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康熙素三彩特点及市场走势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在陶瓷发展历史上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风行,如今也并非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常见品,但是其特有的工艺特色,却深受一些藏家推崇。
素三彩之“素”
陶瓷界将“素三彩瓷”定义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素三彩中的“素”有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另一种则依据古代“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指不含红色的瓷器。
素三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一个“细”字。胎体细,制胎原料配制和锤炼的各道工序特别严格。器物做得比较薄,又精巧,但没有任何厚薄不匀或变形的现象,胎体各部分厚薄的处理很和谐完美。为了保证绘瓷艺术的效果,保证胎体表面的细润,坯体晾干以后要施釉,器物里外壁均施,而在要作画的部位-大多数在外壁-,将釉层细细地刮掉,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坯体泥料细微颗粒之间多少都有些孔隙,釉的微粒更细,可以将这些孔隙填实,使坯体更加细润。素三彩的釉属于SiO2-PbO系为基础的釉,品质也很良好。白釉是和瓷器一道烧成的高温釉。黄地、紫地、墨地等釉色属于低温釉,是画彩画时在花纹周围铺上的。素三彩的精细还表现在绘画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素三彩山石花卉纹盘,洁白的盘体中央以遒劲的笔力、精细的线条画出苍古的山石,墨彩皴点石头层层披露的斑斑表层,清淡如水的浅绿和略深的翠绿渲染出石头饱经岁月沧桑而又坚韧的质感。山石背后的牡丹花、翠竹、小花、野草,画得很细。牡丹的主干和旁枝,双钩填绘,填以紫色,笔力如拗铁。牡丹花和叶画得都很细,有的线条细如发丝。有的素三彩瓷器为了绘画形象和用彩准确,保证花纹内容布局和设色的严谨,在釉下胎体上还用针一样的工具线刻花纹的轮廓。烧成后在釉上沿轮廓线用色料作画。彩料的配制上,原料研磨精细。素三彩釉上彩画的各种色彩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粉彩那样凸起凹下的层次之分,用手抚摩画面细滑。这就是胎细、釉细、绘画细、彩料细,工艺的精细提高了瓷器的品质。
胎细
素三彩成名许久,给我们的一个印象是细。之所以说素三彩的特点是细,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的素三彩中,它的胎体是比较细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素三彩在制作过程中,其胎体的原料配制和煅烧的各个工序都是很严格的。其实,在制瓷的过程中,不管是元青花瓷、明瓷、清瓷,还是宋代以及唐代等,乃至于现如今,在制瓷器的过程中,都是“精打细算”的。不仅仅是胸有成竹,而且是细上加细,小心再小心。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瓷器是一个人从胎体的选择,煅烧,绘画,加工,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就要求了艺术家们或工人们,非常的仔细才能避免出错。素三彩的胎体是做的比较薄和精细的。在制作素三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不辞辛劳,胎体没有出现厚薄不匀或变形的情况,用和谐一词可以概括整个完美的作品。
色淡
如果说五彩瓷的特点是颜色亮丽的话,那么素三彩的特点就应该用淡这个词来概括了。康熙素三彩镂空锦地梅花寿字纹香熏能够真实体现出素三彩的淡。
为什么这么珍贵?
据琉璃厂的老人回忆,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国时期就难觅其踪,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残口的大瓶,当时就可值一万大洋。康熙墨地素三彩的大件完整器物,大多已于早年流散于欧、美一些国家,如法国巴黎罗浮宫就陈列有我国清代康熙墨地三彩大花觚、大罐、观音尊等,连一些残破之器和清末仿品,当时也为法国人所好并大量收集无遗。目前,国内即便是国家级的大博物馆,也难觅其踪。正如前面所说:彩“素”瓷不“素”,它的色彩没有那么亮丽,必须要有极高雅的情趣才能品味出它的美!
怎样鉴定康熙素三彩瓷器分析康熙素三彩特征
素三彩就是以茄紫、黄、绿三色绘成的花纹。古代也有把红色称为荤色,非红色称为素色之说。也可以这样理解,不使用红色是素三彩瓷器构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非绝对不变的清规戒律,如藏有一件康熙素三彩绘鹤鹿同春盒,上面的红太阳即用了红彩,因此,在过去古董行中曾有所谓三彩带红,价值连城的说法,可见其稀有程度。此外素三彩中的三字也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其多。素三彩中除常见的紫、黄、绿色外,也有加蓝色、黑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绿套绿,黄套黄于深浅之中,又有多彩之意,亦称之素三彩。
清康熙年间,素三彩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点,派生出许多色地的三彩新品种,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虎皮三彩、墨地三彩、白地三彩等。这些素三彩新品种,以一种彩色釉铺陈为地,其釉色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别具一格。并且运用了雕塑、楼空及锦地开光图案等技法,更加丰富了素三彩的表现力。其中墨地三彩是康熙素三彩中最为名贵的一种,而白地三彩则是其中成就最显著的精品之一。
博物院藏有一种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龙纹碗,就是白地素三彩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件。此碗造型为康熙朝典型器形,釉面平润、洁白、细滑而坚致,碗内光素无纹,碗外釉下暗刻双龙赶珠纹,釉上以黄、绿、紫彩绘牡丹、芍、彩蝶构成龙穿花图案。
素三彩的色泽虽不及五彩艳丽夺目,但由于其施彩工艺标新立异,因而创造了一种素静淡雅的意境
。在清末民初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仿制者也甚众。民国所仿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龙纹碗即是一例。这种赝品颇似真品,须仔细辨别,才能见出真伪。
首先,从器形上,赝品外表乍着极为相似。
撇口
,深腹,留足。但上手后即可发现赝品较大且重于真品。虽是毫厘之差,却失去真品端庄、秀丽之感,反觉笨拙、呆板。这是因为仿制时虽按真品原样制造,但由于原料、成型等技术条件所限,经过高温后而形成的细微差别。
其次,细看真品釉面紧附于胎体上,坚致莹润;而赝品胎釉结合松驰,釉面泛黄且含有杂质,乃是由于时代和工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另外在真品的彩釉上有一层光晕,俗称蛤蜊光
,这种似彩虹般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为具有刺目的浮光而无此光晕。
此外,在施彩工艺上,真品彩色细腻,薄平而匀润,特别是其中湖水绿色,其绿淡嫩如一江泓水;而赝品由于掺入了粉质,其色较深呈灰暗色,其他各色也厚腻不均。而且纹饰画笔板滞无力,线条轮廓粗散,与真品之自然流畅、朴素大方以及画笔老练等美质无法相比。
最后,比较真赝品的款识
,更可一目了然
。真品青花款的色泽,纯净鲜艳,
字体工整秀丽,起落笔顿挫明显有力;而赝品青料色泽灰暗,字体松散,笔力柔弱。这是由于写仿款人谨慎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反而失之局促,
用笔不能生动流畅的缘故。
素三彩的清代特征
传统素三彩
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雕刻纹做分界线的,也有雕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调,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创新素三彩
康熙时期,御厂出现一种使用***勾勒轮廓的新素三彩,极可能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风格所得的创新品种。清代素三彩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御厂工匠在制作传统素三彩时积极引用新兴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与粉彩的组合器。该类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红(即荤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实了。
传统彩瓷"素三彩"?特点?
瓷器装饰技法。始于明代正德时期。盛于清代康熙。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素三彩" 。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当以明代成化制品为早,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极负盛名,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还发明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五彩瓷的素三彩
明代的彩瓷发展,到了成化至正德时期,又创制出了一个新品种“素三彩”。这种素三彩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色彩中不用红色,这和明代纯粹釉上五彩以红为主色的情况截然相反;第二个特征是开拓了在宣德时期刻填酱釉和弘治时期刻填绿釉的基础上,直接施色釉的新工艺。素三彩以黄、绿、紫为主,但并不一定只限于这三种颜色。素三彩的称谓与中国人对色彩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色彩审美习惯有关,社会风俗中认为红色代表喜事、荤事,而白色、蓝色、绿色、紫色代表丧事和素事。
从明代彩瓷发展的情况看,素三彩是在五彩瓷、色地彩瓷的基础上演化发展出来的,表明了明代汉族陶瓷烧造工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素三彩丰富了中国高温素烧、低温釉烧工艺。素三彩在明代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四朝,无论在装饰、造型还是烧成工艺上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平。往往在一件器物上集刻、绘、雕等多种工艺于一体,低温、高温结合烧制,无论造型大小均能做到造型规整,釉面光亮,纹样精致,展示了很高的制瓷工艺成就。
康熙素三彩是在明代成化素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有了进一步提高而成为著名的陶瓷品种。康熙以后各朝都有制作,在光绪时还有少量的仿康熙作品,因此,康熙素三彩瓷更显名贵。
康熙素三彩从工艺方面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素胎上刻划花纹后施白釉高温烧成,再在白釉上施彩后低温烧成;第二种类型是在素胎上刻划纹饰后高温烧成,然后施以各种彩釉再烧成;第三种类型是胎体不加刻划,通体施褐黄釉彩而成所谓的虎皮斑。康熙素三彩,官窑民窑都有烧造。康熙素三彩继承了明成化、正德三彩和嘉靖、万历年多种色地彩瓷的传统工艺,以黄、绿、紫为主要颜色,或加蓝色相辅,因不用红色,故有“素三彩”的称谓。个别加红色的素三彩,过去有“三彩加红,价值连城”的说法。
素三彩的装饰以人物、山石、花卉、花鸟、海兽、水禽、荷塘等内容为常见。构图紧凑,纹样描绘精细。康熙素三彩有以下几个不同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