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红四军在江西宁都的筹款收据
红四军在江西宁都的筹款收据
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会剿”,解决严重的经济给养困难,***、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井冈山,踏上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2月13日,在大柏地消灭了尾追之敌后,***、朱德指挥红四军主力乘胜进占宁都县城。***守军慑于红军在大柏地胜利的声威,不战而弃城逃窜。
2月13日上午,红四军整齐列队进入县城。此时,街道两旁静悄悄的,不熟悉红军队伍的老百姓都躲了起来,店铺也都关着。
红四军入城后,***、朱德接见了***宁都县委和赤卫队的负责人,向他们介绍了红四军进军赣南的目的,并对宁都今后的革命斗争作了指示,还要求他们发动群众做好帮助红四军筹措款物的工作。
遵照指示,***宁都县委和赤卫队的负责同志组织人员上街宣传红军政策,张贴安民告示。不少商铺老板看见红军进城后秩序井然,便纷纷打开了原本紧闭的店门。
当天午后,由当地商家临时成立的“宁都县招待处”的几名“执事先生”,来到红四军军部。陈毅在厅堂对他们说:“本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毛委员领导的工农武装,是为工农谋利益的军队,对于商人极力保护、纪律森严,毫无侵犯。军长朱德、党代表***已致信宁都商界,请你们代筹军饷和军需品。”
陈毅的一席话,赢得了各位“执事先生”的称赞。他们纷纷表示,将立刻分头到各商家做好筹款政策宣传,保证顺利完成筹款任务。
红军的筹款政策获得了中小商人的真诚拥护。当时只有四五千人的宁都城,不到一天,就筹得白布300匹,草鞋、袜子各7000多双和5500块银圆,由“执事先生”邱宝泉带人送到红四军军需处。
红军也开具了“筹款收据”:
“兹收到宁都招待处交来军款大洋伍千伍佰元此据。
红军第四军军需处长范树德
14/2”
这是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以来,第一次得到这样充裕的军需补充,极大地振奋了军心士气。第二天拂晓,百姓们都还没起床,红军指战员就轻手轻脚地把借来的门板还给各家,又把借的各件东西如数放到各家各户门前。随后,部队在***、朱德率领下向黄陂、小布、东固进发。
如今,这张见证了宁都人民与红军鱼水情深的筹款收据,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珍藏在江西省宁都县博物馆。(曾庆圭)
肖华的生平履历
1916年1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他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读小学时,受到***地下党员肖以儒校长、肖以佐教员的启发教育
1927年春,秘密加入***党***组织“青年干社”。1928年12月,正在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读初中的肖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两次参加兴国武装***。
1929年2月,年仅13岁的肖华参加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习。这年春天,兴国建立了共青团县委,任组织委员。年底,被推选为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
1930年3月,肖华调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青年委员。7月,转为***正式党员。10月,又被任命为特务营三连政委。年底,三连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参加了龙冈战斗和东韶战斗。次年4月,被任命为特务营政委,不久,便带领部队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主攻方向的战斗。
1932年1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以红四军共青团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调任红十师三十团政委,3个月后,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及时召开青年工作会议,激发广大青年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作用。
1933年9月,共青团中央在江西宁都成立“少共国际师”,建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师,肖华被任命为政委。肖华和师长陈光率部先后参加了闽北拿口战斗、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邱家隘战斗,以及1934年4月的广昌保卫战,7月的大脑寨战斗,8月的驿前防御战,10月的石城保卫战。在这些连续战斗中,肖华和师长深入前沿指挥作战,同***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挫败敌军一次次进攻,坚决完成了上级给予的作战任务。
长征开始时,肖华和彭绍辉指挥“少共国际师”,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完成了掩护***纵队的任务。
1935年1月,肖华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他随红二师四团等部队进行政治工作,参加战斗。之后,率领工作团协助刘伯承同彝民首领小叶丹歃血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在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时,肖华在河岸边亲自吹起冲锋号鼓舞勇士们胜利地渡过天险。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他随右纵队沿大渡河东岸向北疾进,并带领突击连,一举攻下铁丝沟险关,有力地配合了左纵队胜利抢桥。同年6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一师政委。8月,肖华和陈光率领部队走过茫无人烟的草地。9月,率红二师作为军团前卫,攻克甘肃南部的天险腊子口,胜利到达甘南重镇哈达铺。接着,调任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政委。10月和杨得志一起率领第一大队,配合兄弟部队急袭通渭城,激战青石嘴,胜利到达吴起镇。
到达陕北后,肖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1936年2月,在东征的兑久峪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负重伤。
抗日战争开始时,肖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战斗。不久,肖华被任命为三四三旅政委。1937年11月,肖华和旅长陈光率部进行了广阳伏击战。次年3月,进行午城井沟战斗。
1938年8月,中央***组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任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受领任务后,率部很快进入冀鲁边中心区乐陵县城。随后,一面调整领导力量,扩大边区武装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迅速打开局面,一面对***顽固派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瓦解“冀鲁联防”,打击***民团,使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巩固和发展。
1939年底,肖华任三四三旅政委兼鲁西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次年初,被选举为鲁西行政公署主任。7月,任华北讨逆野战军政委。其间,两次发起讨石战役,粉碎了顽固派石友三部的企图,巩固了冀鲁豫和鲁西抗日根据地。
1941年12月,肖华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从这时起到抗战胜利,肖华在山东工作期间,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争取了四股伪军先后反正,并使之改造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在领导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开展“铁的模范党军活动”等项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保证了各项运动的顺利进行,胜利完成了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使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电令肖华,统一指挥从山东抽调部队横渡渤海,进军东北。肖华受命后,立即组织精干的指挥机构,指挥数万部队冲破惊涛骇浪,顺利到达东北。尔后,立即开展工作,开辟辽东根据地,站稳脚跟。
1946年1月,肖华被任命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辽东***。4月,指挥辽东军区第三纵队打败***军对本溪的连续进攻。为牵制敌人的主力,肖华和军区领导果断地于5月发起了鞍海战役,此战役的胜利,对东北战场以后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受到通电表扬。
1946年10月下旬,肖华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地组织了新开岭战役。集中四纵队全部兵力,歼***军二十五师,师长、副师长以下5800余人被俘,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首次歼灭***一个整师的先例。
为加强南满斗争的领导,***中央和东北局成立南满军区,肖华被任命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并任南满分局副书记。在坚持南满根据地问题上,率先支持陈云代表东北局作出的坚持南满的正确决定。此后至1947年4月初,积极协助肖劲光,指挥四次保卫临江的作战,彻底打破了***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态势。
1948年5月,肖华改任为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政委。下旬,参加了指挥解放长春的战斗。在围困长春战役中,他和肖劲光认真执行中央***和东北局“久困长围”的方针,并及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口号,经过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终于争取了***六十军和新七军先后起义和投诚,和平解放了长春。
长春解放后的第三天,肖华和肖劲光又奉命率部日夜兼程南下,参加沈阳***作战。11月,肖华调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肩负起创建新兵种的艰巨任务。此后,肖华率东北野战军特种兵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肖华于1950年3月调任中国人民***空军政委,同年6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11月,兼任政治学院第一副院长。1956年继任总干部部部长。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委副书记。此后,又出任中国人民***监委书记,1959年被任命为中央***副秘书长。这个时期,他致力于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研究总结和宣传,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参与领导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工作条例》。抱病创作了《长征组歌》。
10年***中,被非法关押达七年半之久。逆境中,他始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1***5年恢复工作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甘肃***。1983年6月,当选为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分管全国政协提案工作。
肖华在***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是第一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肖华于1985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红军为什么会入闽
1929年3月11日,***、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000余人从瑞金出发,沿着武夷山南端的闽沟,经木杉岭、牛犊坪、庵子前、黄鳝口首次挺进闽西,抵达长汀(汀州)县境的楼子坝。12日进驻长汀县四都镇。
3月13日清晨,红四军主动向盘踞在长汀城内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出击,敌人全线败退,旅长郭凤鸣在狼狈逃命中被红军战士击毙。此役共歼敌2000多人,缴枪500余支,机枪数挺,***无数,迫击炮3门,炮弹百余发。长岭寨大捷,是红军下井冈山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也是红军首次入闽的重大胜利。
红四军攻占长汀后,在汀短短的17天中,在***、朱德、陈毅的领导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广泛宣传群众
3月15日上午,红四军前委在城郊的南寨广场,召开了万人群众大会。会议由朱德军长主持,***党代表在会上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会上,朱德宣布了郭凤鸣欺压人民的十条罪状。大会结束后,红军把郭凤鸣及10余家主要地主豪绅的家产、财物挑到会场上分发给到会的劳苦大众。红军宣传队及时上街,通过张贴《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刷写墙头标语、作政治报告等方式宣传群众。***亲自起草《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阐明***的各种政策,并大量印发,广泛宣传,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
开展调查研究
汀州,历代以来都是州、郡、路、府所在地,是红四军创建以来解放的最大一座城市。为摸清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必须开展调查研究。***在进驻汀州的当晚,就查阅了《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并通过社会调查,摸清了长汀的经济、政治和民情风俗,并据此制定了各项城市政策,***地打击了***分子,团结了广大人民。
红四军政治部恢复
红四军政治部原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设立,主任陈毅。1929年1月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赣南游击时,政治部停止工作,陈毅改任军士兵委员会主任。3月14日进占长汀城后,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前委决定重新恢复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兼,同年5月改由陈毅担任。
建立长汀县各级组织
红四军在汀期间,和群众一起打土豪、筹款,组织扩大工会、农会,为建立红色***提供了条件。长汀地方党组织在红四军前委的指导帮助下,于临时县委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长汀县委。接着,又迅速组成了20个秘密农协,5个秘密工会,总工会也成立了。党的组织比前发展两倍。县的***机关开始是由军政治部任命的临时革命委员会,后召集工人、农民各组织代表会议,正式选举产生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
长汀县革委会成立后,即布告废除一切厘捐,没收地主豪绅土地及财产,坚决肃清***分子。长汀县革委会的成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是有史以来闽西土地上第一个在***领导下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县级红色***。
由于红四军深得民心,长汀的广大青年纷纷要求参军。半月当中入伍者达300余人。红四军还帮助地方建立了一支60余人的县赤卫队,并拨给20多支枪,以保卫地方***和土地革命的胜利进行。
解决了红军的给养
在汀期间,红四军还抓紧筹集军饷,解决给养。红四军不失时机地展开筹款、罚款、打土豪、没收财物等工作,不到10天便没收了10余家***豪绅的财产,罚得款项2万余元,并向资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3万元。由于经济好转,红四军给每人发了4元零用钱,官长、士兵、俘虏兵一律平等待遇。同时用缴获的缝纫机厂赶造军衣4000套,每个红军领到了一套缀有红领章的灰色军装、一顶缀有红五星的军帽、一副绑腿布。这是红四军自创建以来第一次统一了服装。
红四军汀州整编
3月中旬红四军在汀期间,根据前委罗福峰会议的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将团的建制改为纵队建制共编为3个纵队,每纵队下辖两个支队(相当于营),每支队下辖3个大队(相当于连)。朱德仍为军长,前委书记***兼任党代表、军政治部主任。
召开前委扩大会
红四军前委第一次长汀扩大会议,于1929年3月20日在长汀县城“辛耕别墅”召开。会议由***主持。会议详细地分析了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特别是分析了赣南、闽西一带党的组织、群众运动、革命武装情况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状况,作出了利用蒋桂两派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在赣南、闽西20余县建立分开的武装割据区域的重大决策,为今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规划了蓝图。
1929年3月中旬,游击赣南的红五军在彭德怀率领下奔袭安远县城,获悉红四军已攻占长汀。于是红五军决定离开安远向瑞金出发,并派代表给红四军前委送信联络。红四军得知红五军已到瑞金,遂于4月1日从长汀回师赣南,在瑞金城郊与先期到达的红五军会师。
1929年4月11日,红四军前委与***赣南特委及中央军事部派来的罗寿南等在于都召开前委联席会议,进一步决定以一年时间争取建立江西全省革命***,并作出了具体实施***:决定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返回井冈山,恢复和发展湘赣边苏区;红四军主力和江西红二军团在于都、兴国、宁都、瑞金、赣县等县发动群众,建立红色***。同年5月18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叶坪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上讨论了时局和红四军的行动***,批评了林彪的右倾悲观思想和流寇主义错误,根据闽西地方党组织的请求,决定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并制定了行动***。会后第二天,红四军离开瑞金,再度入闽,“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红四军首次入闽,对当时闽西以至福建省的革命斗争具有重大意义。当时的***中央对于红四军首次入闽的军事行动极为关注,并作了充分肯定。红四军首次入闽重新唤醒了闽西工农斗争意识,从而使闽西的斗争与湘、粤、赣边界农村的斗争相呼应;掩护和援助了赣南的革命斗争,为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从而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刘安恭的人物简介
刘安恭(1899-1929),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二纵队司令员。1929年10月,他在广东东江右下坝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30岁。朱德总司令曾称他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军出色将领”。
留德归来
刘安恭,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少年时期,在家乡由祖母延师教读。1917年,在父亲支持下去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并在柏林参加了中国***。1924年回国,在成都电话局任职。不久,去万县,就任军阀杨森部队的参谋。
1926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朱德奉武汉国民***之命到万县,说服杨森不要与北洋军阀吴佩孚携手,而杨森不愿与吴决裂,反而准备杀掉朱德及其随行政工人员。他及时将消息告诉朱德,使朱德幸免于难。1926年去南昌。
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退出南昌南下广东后,他去上海,被派往苏联高级射击学校学习。
中央特派员
1929年初,从苏联回国,被***中央任命为特派员。他带着党的“六大”文件和中央2月7日给红四军前委的信,前往赣闽红四军工作。经过长途跋涉,于4月3日到达瑞金红四军军部。他带去的***中央2月7日指示信,使红四军与中央恢复了联系。
1929年3月15日,红四军前委决定将团、营改称纵队、支队,他任第2纵队参谋长。4月11日,红四军前委在于都举行扩大会议,决定红四军主力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四团在瑞金等县,执行消灭地主武装,发动和组织群众等任务。他随红四军参加了攻克留国、宁都等县城的战斗。分别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开辟了一大片革命根据地。
同年5月,前委决定重新成立红四军***,他担任***书记兼政治部主任。5月19日,他与***、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瑞金,进入福建,攻占了永定县城和漳平县的龙岩,建立了永定、龙岩县革命委员会。从而将闽西红***域联成一片,大大推动了闽西地区的革命斗争。
率兵勇战
6月下旬,红四军在龙岩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前委委员。不久,调任红四军第二纵队队长。7月上旬,蒋介石组织赣、闽、粤三省敌军,对红四军和闽西根据地进行“会剿”。他按照前委的命令,率领第二纵队和两倍于已的敌人进行了一场激战,完成了前委交给的任务。
在战斗间隙中,他常给指战员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解军事理论,不断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8月29日,率领第二纵队配合第三纵队在溪南歼敌一个团。
8月30日,挥师进占漳平,又歼敌一个营,打垮了福建军阀张贞部的张汝光旅,迫使驻龙岩之敌闻讯后慌忙逃走。他率第二纵队和红四军所属各纵队协同作战,连连取胜,敌人节节败退,从而基本打破了赣闽粤三省敌军对闽西根据地的“会剿”。
英勇牺牲
9月21日,他奉命率第二纵队进攻上杭城。他***用“掏墙挖洞”的办法,经过一夜激战,攻入上杭城内,歼敌2000余人。接着,又攻占武平城,使闽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9月25日,率领第二纵队与第一、三纵队配合,乘虚攻占了广东省蕉岭、梅县。后因敌人三个团赶至,红四军主力乃撤出梅县。
他率部转移到丰顺县马图和梅县南坑,待机破敌。当侦得梅县之敌只有一个团后,遂决定回攻梅县。在回攻梅县时,敌人已增加到两个团,他率第二纵队屡次攻入,又屡次被敌逐出。这时,赣敌金汉鼎部、粤敌蒋光鼐、蔡廷锴部,对红军形成合围,红四军被迫从粤东地区退出。
9月31日,第二纵队撤出战斗向赣南转移。转移途中,在广东大埔县石下坝与强敌遭遇,他指挥部队奋勇冲杀,击溃敌人两个营。不幸,他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扩展资料
刘安恭故居
地点:永川区何埂镇张家屋基
建筑年代: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
建筑特征:土木结构古民居四合院
保存现状:部分残存
保护等级:永川区革命遗址保护点
刘安恭故居位于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张家屋基,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形成时间为1889年,是革命领导人故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安恭
[对大柏地战斗历史意义的几点认识] 大柏地之战真实情况
[摘 要] 1929年2月发生的大柏地战斗,不仅对红四军以后的胜利和发展影响深远,也为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打开了新的局面。如果没有大柏地战斗的胜利,就不可能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不可能在这块全国最大的根据地定都,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大柏地战斗 历史意义
大柏地战斗是红四***战赣南闽西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战斗,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83年前,为粉碎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三次“会剿”,***、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实施“围魏救赵”战略,历经艰苦卓绝的转战征程到达瑞金,在大柏地诱敌深入,打败了尾追之敌刘士毅部。大柏地战斗的胜利,对红四军以后的胜利和发展影响深远,也为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大柏地战斗是红四军成立以来最荣誉之战争,鼓舞了士气,大振了军威
陈毅在向***中央《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指出:“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1]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5月创建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党代表***、军长朱德的领导下,“使根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扩大”。[2]
红四军经受了多次数倍敌军的“进剿”,并于同年12月,与从湘赣边转战到井冈山的红五军会合。红五军的到来,不仅壮大了红军队伍,也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1929年1月,再次组织湘赣18个团的敌军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在严峻的态势下,根据柏露会议精神,红四军主力以赣南作为出击的行动方向,以解井冈之围。在***、朱德、陈毅领导下,开始了向赣南进军。
向赣南进军途中,红四军风餐露宿,处境十分艰难,沿途遭到了敌李文彬旅和刘士毅旅的尾追堵截,屡次陷入险境。在大余县与追袭的李文彬旅展开激烈的交火时,红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身负重伤,后在转移途中牺牲。在安远县孔田摆脱了李文彬旅夹击的危险后,红四军不得不连夜向寻乌县转移。后在寻乌县吉潭圳下村又遭到了刘士毅部的偷袭,伤亡很大。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受伤被俘,被敌***。随之又在福建武平和江西会昌边境的罗塘再次遭到刘士毅部的阻击。“红军没有群众帮助,行军宿营***等事非常困难,敌人又有***轮班穷追政策,我军为脱离敌人每次平均急行九十里以上,沿途经过山岭皆冰雪不化困苦加甚,复于平顶坳,崇仙圩、圳下……等地连战皆失利……”[3],士气低落。
2月9日,一路艰苦转战的红四军到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再次面临饥寒疲乏、难以摆脱追敌的窘境。大柏地是瑞金北部的一个山区村镇,隘前、麻子坳到大柏地高山耸立,有一条长约十余里的狭谷。***在王家祠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会会议,分析了敌情,决定利用瑞金大柏地有利伏击的地形,歼灭尾追之敌,对部队进行了部署。第二天,以第二十八团为前哨,诱敌深入,掩护退却。敌军中计进入了红军的口袋阵。战斗打响后,埋伏在两侧山头的红军杀声四起、顽强奋战,一鼓作气歼灭敌近两个团。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中午才结束,生俘敌团长肖致平、钟桓以下800余人,缴枪800余支。这是红四军下以以来的首次胜仗。“到了大柏地,打败刘士毅”,“缴到九响铳,就往河里送”,大柏地战斗胜利后,红军战士欣喜若狂,编了不少反映战斗场景的民歌。
大柏地战斗,振奋了士气,凝聚了军心,不仅扭转红四军被动的局面,也鼓舞了赣西南革命群众和游击队,被陈毅誉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这一胜仗,既是红四军带给赣南人民的新年礼物,也是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奠基礼。***于1933年重过大柏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这首著名的《菩萨蛮·大柏地》词篇。这也是***先后在中央苏区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等11篇诗文当中,唯一一篇记述一次战斗的词作。由此可见大柏地战斗胜利的重要性,以及在***心中沉甸甸的份量。
二、大柏地战斗诱敌深入的伏击战术,为中央苏区粉碎敌人“围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后来我们的作战原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原则就形成了。”[4]这就是红军在历次战争中积累和反“围剿”战术形成的全过程。
在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中,***、朱德等领导人总结和制定了“十六诀”的原则。游击工作一般包括调查工作、宣传工作、组织工作、筹款工作、欢送俘虏、红军游击战术等问题。随着红四***战赣南,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游击工作和游击战术。从当年参加大柏地战斗部分红军将领回忆资料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例证。赖毅回忆说:“***和朱德同志把战斗部署……战场摆在大柏地圩南面的崇山峻岭中,瑞金通往宁都的一条大道蜿蜒曲折地经过这里。二十八团的二个营和三十一团的一个营,就摆在大道东面山上,三十一团的二个营和二十八团的一个营,摆在大道西面的山上;特务营和独立营,放在中间,引诱敌人进伏击圈内。”[5]陈毅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也进行了总结,共为14条,其中第9条为:“在后有追兵,前有阻挡部队的时候……去引诱敌去穷追……”[6]第14条是“敌人急急追来,择一个好地形,埋伏的好好的,候敌一来一网打尽”[7],“但为四军的法宝,故一并录出”[8]。到第一次反“围剿”时,***在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上拟写一幅对联,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其中,“诱敌深入”的战略就提出来了,直到以后几次反“围剿”都运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取得了胜利,这是红四军战略战术在大柏地战斗中实践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