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知了幼虫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知了幼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蝉的幼虫,也叫知了龟,为什么总是夜间出来?
说起蝉这种昆虫,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我国大部分地方的人们都认为这种昆虫也是一种美食,对它也是倍感亲切,这种昆虫在全国各地有数百种名字,比如它还被叫做知了猴、爬杈、唐僧肉等,也体现了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
大多数地区农村的朋友也都有捕捉和使用这种昆虫的经历,不过想要捉到这种昆虫,通常得到傍晚或者夜晚才可以,因为它只有到了傍晚和夜晚的时候,才会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变成蝉,当它变成蝉的时候,它就有了会飞的翅膀,再想捉它就不容易了。
那么蝉为什么到了天黑的时候才会从地下出来变成蝉呢?为什么不在白天的时候从地下钻出来变成蝉呢?其实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就是躲避天敌和蜕皮的需要。
知了猴(蝉的幼虫)在人们的眼中是一种营养很高又很美味的食材,在一些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和兽类动物眼中或许更是如此,还有螳螂等以昆虫为食的昆虫类动物,它们都可谓是知了猴的天敌,加起来的数量会有上千种。
知了猴的幼虫和若虫时代都是在地下生活的,那是非常隐蔽的地方,所以它们一直成长到变成金蝉之前很少会遇到天敌,但是在它出土变成金蝉的这段过程中,却是它一生中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
因为知了猴爬行的速度非常慢,钻出地面爬到树干上找到能蜕皮的理想的地方,要花上10~100分钟的时间,而且这个时候的它没什么自我保护措施,在地下室有土层的阻隔,等它蜕完皮变成金蝉之后,它又拥有了会飞的翅膀,可以靠飞行逃避天敌的追捕了,但是在知了猴钻出地面爬行到树干上变成金蝉的这段时间中,对它而言非常危险。也因为<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它的天敌基本都是在白天活动,如果知了猴白天从地下钻出地面爬到树上变成蝉,那么它就会遇到上千种天敌,都在虎视眈眈的想吃掉它们。
知了猴的确是一种高蛋白食材,几乎各种小型肉食性动物和鸟类都喜欢吃它,就连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在人类爱吃的所有昆虫类食材中,知了猴高居第1位,这种东西实在太好吃了,吃货们吃过之后就对它念念不忘,以至于这种昆虫目前需要靠养殖才能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而野生环境中的知了也是越来越少,即便它们选择了晚上出土,人们仍然拿着手电筒摸黑找这种虫子吃。而如果知了猴白天从土中钻出地面的话,在各种肉食性小动物和人类的捕捉下,其存活率将大大减少,因此它们选择了夜晚钻出地面,以躲避绝大多数天敌的捕捉,这样很好地提升了这一昆虫种群的存活率。
在钻出地面之前,知了猴一直生活在地下,而地下环境都是潮湿阴凉的,知了猴也习惯了那样的环境。如果白天专出地面的话,夏天阳光曝晒,热浪滚滚,和知了猴一直生存的地下环境差异很大,很显然不是它喜欢的环境;但是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比较凉爽,空气湿度也有所增加,比白天的环境要好多了,所以这个时候知了猴钻出地面也更能适应一些。
晚上的环境也更适合知了猴金蝉脱壳变成金蝉,因为在变成金蝉的过程中,知了猴的身体非常的柔软湿润,在它刚抽出翅膀的时刻,它的翅膀里面甚至会有两兜水,这是它为了舒展翅膀用的,它会将后腹部的水压入翅膀中,滋润翅膀舒展开来,在夜里晾干,这样它就可以飞行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它的翅膀就无***常伸展开来,也就不能正常飞行了。
一到夏天,知了就出来鸣叫了。天气越是闷热,它们就叫得越欢。不过,这两年知了还是要相对少一些了,这对于很多喜欢吃知了幼虫的吃货朋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知了的幼虫又叫知了龟、知了猴,或者是爬叉,其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因为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并且中医上也叫“金蝉”,而唐僧就是金蝉子转世,因此知了龟在民间也被称之为“唐僧肉”。知了龟的食用历史非常久远了,在北方地区一到七月份,很多人就常在晚上出去抓知了龟。那蝉的幼虫——知了龟为什么总是在夜晚出来呢?
在大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夜跑,毕竟白天要上班没时间,而且晚上没有了太阳,要凉快一些。可是知了龟从土里面爬出来,可不少瞎溜达的,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完成蜕皮羽化,然后繁殖后代。知了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在夏季的时候,知了会把卵产在树枝上,然后就结束了它们的一生。而这些树上的卵,生命力很顽强,其要一直等到第二年夏天的时候,气温升高了才会孵化成为幼虫。然后就吸食树枝的汁液为生。等到稍微长大一点了,知了龟的幼虫就会钻入到地里面去躲起来。它们很擅长打洞,一般都是在局里地面几十厘米的深处活动,有些还会进入到地下几米深的地方。这一躲就是好几年,它们要在地里生长、发育,经历过三四次蜕皮,然后等到发育完全了,一般3-5年以后就要开始往外面爬了。并且它们白天是不出来的,只有在天黑了以后才敢爬出来。
这是因为在夏天的时候,气温很高,日照很强,而知了龟一直在地底下活动,身体是非常脆弱的。在白天出来,那身体的水分就会很快被蒸发点。同时它们出来是为了蜕皮羽化的,气温太高了,那外皮就会很干燥,这样蜕皮羽化的难度非常大。还有一点,那就是知了龟的天敌比较多,像螳螂、各种小鸟等都喜欢吃知了龟。所以选择在晚上出来,也是为了避免受到天敌的攻击。而且知了龟在刚刚蜕皮羽化以后,翅膀是绿色的,还很脆弱,也不能飞行。只有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以后,使身体和翅膀变硬了以后才能够飞行。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知了龟才会选择在晚上从地里爬出来。那知了龟在地底下生长,它们又是如何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人类要想知道白天、黑夜只能是依靠眼睛来看,但是很多的昆虫却并不需要眼睛来看的,因为它们身体的感觉器官要比我们人类发达很多。它们并不需要用眼睛来看,而是依靠感受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因为晚上和白天在地下的温度是不同的,即便是很微小的差别,这些知了龟也能准确判断,所以它们才会在晚上出来。尤其是刚刚下过雨的晚上,地面潮湿了,泥土也松软了,这样大量的知了龟就会从地里打洞出来。但是它们却万万没有想到,还有人类这个天敌在等着它们。苦苦在地下生活三五年,经历过种种磨难,本以为可以羽化成虫了,想不到却进了人类的肚子。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知了幼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知了幼虫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