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院士专家齐聚榕城 共商中国海洋食品产业新未来
6月2日,中国海洋食品产业福州峰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治良致欢迎辞,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主持。
中国海洋食品产业福州峰会现场
本次大会以“共商海洋食品新需求、新挑战,共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新未来”为题,旨在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接海洋强国,开发海洋食品发展空间和潜力,探索水产预制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分别作《渔业转型的中国智慧》《未来食品:任务与挑战》主题报告。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尹勇,大连海洋大学校长宋林生,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周珊珊,江苏海洋大学博士、教授董志国,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卫民,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江敏,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张宇,集美大学科研处处长张玉苍,广东海洋大学博士吕文刚分享了当下海洋食品产业热点话题,共同研讨产业面临的新需求、新挑战,共商海洋食品新未来、新机遇,汇聚新动能,创造新优势,为渔业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与方案。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海洋食品产业福州峰会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立足国情渔情,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白冰程文胡晓靖)
中国应如何加快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2018年8月7日,参加“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8”的海洋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在济南围绕“向海图强: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主题进行研讨。
海洋是一个国际大通道,中国要加快海洋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洋产业的国际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
海洋工程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特点。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表示,海洋已成为影响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依托和制约性条件,海洋工程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和海洋安全维护起支撑作用。中国要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加快海洋工程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培养处于海洋产业链高端的、先进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与国际航运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洋企业要积极主动参加海洋全球化的分工协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中国的海洋产业要向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绿色低碳化、融合化、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十个维度发展。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总裁贺昌海现场介绍了该公司设计、建造、调试的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及其可燃冰开采情况。并表示,该公司正自主研发浮式远洋智能化网箱,由“油”转“渔”。
“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8”还举行了“传统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困境和突围”“新兴产业换到(道)超车: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向海图强: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等7个平行论坛。
山东省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中国海岸线的1/6,居中国第二位。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近陆岛屿296个,具有先天“蓝色”优势。
2018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做强海洋生命健康、海洋高端装备、海水利用、绿色海洋化工等产业;加快“海上粮仓”、海洋牧场和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建设;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和“智慧海洋”深海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筹备打造中国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
2014年以来,山东海洋牧场、游艇等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综合收入年均递增200%以上。海洋就是一个“聚宝盆”,山东要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战略。该省已启动向海洋进军“十大行动”,重点做强做优近海、远海、深海等优势产业集群。未来3年的目标是实现现代海洋产业的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23%以上。
朱蓓薇是哪里人
朱蓓薇
朱蓓薇,女,1957年3月23日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食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朱蓓薇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制糖工程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1997年担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2004年获得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担任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0年担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2012年带领团队组建了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蓓薇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中文名:朱蓓薇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省咸阳市
出生日期:1957年03月23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冈山大学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海珍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水产品加工工艺学
原籍:江苏省宜兴市
人物经历
1957年3月,朱蓓薇出生于陕西省杨凌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在杨凌农业技术学院工作,少年时就对农业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高中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务农。
1978年3月,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制糖工程专业,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93年6月-1997年8月)、教授(1997年8月-)。1997年8月,担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2007年3月)。
2001年9月,前往日本留学,进入冈山大学农学部攻读生物资源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3月博士毕业。
2007年3月,担任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至2010年03月)。2010年3月,担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2012年,朱蓓薇带领团队组建了“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中国海洋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2016年7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朱蓓薇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在木兰县举行揭牌仪式。10月18日,天津市宽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朱蓓薇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东丽区成立。
2017年3月28日,西北大学朱蓓薇院士工作室举行签约暨揭牌仪式。9月19日,与广西百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约,双方在百色高新区共建院士工作站。12月27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态学院朱蓓薇院士工作站揭牌。
2018年5月,受聘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_朱蓓薇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863计划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农转资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30余项。解决了多项食品加工领域的技术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海洋食品的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朱蓓薇的科研之路从制作饮料开始起步,研发出的“粒粒橙悬浮果粒饮料生产技术”引起了饮料行业的一次技术变革;“多肽营养豆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并于2000年被国家指定为中小学生豆奶。
1994年开始,朱蓓薇把海参作为科研的重点对象,通过访企业、下车间、走城市乡村,最终解决了海参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从理论上揭示了海参自溶的本质。2006年,主持的项目“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利用其技术开发的“海参肽”、“即食海参”已经成为大连的标志性产品。
2006年开始,朱蓓薇课题组将进行海参自溶机理更深层次的研究,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层面上分析海参自溶的机理,从而实现对海参品种和养殖技术的改进。
2011年1月,主持的“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是以朱蓓薇为首的科研团队对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贝类热加工食品质构控制、低温真空渗透调味及阶段式杀菌新技术,使贝类食品的色泽、弹性、质构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开发了鲍鱼、虾夷扇贝等系列贝类热加工食品,并将技术成果在多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除了贝类热加工食品以外,还对贝类多糖进行了研究,在贝类活性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和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截至2015年,成果在辽宁、山东、吉林、内蒙、新疆、西藏、四川、湖北等省实现了产业化,培育了多个国家、省级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截至2012年,朱蓓薇作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国家“973”、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省市攻关课题等2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40多项,创造产值近8亿元,实现经济效益上亿元。朱蓓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各种科技奖励20多项。
承担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1年,朱蓓薇主编及参编著作、教材10部,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发明专利52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件,中国发明专利49件,已获授权30件。
出版著作
授权专利
人才培养
朱蓓薇把科研优势转化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题项目为牵引、以科研团队为纽带的特殊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把科学精神的养成深刻融入到了育人过程当中,通过科研带动教学,以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精心培养了一大批食品科技领域的科研人才和企业技术骨干。
朱蓓薇以项目拉动团队建设,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团队建设融为一体,根据团队每位成员的特点确定了不同方向并分别指导,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在团队内部还建立了经费管理、奖励、例会、交流等机制,使整个团队能够高效而团结地运转。朱蓓薇也因为教学成果而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朱蓓薇通过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改变中国食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国外的现状,提升了中国食品行业水平,使之逐步摆脱落后状况,实现世界领先。(大连工业大学评)
海洋食品的海洋食品特点
海洋生物含有独特的脂肪酸。海洋生物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含有一定量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更为禽畜肉和植物性食物所不含,这种脂肪酸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鱼油为原料制成的药品的保健食品对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易于为人体
吸收,人们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充足,其中尤以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日本等国研制的浓缩鱼蛋白、功能鱼蛋白、海洋牛肉等,均以鱼类为主要原料制成。海洋生物是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宝库。海虾、海鱼中钙的含量是禽畜肉的几倍至几十倍;牡蛎中富含锌;海带中富含碘元素;鱼肉中的铁最易被人体吸收;用鱼骨、牡蛎壳等加工制成的“海洋钙素”、“生物活性钙”对防治缺钙有独特疗效。 海洋食品发展现状:散乱和初级
中国的海洋食品时代正在来临,这个趋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多元化,以及对安全、营养食品的不懈追求,让人们对海洋食品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海洋食品也随之从幕后走上前台,以蓬勃、健康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洋食品的发展较为散乱和初级,现在开始从隐形变为显形,从初级加工走向精细加工,并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品类,这个变化反映了社会对海洋食品的认可。消费人群急剧膨胀,被认为是现在市场表现最突出的产品之一。然而发展至今,海洋食品依然面临品类分散、发展半径趋小和市场集中度低等现状,面临大的变革。 要发展好海洋休闲食品,则需要将海洋食品休闲化,不少专业的海洋食品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这一点。例如,据全球品牌网报道,2011年6月8日,来自浙江宁波的渔传公司重点推出了自己的一款产品:海鲜珍。不少长居海边、与海鲜打交道的人都知道,海鲜珍是一种源自浙江宁波地区的传统珍贵食品,主要以野生海鲜为主要原料,经过清洗、去除内脏、打泥、调味、搅匀、成型、熟化等工艺流程而制成的高贵海鲜制品。海鲜珍与鱼慈面等传统特色食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在文化历史、工艺和成品形状上存有差异。
可以说,作为中国海洋休闲食品的领军企业,这一次渔传公司重点推出海鲜珍,是对传统海鲜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在现代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海洋食品做了革新,让海鲜珍走向休闲化,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海鲜珍,品味海鲜的新鲜与美味,有助于海洋食品的推广和做强。
无独有偶,2010年3月,在参会的海洋食品企业当中,獐子岛推出的海洋休闲食品成为众多经销商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也是继去年海洋食品企业集中参展以来,海洋食品在产品层面的一次快速转型。糖酒会上獐子岛运作力度之大、推出新品之多让其他企业望尘莫及,除去原有的鲍尊天下、参益天年、福贝迎祥、螺响神州、胆祝康健、美味海参等系列产品之外,獐子岛格外注重对“珍稀海洋休闲食品”的宣传,推出鲜味全贝、鲜味贝柱、鲜之集大礼包等产品,提出“第三代海洋休闲食品”的概念。
所以,休闲化是做强海洋食品的大势所趋,渴望做强做大的海洋食品企业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挖掘出自己的产品特色,进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海洋美味。 丰富的海洋产品,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但在消费市场中呈现给消费者的却仅仅是初级产品,这些产品还需要购买后再加工的产品,既不方便消费,又对产品本身的价值提升无益。
食品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我国海洋产品发展存在着四大问题:
一是:我国海洋产品的认知与消费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落差。生猛海鲜、山珍海味,这些认知在普通消费者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但往往由于消费能力的限制、饮食习惯的影响、消费普及的缺乏。
二是:由于受到环境影响而让海洋食品铅、汞等含量超标,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一些理性消费者的警觉。再加上,人工养殖环境由于受到短期利益的看重而忽视了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就是由于初级产品往往需要再加工,不良摊贩、饮食习惯,都会给海产品的食用安全带来隐患。
三是:海洋产品区域性特别强。由于海产品对养殖和生长环境的要求,以及为保证产品鲜活度对运输距离的要求等,海域的分布也就决定了海产品生产企业的分布,同时不同海域生长、养殖的海产品具有不同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四是:受到产品的生长周期、养殖方式,消费的需求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海洋产品季节性十分的强而如何让消费者除了在年节和旅游旺季等特定季节段外,可以经常消费海洋食品,则是令众多海产品企业比较伤脑筋的问题。 随着全球范围内海洋经济的增长,中国作为泱泱大国拥有辽阔的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利用自然不会落后。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近三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10%左右,其中作为海洋开发的重头型产业——海洋食品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最近几年,该数据仍在高速增长中。
中国的海洋食品销售正在从传统的沿海地区向内地市场发散扩张,随之而来的也是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与食品行业相关的海洋食品产业食品存在安全问题。海洋食品本身是具有无公害安全性、营养性的绿色食品,但是近年来出现的海洋食品安全问题却屡见不鲜。一方面是企业在生产加工海洋食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监控问题,另一方面是围绕着海洋产生的突发事件。如7月份发生的大连石油管道爆炸。
据了解,海洋污染问题的严重与否直接影响着海水质量,而海水质量与海洋食品又是相互作用的。海水质量好污染指数低,海洋食品也相对健康安全。只为利益而片面开发海洋资源导致的海水污染只能害人害己。以海藻类为例,以海藻类开发加工的海洋食品是蓝色食物的典型代表。海藻食品含蛋白质、脂肪少、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和11种微量元素及9种维生素,具有健体强身、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的功效。海藻多糖有抗肿瘤、抗艾滋病的功能,常食之可改善皮肤毛发的油脂分泌。此外海藻能选择性地清除汞、镉、铅等重金属致癌物。如果海藻类生存在海洋被污染的恶劣环境下藻类就会通过主支和被动吸叫在体内累积海洋中的重金属离子,当重金属离子在藻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产生毒害作用,人类食用后会危害健康。
作为国内以海藻加工的休闲海洋食品波力海苔,是大陆海苔加工的鼻祖,其海苔由提取自深海33度纯净海域的条斑紫菜加工而成,从来源上确保了海苔的食用安全。
其次,海洋食品加工处在初级阶段,据销售数据统计,目前海洋食品中约50%左右是冻品形态。如何深入的开发海洋资源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总所周知,海洋藻类抗癌活性物质提取技术代表着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层次利用,正在被逐渐用运用到人类生理学药理学研究领域,将对人类癌症的预防起到跨时代的意义。
再者海洋食品产业中缺乏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产业引导强势品牌,预示着海洋产业无限的商机,21世纪谁抓住海洋谁就拥有了绝对的优势。最后,海洋食品销售的市场区域性较强,内地市场消费者认知程度低,海洋食品处在多数人知道,少数人了解的尴尬境地。
纵然海洋食品领域只是海洋利用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反应海洋的问题也可见一斑,海洋食品产业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在海洋经济的其他领域。总而言之,海洋经济将在21世纪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也会越来越成熟,那么辽阔宽广的大海将为人社会类带来更多惊喜,也标志着真真正正的“蓝色畅想”正在起航。
不仅色香味俱全还能解决粮食危机,海洋食品会是下一个蓝海创造者吗?
随着海鲜的发展与普及,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美食,是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个时代生活观念的体现。海洋食品时代,已经悄悄地来临。
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曾经的京族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海洋食物在你的饮食生活中占据主要的地位,你有想过会吃到怎样形式的海洋食品吗?
2020年英国杂志《Nature》发表的一份可持续粮食生产报告指出,至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产量或增加至2100万吨,甚至可达到4400万吨,将占据21世纪中期98亿人口所需肉类总增幅的12%至25%。
与此同时,一种新趋势正在兴起:海洋主义,即人们遵循纯素饮食,但包括可持续采购的海鲜,以获得健康的额外蛋白质和偶尔的肉食。
海洋主义的盛行,也带动了海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海鲜产业的盈利,除了依赖于餐厅和食品机构的销售,在很多海洋食品发展发达的国家,将海洋生物加工成包装食品的形式也发展得非常多样化。尤其在日本、美国等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各种海洋食品层出不穷。
同样作为海洋大国,中国海洋食品深加工的发展进程却十分缓慢,创新意识薄弱、产品形式陈旧。中国自古就有食用海鲜的习惯,可海洋食品的发展为什么却相对滞后无力?随着粮食供需与饮食结构的调整,应有尽有却“百废待兴”的海下粮仓又能发展出哪些新兴的玩法呢?
从“吃不起”到“顿顿吃”,海鲜的转型之路
海鲜的发展史
吃海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周礼·天官》中记载了古代的鱼、螺、蛤蜊等海鲜食品,用于周天子祭祀用品,或供周朝宫廷使用。然而当时的海鲜由于物流与地域的限制,无法在民间中普及,常作为奢侈食品的一种象征。
后来,运输与储存条件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海鲜供应的问题。但海鲜产品的需求极大程度地受到季节性、节日和旅游旺季的影响。再加上市场信息不对等,养殖品种与养殖模式相对固定,从而导致了市场供需的矛盾,引发了终端产品价格的波动。
同时,我国海洋渔业企业投资较为分散,渔船吨位小;缺乏大型综合型海洋渔业企业和远洋捕捞船只,海上自持能力差,海上自助补给体系不健全;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和专属经济区的秩序管理都有待提高。
在20世纪中后期,一些沿海品牌或是把握海鲜生产养殖的培育方式,或是掌握海鲜新鲜品质的工艺,从而抓住了海鲜发展的关键机遇,迅速崛起。
獐子岛从日本引进优质苗,进行“底播”养殖,从最初的捕捞业一统天下,变为捕捞、养殖、加工三头并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底银行。上品堂采用70℃低温熟化工艺锁住活海参90%以上的营养,创新鲜食海参品类,获得了CCTV《走近科学》栏目的专题报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物流、大消费的发展打破了地域海鲜消费“贫富”的限制,消费者已不再满足餐桌上的海鲜菜肴,而是追求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场景。原有的批发、零售进入千家万户的单纯供货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
这也意味着,只做到把控海鲜品质的技术壁垒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将海鲜进行深加工,提高海鲜产品的附加价值,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升级势在必行。
用蓝色食品养活世界
研究表明,提高蓝色食品产量,有望增加食品消费和改善饮食。这里的蓝色食品是指淡水和海洋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藻类。
科学家发现,从各种营养素(omega-3、维生素A和维生素B12、钙、碘、铁、锌)的平均值来看,一部分种类的水产品比牛羊肉、鸡肉、猪肉等更有营养。
这篇论文被收录在“蓝色食品合辑”中,该合辑集中了《自然》及其子刊发表的研究,点明了水产食品对未来粮食系统的贡献及挑战。
研究表明,水产品具有改善人体营养、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潜力,但在对粮食系统的营养和环境评估中往往代表性不足。另一项“蓝色食品评估”则研究了水产食品在构建健康、可持续、公平的粮食系统方面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的ChristopherGolden和同事在《自然》上描述了一个由3753种水产品(包括鱼、甲壳类、海藻)的微量和常量元素组成的全球数据库。
通过将其与陆地来源的食品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营养含量最丰富的前7种动物源食品全部都是水产食品,包括大洋鱼类(如金枪鱼和鲱鱼)、贝类和鲑科鱼(包括鲑鱼和鳟鱼)。
研究人员模拟了全球蓝色食品产量到2030年增加约8%的影响,并预计这或许让相关食品价格降低26%,有望改善最多1.66亿人的微量元素摄入。
该模型还显示,即使产量只是少量增加,水产品也能提供更多的钙(增加8%;取各国中位数)、铁(4%)、omega-3脂肪酸DHA和EPA(186%)、锌(4%)、维生素B12(13%),但维生素A估计会下降1%。
该研究还显示,水产品消费的增加对女性的好处几乎是男性的3倍,这或许为实现营养公平指明了一条途径。
海洋食品的演变
海洋食品第一代
海洋食品最初的盛行,主要开始于沿海地区。由于获取原料便捷,即食海苔、烤鱼片、鱿鱼丝等干制食品十分常见。
然而这些形式的海洋食品,主要是以低端的休闲食品为主,同质化非常严重。虽然低端休闲食品迎合了大众消费者的口味,但是这样的市场定位在消费市场上缺乏研究与细分,既闲置了高端市场,又在低端市场上产生了更激烈的恶性竞争。
同时,他们大多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海洋产业经济区,生产企业多,呈现小而散的局面,行业集中度也较低。
在2013年前后,海洋食品迎来品类细分,鱼豆腐、鱼丸、鱼肠等鱼糜制品开始出现,呈现了休闲化、便利化的发展趋势,鱼肠产品主要受到了日韩等进口食品的影响,国内跟风也掀起了一番热潮。虽然鱼糜制品一直处于增量阶段,但由于后续发展时企业一哄而上,导致品类同质竞争激烈。
海洋食品第二代
随着健康与营养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海洋休闲零食凭借独特的营养价值脱颖而出。消费需求的驱动,以及生产技术的支持与创新越发成熟,多个品牌都开始在海洋食品多向发力。
1)进阶的海苔与鱼干
百草味整合许多零食品类的特点,在海味零食产品布局上,推出一款将清香海苔、酥脆蛋卷与咸香肉松结合的海苔肉松蛋卷,一口就能咬下三层美味。定位聚会、出游以及工作场景,这款海苔零食还可以作为儿童碎拌饭食用。
定位为“专注海洋蛋白质零食”,海狸先生将产品矩阵布局在儿童零食、轻食和风味零食三个类别,并依据不同目标用户的细分需求,在具体的口味和工艺上做出差异化调整,突出不同的卖点。同时,在保鲜环节的原料、加工和包材方面把握核心价值。
拿这款鲜烤鳕鱼片来说,选用无淀粉添加的100%鳕鱼鲜制,经过6次拉伸、2次烘烤、0度锁鲜的工艺使得鳕鱼肉蓬松咸香。在蛋白、脂肪层面,和鸡蛋、鸡胸肉进行比较,紧密围绕高蛋白、低脂肪、轻负担、即食的产品亮点。采用很多细节工艺减少腥味留住鲜味,摒弃重调味、还原原味,做到在成分和热量上减轻消费者的负担。
中国的海洋蛋白质零食市场整合度仍然较低,渠道触达不够全面,以海狸先生为代表的的零食品牌就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在2020年,海狸先生就摘得天猫即食鱼类目Top1的头衔,位列2020天猫美食十大新锐品牌。
2)轻食代餐,海藻也能分一杯羹
聚焦低脂赛道,POPOCEAN海藻星球依托完整的上游原料供应资源以及核心研发团队,打造出了90%以上的深海0脂海藻鲜面。
这款轻食海藻鲜面,以90%以上的深海鲜海藻为原料,免煮免泡,随时随地都可以食用。每袋面仅38大卡,相当于1/4个苹果。在制作过程中,采用航天级别FD冻干技术,在保持面体的Q弹口感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海藻本身的营养物质。独具一格的海藻鲜面,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行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3)锁定营养,海鲜跨界儿童食品
不同于零食,儿童海鲜更关注儿童的日常饮食与营养补充。相比国外市场,中国的儿童海鲜产品尚处于发展初期。
渔太平公司以“分享金枪鱼独特的美食文化与健康价值”为企业宗旨,创立了以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高营养为标准的金枪鱼预包装食品产业链。旗下儿童食品品牌渔可爱依托渔太平集团的产业链源头优势,从金枪鱼产品研发到到深加工流程工艺再造,渔可爱也初步形成了以金枪鱼DHA健康营养为核心的产品研发体系。
作为中国远洋渔业推荐产品,渔可爱的金枪鱼松锁定孩子的佐餐消费场景。金枪鱼松富含DHA,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和视力发育。相比其他鱼松,这款产品经过文火烘焙、多重研磨酥化,粉质细腻。一餐一袋科学定量,简单地加入儿童餐饮中轻轻搅拌即可溶化。
这些品牌分别从不同的品类、赛道和消费场景中切入,对海洋食品新一代的深加工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革新,都能获得盈利。
比如关于金枪鱼的营养价值,消费者依旧缺少足够的普及。渔可爱的儿童零食在价格方面不占优势。除了差异化打造产品,营销宣传产品的卖点、匹配消费者的消费认知,说服家长愿为高品质的儿童食品承担溢价,都是需要深入考量与发展的。
4)海鲜革新方便速食
精研“低碳水饮食”,丢糖进行了传统主食的升级改造。选用深海金线鱼代替传统精制面条,更低碳水的同时富含DHA、EPA等营养成分,尤其连调料包也做到了低碳水的原则。新推出日式黑蒜油豚骨、金汤牛肉口味,主打好吃不胖、方便快捷的鱼肉制面的特点,适用于所有在减脂期的人群,满足想吃主食又怕胖的心态。
鱼肉面新口味上线3个月后,总销量达8.5w余盒,复购率高达10.6%,还荣获了Wowfood最佳方便食品奖浪潮食品奖。
主打“东方滋补,食养生活”,深耕海参产品的久年以选料严格,慢炖工艺,大厨味道作为特色。推出的海鲜大礼包,结合秘制佛跳墙、元气花胶鸡和浓汤炖鲍鱼的,产品定位在家庭小聚、朋友聚餐、一人食、送礼、年夜饭等场景。作为央视《国家宝藏》IP联名款,包装设计以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为灵感,这件国宝将十几种烧制工艺集于一身,搭配“三阳开泰”、“吉庆有余”等吉祥画面,正合产品集各种佳肴美物于一盒的产品特性。设计基于瓶身上原有的“三阳开泰”、“吉庆有余”等吉祥画面,增添了对应的珍惜食材。
追求高端的品质,久年仅凭着海参系列产品,就一路斩获佳绩。2020年,久年在6月荣获天猫美食“最佳贡献奖”,双11海参超级单品破1万斤,卫冕水产行业top1。2021年,久年在1月年货节生鲜行业中排名第一。
从当代年轻人吃饭难的痛点需求出发,烹烹袋创造了黑科技加持的热对流速循环微波加热袋。食品内容物均选用优质且高比例的食材,并以-35°C急冻晶体锁鲜技术,全程冷链运输来保证将食物最好的状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这款产品不用等待、无需复杂备餐步骤、免去餐后收拾麻烦,同时在口味和品质不做妥协,赋予了传统海鲜餐饮食品更便捷、高端和独特的体验。
在2020年9月店铺上线,在产品预售阶段就成功入选“2020天猫新锐品牌创造营”,10月便荣获天猫美食热搜网红味“最佳产品力”。产品上线首月单sku自然动销过万袋,上线两个月复购率超10%。
而同样聚焦于冷冻3R食品的品牌朕宅,则通过原料优选和复杂精密的加工工艺,将鳗鱼炒饭的日式风味体现得淋漓尽致,推动了鳗鱼炒饭跃升为网红食品。
2050年,全球蓝色食品需求可能会增加一倍
了解水产品的需求对于评估它们在全球凉水系统中当前和未来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未来几十年中,水产品的生产需求需要扩大,以满足人口增加和收入变化的需求。
本系列第三篇文章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杂志上,RosamondNaylor博士及其同事结合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从全球、区域、国家三个层次,对收入、贸易、地理、文化和偏好等四个层面进行了调查,以评估当前和未来全球蓝色食物的需求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21世纪初期的时候人类对于鱼类的需求已经翻了一番。通过现有模型预测,在经济、文化、贸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2050年人类对于鱼类的需求很有可能会再翻一番。
不过,不同地区对于鱼类的需求不同。亚洲将继续引领淡水鱼消费,2050年是依旧消耗最多的淡水鱼。
其中,中国主要以甲壳类、底层鱼类、头足类物种消耗为主;加纳和秘鲁将继续主导小型中上层鱼类的消费;法国、西班牙、美国、墨西哥和巴西将继续多种鱼类消耗。尼日利亚人均鱼类消费量虽然较低,但是到2050年,鉴于尼日利亚庞大的人口,国家层面的需求将超过加纳。
总的来说,这一研究表明,鉴于全球化进展以及经济文化和贸易因素影响,人类对蓝色食物的消耗可能会继续增加,并替代部分陆地动物食品的位置,对人类营养和环境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