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跟着美食博主制作新春年味甜品这个“福袋”有点甜~
1月19日,华泾镇印象旭辉居委会举办一场“卯兔迎新春邻里品泾味”烘焙主题活动,邀请了年轻的95后社区居民张业莹教居委干部和居民志愿者们现场体验制作草莓福袋蛋糕,以此共同庆祝新春的到来。
活动现场,张业莹做足准备,带来了丰富的材料。有提前做了六个小时的蛋糕胚,还有准备教大家做面饼的鸡蛋、牛奶、红丝绒精华等,以及罐装奶油和水果。她告诉记者,为了切合新年主题,事先在网络上搜索能简易做的年味甜点,于是找到了这款草莓福袋蛋糕。
由于参与者大都是第一次制作西点,张业莹为大家先打个样。“因为蛋糕胚做起来时间比较久,我就在家先做好了。”第一步,先制作面饼,将鸡蛋与细砂糖搅拌混合,先后加入玉米油、牛奶混合,再加入过筛的低筋面粉混合均匀至看不到颗粒,将面糊过筛。调色就需要滴上红丝绒精华,最后盖上保鲜膜静置30—60分钟。
在操作过程中,居民们也会抛出疑问:“面糊为什么要静置,不能直接用?”有着四年学习烘焙经验的张业莹会给出专业解答。而在制作中最困难的还要数煎饼步骤,大火容易煎焦,小火不易熟透。为此,张业莹在家已制作过一次,预测大家可能会出现煎焦、煎破的情况发生,她特意准备了50人份的面饼量供大家使用。最后将饼皮慢慢围着蛋糕边提起收边,捏出褶皱,用水果点缀,再用丝带系上蝴蝶结就大功告成。居民们看着自己的成果纷纷拍照留念,并表示:“第一次做西点还是以福袋形式,很有新年氛围!”
记者了解到,张业莹是一名美食博主,多次参加华泾镇举办的活动。在2022年疫情封控期间,担任社区的团购志愿者,包揽了居民们的采购需求,并和母亲承担起送货服务。也正是通过这个契机,张业莹与印象旭辉居民区书记田佳结识。收到新年邀约,她在一周前就开始准备起来。“疫情期间才真正了解居委的工作,她们工作也很辛苦,我也想趁着这个机会对她们表达感谢。”
田佳表示,此次参加活动的居民都是社区志愿者,如今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未来希望他们积极建言献策,融入居委活动,从老志愿者们手中接过这把接力棒,将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
记者:曹香玉、陈文卿
图片:华泾镇提供
编辑:叶芳芳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微博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美食博主?
视频类美食博主有下面这些
1,日食记
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视频风格小清新,配乐好听,还有只可爱的猫。
2,Amanda的小厨房
有烘焙类,日料,家常菜,国内外的菜感觉都能做,很全能!偶尔会普及稍专业的知识。
3,素食绫也
博主是个日本人,当然风格也是日式了,视频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纯处理食材的声音。很慢条斯理,安静的感觉。
4,美食台
每期请不同的嘉宾做一个特色菜,有视频有图文比较方便
5,leona_2624c
视频 时间比较长,说话比较污,场面偶尔比较乱,接地气。
6,食帖
主要发各种美食片,央视美食纪录片,NHK美食纪录片,也有自己的零食测评视频,偶尔会发食谱,有出美食书。
7,太阳猫MoMosun
各种早餐的做法视频,大多简单快手。
8,膳叔
各种家常菜,营养餐,炒饭拌饭什么的。比较注重营养搭配。
9,香喷喷的小烤鸡
视频有搞笑元素,看着比较轻松,一般做家常菜
10,沙茶酱
文字解说是广东话,视频也有丢丢搞笑元素。
11,野食小哥
美食界中的一股清流,在野外大自然中做美食,吃米就去割稻穗,吃鸡就去外面抓鸡。容易看上瘾。
食谱教程类
A,早餐烘焙类
1,绿野仙踪爱面包
原创食谱,一般为西式早餐。
2,我就是小机灵呀
西式早餐为主,还有健身日常,博主是个乖妹子。
3,慧绘美食记
会做很多造型可爱的蛋糕,馒头。多发早餐。也有一些家常菜食谱。
4,君之
以家庭烘焙为主,会发各种烘焙食谱。也有视频。比较专业,出过书。
5,王光光光光光光
也是以烘焙为主。
6,床上有只皮卡丘
早期有很多寝室早餐食谱,最近感觉少些了,但还是有很多与美食相关的内容,有日常,爱唠叨的妹纸。
外国有春节吗?
春节是中国独有的节日,外国有的也过春节,但大多是华侨华人过的,时间长了,华人多了,热爱中国,尊重中国民俗的部分外国人也过春节了。当然也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了。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 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农历平年为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你可晓得农历的闰月是怎么设置的,为什么闰月设置在夏季的多,设置在冬季的少呢?在大家的记忆中似乎从未有过闰正月,因而也就没有“闰春节“,这又是为什么呢?题目还得从地球和月亮的运动情况谈起。 年、月、日的定义 自古以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要计算时间,就必须引入时间的单位。人类的一切活动又都是在地球这个舞台上进行的,因而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的现象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用作为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地球的自转给大家带来了时间的第一个自然单位,这就是“日“。地球绕轴自转一周为一“日“,它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带来了第二个计时单位,就是“年“。地球公转一整周为一“年“,这是四季变化的周期。最后,月亮绕地球的运动为大家建立了第三个时间单位“月“。
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天体的运动也不例外。无论是地球的自转、公转,还是月亮的运动,都需要相对于一些参考点来加以观测。所以,在天文学上由于所用参考点的不同便有不同的“年“、“月“、“日“。大家生活中所用的“日“天天长度相等,称为平太阳日。平太阳日已经不是一种自然的时间单位,它是假定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正圆形、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相垂直时,地球相对太阳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决定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称为回归年,它的长度即是365.2422平太阳日。最后,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长度即是29.5306平太阳日。显然,年和月的长度并不正好是日的整数倍,这就给日常生活中的计时题目带来了一些麻烦。怎么利用年、月、日这三个单位来计算时间的方法称为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数,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数怎么确定,以及置闰的规律等内容。 阳历和阴历 历法中年和月的长度是日长的整数倍,它们不再是时间的自然单位,分别称为历年和历月。阳历又称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阳历的每一历年都接近于回归年。在一长时间内,历年的均匀长度应尽可能与回归年相等。在这一条件下,每年划分为12个历月,它们没有天文学上的意义。所以,在阳历中,便采用与回归年最相近的整日数来计算年的长度,一年365日。
很明显,假如阳历的历年长度每年都为365日,那么由于每一历年比回归年长度短0.2422日,长此以往,差数不中断积累,季节就会不中断向后推迟。比如,经过720年后,积累差数达到半年左右,那时春分出现在十月,而七月则成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这样,必然会造成寒暑颠倒,岁时混乱。为了克服这一点,阳历划定设置闰年,闰年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称为平年。置闰的规则可用三句话来表示:非世纪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世纪年(如1900年,2000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其余的年份为平年。于是在400年内计有闰年97年,平年303年,均匀长度为365.2425日,和回归年的长度只相差26秒,经过三千多年后才相差1日,这是很精确的了。现行的阳历为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八世在公元1582年所颁布的,并且从第二年起陆续为世界各国所采用,因而又有格里高里历或格里历之称。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依据月亮运行的周期所定出的一种历法。制订阴历的原则是使每一历月都接近于朔望月,历月均匀长度应即是朔望月。然后,使历年的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由于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阴历的历月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相间,以使历月均匀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当然,这样做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在目前伊斯兰教徒所采用的回历中,划定在360个历月(即30个历年)中大月占191个,小月为169个,从而在历月和朔望月的配合上作了很大的改进。
纯粹阴历的历年也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和六个小月。闰年355日,在十二月末增加一天,包含七个大月和五个小月。这种历法并不照顾到历年均匀长度和回归年长度的配合,久而久之,两者相差甚大。比如说,对于用阴历记年的一个68岁回族老人来说,说实话他只过了66个春。
由于阴历的根本特点在于历月均匀长度即是朔望月,每个日期就必然与一定的月相相对应,比如阴历十五大致就是满月。阳历的月是不能反映这一自然现象的。但阴历的历年则不能反映出季节的变化,和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因而已很少为人所用。
阴阳历和节气:
阴历的历法完全根据月亮的运动,阳历则完全依据地球的绕日公转。我国沿用已久的农历并不是完全用阴历,也不是完全用阳历,而是两者并用。一方面,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均匀历月长度即是朔望月;这一点与太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农历设置闰月以使历年均匀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24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所以称为“阴阳历“。
阴阳历的历月长度和回历一样,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就是所说的月建。但农历历月的安排却不同于回历,回历中大小月机械地相间排列,而农历的月建大小则要经过推算后决定,比回历更为精密。农历划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决于合朔的日期,即根据两个月朔中所含的日数来决定。由于两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正好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数也不一定相等,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或小月,以使历月的均匀长度尽可能与朔望月相近,其剩余的差数则依靠闰月以及闰月月建的安排来调节。
朔望月和回归年是两个难以相合的周期,它们的余数都很零碎,而我国的农历却把作为阴、阳两历基础的这两个自然周期调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假如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那么总长度便和19个阳历年长度几乎相等。这种“十九年七闰法“在古历中称为“闰章“。说实话19个回归年=6939.60日,而235(12×19+7)个朔望月=6939.69日,两者仅差2小时9分36秒。为了进一步说明农历置闰月的规则,大家先要来对节气作一番解释。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一大特点。由于长期以来把农历称为阴历,因而不少人都误以为节气属于阴历,说实话节气完全取决于地球的公转,可以称为是阳历的一部分。节气反映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它们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划定太阳黄经即是零时称为春分,以后黄经每隔15°设一节气,共有24个节气。从春分开始,依次为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蜇。正由于如此,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例如,春分总在3月21日或22日。少量变动由阳历历月长度不等以及闰年增加一日而引起。相反,节气在阴历中的日期却是变化不定,同一节气在阴历不同年份中出现的日期前后可相差达一个月。现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节气属于阳历而不是阴历。 农历的置闰规则 24节气又可以分成“节气“和“中气“两大类,简称为“节“和“气“。古时侯人从冬至起中气、节气相间安排,于是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依次类推。一年共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古时侯历法采用的称为“恒气“,即按时间把一年等分为24份,每一节气均匀得15天有余,所以又称“平气“。现代农历采用的称为“定气“,即按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为标准,一周360°,两节气之间相隔15°。由于冬至时地球位于近日点四周,运动速度较快,因而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的时间不到15天。夏至前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太阳在黄道上移动较慢,一个节气达16天之多。采用定气时可以保证春、秋两分必然在昼夜平分的那两天。
农历置闰的方法同中气的划分和采用定气方法密切相关。由于两个节气的长度均匀约为30.5日,而阴历历月均匀约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节气所在的日期必然会较上一个月推迟1~2天。如此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一个月被划定为“闰月“,作为该月所在农历历年多余的第13个月。既然节气严格按回归年长度周而复始地出现,根据上述划定来设置闰月必然能保证农历历年的均匀长度与回归年十分接近。十九年七闰法就是这样来置闰的。
由于定气方法的采用,冬季一节一气的均匀长度约为29.74天,比朔望月长不了多少,节气逐月向后推迟得很慢,所以冬季设置闰月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夏至四周地球运动得慢,交节气也慢,一气可达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后几个月,如农历三、四、五、六、七月,闰月设置较多。在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中共有农历闰月74个。其中闰正月、闰十一月、闰十二月一次也没有,而闰五月最多,达16次。无怪乎大家碰不到闰正月,也过不到“闰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