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肝宝贝简谱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心肝宝贝简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张爱玲说红楼梦后40回中***面目可憎起来了呢?
张爱玲从小就熟读《红楼梦》。她在自己的作品《红楼梦魇》中写: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
在她还不知道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后来知道了就叹了一句“怪不得!”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她的文字敏感性很强。续书里偏离了原稿的人物设置,罔顾伏笔,续作者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写作,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所以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了。
我们以主要人物为例,来看看前后的差别。
前文用一阕《西江月》来评了宝玉的特点: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宝玉不喜仕途经济,不喜读八股取仕之书。他斥那些死读书的人为“禄蠹”,宝钗等劝他的话为“混账话”。但在后四十回宝玉做了什么?
作者花了较大的篇幅写贾代儒讲义警玩心,宝玉和贾代儒认真讨论八股文章,还专门安排宝玉讲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前文警幻仙子曾说过,宝玉不是皮肤滥淫之人,他不是好色,只是爱护女孩儿。续书里简单粗暴的将他定位为好色。
不喜欢科举八股文的宝玉还称赞贾兰文章做得好,还夸他明儿一定有出息。
张爱玲曾经说过:“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
张爱玲说的是事实。贾母面目可憎起来。
贾母原来是一个有智慧,慈善,幽默,爱玩,爱热闹,爱孙子孙女的可爱的老太太。后四十回里的贾母完全变了一个人,不仅不再幽默风趣,反而冷酷无情,而且变得愚蠢了。
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和薛宝钗结婚,就病倒了。
贾母看黛玉神气不好,便出来告诉凤姐等道:“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她,只怕难好。”
让凤姐为林黛玉准备后事。然后说,“咱们家里这两天正有事呢。”这个正事就是给宝玉和宝钗办婚礼。贾母怕黛玉耽误了宝玉成婚的大事。
贾母又说:
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
贾母的意思是,如果黛玉对宝玉有情,那么就不给黛玉治病了,任她自消自灭吧。
以后贾母也不来看黛玉,也不过问黛玉的病情。黛玉死了,就一了百了,宝玉也不会娶了宝钗,还惦记黛玉。黛玉死了更好。
《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还是有比较大的落差,这表现在:书中主要人物特点发生了变化,变得特征性减少或变了。比如:林黛玉清奇高冷的风格没有了,王熙凤的机灵和幽默没有了,贾宝玉身上的神性消失了,贾母慈祥睿智的形象下降了,人物性格特点全靠前八十回的铺垫做支撑。
也可能原因是这样的,就是前八十回人物性格写得太好了,后四十回人物个性没有特别明显的发挥,所以读者读起来感觉不生动,但也没有那么夸张,达到让人生厌的地步。
张爱玲之所以说后四十回***面目可憎,我们也要辨证地看,这里面不排除夸大其辞的说法,我们应该力争使每一部作品得到公平的对待。这就像评价一个人一样,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不能把人吹捧死,也不能一捧子打死。所以我觉得张的评价过于片面,过于极端。我私心里认为张有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的嫌疑。
一个知名女作家,用如此恶毒的话评价别人的作品,实在不是高明的做法。她拉低了自己知识分子的形象。 就算续作没有让她满意,也用不着下如此刻薄的断语,这实在不是有格局的表观。人说心里有什么,眼晴就看到什么,张看到的是丑陋,所以她心里也埋着促狭。从她的这段评语中,我对张毫无好感可言,至今她的作品我也一部没看。
不过,她的《色戒》、《倾城之恋》的剧作我都看了。给我的印象是她作为作家是不关心政治的,所以她的作品中多是用一些争议性的人物来虚构,如汉奸。我认为,张就是一个浪漫的只知谈情说爱,对政治不敏感的天真女孩,而且心理还很幼稚,没有是非观念,还要故作成熟和深刻的这么古怪的一个女孩。
简单分析一下《色戒》中的人物,女主人公和易先生(汉奸)有了感情,最后被杀死了。我觉得这是作者在创造一种自虐的状态,博取观众的同情,但试问对观众有什么教育意义呢?只不过是制造曲高和寡、赚取一点同情心罢了。于国于家无益,同理,《倾城之恋》也是一个套路。
再加上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所以由这样一个品行有瑕疵、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的人来对别的作品进行评价,是有误导大众的嫌疑的,所以我并不以为意。
上述话实出于内心真正想法,我是一介草民,有好事的张迷欢迎拿鸡蛋扔我,让我也能多了解一些事实,如此两厢有义。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心肝宝贝简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肝宝贝简谱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