。
但只要提起这四个字。
他们的眼睛里就会有光,仿若初见。
有些人瞬间就会燃起“不服输”的火焰。
摒弃掉那些素质低劣的群体,拥趸终究是可爱的。
但四大天王最特殊的地方。
是违背了木桶原理。
众所周知。
木桶原理也即短板理论,由劳伦斯·彼得提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四大天王当然没有成“桶”。
但他们虽然不是艺人组合,一旦集结,声势却胜过娱乐圈任何组合。
因此,恰可以“木桶原理”比拟。
按常理来讲,提起四大天王,很容易一眼挑出来的是弱点,比如谁的电影票房不太好,专辑销量可能一般,谁的五官看起来不怎么样,谁的演技或者又差一些。
但恰恰相反,人们更容易记住的反而是个人或全体的突出成绩。
比如郭富城的唱跳实力,刘德华歌影均衡的发展,黎明的文艺片,张学友的音乐剧,郭富城和刘德华在今天更领衔香港影坛。
又比如他们垄断了九十年代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共举办超过1600场个人演唱会,唱片正版销量破一亿张,迄今为止总计获得9座三金影帝奖杯。
然而,不是任何人都会有这种待遇。
香港四大天王的概念,源于1992年。
在封王之前,郭富城携歌舞风靡华语世界,刘德华持电影风行东南亚、在香港乐坛与张学友并列争雄,黎明在香港乐坛声势急升,及至郭富城返回香港乐坛,各擅胜场、并驾齐驱,四王的格局始成。
华语乐坛随即出现跟风。
台湾有四大天王和四小天王,内地也迅速推出另一版本的“四大天王”,如果不提起具体的名字,估计很多人都没法对应。
但这三组“天王”,为何皆经不住时间的雕琢?
这其实与一句著名的老话有关。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天王好当吗?
多年后,黎明在一档娱乐节目里说,「现在很多年轻的演员长得很帅,演戏一般,唱歌也一般,其实我当年也一般,到现在也是一般。」
还说他们假如早二十年出生,今天已经是“天王”了。
话里有自嘲,也有伪饰。
但当年的竞争烈度有多大,身在其中的黎明应该最清楚,每一个奖项的争夺、每一个现场的比拼,甚至穿衣戴帽都会被拿来对比一番。
媒体也经常会制造话题,比如奖项“造马”,又或者开革谁人出天王行列。
所以郭富城即便携颜值与舞步的双重利器,也在回到香港之后勠力打磨唱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臻至顶层实力派唱将的位置。
而在雷颂德与郭富城尚未“拆伙”时,黎明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暗送秋波。
张学友在1996年宣布息影,投入全部精力,为原创音乐剧《雪狼湖》做策划及演出筹备。
刘德华粤语歌曲竞逐不利,马上转身主攻普通话歌曲,一边还铁人般出演大量电影。
这些表现的背后,其实就是四个字。
如履薄冰。
回到前文。
谈及台湾“四大天王”,大多数人会说,他们颜值不怎么样,也不会跳舞,更没有电影可看,会作曲、唱功不错?但那样的歌手太多了。
提到台湾“四小天王”,青春年少也有颜值,但比不过郭富城和刘德华,电影没有代表作,音乐也没有代表作,更谈不上什么舞台。
再看看内地“四大天王”,与台湾“四大天王”如出一辙。
反看香港四大天王,颜值有郭富城、刘德华和巅峰期的黎明,无论音乐、电影还是舞台、广告甚至包括慈善,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音乐作品、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就连广告都会成为焦点,郭富城的百事可乐、黎明的和记、刘德华的爱立信以及张学友的均瑶牛奶。
但另外的“天王”们就没有长处吗?
有,但并没有多少领域能称得上“标杆”。
这或许就是真相。
略举几个例子,就一目了然。
风靡整个亚洲的“富城头”,首发三张唱片销量均破百万,明星肖像印刷品销量七连冠,450度旋转舞台、舞蹈家年奖,百事名人堂成员,三部香港一番年冠票房电影,香港华语片影史票房最高纪录,内地三部破十亿电影,华语连庄影帝,416场演唱会。
最多主演电影和内地累计票房最高的演员,港台十大偶像第一名六连冠,三部香港年冠票房电影,内地三部破十亿电影,六次登陆春晚,401场演唱会。
两度“全球销量最高华人歌手奖”,四百万级唱片销量,原创音乐剧《雪狼湖》,华语乐坛数最多的个人演唱会,789场演唱会。
第二张粤语专辑即夺IFPI全年最高销量大碟奖、九十年代香港文艺小生,320场演唱会。
这里面随便选一个数据或成绩,哪三组“天王”能有其一,就足可开怀。
比如演唱会场次,数量最少的是黎明的320场,但那几组“天王”中演唱会场次最高的周华健,也仅193场,即便加上王杰的76场、齐秦的53场,三人捆绑,都才勉强超过黎明两场。
这就是硬实力上的差距。
横跨歌、舞、影。
他们在不同领域里,同样光芒四射。
正应了此前讲过的一句话。
四大天王的下限,已经是很多人不可企及的上限。
所以违背木桶原理。
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