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皇帝到一老妇家吃饭老妇这里你不能坐皇帝大胆赏黄马褂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康熙帝微服私访的时候,到了一个农妇家中吃饭。刚刚坐下后,就被那个农妇大声斥责!康熙帝感到十分的奇怪,便仔细向农妇询问的来龙去脉。而在了解了事情的过程之后,康熙居然原谅了农妇对他的斥责,甚至龙颜大悦,还赏了农妇一件“黄马褂”,引得周围的侍从连连惊叹。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件“普通”的衣服会让侍从们有如此大的反应呢?
“黄马褂”,顾名思义,就是一件黄色的马褂,它本身原本并不是什么十分贵重的物品。
马褂是清朝的官员在骑马的时候穿的,其设计意图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加方便的骑马。
而在古时候的一些朝代又以黄色最为珍贵,只有身份尊贵的帝王才能穿这种颜色的织物。
在清朝时期,皇帝常常将自己的黄马褂赏赐给别人,而获得黄马褂的人,会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场合,穿上着御赐的黄马褂,以示对其的重视。
有的人甚至在被判刑后穿上黄马褂,待皇帝看到后,竟然将其改判,可见其重要性。
想要获得皇马褂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陪伴皇帝出巡,这个时候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严,皇帝会赐予随行的大臣黄马褂;
不过这样独特的制服,只能在特定的场合穿着,平时是不能随便穿的。
第二种情况便是在皇帝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上,有杰出的表现。
或者向皇帝奉献了珍贵的东西,皇帝一高兴也会赐予黄马褂,这样的黄马褂也只能是在皇帝举办的打猎活动的时候穿一穿。
而第三种情况下最为特殊,只有皇帝认为你做了十分重大的贡献,才会赏赐黄马褂。
这样的赏赐和前两种还不一样,第三种可以随时随地穿上黄马褂。
这无疑代表了皇帝给予他的无上荣誉和权利。
如同电视剧《甄嬛传》的年羹尧在被贬之后,穿着皇帝御赐的黄马褂在城门面前站岗,没有人敢对他有丝毫的放肆。
所以,黄马褂其实是皇权的一种体现。将衣服赐给官员或者其他人,就是代表着皇帝给予了一定的荣誉和权力,背后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而在清朝的几百年中,皇帝赐予了许多的黄马褂,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完好无损的黄马褂都所剩无几了。
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博物馆中却保留着一件几乎完好无损的黄马褂,而这件黄马褂的来历也在民间广泛流传着。
微服私访
康熙帝一生多次微服出访,这时期的许多故事也流传至今。
而我们大部分听说的微服私访的故事都发生在江南,但这一次不一样,康熙帝选择了内蒙古的巴林草原。
既然是微服出访,肯定就不会摆出皇帝的仪仗,康熙帝打扮成平民的模样,穿着普通老百姓穿的布衣,骑着一头小毛驴,悠闲的欣赏着草原的风景。
随行的侍卫便打扮成汉族的商人,跟在康熙帝的后面,保护着康熙的安全。
在草原上行走了很久之后,整个草原一望无垠,环境美是美,但是一路上却没看到什么样的人。
此时已经快要到正午时分,草原上晴空万里,这也使太阳十分的毒辣。
康熙帝和他随行的官员在平日里都是娇生贵养着的,哪里受得了这么毒辣的太阳。
实在受不了的康熙帝唤来一个随从,让随从找一个最近的地方,想要休息一下。
随从打开地图一看,发现附近最近的一个地方叫柳坡子,而在那里经常有蒙古人聚集,应该会有人员居住和生活。
于是一群人加快了步伐,向柳坡子走去。
在快速行进之后,终于看到远处草坪上错落有致的白色蒙古包。
而康熙帝这一大群人显然不可能全部到一个蒙古包里面去休息;
于是康熙帝做了简单的队伍分配,便带着几名最亲近的近臣和身手最好的侍卫,去往了附近最大,看起来最豪华的一个蒙古包中。
这个蒙古包的主人是一个年纪较长的老妇人,在康熙帝一进蒙古帐后,她便觉得这个人来历不凡,器宇轩昂。
虽然民间故事中对皇帝的气势常常有夸大其词的部分,但康熙从小便养尊处优,小小年纪便登上了帝位,号令天下。
长年累月下来,周身的气势已不是常人可比,所以很容易显得与他人不同。
不过农妇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眼前这个十分尊贵的客人就是当今的皇帝,只是猜出今日的客人来历应该不容小觑。
在康熙帝向他们说明自己的来意之后,农妇十分热情地端上了自家生产的牛奶,还答应了他们中午在此吃饭的请求。
最尊贵的人
待食物做好之后,一群人来到吃饭的地方,只见饭桌旁边有一个柜子,上面用黄色的绸缎盖着一个画框,格外的引人注目。
因为明黄色在清朝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颜色,用黄色包裹着的东西应该是格外尊贵的。
不过康熙帝没有想那么多,在离柜子最近的位置上坐了下去。
而他刚一落座,原本慈眉善目的农妇一下子就变了脸色,对康熙帝说:“这位客人,这个位置坐不得,您换个位置吧。”
康熙帝被农妇的做法弄得一头雾水,康熙帝心想:他可是皇帝,有什么位置是他坐不得的。
一旁的随从见皇帝和农妇即将要起争执,连忙向皇帝解释道:
“大人,在我们草原上有个习俗——以北为尊,所以会空出最北方的位置,用来供奉最尊敬的人,而这个位置寻常客人是不能坐的。”
但康熙帝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尊贵的人,既然是供奉给最尊贵的人,那他肯定可以做,但农妇可不知道康熙的真实身份。
康熙帝听了随从的解释之后,仍然选择不起身反而对农妇说道:“既然这个位置是给尊贵的人坐的,那我就更应该坐了。”
农妇听了康熙帝大言不惭的话,更加的愤怒。
她以为康熙帝没有明白她的意思,只是认为这个位置是留给尊贵的客人的,便出声解释道:
“客人,这个位置是留给最尊贵的人坐的!我多次好心劝你,你却仍旧不听,你知道你所坐的位置是谁的位置吗?”
康熙听到这是留给“这天底下最尊贵的人”的时候心想,在如今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比自己更加尊贵的吗?
于是便问道农妇:“那你这供奉的最尊贵的人是谁呢?”
听到康熙的问题,农妇走到了康熙身边的柜子旁,小心翼翼地拿起了那个黄色锦缎包裹的物品。
她轻轻地摘下了外面的黄色锦缎,露出了里面的物品来,里面包裹的是一个相册。
康熙帝仔细地打量了一下相册上的人,发现自己并不认识。
只听老农妇说道:“现在你知道这个最尊贵的人是谁了吧,这可是当今圣上!”
“要不是圣上来到我们草原,带领着我们打跑了那些敌人,我们还过不上这样安逸的日子呢!”
农妇说完,原本以为听到这句话的康熙会连忙站起来并赔礼道歉,但康熙帝仍然自得地坐在那个位置上,丝毫没有想挪动的想法。
农妇见状更加生气道:“既然你已经知道这个位置是我们北方用来供奉当今圣上的,为什么还不起来?你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对当今圣上的大不敬吗?”
面对农妇的斥责,康熙一点都不生气,反而玩笑般地对农妇说道:
“你们有谁见过康熙皇帝吗?你们说画像上的人是康熙皇帝,就康熙皇帝吗?”
“我怎么看着这画像上画的分明就是一个普通的判官罢了。”
农妇见康熙皇帝丝毫不没有想起来的意思,还出言讽刺她供奉的画像,一气之下竟拿起了扫帚,想要赶康熙和他的随从出去。
康熙的随从怎么可能让农妇伤到康熙,一把冲到了康熙面前,想要将农妇制服。
康熙抬手拦下了随从,起身坐到了其他位置上。农妇见康熙换了位置,也不气势汹汹地想要拿扫把赶走他们了。
但脸上仍十分的不高兴,对着康熙和他的随从说:“对不起,你们走吧,这里不欢迎你们。”
赐予黄马褂
康熙见农妇仍然愤愤不平,笑了笑对农妇说:
“抱歉,老人家,我并不是对当今身上有任何的不满,只是我曾经见过当今圣上,与您这画像相差甚远。”
妇人一听到康熙见过皇帝,顿时一惊,猜想这个客人应该是来自皇城。
而且自康熙帝进入蒙古包以来,气度非凡,周围又有那么多侍从,来历肯定不简单,便没有再和康熙帝多加的计较,放下了扫帚。
伺候了康熙一群人吃完饭后,还腾出了一个蒙古包留给康熙一群人休息,而劳碌了一天的康熙也在这个蒙古包中美美地度过了一夜。
等第二天到了启程的时候,康熙帝本想留下一些物品来回报妇人的招待,却发现自己身上并没有带什么钱。
想着昨日妇人对待自己的画像那么的尊敬,如果单单只是一些钱财,就显得太过俗气。
正在思索的时候,康熙帝突然想到了一件好东西,便让随行的侍从将自己的皇马褂取来,在临走的时候赐给了农妇。
农妇看到这明黄色的马褂,顿时意识到,眼前这个人就是当今圣上康熙皇帝,随即便准备向康熙皇帝行了跪拜大礼。
康熙示意侍从将妇人扶起来,对她说道:
“我今日身上带的银两有限,可否介意我用这件黄马褂当作这一日你招待我的回报。”
“如果你不想要这个黄马褂的话,三日之后我会派人来,用一整山的牛和羊,换取这件黄马褂。”
农妇被这一山的牛和羊震惊在了原地,很久都没能说出话来,直到康熙已经走远了才反应过来。
她小心翼翼地将黄马褂用绸缎包起来,放在了原本的画像的位置。
过了三天之后,一个穿着朝廷官服的人来到了农妇的蒙古包里。对农妇说:
“三日之前,圣上曾经到访过此处,并赐了一件黄马褂,他命我三日之后地来此赎回。”
而农妇早在拿到黄马褂的时候,便和自己的家人商量过,决定放弃一整山的羊和牛,只要这件黄马褂。
于是她告诉了来取黄马褂的人,这件黄马褂足以报答她当日的招待。
于是这件黄马褂便永久地留在了内蒙古的蒙古包中,而与这件黄马褂有关的故事也很快在民间传开,成为了一方美谈。
不慕皇权的柳百葵
除了内蒙古的那一件黄马褂之外,也有一些幸运的人获得了康熙帝赐予的黄马褂,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柳百葵的医师。
但这个柳百葵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别人的黄马褂都是恭恭敬敬地供奉在家中的祠堂里;
而他的黄马褂却被他随意地挂在了树枝上,丝毫不在乎黄马褂能带来的好处。
而他获得这黄马褂的原因也颇为的有趣。
康熙年间,皇宫里面有一个嫔妃娘娘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整个太医院在诊治过后,都对这种病没有丝毫的办法。
康熙见爱妃日夜被病痛折磨着,十分的担忧。便下帖子召集世间所有的名医,只求能治好心爱的人。
而柳百葵此人医术相当的高明,并且有一些独特的爱好。
他十分喜欢治疗疑难杂症的人,病症越怪,他对此兴趣越大。
当他一听到宫中有位娘娘患了一种怪病,连整个太医院都没有办法救治时,十分地好奇。
太医院在当时代表着清王朝最高级别的医术水平,连他们都救治不了,那将是一个怎样稀奇古怪的病呀?
这深深的吸引了柳百葵,于是他自告奋勇的接了皇榜,入宫替娘娘整治。最后竟然真的让柳百葵救了下来。
皇帝一高兴,便将自己的黄马褂赐予了柳百葵。
在解决了这个疑难杂症后,柳百葵十分高兴穿着黄马褂往家走,当时天气十分的炎热,从皇宫到宫门口又不允许乘车而行。
一路走来的柳百葵被太阳炙烤得脸红脖子粗,在快要到家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了,将身上的黄马褂脱了下来,扔到了附近的树枝上。
而在此之后,柳百葵就如同没受过这件黄马褂一样,那个黄马褂也一直就挂在了树枝上。
最后那棵树竟然长出了和黄马褂长得十分类似的叶子,后人便将这棵树称为“马褂树”。
当然,这后面的故事杜撰成分很大,不过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皇帝的尊敬以及柳百葵的不慕权贵、淡泊名利。
-完-
作者|杨欢
编辑|阿琰
皇帝到老妇家吃饭老妇你怎么能坐这儿皇帝大胆赏黄马褂,你怎么看呢?
"我爸穿的是黄马褂,我妈穿的是祾罗缎……"秦腔剧《拾黄金》中的这节唱段,表现出了黄马褂御赐之尊贵。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中,有着这样一件珍贵的"黄马褂"藏品。
据知情者讲述,这身珍贵的黄缎子马褂的主人,其实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妪。为何这位平平无奇的老妇人,可以得到圣上御赐的黄马褂?这故事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康熙为何要将连厥功至伟的名臣都不敢奢望的黄马褂,赏赐给这名平凡的老妇人呢?
轻易不赐人的黄马褂骑马时穿的褂子,便称作"马褂"。马褂并非是汉人的传统装束,它的满语为"鄂多赫",是满族人为了方便骑马而发明的。起初,皇帝穿着马褂便于外出打猎,后来马褂逐渐成为八旗子弟们的寻常服装。将士们身着马褂,外罩铠甲,四处征战,为大清开疆拓土。
早在唐朝时,唐高祖李渊就下令,朝臣与百姓皆不许穿黄色的衣服,从此,黄袍成为了皇室御用。赵匡胤 "黄袍加身"之后,黄色更是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在清朝,黄马褂可是极为尊贵的赏赐,与皇权关系十分紧密。
作为高贵的身份象征,黄马褂轻易不会赐予人。通常情况下,是由皇帝赐给劳苦功高的钦差大臣,或是赐予来访的使者以表诚意。
当朝臣获得此等御赐之后,还必须要骑着高马,环紫禁城巡游一周,以此来彰显皇恩浩荡与自己获得的无上荣耀。
这些因功赏赐的黄马褂虽属于衣物,但受赏者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将它穿在身上的。因为这毕竟这是皇帝的御赐,如若不小心损坏,或穿错了场合,那可不好交差。所以,受赏者平日里要将其供在家中,以表珍视,只有在出席重大典礼时才能穿上。
除此之外,如果皇帝有着特别宠爱或赏识的人,那也有机会将黄马褂赏赐给他们。在巴林右旗博物馆中的这件黄马褂,便是因此得来的。
那么,康熙皇帝究竟为何,在老妇人家中被喝止坐下后,还要将如此珍贵的衣物赏赐给她呢?
被喝止的皇帝这件事情,还要从康熙皇帝率兵大败准噶尔部说起。清朝前期,蒙古草原上的准噶尔部一直虎视眈眈,头领噶尔丹在沙俄的怂恿下经常骚扰清朝边境,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决定反击。康熙二十九年,他率兵亲征,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大败噶尔丹,阻止了他们东侵的步伐。
大战告捷之后,想要领略漠北风光的康熙皇帝,与随从们乔装打扮成了一支商队,在旗北赛汗乌拉的管道上缓缓前行着。所到之处,遍地茂盛绿草,牛羊成群,河水在太阳映射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展现出一派美不胜收的草原风光。
一行人顺着山麓转悠了一圈后,康熙皇帝觉得有些疲乏,正好也到了晌午时分,大家就准备找家饭庄落脚歇息,顺便填饱肚子。此时,官道上正好来了一个骑马经过的本地人,康熙便派侍从上前去打探消息。
侍卫问道,这周边有无落脚的饭庄。这名本地人恰好是位走南闯北的商人,他略显为难地说,这里都是蒙古营子,没有饭庄。侍卫又追问道,如何去往最近的蒙古营子。商人回他说,往南边不远就是柳泼子,柳泼子那边,是喀拉沐沦河,河边上就有一个蒙古营子。
谢过指路人之后,康熙一行人就按照商人所指的方向继续前行。果然,下了山岗走了不一会儿,绕过柳塘便看见几个蒙古包稀稀疏疏地散落在河岸。康熙皇帝又累又乏,说道:"我就在跟前这个蒙古包歇脚,你们其余人去其它蒙古包去。"
康熙帝带着一个侍卫,直奔蒙古包。包门一抖,一位六旬左右的老妇人躬身探出来。看到有贵客前来,她赶紧把包门敞开,康熙点了点头,便掖起袍襟,拎着马鞭子,与侍卫一同进入了蒙古包。
甫一进包内,康熙皇帝就瞧见正北朝南处躺着一座红釉柜,柜子上还有个方形的物什,被一块黄段子仔细地蒙住,不知是何物。康熙也并未多问,直接就座在了柜子的前面,恰好将黄缎盖着地物什挡在了头后面。
那位老妇人见到此景,一时间愤懑不已,涨红了脸对康熙皇帝喝止道:"这里你不能坐!" 天子哪曾受此冲撞,康熙皇帝怔愣了一下,他忘记了自己是微服私访,脱口而出:"大胆!"局势瞬间焦灼了起来。
老妇人喜得珍宝面对两位高壮的贵客,老妇人却不曾畏惧。"你这人简直不识好歹,"她大声说道,"你可知道,你所坐的位置供奉的是何人?"就在康熙皇帝又愤怒又疑惑之际,老妇人上前扯下了那面黄缎,出现在康熙和侍卫面前的是一个用紫檀镶边的画像,而画中之人正是康熙本人。
老妇人指着康熙的画像,继续说道:"这就是当今的皇帝康熙爷,正是他带领人马在西边打了胜仗,才能保佑我们一方平安。我们早晚都朝他虔诚跪拜,他的画像面前别说坐人,什么东西也不能放。客人,你就离开那个地方靠左边坐一坐吧。"
听闻此言,康熙皇帝命令侍卫退下,顺从地坐在了边上。二人吃饱喝足,临行前,康熙嘱咐侍卫给老人留下饭钱。
然而侍卫出行匆忙,身上分文没有。于是,康熙就让侍卫把那件明黄色闪光缎马褂交付于她,并对老妇人道:"三天之内,巴林王爷府的人会来赎它。"
果然,三天后王爷来到此处,示众道,"前些日子康熙帝私访时路过这里,将一件黄马褂给一家抵了饭钱。" 老妇人一听这黄马褂是康熙爷的,当即吓得哆嗦不止,出了一身冷汗。她将那件黄马褂抱在怀里,左看右看,即使能换来一沟牛、一坡羊,她也不肯放手。
就这样,康熙皇帝御赐的这件黄马褂得以在内蒙保存起来。这段皇帝抵御外敌、解决叛乱,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故事,成为了草原上人人皆知的佳话,而这则军民相知的传奇也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美谈,流传至今。
清朝时皇上赏黄马褂是什么意思?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文史研究笔记·黄马褂 2003-12-2 23:29:19
清朝官员的制服有礼服(也称作“朝服”、“补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种。行服是行军和旅行的服装,主要为骑马时所穿,一般附有“行袍”和“行褂”:行袍同长袍一样,但是大襟右下角比左面和后面剪断一尺,所以又叫“缺襟袍”;行褂穿在袍的外面,长只到股,袖只到肘——衣短是为了骑马方便,短袖是为了射箭方便,所以又叫“马褂”,满洲话叫“额伦代”(“额伦代”是短袖马褂,长袖马褂叫做“倭拉波”),有一个时期还曾叫作“得胜褂”。
在清代,皇帝出门有许多“内大臣”和“御前侍卫”随从,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后戴孔雀翎,还要佩刀(最挨近皇帝的严令不许佩刀)。根据史料记载,这些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一般冬天穿绸缎,夏天穿纱)制成,没有花纹和彩袖。
他们所穿的这种“行褂”就被称作“黄马褂”,清代典制里有时也称“黄褶”。例如《清会典》、蒋良骐的《东华录》和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里就都曾记做“黄褶”。
这里要说明的是,“明黄”就是“淡黄”,是当时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贵族或宫妃只能用“金黄色”(即“深黄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黄色”(也即“红黄色”)。“明黄”在这里是最名贵的,除皇帝外,只有甘心为皇帝服务的人才特允许服饰明黄色。因此一般说来,这种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装。
另外,有清的统治者也利用普通民众的这种崇尚心理,拿“黄马褂”作为赏赐仆从的奖品,表示承认他们为亲近心服,借以收买、麻醉、愚弄、利用。于是,这就逐渐产生了“赏穿黄马褂”。
“赏穿黄马褂”与前面所讲的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黄马褂不同,前者是由于职务关系而穿的,如果职任解除,不做御前侍卫或内大臣,黄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这种黄马褂也叫做“职任马褂”,满洲话为“秃山褂子”。而“赏穿黄马褂”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庄重或典重的场合穿着;必要时,甚至可以见官大三级,方便行事。
“赏穿黄马褂”又有两种。其中一种时打猎校射时所赐,例如大家在电影里看到的“金镖黄三太”即属此例。在清代咸丰以前,即公元1861年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兰(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里处,现名“围场县”)打猎20天,进行“行围”。这时,在打猎时射得鹿的,或打猎完毕遇到献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赏给黄马褂”或其他奖品。
这种行围时所得的黄马褂,一般只允许在行围时穿,平时不能穿。违者,将以觊觎皇权罪论处。
另外,在打猎期间往往要比赛射箭,进行“校射”。扈从的汉、满官吏要求全部参加,射中5箭的(汉官规定射中3箭即可)要予分别奖赏。这时就要看官阶高低,官阶较高的,一般都可能得到御赐黄马褂。另外据《清史列传》记载,得赏赐次数已多的人,这时也可得到御赐黄马褂。
上述的两种均属于“行围褂子”,还有一种才是真正的“赏穿黄马褂”。这种御赐黄马褂主要用以奖赏有功的高级武将,有时也赐给统兵的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认为庄重的时刻都可以穿。但一般说来,这种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较少看到,慈禧执掌政权后则为数甚伙。依蒋良骐《东华录》里记载,嘉庆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谕时,所列赏功的方式还没有提到黄马褂。因此,这种黄马褂应该是咸丰以后才开始盛行的。
在这种御赐黄马褂上市以前,清朝统治着笼络武人的工具,不外“加‘巴图鲁’勇号”、“赏戴花翎”、“封爵”、“赏赐‘世职’”等。这些做法虽使授受者倍感荣耀,但相比御赐黄马褂,终少一份“亲近顿成心腹”感。因此这种黄马褂一出台,顿被认为是无上的光荣、圣洁之物。
依《清史列传》记载,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将领,几乎很少有没得过黄马褂的。但这其中很少有较低官阶的人得到。因为即使到这时,“黄马褂”终究要与“御前侍卫”的其他条件,类如品级、花翎等结合,从来不是孤立的奖品,不可能在不具备其他条件时单独率先获得。
综上两类三种黄马褂因为功用不同,所以清统治者在形式上稍稍加以区别:职任和行围的褂子用黑色纽绊,赏赐武功的褂子用黄色纽绊(和所赐马褂同样颜色)。两相对比,可见统治者的深意所在。
chinese.pku.edu/cacca/bbs/dispbbs?boardID=3&ID=45
清朝黄马褂代表什么
黄马褂在清朝是非常尊贵的赏赐。不过,获得赏赐的人,却不敢随便穿在身上。这是怎么回事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黄马褂有什么作用?
按照功能作用的不同,黄马褂其实共分为四个种类。
一、行职褂子。所谓行职,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用途。每当皇帝出行时,皇帝身边的所有随从,包括大臣、侍卫在内,全都要身穿黄马褂。而此处的黄马褂就有点工作服的意思。统一穿黄马褂,无非是为了体现威仪,震慑众人。颜色的选择上,一般都选择黄色。
黄色是象征皇室的帝王之色。此外,侍从还要集体在帽后戴孔雀翎,腰间佩上官刀。如此一来,整齐划一的造型,再加上象征皇权的黄色,皇帝还未走近,皇室的威严气息就已经扑面而来了。这种行职褂子是彻彻底底的工作之用,一旦不在皇帝身边,侍从就不准私穿黄马褂了,否则将会被治罪。
二、行围褂子。这种黄马褂主要是打猎或比武之时,皇帝专门用来赏赐的物品。咸丰皇帝之前,历代清朝皇帝都会到木兰打猎20多天,也就是当时说的围猎。但凡在打猎中表现优异,在把猎物献给皇帝时,都有机会被皇帝赏赐一件黄马褂。除了献猎物外,一般围猎期间还会进行一些类似于射箭、枪棒等比赛,通常是要求满汉蒙官吏全部参加。
一旦有人表现突出,或者达到了规定的某些要求,皇帝都会赏给这些官员黄马褂。这种褂子也同样只有在陪同皇帝围猎时可以穿,若其他时候穿,也会被扣上“觊觎皇权”的帽子。以上这两种黄马褂属于低级褂子,由于获得的门槛比较低,因此在外形上也与高级褂子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低级褂子的纽扣都是黑色,而高级褂子的纽扣则通常与布料颜色相当,都是黄色。
除开纽扣之外,高级褂子上一般都还会绣有几团龙纹,龙纹的数量,通常是根据受赏人身份而定。比如亲王级别的人获得黄马褂,那么褂子上往往都会有八团龙纹。而其他高级褂子上通常只有两团或四团龙纹。至于低级褂子,就没有任何图案了。
三、武功褂子。清朝初年,但凡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将军,会被皇帝赐予“巴图鲁”的称号,又或是被封为爵爷。这些奖励,无一例外都是表现皇帝恩赐,展示亲密的手段。到了后来,黄马褂也渐渐具备了这些功能。比如武功黄马褂,一般是赏赐给在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将军。像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凡是能在平乱战争中立下功劳的人,都能被赐予黄马褂。由于清廷急于平乱,就大肆封赏。太平天国平定之后,几乎每个参与平乱的将军都得到了一件黄马褂。
四、特赐褂子。特赐黄马褂一般是皇帝赐予钦差大臣和外交官的一种身份象征。通常情况下,当大臣获得这种特赐马褂之后,必须要骑着马绕着紫禁城走一圈,以此来彰显出皇恩浩荡。这在当时也被视作是一种荣耀。另外,有一些皇帝或者太后特别宠爱的人,也有机会被赐予这种特赐马褂。比如清末时期,慈禧太后便赏赐了一件黄马褂给为自己开火车的司机。
需要补充的是,像第三类和第四类这两种高级褂子,皇帝在进行赏赐的时候,都会批准他们“准予穿”或是“常服之”。但事实上,就算是“常服之”,受到赏赐的人也仅仅会在重要的庆典中,才敢穿出来。毕竟这是皇帝御赐的衣服,一旦破损或弄脏,或者穿错了,都是不太好交差的。清朝最著名的黄马褂,要属李鸿章曾穿过的一件。
1895年,李鸿章在与日本谈判《马关条约》之时,曾经遭遇了一个日本浪人的行刺。当时李鸿章挂了彩,将黄马褂染了色。李鸿章在临近昏迷之际,仍然不忘叮嘱身边人,不要洗血迹,要将黄马褂保存好。在李鸿章看来,这件染色的黄马褂,便是他报国的最好证据。(参考资料:《清史列传》《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
清代皇帝赏赐的黄马褂有哪些特权
首先需要明确指出的事实是,放在礼制严格的大清朝,“黄马褂”并非功劳大官职显赫就能穿。比如放在清朝乾隆年间,纵然是权位如日中天的大贪官和珅,一辈子也没有机会穿黄马褂。因为这件意义特殊的马褂,在清朝道光年间之前,绝不会用来“赏穿”。
?
要想弄明白这事,首先就要先明确:何为黄马褂?早在清朝入关前,马褂就是满族人关外打猎必穿的轻便服装,又名“得胜褂”。清朝建国之后,“得胜褂”更是从官场流行到了民间,且有红色天蓝色等各种款式。却唯独“黄马褂”例外——明黄色是皇家专用颜色,敢随随便便穿着黄马褂招摇?那简直和谋反作乱没两样。如此特殊意义,当然也不会随随便便拿来赏人。影视剧里康熙乾隆动辄拿黄马褂赏人的场面,也只有电视剧才有。
那既然连和珅都没资格穿?那这亮眼的黄马褂,真的只是皇帝个人专享?事实上,自清朝开国起,确实也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可以名正言顺的穿着黄马褂招摇——皇帝出巡时的身边侍卫们。
要知道,清朝皇帝每次出巡,阵仗都是山呼海啸。为了壮大声势,陪同皇帝的侍卫们,也都要身穿明黄色绸缎制成的马褂,当然这种马褂与皇帝的专享黄马褂,细看还是区别极大,没有花纹图案和彩袖,因为也叫“职任马褂”。也就是陪同皇帝出巡的特定场合才可穿着。其他场合乱穿,照样也要办罪。好些影视剧里,也有侍卫身穿这种“职任马褂”私自外出办差,放在清朝真实历史上,早不知道死了多少遍了。
所以说,这种野史里风光无比,常常见证重大时刻的“黄马褂”,放在清代前半期,就是清朝御前侍卫们的安保专用工作服。别说是“为所欲为”,就是穿错时间场合,都是百分百摊上大事。
?
当然,同样是清朝前半期,除了这种工作服外,也确实有另一种“黄马褂”,特定时间场合可以用来赏人——行围褂子。
这种特殊黄马褂,通常都在清朝皇帝们的“木兰围场”活动时出风头。每当有大臣在狩猎活动中表现出色,特别是打得猎物极多时,兴高采烈的皇帝,就会大张旗鼓的给赏穿一件“行围褂子”,用以见证君臣同乐的热闹景象。当然,这种风光黄马褂,比“职任褂子”的限制更多,只有在避暑山庄陪皇帝打猎时才可以穿着,其他任何场合穿出来,都是严重的违制大罪!其实和“职任马褂”一样,也是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