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俗话说“公伏热 母伏爽”啥意思 今年是公伏是母伏 几号入伏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语言,虽然字句简短,但如果没人去加以解释的话,还真不好理解。就比如我们今天分享的这句俗语“公伏热,母伏爽”,这是什么意思呢?也许很多朋友不好理解,伏天难道还有公母之分?什么是公伏母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伏天?
按照古代迷信的说法,天气出现酷热是由于炎热的妖魔出现所致。为了制伏于炎魔,古人认为狗血可以驱之,因此,以杀狗取狗血涂入城门,以防炎热的妖魔进入。因“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护人,所以古人便把这段最酷热的时间段称为“伏天”。因此,古代也[gf]202c[/gf]有着[gf]202c[/gf]“伏祭”的习俗,伏祭的日子就成了进[gf]202c[/gf]入伏天[gf]202c[/gf]的开始。
在五行生克中,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烧熔,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入伏也就是庚金伏藏之日,那么庚金伏藏,也就代表着火气强旺,天气炎热。是以金气的伏藏来反衬火气的强旺。所以金气伏藏的速度越快,也就代表着火气越强,天气越热,反之则温度较低。通过酷[gf]202c[/gf]热[gf]202c[/gf]到[gf]202c[/gf]来[gf]202c[/gf]的程度,[gf]202c[/gf]于是便[gf]202c[/gf]规定夏[gf]202c[/gf]至[gf]202c[/gf]日[gf]202c[/gf]后[gf]202c[/gf]的第[gf]202c[/gf]三[gf]202c[/gf]个[gf]202c[/gf]庚日为[gf]202c[/gf]入[gf]202c[/gf]伏[gf]202c[/gf]的时间,[gf]202c[/gf]也[gf]202c[/gf]因此民[gf]202c[/gf]间[gf]202c[/gf]有[gf]202c[/gf]了[gf]202c[/gf]“[gf]202c[/gf]夏[gf]202c[/gf]至[gf]202c[/gf]三[gf]202c[/gf]庚[gf]202c[/gf]入[gf]202c[/gf]伏[gf]202c[/gf]”[gf]202c[/gf]的[gf]202c[/gf]说法。[gf]202c[/gf]
什么是庚日?
“庚日”是我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的纪日说法。在我国古代,人们是以天干地支来纪时间的,年月日时均有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的两个字。干支纪时方法也是古人的智慧,它有取自树木的干、枝之意。[gf]202c[/gf]《淮南子》有“枝不得大于干”的说法。据说古人最早的纪日概念就是“干”,纪月则用“支”,月日分为阴阳,阴阳象征地天,故而称其为天干和地支。
也就是说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结合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由于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这样下来正好组成六十组不同的天干地支,[gf]202c[/gf]人们把日子中[gf]202c[/gf]有[gf]202c[/gf]天[gf]202c[/gf]干“[gf]202c[/gf][gf]202c[/gf]庚”[gf]202c[/gf]字的日子就叫“庚日”。[gf]202c[/gf]
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
常言道“夏至三庚入伏”,就是说在夏至开始往后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伏天有三伏,即入伏-初伏-、中伏、末伏,每伏十天,但也有中伏是[gf]202c[/gf]二十天的情况。
由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是[gf]202c[/gf]入伏的[gf]202c[/gf]开始,同时,[gf]202c[/gf]历[gf]202c[/gf]法[gf]202c[/gf]也[gf]202c[/gf]规定了末[gf]202c[/gf]伏[gf]202c[/gf]的时间,[gf]202c[/gf]即[gf]202c[/gf]立[gf]202c[/gf]秋[gf]202c[/gf]节[gf]202c[/gf]气[gf]202c[/gf]后[gf]202c[/gf]的[gf]202c[/gf]第一个庚日为[gf]202c[/gf]末[gf]202c[/gf]伏[gf]202c[/gf]。[gf]202c[/gf][gf]202c[/gf]因此中[gf]202c[/gf]伏[gf]202c[/gf]的天[gf]202c[/gf]数[gf]202c[/gf]并[gf]202c[/gf]不[gf]202c[/gf]固定,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果有5个庚日时,中伏就[gf]202c[/gf]为20天。
今年夏至日的交[gf]202c[/gf]节[gf]202c[/gf]时[gf]202c[/gf]间[gf]202c[/gf]是公[gf]202c[/gf]历[gf]202c[/gf]的[gf]202c[/gf]6月[gf]202c[/gf]21日[gf]202c[/gf],[gf]202c[/gf]也[gf]202c[/gf]就是农[gf]202c[/gf]历[gf]202c[/gf]的五[gf]202c[/gf]月初[gf]202c[/gf]四[gf]202c[/gf]。夏至日当天的天[gf]202c[/gf]干[gf]202c[/gf]地支为[gf]202c[/gf]庚[gf]202c[/gf]戍[gf]202c[/gf]日[gf]202c[/gf],也就是第一个庚日,第二个庚日是十天后的庚申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十四,第三个庚日是农历五月二十四的庚午日,按照“[gf]202c[/gf]夏[gf]202c[/gf]至[gf]202c[/gf]三[gf]202c[/gf]庚[gf]202c[/gf]入[gf]202c[/gf]伏[gf]202c[/gf]”[gf]202c[/gf]的[gf]202c[/gf]算法,因此,[gf]202c[/gf]农历的五月二十四,也就是公历的7月11日就是今年开始入伏的时间。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即:
初伏2023年7月11(庚午日)-2023年7月20日;
中伏2023年7月21日(庚辰日)-2023年8月9日(8月8日立秋节气);
末伏是2023年8月10日(庚子日)-2023年8月19日(8月23日处暑节气)。
什么是公伏?什么是母伏?
对于伏天公母之分的说法,源于人们对于阴阳奇偶的认识,人们常常把单数也就是奇数称为阳数,把双数也就是偶数称作阴数。阳为公,阴为母,因此也就有了公母之分的说法。
当然,民间的人们都是以农历的入伏时间来说的,比如,去年2022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阴历的六月十八,属于双数,那么,就说去年的的三伏天是“母伏”。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阴历时间是六月初二,也是双数,同样也属于“母伏”。
今年2023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1日,农历的五月二十四,也是双数,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的伏天也属于“母伏”。
“公伏热,母伏爽”
意思是就是说如果当年的伏[gf]202c[/gf]天是“[gf]202c[/gf]公[gf]202c[/gf]伏[gf]202c[/gf]”[gf]202c[/gf],[gf]202c[/gf]相[gf]202c[/gf]对[gf]202c[/gf]来说则会偏热一[gf]202c[/gf]些;如果伏[gf]202c[/gf]天[gf]202c[/gf]是[gf]202c[/gf]“[gf]202c[/gf]母[gf]202c[/gf]伏[gf]202c[/gf]”[gf]202c[/gf],相[gf]202c[/gf]对[gf]202c[/gf]来说则会凉爽[gf]202c[/gf]一些。对于公伏母伏,民[gf]202c[/gf]间[gf]202c[/gf]还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雨打公伏头,晒破狗舌头;雨打母伏头,炕头长蘑菇”,意思就是“公伏头”下雨,容易干旱,母伏头下雨,容易有连阴雨。这也是人们以天气情况来描述“公伏头”与“母伏头”所带来的天气变化。
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属于“母伏”,相对来说,伏天应该不会太热。当然了,自然界变化无常,很多事情已打破常规,几乎没了太多的规律性,这也仅供大家参考而已。三伏天毕竟是一[gf]202c[/gf]年[gf]202c[/gf]里[gf]202c[/gf]最[gf]202c[/gf]热的阶段,[gf]202c[/gf]该热还是要热的,“常言道“该热不热,五谷不结”,[gf]202c[/gf]希望大家该[gf]202c[/gf]防[gf]202c[/gf]暑[gf]202c[/gf]还[gf]202c[/gf]是要[gf]202c[/gf]防[gf]202c[/gf]的[gf]202c[/gf]!20天[gf]202c[/gf]的时间就要进[gf]202c[/gf]入[gf]202c[/gf]伏天了[gf]202c[/gf],[gf]202c[/gf]对[gf]202c[/gf]此[gf]202c[/gf]大家是[gf]202c[/gf]怎么认[gf]202c[/gf]为[gf]202c[/gf]的呢[gf]202c[/gf]?[gf]202c[/gf]欢迎留言评论区[gf]202c[/gf]![gf]202c[/gf]
公伏母伏是什么意思
公伏和母伏是中国的民间传统,属于农历的术语,意思是如果当年的伏天是“公伏”,相对来说会比较热;而如果是“母伏”,相对来说会比较凉爽一些。
伏天分公母,公伏、母伏,这和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学密不可分,阴阳五行认为1~10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阴阳对应公母,其中阴为母,公为阳,所以老一辈就按照这个作为依据,根据入伏当天的日期来区分,阳数为公伏,而阴数则为母伏。举例来说,今年入伏为7月16号,农历6月18,18为双数为阴,所以今年是母伏。据老人的说法来看,公伏要比母伏热些,俗话说公伏凶,母伏爽,说的就是公伏相对热些,而母伏则要凉爽些。
三伏天的避暑措施
1、出门带好防晒的工具,遮阳伞,墨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注意涂抹防晒霜,最好不要再烈日下行走。可以在网上买个迷你小风扇,出门的时候可以带来些许凉意。
2、要注意多休息,夏天本来就是昼长夜短,睡的晚,起的早些。所以,要注意保证自己合理的睡眠。
3、多喝水,夏天出汗多,不要等到极度口渴了的时候,再去喝水。要时时备上凉白开水,隔一段时间喝上一些。
4、祛湿气,天气闷热,潮湿,防暑的同时要注意祛湿气,情绪不要过于烦躁。多雨潮湿的季节,一些有关节疾病的人要多留意。
公伏凶母伏爽2023年是什么伏
“公伏凶,母伏爽”2023年是母伏。
在民间有“公伏凶,母伏爽”,这样的俗语流传,根据老祖宗使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进行推算,每年入伏的时间是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那么2023年入伏的时间就是公历的7月11日。老祖宗用“天干地支”来计时,还有“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以及更为复杂的“玄学”,共同构建起了神秘的古代文明。
“公伏”和“母伏”其实对应的便是“阴和阳”,单数为“阳”,双数则为“阴”。“公伏凶”,说明三伏天属于“公伏”的话,就会十分炎热,热到简直不敢出门的地步;而“母伏爽”,则说明这一年的三伏天相对而言会比较凉爽,能够更好的度过夏季。
2023年的三伏天入伏时间是公历7月11日,也就是农历的5月24,按照老祖宗的说法来看,今年的三伏天就是“母伏”了。
三伏天的简要介绍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公伏母伏怎么分
公伏母伏根据入伏当天的日期来区分。根据入伏当天的日期来区分,阳数为“公伏”,而阴数则为“母伏”。
阴阳对应“公母”,其中阴为母,公为阳,所以老一辈就按照这个作为依据,根据入伏当天的日期来区分,阳数为“公伏”,而阴数则为“母伏”。举例来说,今年入伏为7月16号,农历6月18,18为双数为阴,所以今年是“母伏”。
根据老人的说法来看,“公伏”要比“母伏”热些,俗话说“公伏凶,母伏爽”,说的就是公伏相对热些,而母伏则要凉爽些,今年就是三伏天就是所谓的母伏,根据老辈总结的经验来看,今年相对要“舒服”一些。
综上所述,“公伏”和“母伏”的区别我认为就是入伏时间的单双数不同,要说公伏要比母伏更热,我觉得这有些牵强,也有可能只适合某些地域。在我看来,不管是公伏还是母伏,三伏天都是比较热的,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如果三伏天变得非常凉爽,我反而觉得这不是正常的年景,有道是“事出反常必有妖”,不正常的年景也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公伏凶,母伏爽”!今年是公还是母?三伏热不热,农谚这么说
正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为一年中最为酷热难耐的时候,也是庄稼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唯有充足的雨水才能保证庄稼快速生长。
因此,不少农民都希望三伏天多降雨,唯有这样才能保证作物丰收。
不过,今年夏季全国大多数省份迎来了极端高温,且已持续热了30天以上,部分地区更是频频突破40℃大关,对广大网友而言,也关心三伏天热不热。
其实,三伏天雨水多不多、气温高不高,主要还是看今年是公伏还是母伏,我们来农谚咋说!
01、三伏天习俗
自7月16日开始就正式入伏,一直持续到8月24日,其时间长达40天。
根据惯例,初伏、末伏均为十天,而中伏为10或20天,主要是看年份而定。
至于为何会这样,还因夏至到立秋这段时间,如果出现了4个庚日,那中伏就为10天;如果出现5个庚日,那中伏即为20天。
其实,三伏天也有不少讲究和习俗,主要是下面几个:
1、进补
入伏后人变得酷热,且因天热食欲下滑,因而需要吃上有营养的东西食补。
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入伏这天要吃上饺子进补,这样才能满足身体能量的消耗。
“入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民间认为入伏后也可以吃上鸡补充能量。
当然,这天吃的是小公鸡,属“阳”,可为身体继续更多阳气。
2、贴三伏贴
中医上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三伏天的每个伏首日都要贴上三伏贴,这样就可以将体内余留的寒气和湿气去掉,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3、晒伏
入伏过后气温偏高,因而此时人们就会将家里的衣物、粮食等东西拿出来暴晒,这样就可将潮气和霉气去掉,避免其因夏季湿气大而发霉,可更长久的保存。
一些老人也会在入伏后晒太阳,通常是在阳光不太刺眼的上下午,但也要做好防暑工作。
4、沐浴
入伏后人体排汗量偏多,因而需要每日沐浴。
而三伏天毒虫、蚊蝇较多,为避免被叮咬,也可以用晒干的艾草或其他中草药泡水洗澡,以驱赶毒虫。
02、今年是公伏还是母伏?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将奇数、单数、单日称为“阳”,有阳刚之气,如男子就为“公”;而偶数、双数等则称为“阴”,有柔美之意,如女子又为母。
如此也就好判断今年为公伏还是母伏。
今年入伏时间为农历的六月十八,而十八为双日,因而今年为“母伏”。
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伏还那么炎热?
近段时间,我国高温天气愈发汹涌,甚至有不少人因户外作业或活动患上热射病,也就是重度中暑,该病病死率多达60%,一旦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也确实已出现死亡病例。
因而不少人将希望看向三伏天,期待接下来能有所降温。
但实际上,三伏天为一年最热,此时地球被副高压控制,使得天空如同被棉罩遮住,再加上晴朗少云,阳光直射地面的热量偏多,这使得地表积攒太多热量,但散发出去的少,因而使得三伏天酷热难耐。
还没有入伏就那么炎热,入伏后岂不是更热吗?其实,公伏天气多炎热少雨,且高温难耐,户外运动工作很容易就会中暑;而母伏天气多凉爽,雨水总体偏多,气温没那么高,体感比较舒服。
那么,母伏这天降雨会怎么样?看看农谚怎么说?
1、“淋了母伏头,半月要动流”
在民间看来,如果这一年为母伏,且母伏入伏这一天就降雨,那表明接下来雨水将持续不断,沟渠湖泊雨水汇流,甚至会出现洪涝问题。
关于公伏也有“淋了公伏头,晒破狗舌头”的说法。
如果公伏头一天下雨,那表明接下来三伏天气温炎热难耐,就连狗都要伸舌散热,但还是被阳光晒伤。
而今天为母伏头一天,但全国多地少雨,接下来恐怕气温难以下降,还会继续炎热。
2、“淋了母伏头,伏里凉嗖嗖”
从字面来看,如果母伏入伏这天有雨水,那整个三伏天将总体凉爽多雨,体感舒适。
但这一天气,对庄稼生长并非好事。
且不说三伏天持续降雨会使得农田积水多,天气凉爽也不利于庄稼生长的需求。
母伏入伏这天降雨,对广大网友而言是一个好事。
但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全球高温,三伏天内,我国长江流域、西北地区将会迎来高温干旱天气,大家要有所准备。
2023年是公伏还是母伏
2023年是母伏。
2023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1日,阴历时间是五月二十四日,属于双数,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就属于母伏。三伏天除了有30天和40天之分外,民间还有母伏和公伏之分。人们按照入伏当天阴历的时间,如果是单数,当年就是公伏,相反,如果是双数,当年就是母伏。
2023年三伏天具体的时间: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中伏:2023年7月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阳伏和阴伏
三伏天是按照农历的日子来推算,从阴阳学来讲,一般认为入伏当天是农历日期的单数,也就是属阳,而阳一直被偏向于男性。所以,入伏日为偶数,那就是属阴了。入伏的时间是根据夏至来进行推算的,一般在夏至的第三个庚日首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一个庚日就是10天。
在这里说一下,三伏天的计算方式是以古人的标准来的,所以都会按照农历日子来进行推算,所以。确定了入伏时间是农历的六月十八,其实不管是农历还是阴历,都是偶数,所以今年是母伏,也就出现老人说的前半句母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