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鲁迅与儿子抢沙琪玛把仅有的一块沙琪玛放到了自己嘴里
“爸爸就一块沙琪玛,你吃了我吃啥?”鲁迅看着儿子可怜巴巴的眼神,却毫不犹豫地把沙琪玛放在了自己的嘴里。很多家庭里父母都会把好吃的留给孩子吃,而鲁迅竟然跟自己的儿子抢一块沙琪玛,难道鲁迅不爱这个儿子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鲁迅爱孩子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儿子周海婴的出生对鲁迅来说是一个意外,本来不打算生养孩子的他,却在49岁时迎来了一个小小生命。老来得子,鲁迅还是非常疼爱这个儿子的。像是炫耀一般,他时常会在朋友面前抱抱他的儿子。在与海婴的合照上,鲁迅还曾郑重题字“海英与鲁迅,一岁与五十岁。”
作为一个有趣的文人,鲁迅对待朋友幽默风趣,对待自己的孩子,鲁迅的做法更是与寻常的父亲不同,独特又有趣。年龄的差距,使得鲁迅对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不太理解,但他却非常尊重孩子,会尝试着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有一次,有客人到家里吃饭,家里买了鱼丸,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只有周海婴刚吃一口就吐出来,说这东西不新鲜。
大家当然都不相信,许广平又给他夹了一个,海婴又吐了出来,还嚷嚷着是坏的。许广平已经有点生气了,大家吃着都好好的,海婴在耍什么脾气。这时,鲁迅却尝了一下海婴吐出来的鱼丸,他发现鱼丸确实坏了。“孩子坚持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能不弄清楚就急于指责。”通过这件小事,我们会发现,鲁迅绝对不会随便去责备孩子,而是给孩子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对孩子的陪伴,鲁迅也不曾缺少过。从前,鲁迅最喜欢去的就是书店,有了海婴以后,鲁迅常常陪着儿子去玩具店玩耍。每天晚上,鲁迅都会给海婴讲故事听,甚至还会自己编故事。鲁迅对孩子的照料也是非常细心,海婴从小身体就不好,经常咳嗽,鲁迅会整夜的照顾海婴。在海婴的眼里,鲁迅是给予自己尊重和陪伴的好父亲,更是一个幽默又有点幼稚的父亲。鲁迅酷爱甜食,对沙琪玛更是爱不释手,当儿子也想吃时,鲁迅却非常认真的跟海婴讲道理,说小孩子还是不要吃太多甜食的好。听完父亲认真的回答,周海婴呆住了,不知道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件事也成了海婴的回忆中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在周海婴的回忆里,父亲一直是一个很会恶作剧的人,当自己的儿子周令飞恶作剧吓唬家人时,周海婴会笑着想起他的父亲。父子间温馨的时光只有六年的光景,这份回忆短暂却无比美好,只留下周海婴在往后的日子里反复回味。有人会说爱孩子怎么会和孩子抢食,但爱也有很多种方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是爱,吃下自己喜欢但孩子不能多吃的甜食,也不能说不是爱。教育也是一样,每个人的观点和方式都不尽相同,不能一概以对错好坏来轻易下结论。
而更为关键的是,鲁迅这个父亲,给予孩子的尊重和陪伴,其实也是我们当下很多父亲都缺失的。作者:橘一编辑:洛子画/甄博
“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是鲁迅为了哪种零食而对儿子说的话?
“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是鲁迅为了哪种零食而对儿子说的话?
正确答案:沙琪玛
要说鲁迅最喜欢的甜食,还是萨其马(沙琪玛),基本见了这个,“就不要命了”一次,还才两三岁的几子周海婴到书房玩耍,正逢鲁迅正吃沙琪玛,海婴很有教养地问,“爸爸能吃吗?”鲁迅***心来了一句“按理说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罢。”
扒一扒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说起这鲁迅先生,许多人脑海里立马蹬蹬蹬蹦出三大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遥想初中那会儿,我们第一次读到鲁迅的课文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老师正襟危坐面带笑容,缓缓地说:
“同学们,这篇课文呢,是要背诵的,明天抽查。”
也就是从那时起,江湖上开始传言,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实在是深入骨髓的总结。
直到最近,我读了陈丹青先生的书《笑谈大先生》。
书中这么说鲁迅:“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01 、
先看看鲁迅先生的肖像,一抹胡子,犀利的眼神,棱角分明的脸,总让人觉得万分威严。
可就是这样一个顶着一张严肃脸的大文豪,在生活中却是个笑起来就“哈哈哈哈哈”根本停不下来,连手中烟卷都会夹不稳的可爱人儿。
许多人回忆鲁迅都对他的笑印象深刻,说这笑尽显一个人的洒脱与率性,就像先生的交友之道,永远透着那么几分随性和戏谑。
小时候,先生班上有个女孩特别爱哭,每次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于是,先生甩手就赐了她一个绰号,名曰“四条”:眼泪两条,鼻涕两条。
这还不是最逗的,在北大教书时,先生的同事川岛教授留了个学生头,十分逗趣。见状,先生就管他叫“一撮毛”。
直到川岛大婚时,鲁迅送了一本书,还附上这么一段词儿:
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史略》吧!
让川岛啼笑皆非。
除此之外,鲁迅的幽默更彰显在他写给友人的书信中。
以前写信用文言文,文末必有问候语。针对不同的人,鲁迅有不同的写法:
写给当老师的朋友,他说“并请教安”。
写给离家在外的朋友,他说“即请旅安”。
写给有老婆的朋友,他说“即请俪安”。
而1935年7月,好友叶紫给鲁迅写了一封诉苦信,信中说:“我已经很饿了”并请求“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以便救急”。
鲁迅见状立马就给好友汇寄去了一笔钱,结尾的落款竟是——“即颂饿安”。
弄得老友哭笑不得。
02 、
在鲁迅先生55年的生命里,除了作家,他扮演最久的角色是教书匠,既然是老师,那便免不了要跟学生打交道,而他的睿智与幽默总让学生拍手叫绝。
据说有一次,鲁迅在台上讲起《红楼梦》,讲到酣处,他突然丢给在场男生们一个问题:
“你们爱不爱林黛玉?”
对这猝不及防的提问,同学们闻言纷纷讨论起来,这时,另一个男生突然反将一军:
“先生,那你爱不爱呢?”
这个有些不礼貌的举动,让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但片刻后,只见鲁迅先生笑了笑,平和地说道:
“我不喜欢她哭哭啼啼。”
此言一出,立马引来一片笑声。
而同样鲁迅先生用幽默化解紧张氛围的还有另一件事:
一次,鲁迅从上海回北平,北师大请他去做演讲,题目是《文学与武力》。那时很多同学被报纸上批评他的文章所引导,对他心存看法。
演讲开始前,会场气氛极其紧张。
没曾想先生上台后就来了这么一段:
“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去了。”此话一出,登时惹得会场笑声连连,一开始的紧张气氛,刹那荡然无存。
而除了幽默应对种种情况,先生也经常为学生们说话。
1934年,北平***下令,禁止男女同学同泳,引来了许多怨声。这时鲁迅先生坐不住了,他说:
“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得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又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不如下一道律令,规定男女老幼,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止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许多听讲的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多年后,学生们可能忘记了先生授课所讲的内容,却都对他的睿智幽默,印象深刻。
03 、
除了朋友和学生,先生对老婆孩子,那也是一个绝。对于红颜知己许广平,他写过这样的话:
我现在只望乖姑乖,保养自己,我也当平心和气,渡过豫定的时光,不使小刺猬忧虑。(乖姑、小刺猬皆为许广平爱称)
这甜腻的情话,是鲁迅先生在厦门时,写给异地爱人的信中所书。
这段文字让我眼前一亮。原来鲁迅不仅有“极夜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他也可以柔情似水,蜜语甜言。
而许多人有所不知,当初许广平曾经是鲁迅的学生,据说许广平曾写过一篇《罗素的话》,文中引用过多,却缺乏自己的见解。
见状,先生给这篇论文打了九十五分,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拟给九十五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给罗素。”
批评委婉却又不失诙谐,让人拍手叫绝。我相信,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当选许广平的心上人,当中幽默的这一条,绝对是个巨大的加分项。
而对他们的孩子海婴,先生就更是宠溺到不行。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先生对儿子,基本上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可唯独在一件事儿上,先生却没有让着自己的儿子。
鲜有人知,鲁迅其实是一个资深的零食控,瓜子招待客人,他通常是一盘不够,还得一盘。
有一次先生读书久了,不觉腹中饥饿,于是便拿起手边一块沙琪玛,准备用作点心。恰巧被儿子海婴看见。
孩子那个馋呀,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鲁迅也知道儿子想吃,可糕点只有一块,这可怎么办?
看到鲁迅就要把糕点放入口中,这海婴更急了:
“爸爸!我能吃吗?”
闻言,鲁迅面露尴尬,小邹眉头后,他和颜悦色地说:
“孩子,按理说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的好。”
说完,他就“恬不知耻”地在儿子面前吃下了一整块糕点。
小小一块糕点,尽显他顽童本色,或许骨子里,鲁迅从来都是个大孩子,这些有点幼稚的举动,让一代文豪更显趣味十足。
04 、
最后,说完迅哥儿的生活趣闻,咱们再来聊聊他的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如数家珍,今天不说那些耳熟能详的,我们来说说鲁迅先生一部有些玩世不恭的作品——《故事新编》。
这部作品里,鲁迅先生可以说把咱们中国的传统神话改写了个遍。
在这里我们举《奔月》为例。
嫦娥奔月,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一段绵延了上千年的***故事,后羿和嫦娥的别离曾让多少人动容,可就是这样一个唯美的故事,在迅哥儿这里,偏偏就变了画风。
在他的故事里,嫦娥成了什么呢?成了一个怨天尤人的刁蛮***。
后羿又是谁呢?一个整天打猎却只能带回乌鸦的懦弱男人。
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周围的野兽都被打光,只能日复一日地吃着乌鸦炸酱面。最后嫦娥终于受不了了,撇下后羿,一个人奔月宫去了。
这跟我们印象里那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完全不同,从一部神话剧,变成了一部***剧。
而先生正是用这样辛辣新奇的笔调,改写熟悉的故事,暗喻着时势的黑暗,也描述着自身的经历,那时正值他人生低谷,又遭人诽谤,处境不可谓不艰难。
可字里行间,我们却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苦大仇深,反而看到了一个文学家,对传统的戏谑与颠覆。
这才是真正的幽默,深入骨髓的幽默。
在当下,像鲁迅先生这样幽默的趣人儿,太少太少了,人们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渐渐变得刻板起来。于是慢慢地,我们丧失了许多应有的乐趣。实际上幽默,才是人生最好的调剂品。
汪涵老师在一期《天天向上》中跟几位谐星就提到幽默的话题:
他说搞笑的“搞”,是一个提手旁和一个“高”字,“高”象征着高手,只有高手,才能搞笑。在生活中真正懂幽默的人,势必也活得高级,过得通透。
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既严肃又活泼,即深刻又幽默,即针砭时弊又善于调侃。或许也只有似他这般至情至性之人,才能写出这样***辣的文字,作出这样***辣的文章。
而如此这般可爱的鲁迅,也注定会让我们永远怀恋。
吃货鲁迅就算三十岁牙齿掉光,为何也不放弃甜食?
鲁迅该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还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师长?不管是哪种形象,鲁迅先生在人们心中,总是有着距离感,他总是那样的坚毅刚强,好像随时都要骂人的样子。这样的鲁迅先生,自然惹人敬重,甚至到了他面前,都不免低下头来,难以直视他那犀利的目光。
可鲁迅先生不只是一个符号,更不是一尊神,只能让人顶礼膜拜,他曾是真正存在过的人。真实的鲁迅先生,不仅不会让人心生惧意,反而十分幽默,时常跟人家开开玩笑,夏衍曾说过:“鲁迅幽默得要命”。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小缺点,比如爱吸烟、爱吃零食,甚至被病痛折磨着,也难以放弃这些爱好,而他最爱的,莫过于甜食了。
一、鲁迅热爱的甜食鲁迅先生是出了名的爱吃甜食,在这一方面,他可谓是走在时尚的前沿,不仅吃中国传统的甜品,也不会放过外国的甜品。
鲁迅先生最喜欢吃的是萨其马,不爱吃的人总会觉得很腻,但鲁迅先生就好这一口。他还喜欢吃一种传统的菜肴,名字叫做“三不沾”,是用蛋黄、淀粉、白糖、清水做成的,极为费时费力,据说一天就能用坏一个锅,但是成品极为惊艳,不粘盘、不粘筷、不粘牙,故而名为“三不沾”,单是听着就令人心向往之,也怨不得鲁迅先生会如此喜欢了。
此外,鲁迅先生还喜欢吃朱安做的一种小点心,就是把白薯切片,然后裹上鸡蛋面粉油炸,据说十分香甜可口。虽然鲁迅先生不承认朱安这个妻子,却很尊重她,希望帮助她读书,还承诺把她当做周家的人嫁出去,可惜朱安并不愿意。无论如何,他们两人都不是敌人,朱安也只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残害的女人罢了。
当然,以上的都是中国的传统美食,鲁迅先生对国外的甜品,也是情有独钟。鲁迅先生最喜欢的是一种名为羊羹的日本点心,那是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吃到的,一口下去,便再也忘不掉那个味道,哪怕回到国内,还经常托朋友帮忙带些。鲁迅先生还经常在发薪水的时候,去一家法国面包房买奶油蛋糕,说是孝敬母亲,其实自己也会吃的。
鲁迅先生爱吃甜食的癖好,在民国时便已经很出名了,他弟弟周作人的回忆录中写道:“传说鲁迅最爱吃糖,这自然也是事实,他在南京的时候常常花两三角钱到下关‘办馆’买一瓶摩尔登糖来吃,那扁圆的玻璃瓶上面就贴着写得怪里怪气的这四个字。”
二、最可爱的人——鲁迅鲁迅先生因为爱吃甜食,还有着不少轶事。
鲁迅先生家里甜食不断,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每次去鲁迅先生家里做客,总会一大盘甜食被端上来。鲁迅先生的品味值得信赖,所以很快,这些甜食就会被一扫而空,客人都吃得赞不绝口。但鲁迅先生就很难受了,那可都是他最宝贝的甜食啊,怎么就不能留点呢?
后来,鲁迅先生就想了一个办法,当客人再来的时候,拿出来招待的就不是甜食了,而是花生,客人若是吃得少,鲁迅先生还要劝客人吃,显得极为好客。至于甜食嘛!也就偶尔拿出来了,去鲁迅先生家里的人那么多,总是以甜食招待,鲁迅先生自己就没得吃了,倒也不是心疼钱,却也不能天天都往甜品店跑,结果自己还吃不到吧!
鲁迅先生还会跟儿子周海婴“抢”零食,有一次家里剩下最后一块沙琪玛,周海婴想吃,还特意先问问鲁迅先生,本以为鲁迅先生会一口答应,却不想鲁迅先生回答:“按理说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的好。”
这些事,现在看来,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倒也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跟鲁迅先生做朋友,不仅是因为人品好,更是因为他真的很可爱。
然而,甜食吃多了,对身体可就不太好了。
三、鲁迅先生的牙与甜食鲁迅先生的牙齿不好,三十岁不到,牙齿就快掉光了,这与他爱吃甜食,不无关系。
鲁迅先生的牙,其实从小就不好,吃过很多中药都不见效,有的大夫说他是“肾气不足”,结果让长辈们批评他不自爱,这令得鲁迅先生气愤非常,后来不待见中医,可能这么一部分原因吧。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接受了西医的治疗,治疗效果应该不错,但对鲁迅先生而言,却没什么用处,因为他前脚离开医院,后脚就跑去吃甜食了,回国之后,也是这样,所以牙齿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
医生多次劝诫鲁迅先生,不能再继续吃甜食了,可鲁迅先生全都当做耳旁风,无论生了什么病,只要嘴还能动,甜食就不能停。有一次他嘴角生了疮,本应该以清淡为主,甜食不可以吃,可他在《华盖集续编》中写道:“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
也不知道鲁迅先生嘴角的疮,什么时候才能好,可能在疼的时候,鲁迅先生会想绝不在吃甜食了,但好了之后,却又该忍不住了。下次面临同样的情况,鲁迅先生安慰自己的理由,或许都差不多。
鲁迅先生最后换上了***牙,终于可以放心地吃甜食了,再也不用担心牙疼的问题,当然,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鲁迅先生的抽屉里,总是放着很多甜食,当他写作没有灵感的时候,会在书房里坐上一整夜,甜食便是他最忠实的伴侣。
漫漫长夜中,鲁迅先生拿起一块糖果,放入嘴中,甜蜜在口腔里化开,可他的心中却满是苦涩,中国的未来在哪里呢?那些上位者只顾自己的利益,丝毫不关心民族的未来,他会用最犀利的笔锋,化为利刃,刺入他们的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