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title_c'>王朔孤独的美食家曾是屠龙的少年
◎杨早(作家)
2015年4月26日,汪国真逝世。在一个群里,同龄人纷纷发言:70后的共同回忆啊balabala……这让我很尴尬,要不改身份证,要不退群。我选择了后者。
谁也不是生下来就老了。年轻时候迷上谁都不是罪。只是(一)别自信到觉得自己的信息茧房就是全世界;(二)都这么多年了,还无节制地抱着青春回忆且无节制地表达,是不是太不思进取了?
王朔新书《起初·纪年》出版,造成了一时间的刷屏。想起有同龄的朋友劝我对王朔“手下留情”,因为朔爷启蒙了他的青春——大哥,启蒙了你的,没启蒙我的呀。再者说,朔爷多强大霸气一主儿,他会在意你我晚辈留不留情?
作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我从不低估王朔的意义。在《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里,我将1997年定义为文学20世纪的终结点。那一年中国失去了三位“征候式”的作家:4月王小波去世,5月汪曾祺去世,而1月,王朔去了美国。
王朔一直是一个外表张扬凶猛、内心腼腆闷骚的作者。他的巨大影响力,是个人与时代凑巧的结果。用流行的话说,王朔其实是很多当时苦闷压抑的读者的“嘴替”。风光无限的1990年代,也埋伏着时过境迁的风险。1997年王朔出国,对于他自己与时代,这都是一个终结。所以面对王朔的新作,咱们不必总沉浸在青春启蒙期里,就小说谈小说好了。
看着熟悉与陌生交杂的王朔新作,我总想起日剧《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主角五郎先生。五郎先生在都市里寻觅美食,但他从不听店家或专家的推荐,一切从心;旁人看上去,他都是在沉默地享受美食,偶尔抬头看看周围,只有观众才知道,五郎内心澎湃着万般吐槽,千种惊叹。而每一个观众,听这些内心旁白时能否共情,又不相同,像我看五郎吃日料都是大写的羡慕,但五郎去吃中华四川料理那集,看他一边咕咚咕咚喝泡菜鱼的汤一边赞美川菜的辣,真让四川人哂之不已。
王朔在《起初·纪年》自序里说,他知道自己不擅长叙事,所以写小说喜欢用对白——这自然勉强可以说是风格,但其实是电视剧本与综艺台本惯常的套路,主打是对话者自身的附加魅力。因此王朔早期作品能否引发共情的关键,在于读者能否与他的人物产生认同感。《顽主》里的于观马青杨重可以,《过把瘾就死》里的方言可以,但《千万别把我当人》的唐元豹就不行了。离开人物的代入,王朔的贫嘴油舌,就会止于语言的狂欢。
《起初·纪年》将叙事动力交给了历史,繁多支离的汉史信息到处流淌,经过朔式语言改造的古人用对话交代汉匈的天下。王朔的野心是傍着自己曾经迷恋过的西汉世界,想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建立另类的历史叙事。问题是,怎么去代入一个话痨汉武帝与记录者马迁呢?读者可能集体无语,而汉史研究者与小说评论家应该都会发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代入不代入,除去人设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王朔要与读者共同面对一个庞然大物。所谓“让二老(老干部、老百姓)都高兴”,那就是一手弘扬真善美,一手消解假大空。王朔小说与他担任策划的《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不同,小说主打的是消解、躲避与戏仿。如果失去了共同针对的庞然大物,王朔小说就会像堂·吉诃德失去了风车。
失去了风车的堂·吉诃德下了马,长枪一转划了个圈,他开始了卖艺!天哪,当骑士加入了马戏团,观众是该失望转身还是惯性喝彩?很多人年轻时将王朔当成屠龙的少年。很庆幸我从未如此想过,我知道他也是龙子龙孙——我们都是,只是有的后来化身取西经的白龙马,有的始终还是驮石碑的赑屃。
我们要在《起初·纪年》里看什么?看王朔以学问代替文章吗?看他承诺会加上的各类注解吗?看出版方宣传的“百科全书式写作”吗?百科全书……这是王朔该干的事吗?
还记得王朔的《我看老舍》,说老舍最好的小说是“一耍大刀的”“怀抱大刀,望着月亮自言自语:不传,就是不传!”但谁会指责王朔将“五虎断魂枪”记成大刀呢?他以小说家的敏感,主张《断魂枪》是老舍最好的作品,远胜于一般人推崇的《茶馆》,这才是重点吧。
觉得王朔变了的人也是想太多。五郎还是五郎,依然在从心地寻找合自己口味的食物。不如仔细想想我们还在期待什么?为什么期待?凭什么期待?
我在2007年的长文《王朔六连拍》结尾,用鲁迅的一段话总结刚刚推出《我的千岁寒》的王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十五年后,我比那时要宽容,或者世故。从字里行间能感觉老王朔其实没怎么变,这是我愿意去读他这部750页的长篇小说(接下来还有三部)的理由。让白龙马撒欢儿跑吧,王朔愿意怎么写就让他怎么写吧,毕竟他还不屑以作序与站台为业,毕竟取西经只是唐僧的梦与责任,而奔跑与游荡,是时代给那些龙变成的马唯一的自由。
2022-8-27
最纯粹的幸福 ? ? ? ? ? ? ?—评《孤独的美食家》
? ? 如果别人给我介绍一部高分的美食节目或美食剧,我通常是不看的,我即不醉心于做饭也不热衷于吃,美食剧嘛,吸引不了我。看这部《孤独的美食家》非常偶然,有一天老公跟我说,他看了一个日剧,整整三十分钟,没什么剧情,台词极少,就是演一个人吃饭,他居然看进去了。我很好奇,一个电视剧没有剧情、很少台词,只是吃饭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要拍这个?所以我也一起看了,此剧一入深似海啊,从此以后,那些曾经让我赞不绝口念念不忘的好剧纷纷失宠,《孤独的美食家》占据了我心中好剧的王座。
? ? 这部剧开头的独白说: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的填饱肚子的时候,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的吃东西这种孤高的行为,正是平等地赋予现代人的---最高的治愈!我大概是有个伤痕累累的心需要治愈,不然为何如此喜爱这部日剧。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最担心的是它会像《深夜食堂》一样,加一些抚慰人心的剧情,撒一碗鸡汤,不是说《深夜食堂》不好,我很喜欢《深夜食堂》,但我更爱《孤独的美食家》是因为《美食家》不讲故事,不教人道理,只是演五郎在工作间隙认真的吃饭。看着五郎一集一集的大快朵颐,我那饱经沧桑的冷漠的心啊,顿时被治愈了。
? ? 《美食家》为什么会治愈我呢?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大约是我年纪越大就越讨厌各种意义啊价值啊之类的,讨厌所谓三观正、正能量的宣扬,而《美食家》不端起架子说教,这剧只是演杂货店老板五郎吃过的各种美食。严格来说只是家常饭菜而已,《美食家》演了七季,五郎没有吃过米其林的高级料理,都是在忙碌完之后突然肚子好饿,找个小餐馆去大吃一顿,风卷残云之后,满足地离去。看得我也无比满足。说起来,所有的欲望之中,食欲才是最能让人产生幸福感的。别的欲望太难满足了,太多束缚了,只有吃是自由的,只有胃口最体贴,吃饱之后立刻能回馈你满足。
? ? 过去我的概念中,所谓美食家必是尝尽天下美味,谈起食物来让我觉得自己吃了几十年的猪食,吃一碗杂碎面也能吃出一部史诗来,而五郎,与其说是美食家,不如说是个吃货。五郎吃饭时,心中战鼓擂起,嘴上就开始狼吞虎咽,吃得起劲了,擦把头上的汗,撸起袖子,再加一碗饭,加一份菜,食量不时让人侧目。记得小时候,有一晚父母同事来家里闲聊,我们都吃完饭了,妹妹一个人坐在桌子上认真对付一盆汤饭,大家聊天,她只顾低头吃饭,客人告辞时,妹妹终于干光了那盆饭。客人夸奖妹妹是个好孩子,吃饭吃得这么用心。那时起,我对这个客人颇有好感,因为第一次见人夸奖认真吃饭这件事。五郎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认真吃饭的妹妹,那一晚,她就是孤独的美食家呀,认真吃饭是多么纯粹的幸福,多少人已经忘记了。
? ? 所谓“孤独”,剧中的五郎看起来确实孤独,孤身一人经营一家杂货店,每天奔走于全国各地推销他的杂货或为客户选购产品,偶尔联系个朋友也是多年不见或远隔重洋。但他又不孤独,他享受自己的工作,欣赏遇到的美景或人情,幸福地吃饭……他看到美食时热情的目光,哪里是一个孤独的人呢,五郎的内心是海阔天空啊。
? ? 少不得说说饰演五郎的松重丰了,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深夜食堂》中,他在里面演黑社会大哥龙哥,样子还挺可怕,之后也看了不少他参演的日剧,最喜欢的还是《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五郎,彬彬有礼、有点疏离感、又略显呆萌,最喜欢他饥饿来袭时张着嘴像被施了定身法似的呆萌三连拍,好想买个手办。专门看了漫画原版,更加觉得松重丰这个演员选得真好,平时看起来严肃、冷淡,吃饭的时候内心戏丰富,像个热情奔放的孩子。重要的是,松重丰吃饭的样子让人看了抑制不住食欲啊。有人说这是深夜恐怖袭击,没错,你要是天天晚上看,白天照照镜子看自己的身材那绝对是恐怖片。据说现实中的松重丰其实饭量很小,喜欢喝点小酒,但为了演这部剧,拍戏前一天都节食,好友木村拓哉请喝酒也不去,拍戏遇到不喜欢吃的或太饱了吃不下也坚持吃完。难怪从第一季到第七季他身材略有发福,想必是工伤呐。五郎啊,请你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努力一直吃下去哟。
?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欲望越来越少,对生活的期许越来越简单,人越沾染尘埃就越喜欢纯粹吧。嗯,还是吃最纯粹,吃喜欢的东西,管他雅俗贵贱,就在浓烈的饭香里尽情满足口腹之欲,至于红尘俗世中的各种腌臜事,哼,吃饱了再说。
王朔的成名作是哪部?最幽默又哪部?
王朔的成名作:《空中小姐》最幽默:《顽主》王朔(1958年—),男,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2007年出版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
个人简介
王朔王朔,我国著名作家,编剧。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2007年,王朔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
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2]
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过一些言情、侦探类的小说。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
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入影视业,由他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
他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论界却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影坛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人物经历
折叠生活经历
王朔,男,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1976年毕业于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期),自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王朔 放浪之魅-搜狐新闻出生后不久,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大院里有各地的人,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北京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
上中学后,王朔搬进了城,朝阳门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北京的语言对他来讲是陌生的。由此可见,今天王朔的语言,跟“老北京”是没有渊源关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语言交流后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调侃”,成为王朔语言是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你也一定要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种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调皮捣蛋差不多的把戏,却惹得大人们生气了。
有人问王朔:“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名利了。”王朔答。王朔写了社会边缘上的人,以往,游手好闲为社会不允许,每个人的社会位置都非常明确,新时期以来,很多人生活在社会边缘。过去中国的中产阶级,依附在权力阶层,由政府、军队、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构成,改革开放前,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强的优越感,经济状况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开放后,这个阶层逐渐瓦解,他们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经济上的优越被私营者代了,政治上的优越感又很模糊,他们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又没受过太多的教育,社会位置急剧变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们,社会位置的提升和知识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贩打腰提气,现在是受过教育、有能力的人扬眉吐气,每个作家不可能写尽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写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农民、知识分子一样,王朔对“边缘人”的了解,使他的笔下都是这一群人。
王朔的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虽非是书香门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这种出身对与他以后在作品轻车熟路地描写北京市井生活有极大补益)。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王朔少年时就读于韶山中学,在学校并非一个顽劣的学生,甚至曾经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虽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为此被关押了三个月时间。
1976年夏,王朔高中毕业后到山东参军,在部队中是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1978年在大学恢复招生的时候,王朔兴起了报考文科的欲望,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偶然将习作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等待》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文笔还很学生腔。然而在1978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当时,它无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显示了王朔的创作潜力。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等作品中。 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商人的视角使他知道什么东西适于出售,于是他挑选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果然,在《当代》上一投而中。 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随着出书频率降低,王朔开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赠我蒙汗药〉似乎显得有些江郎才尽,真正重新引起媒体关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砖杂文集〈无知者无畏〉,里面把金庸琼瑶并列成“四大俗”,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金王论战,与以往不同,网络的参与使这场论战迅速升级和白热化,而无知者无畏,也跟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样,成为年度热门话语。
2007年出版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语言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开篇《我的千岁寒》,文字简洁,富有诗意,还被赋予了时态。最后一篇《唯物论史纲》谈的是宇宙和物质,虽然有些常识性错误,但语言依然有着王朔式的霸气。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距离王朔和冯小刚联手编剧的《一声叹息》已经过去了10年,《非2》首映冯小刚称与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弹,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续集中的发挥,不仅台词金句频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折叠创作经历
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等作品,名字开始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熟悉,名声渐渐从北京扩大到北方,进而遍及整个中国大陆。
1987年年初,王朔与沈旭佳结婚,次年女儿在北京三零一医院出生。
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顽主》使葛优成名,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0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历史性的里程碑,它创下的轰动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热”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1990年全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无法逾越的集体回忆。该剧亦获得官方肯定,获得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1年,由王朔作为主要策划与编剧、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万民空巷的轰动,这部电视剧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无论从收视率,到社会文化影响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为止尚无同类风格的电视剧可以与之比肩。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2年之后,王朔的小说创作开始处于“瘫痪”状态,与此相反,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1994年,改编自王朔原著的8集电视剧连续剧《过把瘾就死》,也成为当年夏天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但电视剧的风靡带来的影响似乎比小说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户晓。同年,姜文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并作为导演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成名。该片的成功使姜文从青年演员蜕变为中国大陆最有天份与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该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 最佳剧本改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宁静成为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2000年之后沉寂多年。2007年他大动作频频。其新小说《我的千岁寒》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高价购买, 创下历史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此作一改以往幽默风格,以佛经作为材料。
2007年3月王朔接受记者采访,他自己承认他过去因为心理疾病而吸过毒。他在采访中也坦白他自己嫖过娼。他并且觉得那些在性产业中挣扎的性工作者“都是最好的人,都比那些小知识分子要好,内心要干净得多、善良得多。” 另外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中,他展示了他的美国绿卡。
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19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电影,如电视剧 《过把瘾》改编自小说《过把瘾就死》,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电影《看上去很美》改编自同名小说,电影《冤家父子》改编自《我是你爸爸》。还参与和主导了众多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影视作品的编剧和策划,包括《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顽主》、《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我爱你》、《梦想照进现实》、《非诚勿扰2:不省心》等。
关于王朔及其作品的争议,自从其1990年代初其成名后至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被称为“文坛恶评家”,又有部分人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另一方面也有人称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人物(相对的传统京派指老舍等人)。
1993年,王蒙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躲避崇高》一文,确认了王朔在所谓正统文学批评领域所获得的现象级地位(“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反动。”“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而且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
在公开的文字或场合中,王朔对许多名人有言词激烈的批评,包括齐白石、舒乙、金庸、张艺谋、李敖、于丹、小布什、陈水扁、吴征、余秋雨等。
《孤独的美食家》拍到第8季了!男主:这部剧是我的黑历史...
如果经常看日剧的小伙伴,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孤独的 美食 家》这部日剧吧。(自信认为大家即便是没看过也听过。)
这位平平无奇的40多岁大叔,可以说是吃播界的鼻祖,有上亿人看过他吃饭,而且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吃饭从来不剩,吃多少,点多少,农民伯伯看了都泪目。
这部剧讲述了杂货商井之头五郎在工作间隙寻找各种 美食 的故事,也是不少喜欢边吃饭边看剧的小可爱们早期的“下饭剧”,更有不少人,为了品尝到跟五郎一样的 美食 ,不惜漂洋过海前去打卡。
豆瓣上的评分从第一季开始都是9.0起,更是拿下了当年评分最高的日剧佳绩。
拉面、烤肉、寿司、牛排、居酒屋、甜点、中华 美食 、韩国料理、台湾小吃、当地特色 美食 ,没有叔没吃过的,而且不少店因为五郎“光临”而变得大排长龙,人气暴增。不过叔胃口一向好,印象最深的就是第八季的第一集横滨的《南粤 美食 》,叔一顿下来把这家店的招牌几乎点了个遍,馋坏了电视机前的人,巴不得手伸到电视里就能抓一个鸡腿子吃。
播出后的《南粤 美食 》隔日是这番盛景,根据店家表示,近一段时间都是这幅场面,而且上午就卖得差不多了...可是说是给店家造成了甜蜜的“困扰,”叔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很惊人的...
《孤独的 美食 家》还被各路神仙翻拍,不过都没有抓到叔的精髓。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歇口气吃口饭的小空挡里,跟着叔一起吃饭。一部“下饭剧”,让碗里的饭更香了,盒饭都能吃出五星级大厨的美味,这就是五郎的魅力。
不知不觉,作品拍到了第8季了,最近本剧的男主“五郎”上了一期节目,也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表达了对这部剧的看法: “这部剧对我来说是演艺生涯当中的黑 历史 。”
这让观众们表示不解,每次都能吃那么多好吃的,怎么会是黑 历史 呀!
本人表示,因为完全不知道这剧有趣在哪里,甚至有好几次想过放弃拍摄此剧。最开始,叔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发现这部剧大部分都是自己的独白和一个人吃东西,几乎没什么和人交流的场景,让他一度怀疑这样的剧拍出来会没人看。
拍了几年后,也有人打趣的问他为什么会拍这样的戏,让叔备受打击,一度让他不想跟人一起讨论这部剧的内容。(叔这是有小情绪了,需要哄哄。)
虽然在他周围感受到的评价并不是那么的高,自己也察觉不到这部剧的魅力,叔还是兢兢业业的吃了8季。(叔!你应该去看看曾经在B站的你是多么的备受爱戴!)
随着剧越来越受欢迎,叔还是感受不到这部剧的魅力。“只是吃着饭就被人说有趣,真的是无法理解。”
不过想当个吃货也不容易,敬业的叔为了拍摄效果好,每次都是在拍摄的前一晚就不吃饭,为的就是看到食物的时候能够食欲大开,狼吞虎咽。“大家看我吃饭香,是因为我是真的饿”。2333...叔为了节目效果也真是拼了。
当叔开始吃饭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打扰他,尽情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受外界干扰。好好吃饭,不被打扰的感觉真的太棒啦。
叔自己不知道只是埋头认真吃饭的样子究竟有什么看点,但我们知道,他认真吃饭的样子无形当中治愈了无数个像我们一样在 社会 上拼搏的打工人,给了我们片刻的宁静,所以,我们才愿意追下去鸭~
希望叔的《孤独的 美食 家》不要完结,希望叔能一直陪我们吃下去!
在外拼搏的打工人,也要好好吃饭呀!
孤独的美食家的演员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由松重丰主演,山村美智、田中要次、朝仓亚纪、萤雪次朗、目黑真希、木下隆行等演员联合出演。
《孤独的美食家》讲的是井之头五郎寻找美食的故事,松重丰扮演的井之头五郎是唯一的主角。五郎一个人经营一家杂货店,经常出门拜访客户,五郎也是借此机会一点点发掘美食的。
五郎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完成工作后的饥肠辘辘让他有些孤单,但发现美食后五郎就会觉得很满足,仿佛只要吃到美食,就不会有负面情绪,五郎因此痴迷寻找美食。
五郎在寻找美食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比如朝仓亚纪扮演的新人女演员筱宫,对自己演技没信心,很在意周围的眼光,偶遇五郎后,吃了五郎送的美食,一下子恢复了自信。
还有萤雪次朗扮演的神秘钓鱼客,明明一条鱼都没钓上来,还一直对五郎讲述钓鱼和人生经验,而五郎苦恼的事情明明是工作不顺利。
五郎甚至还遇到了目黑珍惜扮演的前女友小雪,小雪是著名女演员,当年在法国曾暗示要嫁给五郎,被五郎拒绝了,但时隔多年,一直念念不忘的人反而是五郎自己。五郎在吃美食的同时,也在治愈自己和其他人心中的不愉快。
孤独的美食家作者是谁
久住昌之创作、谷口治郎作画。
《孤独的美食家 9》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9e_guj-xZ_22Y-U-RjLEw
?pwd=a6g1 提取码:a6g1 ? ?井之头五郎(松重丰饰)独自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工作需要他亲自到各地登门拜访客户,也因此发现了隐藏在城市里各个角落的美食。每当完成工作任务后,饥肠辘辘的他放下一切,专心在附近寻找着能勾起他食欲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